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脊髓损伤患者家属配合功能训练的疗效观察

倪荣福;戢彬;方倩;杨硕

关键词:脊髓损伤, 患者家属, 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功能独立性
摘要:目的 研究脊髓损伤患者家属配合功能训练对脊髓损伤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及功能独立性的影响.方法 80例脊髓损伤住院患者随机分成两组,治疗组除常规康复治疗外,教会患者家属脊髓损伤患者共性的康复方案,让患者家属在常规康复治疗时间外每天给患者多2 h的训练;出院后定期随访,做好患者家属的功能训练方法指导;对照组仅进行常规康复治疗,出院后自行进行功能训练.分别于入院时、住院2个月、出院3个月对两组进行评定.评定指标采用Barthel指数、功能独立性评定(FIM).结果 2个月出院时两组的ADL、功能独立性均有改善.出院3个月后治疗组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功能独立性较出院时明显提高,对照组无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教会患者家属易懂可行且通用的康复技术有利于脊髓损伤患者ADL及功能独立性的改善.
检验医学与临床杂志相关文献
  • 电磁辐射对雄性小鼠性功能的影响

    目的 观察电磁辐射辐照后雄性小鼠性功能和睾酮的改变,初步揭示电磁辐射致生殖系统损伤的特点.方法 对照组和辐照后3、6、24、72 h的昆明种雄性小鼠,分别投入雌性成年小鼠,观察雄性小鼠的扑捉潜伏期和60 min内的扑捉次数;同时采用放射免疫方法(RIA)分别测定血清睾酮含量.结果 经电磁辐射辐照后3~72h,雄性小鼠的扑捉潜伏期明显延长,扑捉次数明显减少;辐照后3 h血清睾酮含量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6 h略有回升,但仍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24 h恢复到正常水平,72 h再次出现明显降低(P<0.01).结论 电磁辐射可能是通过影响睾酮的合成减少,从而使雄性小鼠的性功能降低.

    作者:杨进清;王虚步;张广斌 刊期: 2010年第08期

  • 本刊征订征稿启事

    作者: 刊期: 2010年第08期

  • 居室装修空气污染与防治对策

    居室装修不仅是居住功能和装饰美化的问题,还是关系健康和环保的大事.本文主要介绍居室装修空气污染来源并对污染防治对策提出建议.

    作者:万晓梅;王海江;韩正虎;王伟;徐兵 刊期: 2010年第08期

  • 血清同型半胱氨酸叶酸及维生素B12水平与乳腺癌的关系

    目的 探讨血清同型半胱氨酸、叶酸及维生素B12水平与乳腺癌的关系.方法 采用生化及微粒子化学发光法测定研究对象外周血中同型半胱氨酸、叶酸及维生素B12水平.结果 与健康对照组相比,乳腺癌患者外周血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增高,叶酸水平降低(均P<0.01),两组闻维生素B12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乳腺癌患者血清同型半胱氨酸及叶酸水平变化非常显著,其可能与乳腺癌的存在有一定的联系.

    作者:郭满盈;葛丽卫;罗媛烨 刊期: 2010年第08期

  • 阴沟肠杆菌感染的临床分布及耐药状况分析

    目的 调查阴沟肠杆菌在院内感染中的临床分布及耐药性,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 用VITEK自动化细菌鉴定及药敏分析系统对菌落进行鉴定及药敏试验,对检出的阴沟肠杆菌的药敏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006年8月至2009年8月共分离出199株阴沟肠杆菌,菌株来源主要为痰液、尿液,分别占64.8%和12.6%;菌株分布于多个病区;阿米卡星、头孢吡肟对临床分离的阴沟肠杆菌有较好的抗菌活性,亚胺培南、美罗培南的敏感率为100%.结论 阴沟肠杆菌主要引起呼吸道、泌尿道感染;其耐药率较高,合理选择抗菌药物要以药敏结果为依据.

    作者:王玉春;石青峰;欧阳清 刊期: 2010年第08期

  • 剖宫产手术切口支原体感染5例分析

    目的 探讨剖宫产手术切口感染支原体的情况、为临床治疗和预防提供帮助.方法 对2008年5月至2009年5月在本院剖宫产术后腹部切口感染的产妇取切口分泌物进行支原体及其他病原体培养.结果 送检的产妇剖宫产腹部切口分泌物中有5例支原体培养阳性,其中3例解脲脲原体(Uu)、1例人型支原体(Mh)、1例Uu合并Mh.3例Uu对美满霉素、阿奇霉素、强力霉素、克拉霉素均敏感;Mh则对四环素、强力霉素、美满霉素、交沙霉素等敏感;Uu合并Mh的则只有交沙霉素对两种支原体同时敏感.结论 Uu及Mh可引起剖宫产术腹部切口的感染,导致切口愈合不良,应采取必要的预防措施,并进行针对性的培养和药敏试验,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

    作者:颜善活 刊期: 2010年第08期

  • 3560例静脉吸毒者HBV或HCV重叠感染HIV状况分析

    目的 了解静脉吸毒者乙型肝炎病毒(HBV)、丙型肝炎病毒(HCV)与艾滋病病毒(HIV)重叠感染状况,探讨两种不同类型肝炎病毒感染与丙氨酸转氨酶(ALT)异常率的关系.方法 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对1997年1月至2009年8月来自愿戒毒的3 560例静脉吸毒者进行血清抗-HIV、抗-HCV、HBV标志物(HBV-M)(以HBsAg阳性作为HBV感染指标)检测.用X2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判断其差异性.结果 3 560例静脉吸毒者共检出抗-HIV阳性72例,感染率为2.02%.HBV、HCV感染率分别为34.8%(1 240/3 560)和58.1%(2 070/3 560),均高于非静脉吸毒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其中有共用注射器史者HIV、HBV、HCV感染率高于无共用注射器史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1).在两种不同类型肝炎病毒感染者中,HIV/HCV重叠感染率3.43%(71/2 070),明显高于HIV/HBV 1.29%(16/1 24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71例HIV/HCV重叠感染者中ALT增高48例,16例HBY/HIV重叠感染者中ALT增高2例,ALT异常率分别为67.6%(48/71)和12.5%(2/16)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 在静脉吸毒者中,HCV/HIV重叠感染概率明显高于HBV/HIV,在静脉吸毒的HCV/HIV重叠感染者中ALT检测尤其重要,对病情观察和HIV的监测有着重要临床意义.抗-HCV阳性者是HIV感染的高危人群,共用注射器吸毒是引起多种病毒重叠感染的主要途径.

    作者:黄红樱 刊期: 2010年第08期

  • 高校检验实验室的安全管理

    高校实验室的安全管理与广大师生员工的身心健康息息相关,是建设和谐校园的前提.随着各高等医药院校连年扩招,学生人数逐年增加,实验室安全隐患日益突出.临床检验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其实验项目多,实验方法多,每门专业课均开设了约2/5的实验课.实验课时比例大,因此必须加强医学检验实验室的科学管理和安全防护措施,使实验室安全管理工作标准化和规范化,保证师生的身心健康,保证实验室安全运行[1].

    作者:李广武 刊期: 2010年第08期

  • 超声图像预处理方法的改进研究

    目的 在对超声图像传统预处理方法进行处理后效果对比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一些改进措施.方法 以超声医学影像为关键点,分析其噪声,提取噪声特征,从空间域处理技术来阐述超声医学影像的预处理方法.结果 生物医学图像预处理技术是医学图像系统中关键的技术之一,直接影响医生的正确诊断,以及后期的医学数据分析.对原始图像经过双精度处理,图像整体亮度会被拉低.变换图像窗口,选择感兴趣的灰度区域进行灰度提升,增强图像的灰度可视信息,对比未做双精度处理前的实验.结论 采用新的灰度处理方法后的图像,具有平滑的边缘,清晰的细节,能更好地保留细节信息,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和实用价值.

    作者:刘培锋;刘红秀 刊期: 2010年第08期

  • 三种品牌促凝真空采血管对几种血清酶活性影响的研究

    目的 探讨不同品牌的真空采血管对4种血清酶活性检测的影响.方法 通过Olympus AU64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对用3种真空采血管采集的标本进行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γ谷胺酰转肽酶(GGT)、乳酸脱氢酶(LDH)、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四种血清酶活性检测分析,以空白管作对照.结果 3种真空采血管在ALT、GGT、LDH、AST等4种血清酶活性检测上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上述3种真空采血管在血清酶检测上均可使用,对检测结果方面无统计学差异,不同实验室可以参考其他因素,根据自身情况做出选择.

    作者:林景涛;翟锬;代艳杰;吴莉莉;陈祥云;唐劲松;苏伟雄 刊期: 2010年第08期

  • 大肠埃希菌超广谱β-内酰胺酶与AmpC酶耐药性分析

    目的 研究本地区大肠埃希菌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与AmpC酶耐药性.方法 收集临床分离无重复大肠埃希菌共116株,利用双纸片协同法检测超广谱β-内酰胺醇(ESBLs);利用3-氨基苯酚硼酸对AmpCβ-内酰胺酶的抑制作用检测表型AmpC酶.K-B法测定细菌对抗生素的耐药性.结果 116株大肠埃希菌ESBLs阳性43株(37.1%),ESBLs与AmpC酶同时阳性10株(8.6%),表型未检出AmpC酶单独阳性株.大肠埃希菌的产酶株及非产酶株对碳青霉烯类100%敏感,但产酶株(尤其是同时产ESBLs与AmpC酶)比非产酶株耐药率高,多重耐药性更常见.结论 从本院患者送检标本分离的大肠埃希菌中发现AmpC酶,应引起临床重视.碳青霉烯类药物可作为治疗产酶细菌感染的首选药物.

    作者:陈恒;江立千 刊期: 2010年第08期

  • 108例化脓性中耳炎治疗体会

    目的 总结化脓性中耳炎治疗体会.方法 收集2005年以来在本院门诊就诊的化脓性中耳炎患者108例.用消毒脱脂棉球拭净外耳道脓性分泌物,再用温生理盐水和3%的双氧水冲洗外耳道,尽可能洗净中耳内积脓,然后用0.3%氧氟沙星滴耳液滴耳.结果 一次性治愈39例,经多次治疗治愈51例,好转11例.治愈率83.34%;好转率10.19%;无效6例,无效率5.57%,总有效率为94.43%.随访6~12个月.结论 本法是一种操作简单、患者易于接受且疗效较为肯定的治疗方法之一,值得在基层推广和应用.

    作者:吕霆 刊期: 2010年第08期

  • 甲状腺吸碘率在无痛性甲状腺炎诊断中的意义

    甲状腺吸碘率是传统的甲状腺功能测定方法,但随着化学发光方法的出现,甲状腺激素水平测定的精确性大大提高,甲状腺吸碘率在甲亢诊断中的作用逐渐被忽视.仅凭临床表现与甲状腺激素水平做出诊断,导致无痛性甲状腺炎的误诊误治.本文回顾分析2001年以来本院收治的25例无痛性甲状腺炎及60例Graves病,进一步明确吸碘率在无痛性甲状腺炎诊断中的重要意义.

    作者:王雁;谢满红;孙波 刊期: 2010年第08期

  • 孕中期母血清标记物筛查唐氏综合征及其他先天性畸形的临床价值

    目的 探讨唐氏综合征(DS)筛查在本地区运用的有效性,建立本实验室中位数的参考值,提高筛查效率.方法 对3 589例孕妇用微粒子发光酶免疫分析仪(Access)检测甲胎蛋白(AFP)、β-绒毛膜促性腺激素(β-HCG)和游离雌三醇(uE3),利用配套软件计算风险率.筛查为高风险的孕妇进行遗传咨询,在知情同意的情况下进行羊水或B超检查.每例筛查孕妇随访至妊娠结局.结果 3 589例孕妇中唐氏综合征高危230例、18三体(Trisomy-18)高风险14例、神经管缺陷(NTD)高危52例,筛查阳性率分剐6.41%、0.39%和1.45%,在阳性孕妇中染色体异常2例,发现2例神经管缺陷患儿.结论 母血清标记物进行唐氏综合征及其他先天畸形的产前筛查并结合其他方法进行诊断,对降低出生缺陷具有积极意义.各筛查实验室应建立血清指标的中位数水平.

    作者:蔡徐山;黄秋兰;齐结华;戴清清;陈宇 刊期: 2010年第08期

  • 冠脉内支架植入术对急性心肌梗死后血清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含量的影响

    目的 观察冠状动脉内支架植入术(PCI)对急性心肌梗死(AMI)后患者血清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eNOS)含量的影响.方法 将AMI患者分为PCI治疗组和非PCI治疗组,采用酶联免疫法测定AMI后治疗前、PCI术后3 d、1、2、4、6、8周时血清eNOS的含量.非PCI治疗组在时应时间点抽血.比较两组患者不同病期血清一氧化氮合酶含量的变化.结果 PCI治疗组3 d即可见eNOS表达升高,4周时迭高峰,非PCI治疗组仅于4周有少量表达(3 d时OD值为,6.587±0.216对应3.458±0.212;4周时OD值为,7.198±0.211对应3.680±0.211)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二者均于6周开始下降.结论 AMI后早期PCI治疗可促进患者血清eNOS表达升高,通过提高缺血心肌内一氧化氮的含量,起到减轻缺血区心肌组织的损伤,改善心肌供血.

    作者:孙帅 刊期: 2010年第08期

  • 磁共振肿瘤靶向对比剂的研究进展

    磁共振显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是一种无创的显像技术,它能够对解剖结构提供很高的空间分辨率和三维立体成像,并且能够提供体内组织的功能及生理信息;它还能够探测到体内深部组织的异常情况及提供全身显像.磁共振显像已成为主要的影像诊断手段.磁共振对比剂(contrast agent for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CA)能显著提高不同组织的对比度,使病变组织容易被识别和诊断.

    作者:张伟;陈跃 刊期: 2010年第08期

  • 传染病院护理制度建设的探讨

    新形式下传染病院护理工作管理和相应的制度建设对传染病院的发展运营、传染病防治及公共卫生安全都有着举足轻重的意义.本文结合现代医疗管理理论和工作实践,探讨有关对传染病院的传染病惠者护理和护理人员在医院感染管理制度方面的改进和创新.

    作者:宋萍 刊期: 2010年第08期

  • 加强检验与临床的沟通是检验质量管理的关键

    检验医学是现代实验室科学技术与临床在高层次的结合,是一门学科交叉,相互渗透的新兴学科.随着检验新技术的应用和检验仪器智能化的发展,使检验质量和水平显著提高,特别是在当今循证医学时代,临床对疾病的诊断和治疗越来越依赖实验室检查,检验质量直接影响着临床的诊断和治疗效果.

    作者:刘文馨 刊期: 2010年第08期

  • 乙型肝炎病毒前S1抗原与相关血清标志物联合检测的临床价值探讨

    目的 探讨乙型肝炎病毒(HBV)前S1抗原在感染者不同模式血清标志物(HBV-M)中的阳性表达情况,评价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检测386例乙型肝炎(下称乙肝)病毒表面抗原(HBsAg)阳性血清标本的乙肝病毒前S1抗原和HBsAg、抗-HBs、乙肝病毒e抗原(HBeAg)、抗-HBe、抗-HBc,并对检测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前S1抗原在HBsAg阳性、HBeAg阳性、抗-HBc阳性和HBsAg阳性、HBeAg阳性组的阳性率显著增高,分别为87.1%和84.6%;在HBsAg阳性、抗-HBc阳性、和HBsAg阳性、抗-HBe阳性、抗-HBc阳性以及HBsAg阳性组前S1抗原的阳性率依次为60.0%、49.8%和33.3%;HBeAg阳性组的前S1抗原阳性率86.7%,明显高于HBeAg阴性组51.0%(P<0.01);386例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中,前S1抗原阳性率为60.1%,HBeAg阳性率为25.4%,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前S1抗原作为HBV感染、复制的指标较HBeAg更敏感,可补充和完善乙肝五项检测的不足,尤其对HBeAg阴性的血清,检测前S1抗原,能更好地反映病毒的复制状态和传染性,同时对病情的预后和疗效的判断也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作者:黄静 刊期: 2010年第08期

  • 溶组织内阿米巴致慢性腹痛腹泻1例

    溶组织内阿米巴病呈世界性分布,多为散在病例,但也可以引起局部爆发性流行.因食入的包囊数量、原虫致病力大小以及机体抵抗力强弱不同而出现不同临床症状.尤其是慢性阿米巴结肠炎除表现为肠炎外,常迁延不愈,时好时坏,也无典型临床症状,导致临床上不易诊断,实验室检查也较少能查见滋养体.因此,对慢性阿米巴结肠炎的误诊或漏诊较为多见,现就溶组织内阿米巴致慢性腹痛腹泻1例报道如下.

    作者:辜淑英;邱财丽;李佩贤 刊期: 2010年第08期

检验医学与临床杂志

检验医学与临床杂志

主管:重庆市卫生局

主办:重庆市卫生信息中心 重庆市临床检验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