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组织胞浆菌病1例报告并文献复习

余纪会;郭述良;黄仕聪;王璞;杨丹

关键词:组织胞浆菌病, 单核巨噬细胞系统, 网状内皮系统, 深部真菌病, 呼吸道感染, 侵犯, 慢性损害, 肺部, 多系统, 播散型, PDH, 症状, 诊治, 全身
摘要:组织胞浆菌病(Histoplasmosis,HP)是一种由组织胞浆苗引起的以侵犯网状内皮系统或肺部为主的深部真菌病,在我国少见,常经呼吸道感染,侵犯肺部引起急慢性损害,严重者可累及全身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引起多系统症状,称播散型组织胞浆菌病(Progressive disseminated histoplasmosis,PDH)[1].现将我科诊治的1例PDH报告如下.
重庆医科大学学报杂志相关文献
  • 脂蛋白(a)与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的关系

    目的:探讨脑梗死患者脂蛋白(a)[Lipoprotein(a),LP(a)]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关系.方法:入选185例脑梗死患者,根据颈动脉彩色超声多普勒检查结果,分为无斑块组、不稳定斑块组、稳定斑块组,测定血清脂蛋白(a)、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水平并进行分析.结果:不稳定斑块组血清LP(a)水平显著高于稳定斑块组,P<0.01;脑梗死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患者LP(a)与血清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呈正相关.结论:LP(a)增高与颈动脉易损斑块密切相关,临床通过测定LP(a)水平预测脑梗死的发病风险,对预防脑梗死以及有效减少脑梗死复发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孔祥锋;王萍;陈明 刊期: 2011年第09期

  • 颅脑损伤后低钠血症的治疗及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颅脑损伤后低钠血症的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238例颅脑损伤患者,根据治疗方式的不同分为早期补充浓氯化钠组和常规补液组,早期补浓氯化钠组107例采取电解质钠离子低于135 mmol/L时予3%浓氯化钠500 ml/d治疗,对照组131例采取常规补充生理需要量治疗,治疗后统计分析2组之间治疗结果差异.结果:早期补浓氯化钠组低钠血症纠正率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颅脑损伤患者当一旦出现低钠血症,立即予浓氯化钠治疗,能明显快速纠正低钠血症,且不会增加抗利尿激素异常分泌综合征(Syndrome of inappropriate antidiuretic hormone,SIADH)的发生率.

    作者:陈勇;覃川;张正保;胡建刚;张彪;杨秀江 刊期: 2011年第09期

  • 原发性胃非霍奇金淋巴瘤生存分析

    目的:探讨51例原发性胃非霍奇金淋巴瘤(Primary gastric non-Hodgkin lymphoma,PGNHL)的临床特征,治疗及预后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新疆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收治的51例PGNHL,采用单因素分析、多因素分析和Kaplan-Meier生存曲线分析评价该病的临床特征及预后因素.结果:51例患者中,黏膜相关淋巴组织淋巴瘤23例(45.1%),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17例(33.3%),淋巴浆细胞性淋巴瘤1例(2.0%),T细胞型淋巴瘤3例(5.9%),未能分型淋巴瘤7例(13.7%).Ⅰ期和Ⅱ期患者34例(66.7%),Ⅲ期和Ⅳ期患者17例(33.3%).全组随访病例5年生存率为47.1%.单因素分析显示,LDH≥240 U/L(P=0.001),临床分期≥Ⅲ期(P=0.002),IPI预后指数≥3(P=0.002)的患者预后不佳.黏膜相关淋巴组织淋巴瘤较其它类型预后好(P=0.048).多因素分析显示,LDH及临床分期为独立预后因素.结论:PGNHL的常见病理类型为黏膜相关淋巴组织淋巴瘤,预后较其它类型好,LDH水平增高提示预后差,治疗策略上应采用化疗为主的治疗模式.

    作者:韩利梅;杨顺娥 刊期: 2011年第09期

  • 酶抑制剂对V79-hCYP2E1-SULT1A1细胞酶依赖性化学诱变的影响

    目的:V79-hCYP2E1-hSULT1A1是一个表达人细胞色素P450(CYP)2E1和硫酸基转移酶(Sulfotransferase,SULT) 1A1的重组中国地鼠V79[Chinese hamster lung (V79)cells]细胞系,它对于需有关代谢酶活化的间接诱变剂有基因突变反应;为观察单个酶的作用,需要建立对细胞中任一酶特异抑制的模型.方法:以细胞Hprt位点的正向突变为试验终点,N-二甲基亚硝胺(N-Nitrosodimethylamine,NDMA)和2-硝基丙烷(2-Nitropropane,2-NP)为依赖CYP2E1和SULT1A1的间接诱变剂,观察CYP抑制剂反式二氯乙烯(Trans-1,2-dichloroethylene,DCE)和1-氨基苯并三唑(1-Aminobenzotriazole,ABT)、SULT1抑制剂槲皮素和五氯酚(Pentachlorophenol,PCP)对上述间接诱变剂作用的影响.结果:在一定浓度下,ABT抑制NDMA的诱变率达99%而不影响2-NP的作用,DCE对其抑制仅达55%且对2-NP的细胞毒性有明显加强作用.槲皮素和PCP抑制2-NP的诱变率达63%和98%,且都对NDMA的作用无影响.结论:ABT和PCP可完全且特异地抑制该细胞中CYP2E1和SULT1A1依赖的诱变反应,此模型对于探讨遗传毒物的代谢活化有可靠价值.

    作者:刘云岗;胡克歧 刊期: 2011年第09期

  • 舌鳞状细胞癌中PCDGF和MMP-9蛋白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目的:探讨畸胎瘤细胞源性生长因子(PC cell-derived growth factor,PCDGF)和基质金属蛋白酶-9(Matrix metalloproteinase-9,MMP-9)在舌鳞状细胞癌中的表达及其与临床病理参数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45例舌鳞状细胞癌和12例正常舌组织中PCDGF和MMP-9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与正常舌组织相比,PCDGF和MMP-9蛋白在舌鳞状细胞癌中的表达明显升高(P<0.05).PCDGF和MMP-9蛋白的表达随舌鳞状细胞癌的浸润深度增加而增加(P<0.05),在淋巴结转移组高于无淋巴结转移组(P<0.05),在临床Ⅲ~Ⅳ期的表达高于临床Ⅰ~Ⅱ的表达(P<0.05).PCDGF和MMP-9蛋白的表达与患者年龄、性别及组织学分级无相关性(P>0.05).PCDGF和MMP-9蛋白在舌鳞状细胞癌中的表达呈正相关(rs=0.543,P<0.01).结论:PCDGF和MMP-9蛋白在舌鳞状细胞癌的发展、浸润和转移中可能起重要作用,且二者之间可能存在协同作用.

    作者:黄闯;李进;李真华;周文文;周晓红 刊期: 2011年第09期

  • 新生儿呼吸机相关肺炎危险因素及耐药菌谱分析

    目的:探讨新生儿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entilator associated pneumonia,VAP)的危险因素、病原菌、耐药性及预防措施.方法:回顾分析2008年1月-2010年1月我院新生儿重症监护室(Neonatal intensive care unit,NICU)中使用呼吸机机械通气127例危重新生儿临床资料.其中43例发生VAP.利用统计分析VAP发生与患儿胎龄、出身体重、基础疾病关系.收集深部痰液样本分离病原菌并进行耐药分析.结果:胎龄(<28周)、低出生体重<2 000 g)、感染性基础疾病为VAP发生的危险因素,不同时间VAP患儿的发生率及死亡率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05).分离培养病原菌发现主要病原菌为革兰阴性杆菌,占80.3%,其中以肺炎克雷伯菌、大肠埃希菌、铜绿假单胞菌多见,且多为耐药菌.结论:NICU中VAP发生与患儿胎龄、体重及基础疾病密切相关,其病原菌以革兰阴性杆菌为主,对美罗培南、亚胺培南为敏感,治疗中应根据细菌培养结果正确合理选择抗生素,提高机械通气的效率.

    作者:贺引;王兴勇 刊期: 2011年第09期

  • 组织胞浆菌病1例报告并文献复习

    组织胞浆菌病(Histoplasmosis,HP)是一种由组织胞浆苗引起的以侵犯网状内皮系统或肺部为主的深部真菌病,在我国少见,常经呼吸道感染,侵犯肺部引起急慢性损害,严重者可累及全身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引起多系统症状,称播散型组织胞浆菌病(Progressive disseminated histoplasmosis,PDH)[1].现将我科诊治的1例PDH报告如下.

    作者:余纪会;郭述良;黄仕聪;王璞;杨丹 刊期: 2011年第09期

  • 携带人脱嘌呤/脱嘧啶核酸内切酶( APE1)基因重组慢病毒载体的构建及体外表达检测

    目的:构建携带人脱嘌呤/脱嘧啶核酸内切酶-1 (Apurinic/apyrimidinic endonuclease-1,APE1)基因重组慢病毒载体内英文摘要中,并检测其体外表达目的基因的水平.方法:应用基因克隆技术将人APE1基因克隆入慢病毒载体LV中,经过PCR、酶切和测序鉴定后,与包装四质粒系统共转染293T细胞,制备并收集携带APE1基因的慢病毒,重组慢病毒感染体外培养大鼠神经元细胞,利用实时定量PCR、蛋白质免疫印迹方法检测APE1的表达情况,观察病毒转染效果.结果:PCR、酶切和测序鉴定,成功克隆了LV-APE1重组质粒.包装慢病毒,浓缩病毒悬液的滴度为1.0× 109 TU/ml.慢病毒颗粒稳定转染大鼠神经元细胞,当感染复数为50时,感染效率100%,实时定量PCR、蛋白质免疫印迹方法可以检测到重组慢病毒感染大鼠神经元细胞后能高水平表达APE1.结论:成功构建了携带人APE1基因慢病毒载体,并可在体外高水平表达其所携带的目的基因,为将其进一步应用于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的治疗研究奠定了方法学基础.

    作者:张璐;方宇;曾昭书;连亚军;许予明 刊期: 2011年第09期

  • 氧化苦参碱对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BDNF及其受体TrkB表达的影响

    目的:观察氧化苦参碱(Oxymatrine,OMT)对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后皮质脑源性神经生长因子(Brain -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BDNF)及其受体酪氨酸激酶B(Tyrosine kinase B,TrkB)表达的影响,探讨OMT神经保护作用的机制.方法:采用线栓法建立大鼠大脑中动脉缺血再灌注模型.SD雄性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阳性药尼莫地平组和OMT低、中、高剂量给药组6组,缺血2h再灌注24h后进行神经功能评分.免疫组化法检测BDNF阳性细胞,Western blot检测BDNF和TrkB蛋白表达.结果:与模型组比,OMT中、高剂量组神经学评分均减低,BDNF阳性细胞数以及BDNF和其受体TrkB蛋白表达显著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结论:OMT对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恢复有一定促进作用,其机制可能与上调BDNF及受体IrkB的表达有关.

    作者:付燕燕;段静雨;段昌柱 刊期: 2011年第09期

  • 比较GGT-H亚型和AFP检测对评估原发性肝癌根治术后生存的价值

    目的:比较谷氨酰转肽酶(γ-glutamyl trasnpeptidase,GGT)-H亚型和甲胎蛋白(Alpha-fetoprotein,AFP)检测对评估原发性肝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根治术后生存的价值.方法:67例HCC患者于手术当日晨起空腹抽外周静脉血10ml,应用PCR法检测GGT mRNA-H亚型的表达,并采用放射免疫测定法检测AFP水平,评估两者对评估HCC根治术后生存的预测价值.结果:67例患者1、3、5年累积生存率分别为71.5%、35.1%和18.7%,其中GGT mRNA-H亚型表达阴性者为79.5%、42.3%和22.1%,而表达阳性者为65.5%、24.1%和11.7%( x2=3.014,P=0.021).而AFP<400 μg/L的HCC患者术后1、3、5年累积生存率分别为76.3%、44.6%和23.9%,AFP>400μg/L的1年、3年、5年累积生存率分别为62.1%、21.1%和13.2%(x2=2.697,P=0.035).Cox模型显示GGT mRNA-H对预后的影响也较AFP大(OR=1.672 vs OR=1.145).结论:外周血细胞GGTmRNA-H亚型表达的检测是评估HCC术后预后的可靠指标,并要优于AFP的检测.

    作者:王莹莹;曹虹;朱中元;谢勇 刊期: 2011年第09期

  • 新疆巴州维吾尔族17个Y-STR位点遗传多态性

    目的:调查17个Y染色体短串联重复序列(Y-Short tandem repeat,Y-STR)基因座及其单倍型在新疆巴州维吾尔族人群中的分布情况.方法:应用AmpFlSTR YfilerTM荧光标记复合扩增系统,对149名维吾尔族无关男性个体血样进行17个Y-STR位点的复合扩增,用ABI 3130XL遗传分析仪对扩增产物进行检测分析.结果:DYS456、DYS389 Ⅰ/Ⅱ、DYS390、DYS458、DYS19、DYS385a/b、DYS393、DYS391、DYS439、DYS635、DYS392、Y-GATA-H4、DYS437、DYS438、DYS448各位点遗传多样性(Genetic diversity,GD)值分布在0.498 2~0.948 5之间;17个Y-STR位点共观察到单倍型148种,其单倍型多样性(Haplotype diversity,HD)值为0.999 86.结论:新疆巴州维吾尔族17个Y-STR位点具有丰富的遗传多样性,可为父权鉴定和父系进化研究提供有价值的遗传学资料.

    作者:陈慧锦;蒲红伟;胡佳;王伟;张丽萍 刊期: 2011年第09期

  • 新健康教育模式在留置鼻胃管老年病人中的应用

    目的:探索新健康教育模式在改善老年住院病人安置鼻胃管的耐受性及避免意外拔管中的临床价值.方法:选择2007年6月至2010年5月在我科住院需安置鼻胃管的老年病人82例作为研究对象,按安置鼻胃管时间顺序编号,并随机分组,其中单号为干预组41例,双号为对照组41例.干预组采用新健康教育模式,对照组则采用传统健康教育模式,并对2组对象在安置鼻胃管过程中的耐受性以及在安置成功后意外拔管的发生率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干预组老年病人在置鼻胃管过程中主动配合、置管顺利,置管成功后发生意外拔管2例;对照组中15例病人安置过程口腔盘卷鼻胃管,6例呛咳明显,共21例需要重新安置鼻胃管,置管成功后出现意外拔管12例.干预组在置管时主动配合、置管成功率以及避免意外拔管发生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新健康教育模式在改善老年病人安置鼻胃管的耐受性和避免意外拔管发生方面有非常明显的作用.

    作者:何锡珍;朱跃平;刘欣彤;李亚玲 刊期: 2011年第09期

  • 颅内埋置绝缘电极的制作和应用

    目的:介绍一种颅内埋置绝缘电极,并应用它建立豚鼠的经典眨眼条件反射和记录豚鼠的小脑间位核场电位.方法:设计和制作了一种颅内埋置绝缘电极,通过手术将其尖端置于豚鼠右侧前额叶和左侧小脑间位核内.分别采用以右侧前额叶电刺激(电刺激组,n=6)或声音作为条件刺激(Conditioned stimulus,CS;声音刺激组,n=6)与角膜氧气流作为非条件刺激(Un-conditioned stimulus,CS)配对训练豚鼠10 d,并记录左侧小脑间位核场电位活动.结果:电刺激组和声音刺激组豚鼠都成功建立了经典眨眼条件反射,并成功记录了小脑间位核场电位活动,另外所有固定在豚鼠颅骨上的电极在实验阶段都没有脱落.结论:该电极尖端和电极夹持部有良好的导电性,电极体具有良好的绝缘性,并能稳定地固定,另外电刺激前额叶作为CS也与角膜氧气流配对训练豚鼠也能建立经典眨眼条件反射.

    作者:吴广延;姚娟;张浪千;李轩;方舟;隋建峰 刊期: 2011年第09期

  • 内皮细胞微粒对人脐静脉内皮细胞VCAM-1和ICAM-1表达的影响

    目的:探讨内皮细胞微粒(Endothelial microparticles,EMPs)对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man umbilical vein endothelial cells,HUVECs)血管细胞粘附分子-1(Vascular cellular adhesion molecule-1,VCAM-1)和细胞间粘附分子-1 (Intercellular adhesion molecule 1,ICAM-1)表达的影响.方法:取生长良好的第4、5代HUVECs,将细胞以1×105个/ml密度接种于5 cm2的培养皿中,待细胞生长近80%融合时进行干预.按0、1×102、1×103、1×104、1×105个ml浓度的EMPs进行分组及刺激,每组12个样本.在共同培养24h后收集细胞.分别采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和蛋白免疫印迹方法检测VCAM-1和ICAM-1 mRNA和蛋白的表达.结果:HUVECs受EMPs刺激,VCAM-1和ICAM-1 mRNA及蛋白表达显著增加,且EMPs的这种作用呈浓度依赖性增强(均P<0.05).结论:EMPs能上调HUVECs VCAM-1和ICAM-1的表达,EMPs不仅是内皮功能障碍的标记物,还能加重内皮功能损害.

    作者:陆永光;苏强;曾晓聪;严华;黄军章;符春晖 刊期: 2011年第09期

  • 比较标准大骨瓣减压术后行颞肌下和颞肌外两种颅骨修补术的临床疗效及特点

    目的:探讨标准大骨瓣减压术后应用数字成型三维钛网行颞肌下或颞肌外颅骨修补的特点.方法:回顾分析我科107例行标准大骨瓣减压术后2~5个月应用数字成型三维钛网行颞肌下(55例)或颞肌外(52例)颅骨修补术后的临床资料,根据手术时间、出血量等手术情况,术后皮下积液、感染、术后出血、钛网松动等术后并发症,外观异常、疼痛、咀嚼受限等术后病人主观舒适度的情况进行多方面的比较.结果:两种修补方式在手术时间和出血量方面无明显差异;颞肌外组术后并发症明显多于颞肌下组;术后舒适度方面,颞肌下组优于颞肌外组.结论:应用数字成型三维钛网行颞肌下修补更接近生理结构,术后病人满意度高,功能恢复满意,较颞肌外组更符合临床要求.

    作者:黄警锐;肖虹;程凯敏 刊期: 2011年第09期

  • 壳聚糖聚乳酸膜的兔结肠瘘一期修复实验研究

    目的:研究壳聚糖聚乳酸膜(Chitosan-polylactic acid film,CPAF)对兔结肠瘘的一期治疗效果.方法:制备聚乳酸膜(Polylactic acid film,PAF)和CPAF.新西兰大耳白兔24只,均分3组予以不同的处理(PAF组、CPAF组、对照组),结肠造瘘后荷包缝合,其中PAF组予以PAF覆盖缝合,CPAF组予以CPAF覆盖缝合,对照组不作其他处理,平行观察,20d后处死动物作免疫组化检测转移生长因子β1(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TGF-β1).结果:PAF和CPAF的物理特性无统计学差异.PAF组和CPAF组动物全部存活,对照组动物7d内死亡.TGF-β1免疫组化染色CPAF组明显少于PAF组和对照组,PAF组明显少于对照组,结果有统计学差异.CPAF组对TGF-β1的抑制作用强于PAF组和对照组,结果差异显著.结论:CPAF对兔结肠瘘的一期治疗效果优于PAF.

    作者:曾志华;陈康;李瑛;谢良宪 刊期: 2011年第09期

  • 蜈蚣藻多糖对人神经胶质瘤U87细胞及其裸鼠移植瘤生长的抑制作用

    目的:研究蜈蚣藻多糖对人神经胶质瘤U87细胞及其裸鼠移植瘤生长的抑制作用.方法:体外培养U87细胞,MTT法观察蜈蚣藻多糖其生长抑制作用.构建入神经胶质瘤U87细胞裸鼠移植瘤模型,将裸鼠随机分成5组,蜈蚣藻多糖3个剂量隔天尾静脉注射,观察相对肿瘤体积、相对肿瘤增殖率、抑瘤率,以此评价蜈蚣藻多糖的抗肿瘤作用.结果:蜈蚣藻多糖能够抑制人神经胶质瘤U87细胞的生长;对移植了U87细胞的裸鼠尾静脉注射蜈蚣藻多糖1、5 mg/kg和25 mg/kg,28 d后其抑瘤率分别为27.02%、39.93%、58.11%.结论:蜈蚣藻多糖具有体内外抗肿瘤活性.

    作者:张治业 刊期: 2011年第09期

  • 急诊介入栓塞对剖宫产后瘢痕妊娠大出血的应用价值

    目的:探讨剖宫产后子宫瘢痕妊娠(Cesarean section pregnancy,CSP)大出血时急诊双侧子宫动脉化疗栓塞术的应用价值.方法:23例CSP患者出血量1500~3500 ml,平均2000 ml,行双侧子宫动脉超选择性插管后灌注甲氨蝶呤(Methotrex-ate,MTX)和明胶海绵颗粒行栓塞治疗.结果:23例CSP患者全部栓塞成功,随访3~6个月无再次大出血.结论:急诊双侧子宫动脉化疗栓塞术治疗CSP患者安全、有效、无严重并发症,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作者:孙晓龙;石红春 刊期: 2011年第09期

  • 人Api6融合蛋白原核表达系统的构建

    目的:本研究拟采用蛋白原核表达的方法,诱导表达人Api6(Apoptosis inhibitor 6)融合蛋白,为进一步研究Api6在凋亡抑制、脂质代谢和肿瘤发生中的作用奠定基础.方法:利用PCR技术扩增人Api6基因,将其克隆至原核表达载体ppSUMO,构建重组质粒ppSUMO-Api6;重组质粒转化原核表达宿主菌E.coli Rosetta感受态;采用蛋白原核表达的方法,不同诱导前菌液浓度,不同温度、不同异丙基硫化半乳糖苷(Isopropy 1-β-D-thiogalaotopyrano-side,IPTG)浓度、不同诱导时间,筛选诱导表达Api6重组蛋白的优条件;Western blot鉴定其表达情况.结果:成功构建重组质粒ppSUMO-Api6;成功诱导Api6重组蛋白的原核表达,表达的优条件为:OD600=0.5~0.8的重组菌,16℃、0.5 mmol/L IPTG诱导16 h.结论:含有人Api6 cDNA全长序列的重组质粒ppSUMO-Api6,经转化原核表达宿主菌E.coli Rosetta感受态细胞,在诱导前菌液OD600=0.5~0.8、16℃、0.5 mmol/LIPTG、诱导16h这一优化的诱导条件下,重组菌ppSUMO-Api6-Rosetta可诱导重组蛋白ppSUMO-Api6的原核表达.

    作者:方严;练雪梅 刊期: 2011年第09期

  • 支气管哮喘患儿诱导痰IL-17水平分析

    目的:分析儿童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期、慢性持续期及临床缓解期诱导痰上清液白细胞介素-17 (Interleukin 17,IL-17)、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 6,IL-6)、转化生长因子-β(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β,TGF-β)水平,探讨其在哮喘发病过程中的作用.方法:收集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期25例、慢性持续期15例、缓解期17例及健康对照儿童13例诱导痰,采用ELISA法测定诱导痰上清液IL-17、IL-6及TGF-β水平,比较各组细胞因子水平差异.结果:哮喘患儿急性发作期诱导痰上清液IL-17浓度为(855.39±46.89) pg/ml,慢性持续期为(705.63±46.29) pg/ml,临床缓解期为(597.09±60.26) pg/ml,健康对照儿童为( 434.12±43.63) pg/ml,哮喘患儿诱导痰上清液IL-17水平显著高于健康对照儿童,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哮喘急性发作期IL-17水平显著高于慢性持续期、缓解期,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哮喘患儿急性期IL-6水平明显高于其他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TGF-β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诱导痰上清液IL-6、IL-17表达增加在哮喘发病中有重要作用.

    作者:高惠;罗征秀;刘超;任洛;蒋永惠;王莉佳;刘恩梅;符州 刊期: 2011年第09期

重庆医科大学学报杂志

重庆医科大学学报杂志

主管:重庆市教育委员会

主办:重庆医科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