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磷酸酶基因CpG岛甲基化状态及其在膀胱移行细胞癌中的表达

张志华;郭柏鸿;车团结;史葆光;黄贤德;李元;陈一戎

关键词:磷酸酶基因, 膀胱移行细胞癌, DNA甲基化
摘要:目的 探讨磷酸酶基因(PTEN)CpG岛甲基化状态及其在膀胱移行细胞癌(BTCC)中的表达.方法 应用甲基化特异性聚合酶链式反应检测32例BTCC和癌旁正常组织标本中PTEN基因启动子区甲基化状态,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和蛋白印迹法检测其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结果 PTEN基因在BTCC组织中甲基化率为65.6%,随着肿瘤分级、分期的增加,甲基化水平逐渐升高,而在正常膀胱组织中未发现甲基化.PTEN mRNA和蛋白表达在正常组织和BTCC组织中分别为93.8%、62.5%和15.6%、6.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在21例启动子异常甲基化的BTCC组织标本中,19例伴有PTEN基因表达缺失或下调,两者之间存在明显负相关(r=-0.564,P<0.01).结论 PTEN基因启动子区异常甲基化可能导致该基因转录表达失活,使其mRNA和蛋白表达减少甚至缺失,是膀胱癌发生、发展的原因之一.
兰州大学学报(医学版)杂志相关文献
  • 原癌基因c-met和半乳糖凝素-3在甲状腺肿瘤中的表达

    目的 探讨原癌基因c-met和半乳糖凝素-3(Gal-3)在甲状腺肿瘤中的表达特点及在鉴别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采用PV-6000通用型免疫组织化学二步法检测正常甲状腺组织10例、结节性甲状腺肿15例、甲状腺腺瘤25例、甲状腺滤泡癌20例、甲状腺乳头状癌3l例、甲状腺未分化癌2例中c-met和Gal-3的表达.结果 c-met和Gal-3在滤泡癌、乳头状癌及未分化癌中的阳性表达率高于甲状腺腺瘤、结节性甲状腺肿.c-met表达的强阳性率与淋巴结转移有关,Gal-3表达的强阳性率与甲状腺癌组织分化程度、临床分期、淋巴结转移有关.癌旁正常甲状腺组织中c-met和Gal-3表达均为阴性.甲状腺癌c-met的阳性表达与Gal-3的阳性表达呈正相关关系.结论 c-met和Gal-3过表达与甲状腺肿瘤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对甲状腺肿瘤的鉴别以及预后的评估有一定的价值.

    作者:杨宏武;马岚;王学军 刊期: 2009年第04期

  • 血栓调节蛋白在乳腺癌组织中的表达

    目的 探讨血栓调节蛋白(TM)在乳腺癌组织中的表达.方法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法对94例乳腺癌、10例乳腺纤维腺瘤组织中的TM表达水平进行检测.结果 TM在乳腺癌组织中的表达明显高于乳腺纤维腺瘤组织中的表达(P<0.01).在乳腺癌组织中TM的表达与临床分期、淋巴结转移状况有关,随着临床分期的增高,其阳性表达率逐渐下降(P<0.05).淋巴结阴性组阳性表达率为66.7%,淋巴结阳性组阳性表达率为44.2%(P<0.05).TM与肿瘤组织病理学分级、病理学类型、肿瘤大径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TM表达水平可能与乳腺癌的发展、转移有关,有望成为判断乳腺癌患者病情发展和预后的一项新指标.

    作者:姜专基;高秉仁;杨碎胜;刘鸿雁 刊期: 2009年第04期

  • 海带多糖对小鼠的抗衰老作用

    目的 探讨海带多糖对衰老小鼠的抗衰老作用及其机制.方法 小鼠90只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模型对照组、维生素E组及海带多糖高、中、低剂量组.海带多糖组小鼠每天分别灌胃给予海带多糖400、200、100 mg/kg.维生素E组小鼠每天灌胃给予维牛素E 200 mg/kg,空白及模型对照组小鼠同法给予生理盐水.在给药的同时,除空白对照组外,其余各组小鼠每天颈背皮下注射10%D-半乳糖0.25 mL,40 d后测定小鼠脾指数、胸腺指数、巨噬细胞吞噬能力、血清中过氧化氢酶、超氧化物歧化酶的活性及丙二醛的含量.结果 海带多糖可缓解衰老小鼠胸腺和脾脏的萎缩,增强巨噬细胞的吞噬能力,并升高小鼠血清中抗氧化酶的活性.降低丙二醛的含量.结论 海带多糖可增强衰老小鼠的免疫力和抗氧化能力,具有较好的抗衰老作用.

    作者:杨伟丽;刘青;祁梅;葛斌 刊期: 2009年第04期

  • 非那雄胺和乙烯雌酚联合应用对减少经尿道前列腺切除术出血的临床观察

    目的 评价术前使用非那雄胺和乙烯雌酚对经尿道前列腺切除术(TURP)中出血的影响及作用机制.方法 将拟行TURP的良性前列腺增生患者分为两组,实验组76例术前口服非那雄胺,连续7~10d,5 mg/次,2次/d,同时肌注乙烯雌酚2mg,1次/d,共7~10d;对照组48例采用空白对照.所有手术由同一组医师实施,逐一记录手术时间、术中切除前列腺组织重量及冲洗液量;计算术中出血总量、出血指数、出血强度.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测定实验组与对照组前列腺组织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表达.结果 实验组术中平均出血总量、平均出血指数、平均出血强度较对照组明显减少;VEGF阳性表达率,实验组明显低于对照组.结论 术前联合应用非那雄胺和乙烯雌酚能有效减少TURP术中出血,其机制可能与抑制了增生前列腺组织中的血管生成有关.

    作者:张冲;郭柏鸿;颜东文;车团结;陈一戎 刊期: 2009年第04期

  • 血黏度增高致脑细胞膜电位及线粒体膜电位变化

    目的 探讨血黏度增高致大鼠脑组织慢性缺血、缺氧后脑细胞膜电位和线粒体膜电位的变化.方法 采用高分子右旋糖酐法建立血黏度增高大鼠模型,用血液黏度仪检测全血黏度;以DiBAC4(3)和罗丹明123为细胞膜电位和线粒体膜电位的荧光指示剂,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并测量血黏度增高大鼠脑细胞悬液中细胞膜和线粒体膜电位荧光强度的变化.结果 随注射次数的增加,造模时间延长,全血黏度逐渐升高,与造模时间旱正相关;血黏度增高大鼠脑细胞膜电位和线粒体膜电位变化显著,与造模时间呈时间依赖性关系.结论 血黏度增高可导致脑细胞损伤;细胞膜电位和线粒体膜电位变化是造成脑细胞损伤的可能机制.

    作者:樊勇;庞岚;白德成 刊期: 2009年第04期

  • 人颗粒溶素的原核表达

    目的 克隆人颗粒溶素基因并进行原核表达.方法 体外培养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并抽提总RNA,RT-PCR扩增人颗粒溶索的基因片段,鉴定正确后构建原核表达质粒pET-GNLY9K和pET-GNLY15K,并将其转入大肠杆菌Rosetta(DE3),IPTG诱导表达融合蛋白,SDS-PAGE和Westernblotting鉴定融合蛋白的正确性.结果 成功构建了原核表达载体pET-GNLY9K和pET-GNLY15K,经诱导在原核表达系统中高效表达了相应分子质量分别约为31和37kD的融合蛋白.结论 利用原核表达体系成功表达了不同相对分子质量的颗粒溶素融合蛋白.

    作者:王晚霞;兰喜;徐向红;居军;柳纪省 刊期: 2009年第04期

  • X射线照射K562细胞后mdr1基因表达和白血病干细胞含量的变化

    目的 研究白血病K562细胞经X射线照射后耐药基因mdr1表达、白血病干细胞(LSC)含量和药物敏感性的变化,探讨白血病辐射耐受性与药物耐受性的相关性.方法 以白血病K562细胞为模型,直线加速器X射线照射,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mdr1 mRNA表达,流式细胞术检测LSC表面标志和P-糖蛋白(P-gP)表达,MTT法测定细胞的药物敏感性.结果 白血病K562细胞系mdr1基因表达和LSC含量极低,经不同剂量的X射线照射后,K562细胞中LSC的含量显著增加,mdr1/P-gP表达增高,随时间延长而逐渐降低;对阿霉素的敏感性明显降低.结论 X射线照射可提高白血病K562细胞群中LSC的比例和刺激mdr1/P-gP表达,继发性地降低其对常规化疗药物的敏感性.

    作者:杨清占;易娟;陈静;高丽萍;赵怀顺;魏虎来 刊期: 2009年第04期

  • 酒精依赖患者脑血流动力学及血液流变学变化

    目的 研究酒精依赖患者脑血流动力学及血液流变学的变化.方法 应用经颅多普勒测定30例健康男性(对照组)和30例男性酒精依赖患者(依赖患者组)的脑血流动力学参数,用血液黏度计测定血液流变学指标.结果 与正常对照组比较,酒精依赖患者大脑中动脉、大脑前动脉、大脑后动脉、椎动脉、基底动脉的血流速度减慢,全血黏度、血浆黏度、红细胞压积、红细胞聚集指数显著升高,红细胞刚性指数降低.结论 酒精依赖患者脑动脉血流速度明显减慢,脑供血不足;血液黏滞度增加,血液流变学有异常改变.

    作者:王欣;李兴杰;孟璇;童明辉;王有德 刊期: 2009年第04期

  • 红景天胶囊对脑缺血再灌注大鼠脑组织胶质纤维酸性蛋白表达的影响

    目的 观察红景天胶囊对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梗死区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表达的影响.方法 将96只健康Wistar大鼠随机分为红景天治疗组、缺血再灌注组、假手术组和正常对照组.正常对照组未进行特殊处理,其他3组采用改良线栓法制成大脑中动脉缺血再灌注模型.观察各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2,3,5-三苯基氯化四唑染色测量各组脑梗死体积,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测定GFAP表达,用末端标记法测定神经细胞凋亡.结果 红景天治疗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低于缺血再灌注组(P<0.05),脑梗死体积小于缺血再灌注组(P<0.01).GFAP阳性细胞于脑缺血2 h后即已出现,各组之间GFAP阳性表达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随缺血再灌注时间推移,缺血6~72 h时红景天治疗组较缺血再灌注组GFAP表达减低(P<0.05).红景天治疗组神经细胞凋亡较缺血再灌注组减少(P<0.05).结论 红景大胶囊能够减轻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及提高神经功能评分,可能与减少星形胶质细胞GFAP的表达有关.

    作者:陈孝伟;刘宁;谷有全;陈江君;张宗艳 刊期: 2009年第04期

  • 氟尿嘧啶白蛋白微球抗瘤作用

    目的 观察氟尿嘧啶白蛋白微球(FUAM)对荷瘤小鼠的抗肿瘤作用.方法 S180瘤株荷瘤小鼠30只和肝腹水瘤荷瘤小鼠19只各随机分为FUAM组、5-氟尿嘧啶(5-Fu)组和生理盐水组.连续给药10d后,S180瘤株移植小鼠观察和记录小鼠死亡率;记录肝腹水瘤荷瘤小鼠腹水中瘤细胞数及白细胞数.结果 第18天时,S180瘤株移植小鼠生理盐水组全部死亡,FUAM组存活67%;第26天时,5-Fu组只存活10%,FUAM组存活达62%.肝腹水瘤株移植小鼠注射FUAM后,活瘤细胞数明显减少,白细胞数无明显减少.结论 FUAM可显著延长小鼠的存活期,同时具有明显抗荷瘤小鼠白细胞降低作用.

    作者:张艺;包海荣;刘晓菊;倪京满 刊期: 2009年第04期

  • 彩超与血管造影对颅外段颈内动脉狭窄诊断的相关性比较

    目的 比较彩色多普勒超声(DUS)、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两种方法对颅外段颈内动脉粥样硬化后狭窄检出率的敏感性、特异性、准确性及DUS与DSA对该部位动脉狭窄诊断的相关性.方法 对105例大脑缺血性患者行DUS、DSA检查,依据北美症状性颈动脉内膜切除试验法,将颅外段颈内动脉狭窄分为4级,轻度(<50%),中度(51%~69%),重度(70%~99%),闭塞(100%).结果 1例在DSA后出现脑梗死症状,105例210条颅外段颈内动脉DUS与DSA诊断相符合血管177条(84.3%),DUS对正常颅外段颈内动脉诊断的敏感性、特异性、准确性分别为93.3%、86.8%、90.0%;对轻度狭窄血管分别为60.0%、95.0%、91.4%;对中度狭窄血管分别为71.0%、97.9%、94.3%;对重度狭窄血管分别为81.8%、96.4%、93.3%;对闭塞血管为90.9%、100%、99.5%.结论 DUS对评价颅外段颈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与DSA一致性较好,但对轻度及中度狭窄的漏诊率较高,必要时尚需行DSA检查.

    作者:曹骅;石正洪;郭佳;刘倩 刊期: 2009年第04期

  • 大鼠坐骨神经慢性压迫性损伤后脊髓背角感觉神经元超微形态学变化

    目的 观察大鼠坐骨神经慢性压迫损伤后脊髓背角浅层神经元超微形态变化.方法 成年雄性SD大鼠20只,随机分为正常组和手术组.手术组结扎大鼠左侧坐骨神经建立坐骨神经慢性压迫性损伤(CCI)模型,在术后3、7、14 d取与坐骨神经相应的腰4~6节段脊髓,透射电镜观察左侧脊髓背角浅层神经元超微结构并摄片,光镜下苏木素-伊红染色对大鼠腰4~6脊髓背角两侧感觉神经元计数.结果 坐骨神经损伤后,光镜下损伤侧脊髓背角感觉神经元数量较健侧显著减少(P<0.05),两周时细胞死亡率为23%;电镜下CCI 7d和14d组腰4~6节段脊髓左侧背角浅层神经元出现多种形态变化,以细胞凋亡为主.结论 坐骨神经损伤后腰4~6节段脊髓背角神经元出现丢失,超微形态上呈现多样性,以细胞凋亡为主.

    作者:冷玉芳;金海燕 刊期: 2009年第04期

  • 脑卒中住院患者分型

    目的 探讨脑卒中住院患者的各型构成比.方法 采用英国苏格兰脑卒中登记法、CT分型和英国牛津郡社区脑卒中项目分型法,对住院的159例脑出血和247例脑梗死患者进行前瞻性的登记和分型.结果 脑梗死组完全前循环梗死9.7%,部分前循环梗死37.3%,后循环梗死3.2%,腔隙性梗死49.8%.脑出血组壳核出血60.4%,丘脑出血27.0%,脑叶出血5.7%,小脑出血2.5%,脑干出血3.1%,脑室出血1.3%.结论 前循环梗死病例约占脑梗死住院患者的50%,腔隙性梗死所占比例大.脑出血部位以壳核及丘脑为多见,其他依次为脑叶、脑干、小脑、脑室.

    作者:刘倩;石正洪;郭佳;曹骅 刊期: 2009年第04期

  • 维生素D受体基因多态性与婴幼儿佝偻病的相关性

    目的 研究维生素D受体(VDR)基因ApaI位点多态性与婴幼儿佝偻病的相关性,探讨其遗传易感性,为临床早期诊断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采用病例对照研究方法,选择确诊的佝偻病患儿56例和正常婴幼儿76例作为研究对象.应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检测VDR基因ApaI位点的多态性,比较两组之间的VDR基因型频率、等位基因频率以及VDR基因型中相关指标的相关性.结果 病例组VDR基因ApaI位点基因型分布频率AA为14.3%、Aa为46.4%、aa为39.3%,对照组AA为13.3%,Aa为50%,aa为36.8%,两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病例组VDR基因ApaI位点等位基因分布频率A为37.5%,a为62.5%,对照组A为38.2%,a为61.8%,两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之间VDR基因ApaI位点不同基因型之间血清钙水平不同(x2=6.719,P<0.05).结论 VDR基因ApaI基因型与血清钙水平有相关性,VDR基因ApaI酶切位点的多态性与婴幼儿佝偻病无相关性.

    作者:周丽;李宇宁;金玉;杨学梅 刊期: 2009年第04期

  • 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血清脂蛋白(a)水平的变化

    目的 观察不稳定型心绞痛(UAP)患者血清脂蛋白(a)[Lp(a)]水平的变化及其意义.方法 89例经冠脉造影证实的心绞痛患者,其中UAP患者68例,根据血清心肌肌钙蛋白I(cTnI)水平分为低危组(<1.0 ng/mL)和高危组(≥1.0 ng/mL).21例稳定型心绞痛(SAP)患者设为对照组.检测血清Lp(a)和cTnI的水平,观察Lp(a)与cTnI水平之间的相关性.结果 UAP组患者血清cTnI和Lp(a)均高于SAP组(P<0.05),高危组UAP患者血清Lp(a)水平高于低危组(P<0.001),Lp(a)与cTnI有显著的相关性(r2=0.4027,P<0.000 1).结论 Lp(a)水平升高是高危UAP的危险因素,与心肌损伤有关.

    作者:苗馨元 刊期: 2009年第04期

  • 先天性心脏病介入封堵治疗前后左心室内径改变的对比

    目的 研究经导管先天性心脏病介入封堵术前后左心室内径改变的对比.方法 通过经胸超声心动图(TTE)选择适合封堵的先天性心脏病患者636例,其中动脉导管未闭(PDA)228例,房间隔缺损(ASD)168例,室间隔缺损(VSD)240例.在TTE及X射线引导下行介入封堵术,术后通过胸片和TTE进行动态的随访观察.结果 605例患者封堵成功,手术成功率为95.1%,31例封堵未成功,改为体外循环下手术矫正畸形.术后100%的患者接受了1~2个月随访,85%的患者接受了12个月以上随访.X射线检查全部显示肺血减少;TTE检查PDA及VSD患者封堵术后1~2月左心室腔缩小(P<0.01),ASD封堵术后左心室内径无明显改变(r=0.45,P>0.05);心电图提示无明显心律失常发生.结论 经导管先天性心脏病封堵术后1~2个月,PDA及VSD患者左心室明显减小.

    作者:谢静;杨晓娟;梁天香;王延震;郑叙锋;任荣;甘义荣 刊期: 2009年第04期

  • 庆阳市城乡居民艾滋病相关知识态度行为调查

    目的 了解庆阳市城乡居民对艾滋病相关知识的掌握情况、态度和行为,为城乡居民开展预防艾滋病健康教育工作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随机整群抽样的方法,在庆阳市抽取4个居委会和4个行政村18~60岁的城乡居民1190名做问卷调查.结果 庆阳市城乡居民听说过艾滋病,但对艾滋病的非传播途径均存在错误的认识,农村居民较城市居民对艾滋病相关知识的认识水平低,农村居民获得艾滋病相关知识的途径较城市单一.结论 健康教育是预防艾滋病的有效措施,在健康教育中强调对非传播途径的宣传可减少对艾滋病感染者的恐惧和歧视.

    作者:郭秋荣 刊期: 2009年第04期

  • 磷酸酶基因CpG岛甲基化状态及其在膀胱移行细胞癌中的表达

    目的 探讨磷酸酶基因(PTEN)CpG岛甲基化状态及其在膀胱移行细胞癌(BTCC)中的表达.方法 应用甲基化特异性聚合酶链式反应检测32例BTCC和癌旁正常组织标本中PTEN基因启动子区甲基化状态,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和蛋白印迹法检测其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结果 PTEN基因在BTCC组织中甲基化率为65.6%,随着肿瘤分级、分期的增加,甲基化水平逐渐升高,而在正常膀胱组织中未发现甲基化.PTEN mRNA和蛋白表达在正常组织和BTCC组织中分别为93.8%、62.5%和15.6%、6.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在21例启动子异常甲基化的BTCC组织标本中,19例伴有PTEN基因表达缺失或下调,两者之间存在明显负相关(r=-0.564,P<0.01).结论 PTEN基因启动子区异常甲基化可能导致该基因转录表达失活,使其mRNA和蛋白表达减少甚至缺失,是膀胱癌发生、发展的原因之一.

    作者:张志华;郭柏鸿;车团结;史葆光;黄贤德;李元;陈一戎 刊期: 2009年第04期

  • 微小RNA与癌症的诊断、治疗及转移

    微小RNA在转录后水平通过促进靶mRNA的降解或抑制翻译过程发挥负调控基因的作用,与个体发育、干细胞分化和疾病发生密切相关.在多种恶性肿瘤中,微小RNA的表达高低各异,与其在正常组织中的表达存在显著差异.通过研究微小RNA与癌症的关系,对寻找新的癌症诊断和治疗的策略以及抑制癌症转移有重大的意义.

    作者:陈桦;王小琦;梁琼 刊期: 2009年第04期

  • 儿茶素与β-环糊精包合作用的光谱学研究

    目的 D研究儿茶素是否与β-环糊精(β-CD)产生包合作用以增加其生物利用度.方法 测定儿茶素与β-CD在水溶液中包合作用的光谱学性质,分析乙醇和pH对儿茶素.β-CD包合物形成的影响.结果 儿茶素与β-CD形成了1:1包合物,用Benesi-Hildebrand法测定包合常数为2.36×104,乙醇可以破坏包合物,pH<7条件下包合物稳定.结论 将β--CD添加到儿茶素制剂中可延缓儿茶素的释放速度,从而增加儿茶素生物利用度.

    作者:关幸枚;郭媛媛;尹娟娟;张海霞 刊期: 2009年第04期

兰州大学学报(医学版)杂志

兰州大学学报(医学版)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兰州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