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玉红;张文文;陈励;侯桂萍
突发性耳聋为突然发生的、原因不明的感音性耳聋.耳聋发生突然,并于1小时或1周内迅速加重,发生率约为1/5000.其病因不明,主要学说有两种.
作者:魏妍慧;王也男;李彦华 刊期: 2003年第05期
我们自2002年6月~2003年5月用中药益神方内服配合西药基础治疗面神经炎36例,并与西医治疗的对照组进行对比,观察面神经电生理指标变化情况.报道如下.
作者:韩轶;张燕;张震中 刊期: 2003年第05期
我科自2001年1月至2003年1月使用HY-D电脑中频药物导人治疗婴幼儿轮状病毒肠炎32例,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作者:夏米西汗;王文琰 刊期: 2003年第05期
络泰主要成份为人参皂苷Rb1,人参皂苷Rg,三七皂苷R1.它具有活血祛瘀,通脉活络之功,具有抑制血小板聚集和增加血流量作用,临床上用于脑血管疾病后遗症,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以及胸痛、胸闷、心绞痛等心血管疾病.
作者:李继红;袁小玲 刊期: 2003年第05期
笔者在1990~1998年间运用自拟乙肝丸治疗乙肝患者563例,取得了较好的疗效.报道如下.
作者:章淇江;章彦生;唐军 刊期: 2003年第05期
肱骨髁间骨折是目前较难治疗的骨折之一,我们从1996年6~2002年8月,采用改良经皮钳治疗肱骨髁间骨折41例,疗效尚满意.现报告如下.
作者:李无阴;张作君 刊期: 2003年第05期
随着医学科学的快速发展及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老年人口比例不断增加,老年医学逐渐被人们所重视,已成为现代医学中一门新兴科学,它不仅是为了让老年人延年益寿,而且要让老年人在有生之年保持身心健康,生活愉快.
作者:陆琳 刊期: 2003年第05期
腹部刀伤是外科重要的急症,处置是否恰当直接影响到病人的生命安危,外科补液、手术治疗是前提,然而,术后治疗对病人的恢复及并发症的防治则具有深远的意义.
作者:邓明飞;张毅;李广学 刊期: 2003年第05期
六味地黄汤,原名为地黄丸,出自宋,钱乙<小儿药证直诀>.方中用熟地滋补肾阴为主;辅以山萸肉养肝肾;山药补益脾胃;又配茯苓淡渗脾湿以助山药之益脾;泽泻清泄肾火,并防熟地之滋腻;丹皮清泄肝肾虚火,并制山萸肉之温.药是其核心.
作者:武华;吴强东 刊期: 2003年第05期
刘继祖主任医师、研究员,系我区名老中医,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继承人导师.1964年毕业于北京中医学院.
作者:张翠松;刘柏林 刊期: 2003年第05期
糖尿病肢端坏疽为糖尿病的严重并发症,许多国家往往采取截肢治疗,从而是糖尿病病人致残,其发病率呈逐年增高趋势,目前尚无有效防治药物.笔者在临床实践中遇到了1例双手、双脚均发生坏疽的病人,运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在治疗上取得一定疗效.报道如下.
作者:陈志刚;元鲁光 刊期: 2003年第05期
中成药是以中医药理论为指导,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及传统的加工方法,把临床上疗效确切应用广泛的验方或秘方制成一定的剂型而应用于临床的一类药物.
作者:赵玉英;朱建林 刊期: 2003年第05期
[处方]全叶青兰浸膏、全叶青兰的挥发油.全叶青兰:本品为唇型科植物全叶青兰(Draco-cephalum integrifolium Bge)的干燥地上部分(<中国药典>1977年版一部234页).
作者:梁军;李革;焦永倩 刊期: 2003年第05期
消痔栓1号为本院自制制剂,为提高药品质量,保证临床用药安全有效,我们对三批该制剂中红粉中的含汞化合物量以氧化汞计,用滴定法进行了测定,结果符合规定,平均回收率为98.7%.
作者:王萍;王国栋;于新兰 刊期: 2003年第05期
王杰主任医师、研究员,临证三十余载,经验颇丰,曾来我院指导查房,有幸目睹其辨证准确,用药精当,中西合参,屡收效验.今介绍王师验案2则以资交流与学习.
作者:韩斐 刊期: 2003年第05期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38例均为我院神经内科2001~2002年收治的顽固性呃逆患者.男30例,女8例;年龄32~84岁,平均58岁;平均病程2年.
作者:刘爱玲 刊期: 2003年第05期
目的:观察联合静点黄芪和丹参注射液治疗冠心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对68例冠心病患者随机分成2组,治疗组采用黄芪40mL+丹参20mL联合静点,对照组单用丹参20mL静点,2组均每日1次,15天为1个疗程.结果:冠心病的临床症状及ECG改变.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黄芪和丹参联用治疗冠心病,其临床效果优于单用丹参,且两者配伍,作用可互补和相加,治疗期间无任何毒副反应发生.
作者:陈守彬;王宁;哈丽努尔 刊期: 2003年第05期
1999年1月~2002年12月,我们采用中药运脾化瘀法联合拉米夫定治疗慢性乙型肝炎40例,效果满意.总结如下.
作者:倪卡;钱立瑛;金洪元;娄根生 刊期: 2003年第05期
颞颌关节紊乱综合征是口腔科常见疾病,好发于青少年,病因较为复杂,多由于精神紧张、受凉、单侧咀嚼习惯和过度咬硬物所致,单纯用药物治疗效果不佳.笔者5年来运用电针配合穴位注射治疗该病,取得了满意的疗效.总结如下.
作者:李薇;戎军 刊期: 2003年第05期
笔者自1994年至2002年经中医辨证治疗缺血性中风76例,临床疗效尚满意,报告如下.
作者:李和平;杨立宏 刊期: 2003年第0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