学术投稿

内镜下十二指肠乳头括约肌切开术围手术期的观察与护理

周芝莹;侯黎莉;姚丽文

关键词:内镜, 十二指肠, 围手术期
摘要:近年来,内镜下十二指肠乳头括约肌切开取石术(EST)是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和高频电息肉切除基础上发展而来的一项新技术,具有疗效可靠、创伤小、并发症少、住院时间短等优点.EST术在国内发展迅速,有必要对其围手术期的观察与护理进行学习探讨.本文拟对内镜下十二指肠乳头括约肌切开术围手术期的观察与护理做一综述,现报道如下.
检验医学与临床杂志相关文献
  • 妊娠糖尿病实验室诊断及临床意义

    目的 探讨葡萄糖耐量实验、胰岛素、胰岛素抵抗及胰岛β细胞功能对妊娠糖尿病(GDM)的诊断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112例门诊患者分为GDM组(62例),健康对照组(50例).分别采用已糖激酶法、化学发光法对两组孕妇行糖耐量检测(OGCT)、胰岛素检测;采用稳态模型(HOMA)分别计算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和胰岛β细胞功能指数(HBCI),以评价胰岛素抵抗和β细胞分泌功能.结果 GDM组与对照组相比,胰岛素、胰岛素抵抗指数均较对照组有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葡萄糖耐量检测中空腹以及餐后1、2、3 h血糖浓度与对照组有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胰岛β细胞功能指数与对照组相比较则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GDM患者不仅存在明显的胰岛素抵抗,而且胰岛β细胞的功能也已经受损;对GDM及时诊断和恰当的治疗干预,对降低GDM危害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莫军;李景;王美莲;邢自良 刊期: 2010年第06期

  • 81例戊型肝炎检测与分析

    目的 了解本院戊型肝炎的阳性率情况.方法 用万泰戊型肝炎IgM抗体u链捕获法试剂盒进行检测后分析.结果 共检测9 138例患者,其中阳性81例,检出率为0.89%.手术患者36例,占44.4%. 结论 住院手术患者中有戊型肝炎感染的患者,戊型肝炎的感染情况仍未引起足够重视.

    作者:李江;程霞;沈秀芬;张维;马润;张佳玉 刊期: 2010年第06期

  • 《实验诊断学》教学中多媒体技术的应用

    随着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的飞速发展,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对多种信息具有数据处理、编辑、存储、播放等功能,成为课堂教学信息呈现的重要手段.计算机多媒体技术集各种功能于一身,多媒体课程承载着多种信息,具有处理文字、图形、图像、动画、音频、视频、三维动画的综合能力,集中了幻灯、投影、电影、电视、录音、录像、立体模型等教学媒体的优点,并且具有人机交互的独到之处.

    作者:刘春林;邓德耀 刊期: 2010年第06期

  • 乙型肝炎病毒标志物的免疫层析法在社区卫生服务中的应用

    目的 探讨乙型肝炎病毒(HBV)标志物的免疫层析法在社区卫生服务中的应用.方法 对364例血清标本分别用免疫层析法、酶联免疫法(ELISA)进行HBV标志物的检测.结果 两种检测方法的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乙型肝炎表面抗体(HBsAb)、乙型肝炎病毒e抗原(HBeAg)的总符合率、阳性符合率、阴性符合率都是100%,HBeAb的总符合率、阳性符合率、阴性符合率分别为99.18%、97.86%、100%,HBcAb的总符合率、阳性符合率、阴性符合率分别为99.45%、99.10%、100%.结论 社区卫生服务中对个体患者或少量患者的乙型肝炎筛查或快速诊断,用免疫层析法检测比用ELISA法检测更具优越性能。

    作者:刘宇莹;李一凡;吴沃江;罗灿钦 刊期: 2010年第06期

  • 盐步医院2008年细菌耐药性分析

    目的 了解本院2008年临床分离出的细菌对各类抗菌药物的耐药性,为临床合理应用抗生素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法国生物梅里埃ATB-Expression细菌鉴定仪进行细菌鉴定及药敏试验,应用Whonet5.4软件统计耐药率.结果 临床分离274株细菌中革兰阳性球菌83株(30.5%),革兰阴性杆菌191株(69.5%);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中耐甲氧西林分别占63.2% 和80.8%,未发现万古霉素耐药菌株.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中产ESBLs菌株检出率分别为44.6%和35.7%,各种肠杆菌科细菌和铜绿假单胞菌对亚胺培南敏感,耐药率1.4%~5.9%.结论 通过监测临床致病菌的分布特点和耐药性变迁,对指导临床合理使用抗生素,控制医院感染和细菌耐药性发展有重要意义.

    作者:查长森;张三武;张家超;薛国平 刊期: 2010年第06期

  • 面向需求的检验流程的优化研究与分析

    目的 建立面向客户需求的检验流程,以促进检验的效率和对需求的响应速度.方法 采用文献研究、调查研究和流程规划与分析方法,对检验需求进行详细分类,利用kano分析和质量功能展开,找出关键流程功能即检验周转时间,运用流程规划与分析技术,识别核心流程,采用流程模块化,流程价值链,流程一体化合并进行设计.结果 提高了检验流程的绩效.结论 通过面向需求的流程优化的技术不但能大大缩短检验周转时间(TAT),提高效率,而且能促使检验业务对需求变化迅速做出调整.

    作者:胡必成;陈斌 刊期: 2010年第06期

  • 2 147例小儿感染肺炎支原体抗体情况的调查

    目的 检测本院2009年1~4月2 147例小儿肺炎支原体(MY-IgM)抗体的感染情况以了解肺炎支原体感染在患儿呼吸道疾病中的分布情况,从而给临床医生的治疗提供有力依据.方法 应用日本富士赛乐迪亚麦可Ⅱ(SERODIAMY-CO-Ⅱ)肺炎支原体抗体诊断试剂盒对静脉血标本进行检测.结果 2 147例患儿,MY-Igm阳性有798例,占37.17%,其中不同症状的MY-Igm阳性率分别为:支气管炎40.35%、发热待查28.49%、肺炎36.52%、支气管肺炎32.19%、咳嗽45.82%、上呼吸道感染39.62%、气管炎45.83%、支气哮喘38.75%.结论 MY-Igm阳性率在呼吸道感染患儿中占有较高比例,为37.17%.其中气管炎组和咳嗽组较高,为45.83%和45.82%,发热(无咳嗽)组低为28.49%.

    作者:邱丽;王旭;卫星 刊期: 2010年第06期

  • PT真空管抗凝血用作交叉配血试验的优势分析

    交叉配血试验是输血前必做的关键项目,在确保配血成功后才能输注给需要接受输血治疗的患者.血型配合实验重要性在于及时阻断血型错定,发现疑难抗体存在,交叉配血试验成为患者能否接受提供血液的决定性指标,临床输血完全依赖配血实验结果的正确性[1].但抢救患者时分秒必争的现实决定了配血试验必须尽可能缩短时间,作者在工作实践中对抗凝血用于交叉配血作了观察和研究,认为其存在可行性和规范化的可能.

    作者:史卫国;周清秀;刘红丹 刊期: 2010年第06期

  • 实习生手工操作能力的培养体会

    医学检验专业学生经过在学校里系统理论学习,掌握了一定的基础知识后,进入毕业实习阶段,此阶段是学校教学的延伸,是培养学生岗位综合能力的必要过程.

    作者:李翠 刊期: 2010年第06期

  • 细菌性阴道炎80例临床分析

    细菌性阴道炎(BV)是一种以加德纳菌、动弯杆菌、普雷活菌、紫单胞菌、类杆菌、各种厌氧菌及支原体引起的混合感染.临床多表现为鱼腥臭味的灰白色白带,阴道灼热、瘙痒,甚至不孕及妊娠期不良围生期结局,但也有10%~15%无症状[1].且化验白带常规无明显异常,因此探索一种快速有效且作用持久的治疗方法是治疗细菌性阴道病的关键,临床医生应用阴道碘氧消毒法与甲硝唑联合治疗该病,取得满意的临床效果.阴道炎是妇科门诊常见的疾病之一,约占门诊患者的10%.细菌性阴道病因其临床症状常较特异性阴道炎轻,又缺乏明确的诊断标准.为了寻找简易客观的诊断方法,作者对80例阴道炎患者进行了白带及细菌培养和药敏的检查.探讨其细菌性阴道病的诊断及治疗的应用价值.现报道如下.

    作者:林珍 刊期: 2010年第06期

  • 泌尿生殖道支原体液体培养法检测的实验评价

    目的 比较液体培养法和固体培养法平行检测解脲脲原体(Uu)和人型支原体(Mh)结果的一致性;评价液体培养法检测Uu和Mh的可靠性,加强Uu和Mh检测的质量控制.方法 采用液体培养基和固体A7琼脂培养基平行检测369例临床标本的Uu和Mh.结果 液体培养法阳性155例,阳性率为42%;固体培养法阳性111例,阳性率为30%;液体培养法阳性而固体培养法阴性49例;固体培养阳性而液体培养法为阴性5例.两种方法的阳性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5).两种方法所得结果基本一致(kappa系数为0.554).结论 泌尿生殖道支原体的检测不能仅凭液体培养法变色而报为阳性,应结合固体培养法作鉴定,才能报为阳性.用固体培养法提高检验的特异性,用液体培养法进行药敏试验,两者结合诊断和指导临床治疗,具有较好的临床应用价值,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杨晓华;谭南;林爱心 刊期: 2010年第06期

  • 妇科常规检查涂片E-A染色法的研究与应用

    目的 研究一种新配方的妇科白带检查涂片染色方法.方法 对伊红Y和天青B染料的工作浓度和染色方法及分化剂的选择进行探讨.结果 1 g/L伊红Y和5g/L天青B作为染色剂,0.02%冰醋酸生理盐水溶液作为分化剂,建立了伊红Y-天青B染色法(E-A法).结论 E-A法快速简便,染色效果良好,结果易于观察,适用于白带常规染色.

    作者:丁仁军;周细国;孟双艳 刊期: 2010年第06期

  • 输注辐照单采血小板治疗急性白血病患者的疗效观察

    目的 探讨急性白血病患者输注辐照血小板的临床疗效及影响因素.方法 对50例急性白血病患者进行辐照单采血小板治疗,共输注224例次,其中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16例,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34例,各病例血小板计数均小于20×109/L,输注后24 h进行外周血血小板计数,以校正血小板计数增高指数(CCI)判定输注效果.结果 224例中有187例输注辐照单采血小板明显有效,占83.5%.输注血小板的次数对输注疗效有显著影响,随着输注次数的增加疗效呈下降趋势.感染组辐照单采血小板输注有效率为70.5%,非感染组输注有效率为90.4%,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值为14.59,P<0.01).结论 急性白血病患者血小板减少时,输注辐照血小板对急性白血病止血明显有效,但多次输注和感染会影响治疗效果.为了预防输血相关性移植物抗宿主病(TAGVHD)发生,可用辐照血小板替代未辐照血小板输注治疗.

    作者:鲁思文;李晓荣;林玉蓓 刊期: 2010年第06期

  • 丙泊酚合并麻黄碱用于无痛胃镜检查中血流动力学的影响

    目的 研究无痛肠镜检查时的心血管反应及丙泊酚合并少量麻黄碱对它的影响.方法 将按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Ⅰ或Ⅱ级标准行无痛胃镜检查术的患者160例,随机分为4组,Ⅰ组(对照组)40例,20 mL丙泊酚中加入0.9%NS 0.5 mL Ⅱ、Ⅲ、Ⅳ组各40例,分别加入10、15、20 mg各为0.5 mL的麻黄碱.检查前按照分组静脉推注相应的药物.结果 Ⅰ组给药后1~5 min基础值比,血压收缩压(SBP)出现明显下降(P<0.05),HR虽出现下降,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Ⅱ、Ⅲ、Ⅳ组患者给药后SBP均较给药前略有升高,Ⅱ、Ⅲ、Ⅳ组HR均有升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丙泊酚合并少量麻黄碱用于无痛肠镜检查,能预防丙泊酚所致的低血压和HR减慢,效果确切,使用方便,不良反应小.

    作者:吕斌;刘远安 刊期: 2010年第06期

  • 671例健康体检者血清两种抗原的检测结果分析

    目的 调查广东省健康体检者血清中EB病毒衣壳抗原(EB-VCA-IgA)和EB病毒早期抗原(EA-IgA)的阳性率及不同年龄间的差异.方法 选取2008年6月11日至2009年6月11日送本中心体检的671例健康者血清,根据年龄分为8组,0~10岁组,11~20岁组,21~30岁组,31~40岁组,41~50岁组,51~60岁组,61~70岁组,71~80岁组.用酶联免疫吸附法分析EB-VCA-IgA和EA-IgA的阳性率.结果 671例健康者中EB-VCA-IgA的阳性率为9.99%,EA-IgA的阳性率为4.77%.年龄与EB-VCA-IgA、EA-IgA的阳性率有关系,4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较高.结论 对于鼻咽癌的高发区,健康体检套餐的防癌体检项目好加EB-VCA-IgA和EA-IgA项目,以利于鼻咽癌的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

    作者:张玲;许友强;赵安敏 刊期: 2010年第06期

  • 骶骨非霍奇金淋巴瘤1例报道

    骶骨部肿瘤较少见,且多为脊素瘤,骶部出现淋巴瘤实属罕见,本院2008年12月收治1例第一骶椎非霍奇金淋巴瘤病例,现报道如下.

    作者:陈新伟 刊期: 2010年第06期

  • 3种血清标志物与颈动脉斑块的关系

    目的 探讨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cy)、脂蛋白(a)[LP(a)]、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浓度变化与颈动脉斑块的相关性.方法 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对299例患者行双侧颈动脉超声检测,并根据其有无斑块分成两组,采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测定患者血清中Hcy 、LP(a)、hsCRP的水平.结果 有颈动脉斑块组患者血清中Hcy 、LP(a)、hsCRP的水平比无颈动脉斑块组的患者明显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Hcy、LP(a)、hs-CRP作为颈动脉斑块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作者:施建丰;姚孝明;颜巍;余宁;张家明 刊期: 2010年第06期

  • ABX PENTRA60五分类血细胞分析仪的维护及常见故障的排除

    随着全自动血液分析仪在临床血液检验中的普遍应用,不仅提高了工作效率、减少了检验人员的劳动强度,而且使检验更加快速、结果更加准确客观,具有可比性[1],并可对标本多次重复检测,具有较好的重复性、稳定性,这就要求正确使用和严格的维护保养仪器,使其具有良好的稳定的性能.现就本科室使用的法国 ABX PENTRA60五分类血细胞分析仪为例,谈谈其维护保养和常见故障的排除体会.

    作者:刘秋月 刊期: 2010年第06期

  • 屎肠球菌性骨髓炎的耐药特征及临床意义

    目的 了解屎肠球菌在骨髓炎标本中的分布及对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性,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 通过分析本院近来收治的5例屎肠球菌性骨髓炎患者,于术前及术中分别取窦道分沁物和病灶组织做细菌培养,且比较两者结果间的区别.结果 多表现为混合感染,表浅分泌物与深层病灶间的菌群存在不同.屎肠球菌表现出对β-内酰胺类及氨基糖甙类等抗菌药物的耐药性,未发现万古霉素和利奈唑胺耐药株.结论 鉴于屎肠球菌感染的发生率和耐药性增加导致治疗的困难,临床医生应在药敏试验指导下选用合适的抗菌药物并调整好用药剂量.

    作者:时宁文;陆维举;邵海枫 刊期: 2010年第06期

  • 115例非酒精性脂肪肝生化指标分析及预防措施

    非酒精性脂肪肝是一类肝组织学改变与酒精性肝病相类似,但无过量饮酒史的临床病理综合征,包括单纯肝细胞脂肪变性和脂肪性肝炎.近年来随着肥胖、糖尿病及高脂血症等的高发,其患病率有明显增高的趋势.目前对非酒精性脂肪肝的诊断主要依赖影像学检查,实验室诊断缺乏特异性指标,为探讨其在非酒精性肝病诊断中的意义非酒精性脂肪肝预防措施.本研究对115例B超诊断为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进行了血液生化指标检测结果报道如下.

    作者:李红静 刊期: 2010年第06期

检验医学与临床杂志

检验医学与临床杂志

主管:重庆市卫生局

主办:重庆市卫生信息中心 重庆市临床检验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