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琳;刘杞;孙航;唐霓;郭晖;邓建川
RNA干扰(RNAi)是由小双链RNA有效地作用于同源RNA序列,经细胞内核酸酶作用使同源序列降解的过程.虽然初的研究是观察其对细胞基因的下调作用,近来的一些研究表明RNAi在抗肝炎病毒等人类和动物病毒中也同样有效,所以RNAi有可能发展成为一个新的抗肝炎病毒治疗的方法.
作者:魏来 刊期: 2004年第09期
目的研究靶向人端粒酶逆转录酶(hTERT)的小干扰RNA(siRNA)在肝癌细胞SMMC7721中抗肿瘤作用.方法针对hTERT基因编码区及非编码区,采用T7转录系统在体外合成了2条siRNA,转染SMMC 772l细胞.以四甲基偶氮唑盐试验、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及western blot观察其对SMMC-772l细胞增殖、hTERT mRNA及蛋白表达的影响.结果2条siRNA以剂量依赖性方式抑制了SMMC-772l细胞增殖,当给药浓度为100 nmol/L时,对hTERT mRNA及蛋白表达有明显的抑制作用.结论靶向hTERT的siRNA对hTERT基因表达有抑制效果,有可能发展为一种新的抗肿瘤药物.
作者:郑素军;夏云;任红;钟森;杨英;陶鹏;王升启 刊期: 2004年第09期
该研究利用聚乙二醇将相同来源的树突状细胞(DC)与小鼠的肥大细胞瘤系P815融合在一起,形成治疗性DC瘤苗,并对这种树突状细胞瘤苗免疫小鼠后抑制肿瘤生长的作用及其机制进行初步探讨.
作者:王全楚;冯志华;周永兴;聂青和;白雪帆 刊期: 2004年第09期
现分别针对乙型肝炎病毒(HBV)、丁型肝炎病毒(HDV)基因保守区域设计多对聚合酶链反应(PCR)引物,打印制备成芯片,并用限制性显示(RD)技术标记样品,探索此方法制备基因芯片的可行性.
作者:孙朝晖;郑文岭;张宝;石嵘;马文丽 刊期: 2004年第09期
近年来,病毒性肝炎的治疗研究有了长足的进展,特别是干扰素和抗病毒核苷类药物不断有新的发现,但其疗效仍有不尽人意之处.随着人类基因组计划的完成,基因治疗的领域不断拓展,抗病毒性肝炎及相关肝病的基因治疗研究又有了相应的发展,其中RNA干扰(RNA interference,RNAi)技术的出现为病毒性肝炎抗病毒治疗研究提供了新的选择.
作者:任红 刊期: 2004年第09期
目的观察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P B C)患者和移植肝的实际生存时间,肝移植后死亡的原因及肝移植后的复发率.方法根据QLTS的数据库中的随访资料,回顾性分析5 2例共接受5 4次肝移植的PBC患者.52例PBC肝移植患者中,平均年龄(5 3.2±6.7)岁,平均随访时间是(55.4±11.3)个月.分析术前的临床特征、移植后生存情况和死亡原因,采用欧洲模式计算未接受肝移植患者和接受肝移植的患者的生存率.结果PBC肝移植患者的1、5、10年的实际生存率分别为88.4%、80.1%和76.9%,未接受肝移植患者实际生存率分别为80.9%、6 5.4%和19.8%.PBC患者移植后的生存率比未接受肝移植的患者(欧洲模型)预期生存率高.有6例患者经肝活检后证实P B C复发,平均复发时间(34.1±10.2)个月.肝移植术后死亡的原因是多器官功能衰竭、腹腔内出血、肾功能衰竭、败血症及心血管疾病.结论肝移植可提高P B C患者的生存率,延长其生存时间.
作者:许崇恩;Stephen V.Lynch;Glenda A.Balerson;Jonathan Fawcett;Russell W Strong;Shinn Yeong 刊期: 2004年第09期
采用三磷酸腺苷(ATP)生物发光法检测26例肝癌患者肝癌组织细胞对化疗药物的敏感性,现报道如下.一、资料与方法1.研究对象:(1)病例资料:收集2001年9月~2003年5月在中山市人民医院手术的肝癌患者肝癌组织标本,共26例,均为原发性肝癌.病理诊断:肝细胞癌25例、肝细胞胆管细胞混合癌1例.其中男21例,女5例,平均48.9岁,术前无化疗.
作者:余元龙;季明芳;李晓玲;胡泽民 刊期: 2004年第09期
一、腹腔穿刺指征1.住院或门诊患者有新出现明显的腹水体征需要进行腹腔穿刺术并保存腹水.属证据分级Ⅱ3级.2.因为出血的可能性很小,所以不推荐在腹腔穿刺术之前预防性应用新鲜冰冻血浆或血小板.属证据分级Ⅲ级.
作者:崔焱;贾继东 刊期: 2004年第09期
目的探讨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基因-23 8位点G/A单核苷酸多态性与乙型肝炎病毒(HBV)宫内感染易感性的关系.方法应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技术检测HBV标志物阳性母亲所生4 5例HBV宫内感染儿童(I组)、8 5例宫内未感染儿童(Ⅱ组)和l 26例对照组儿童TNF-α基因-23 8位点G/A单核苷酸多态性.结果HBV宫内感染组TNF-α基因-23 8位点A等位基因频率显著高于HBV宫内未感染组(χ2=6.797,P=0.009)和对照组(χ2=9.51 3,P=0.002),HBV宫内未感染组和对照组之间差异无显著性(χ2=0.047,P=0.828).结论TNF-α基因启动子区-238位点A等位基因与HBV宫内感染易感性相关,可作为检测其遗传易感性的标志之一.
作者:顾绍庆;朱启镕;俞蕙;费林娥;董左权;浦东坡 刊期: 2004年第09期
目的通过检测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PB C)患者血清中抗肺炎衣原体(CP)IgG、IgM水平,探讨CP感染与PBC之间的相关性.方法采用CP酶联免疫固相吸附试验检测4l例PBC患者(PBC组)、70例肝炎后肝硬化(疾病对照组,PHC组)和5 7名健康查体者(正常对照组)血清抗CP IgG、IgM抗体水平.结果PBC组和PHC组的抗CP IgG平均水平(RU/m1)较正常对照组高(46.8±43.4、49.5±45.2与28.3±32.7,P=0.042与P<0.001),但PBC组与PHC组之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9);PBC组、PHC组抗CP IgG阳性率亦高于正常对照组(68.3%、71.4%与42.1%,χ2值分别为5.389、11.110,P值均小于0.05),PBC组与PHC组差别无显著性(χ2=0.378,P>0.05);PBC组患者的血清抗CP IgM阳性率高(22.0%),明显高于其它两组.与正常对照组比较,PBC组抗CP IgG、IgM阳性的比率比(OR)分别为2.7(95%CI:0.9~6.1)、5.1(95%CI:1.4~l8.5);血清抗CP IgG水平与总IgG浓度无相关性(r=-0.857,P=0.344),而抗CP IgM阳性与总IgM异常升高有关.结论血清学研究结果尚不能支持肺炎衣原体是PBC的一个始动因素这一观点,但CP感染可能是造成PBC中IgM升高的原因之一.
作者:刘海英;范列英;屠小卿;周晔;陈燕;邓安梅;仲人前 刊期: 2004年第09期
目的以乙型肝炎病毒(HBV)核心区为靶位,构建表达小干扰RNA(siRNA)的质粒载体pSilencer3.1-Hlhygro,体外观察siRNA抗HBV的效果.方法以HepG2 2.2.15细胞为靶细胞,利用脂质体Metafectene与表达siRNA的质粒载体pSilencer3.1-Hlhygro共转染,用定量聚合酶链反应检测细胞上清液中DNA,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检测HBV C-mRNA.结果成功构建了表达siRNA的转录质粒载体,两条siRNA均可抑制HBV的复制,而且与siRNA浓度成正相关.结论靶向HBV核心区的siRNA能抑制HBV的复制.
作者:朱才;范学工;李宁;应若素 刊期: 2004年第09期
目的构建丙型肝炎病毒5′端非编码区(HCV 5′NCR)和NS3丝氨酸蛋白酶共调控外分泌性碱性磷酸酶(SEAP)表达细胞模型,并分析其用于抗HCV药物筛选和评价的可行性.方法用聚合酶链反应技术扩增HCV 5′NCR和NS3/4A片段,定向克隆至表达质粒pSEAP2-Control的SEAP基因上游,构建含HCV 5′NCR-NS3/4A-SEAP嵌合基因的重组表达质粒pNCR-NS3/4A-SEAP.将重组质粒转染至肝细胞株QSG7701,用化学发光法检测SEAP的表达,并观察HCV 5′NCR区对应的反义寡聚核苷酸(ASODN)和丝氨酸蛋白酶抑制剂TPCK对SEAP表达的影响.结果重组质粒pNCR-NS3/4A-SEAP有高强度SEAP表达,5 μmol/L、10 μmol/L ASODN和100μmol/L TPCK对SEAP表达有显著抑制作用(f值分别为4.315、6.985、6.949,P值均<0.01).结论重组质粒pNCR-NS3/4A-SEAP的SEAP表达受HCV 5′NCR和NS 3蛋白酶共调控,建立的细胞模型可用于以H CV 5′NCR和NS 3蛋白酶为靶位点的药物筛选和评价.
作者:刘水平;谭德明;杨永峰;侯周华 刊期: 2004年第09期
现对172例抗结核药物致肝损害(DLL)总结如下.一、资料与方法1.一般资料:172例DLL来自1464例结核住院患者,男129例,女43例.年龄19~76岁,<20岁1例,20~60岁121例,>60岁50例.体重<50kg者65例,>50kg者107例.吸烟52例,嗜酒48例.有肝炎病史或入院时乙、丙型肝炎病毒标志物阳性者31例,其中HBV M(+)21例,抗-HCV(+)10例.
作者:程书权 刊期: 2004年第09期
人参具有抗肿瘤、抗衰老、抗辐射、增强免疫力等多种生物学活性.人参皂甙是人参中主要的活性有效成分.我们曾发现人参总皂甙在体外能诱导人肝癌细胞株HepG2分化[1,2],近又发现人参皂甙单体Rh2(G-Rh2)对人肝癌细胞株SMMC-7721有诱导分化作用.G-Rh2诱导SMMC-7721细胞分化过程中,癌细胞的信号传导系统必然会发生改变.通过研究G-Rh2对糖皮质激素受体(GR)、受体型酪氨酸激酶-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受体(IGFIR),Ca2+及蛋白激酶C(PKC)的影响,并观察糖皮质激素拮抗剂-RU486对细胞生长、PKC、IGFIR及细胞周期调节因子的影响,试图从信号传导方面初步探讨人参皂甙Rh2诱导分化作用机制.
作者:曾小莉;涂植光 刊期: 2004年第09期
近年来,RNA干扰(RNAi)技术已成为癌症基因治疗中令人关注的研究热点,以其高效、特异、应用广泛的特点,展示了诱人的临床应用前景.RNAi是内源性或外源性双链RNA诱发的mRNA水平上的基因沉默机制.RNAi技术有3个重要的特点,首先它具有高效性.从刚开始的21~23 nt的小干扰RNA(siRNA)分子,到后来研究应用的27~29nt的小发夹RNA(shRNA)分子,RNAi都具有高效抑制作用,抑制率均在90%以上.其二,RNAi有严格的序列特异性.针对变异基因设计的siRNA或shRNA分子抑制异常基因,而正常基因不受影响.其三,siRNA具有高度的稳定性.它是3′端悬挂TT碱基的双链RNA,化学性质很稳定,不需要修饰.如果加入一个6 nt环(1oop)的shRNA,则更进一步增加其稳定性和高效性.
作者:黄锦;林菊生 刊期: 2004年第09期
核因子κ B(NF-κB)是参与细胞凋亡与增殖调控的重要转录因子,环氧化酶-2(COX-2)是其靶基因之一.COX-2参与肝脏疾病的物质代谢紊乱及炎症纤维化过程.现旨在观察NF-κB与COX-2在酒精性肝病(ALD)中的表达,探索其在ALD发病过程中的作用.
作者:周华丽;虞朝辉;陈韶华;陈卫星;王丽君;应李雄;厉有名 刊期: 2004年第09期
目的构建针对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BsAg)和核心抗原的小干扰RNA(siRNA)表达载体pSuper C,观察其对HepG2 2.2.1 5细胞(简称2.2.1 5细胞)中HBV DNA转录和翻译相应蛋白的影响.方法根据RNA干扰(RNAi)作用原理设计针对HBV核心区的相应序列,再将其克隆入含聚合酶ⅢH1-RNA启动子的真核表达载体pSuper,将此重组质粒以电转染法转入2.2.15细胞中,用酶联免疫吸附法(Abbott试剂)检测培养上清液中HBsAg和e抗原(HBeAg)的表达.结果经酶切鉴定、电泳和测序分析证明,成功构建了含作用序列的重组质粒pSuper-C;但以电穿孔法转染2.2.15细胞后未能发现其对2.2.15细胞培养上清液中的HBsAg和HBeAg的表达有影响.结论RNAi在2.2.15细胞中的作用还需进一步的实验来证实.
作者:蔡大川;曾彦;李用国;任红 刊期: 2004年第09期
在功能基因组学研究中,阐明各种蛋白的结构和生物学功能是其核心任务,这不仅是生物学的主要研究方向,而且也是医学研究的主要内容,毕竟细胞的功能和表型是由细胞中的蛋白来主导的,许多疾病都是蛋白结构与功能、表达水平与调节的异常引起的.研究蛋白的功能,常常通过改变蛋白的表达水平,观察细胞的生物学特性的变化来实现.这种研究策略包括强制性地升高特定蛋白的表达水平,也包括蛋白表达水平的缺失.研究表明,在功能基因组研究中,功能缺失策略具有特殊重要地位.
作者:成军 刊期: 2004年第09期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包括单纯性脂肪肝及脂肪性肝炎,后者可以进展为肝纤维化和肝硬化,其发病机制尚不十分清楚.解偶联蛋白2(uncoupling protein-2,UCP2)由于其在NAFLD中的独特作用而日益受到学者的重视.现就UCP2在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中发生的可能作用作一综述.
作者:代东伶;沈薇 刊期: 2004年第09期
乙型肝炎病毒(HBV)慢性感染是导致肝癌发生的重要原因.HBV整合是致癌的可能机制之一.传统上,HBV整合位点的鉴定主要通过反复的筛选肝细胞癌(HCC)基因文库获得.现报道一种快速分离鉴定HBV整合位点的新方法,为探讨肝癌发生的分子机制提供新的研究手段.
作者:高海峰;屠红 刊期: 2004年第0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