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78例伤寒、副伤寒临床分析

邓蕙;余泽波;段明纲

关键词:伤寒, 副伤寒, 肥大氏反应, 临床分析
摘要:目的:了解近年来重庆地区伤寒、副伤寒的临床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1999年1月~2003年12月5年间收治的伤寒、副伤寒病例.结果:伤寒病例比重有下降趋势,副伤寒病例比重则从1999年的20%上升到2003年的55.6%.临床以发热、相对缓脉、脾大,血白细胞下降、腹泻为主要表现,玫瑰疹、表情淡漠较少见,大多数病人的热型以不规则或弛张热为主,典型的稽留热仅占25.6%.常见的并发症为中毒性肝炎和支气管肺炎.伤寒、副伤寒对氟喹诺酮类、第三代头孢菌素有很好的敏感性.结论:部分病例临床表现已不典型;近年来副伤寒比重有上升的趋势;氟喹诺酮类药物仍为伤寒、副伤寒的首选药物.
重庆医科大学学报杂志相关文献
  • 低钠血症性垂体腺瘤的分析及护理

    垂体腺瘤引起的水盐代谢紊乱以尿崩症较为多见而低钠血症较为罕见,我们近年来收治5例,针对该病提出护理要点.

    作者:陈莉萍 刊期: 2005年第01期

  • 吡啶硫锌气雾剂与羟基喜树碱软膏治疗银屑病临床对比观察

    目的:评价吡啶硫锌气雾剂治疗银屑病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将48例银屑病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吡啶硫锌气雾剂和对照组羟基喜树碱软膏,疗程均为28天.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有效率分别为86.4%和68.2%,两组有效率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150).吡啶硫锌气雾剂治疗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且反应轻微.结论:吡啶硫锌气雾剂治疗银屑病疗效确切,安全性好.

    作者:周汛;李惠 刊期: 2005年第01期

  • 黄芪注射液对CCl4诱导的大鼠肝纤维化的防治

    目的:探讨黄芪注射液对大鼠肝纤维化的抑制作用.方法:40%CCl4和5%乙醇制备大鼠肝纤维化模型,黄芪注射液组给予黄芪注射液(800mg/kg·d)腹腔注射,模型组给予生理盐水腹腔注射;七周后测定血清透明质酸酶(HA)、层粘蛋白(LN)含量,肝组织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丙二醛(MDA)含量,免疫组化观察肝组织LN的表达,HE、VG染色观察肝组织病理变化.结果:与模型组比较,黄芪注射液组血清HA、LN明显降低(P<0.05);肝组织MDA明显减少(P<0.01),而SOD活性明显升高(P<0.01);肝纤维化程度明显减轻(P<0.01),肝组织LN表达明显减少.结论:黄芪注射液可减缓肝纤维化的发生,其机制与其抗氧化作用及减少LN的产生有关.

    作者:周贤;戴立里;贾丽萍;郑元义 刊期: 2005年第01期

  • 包裹碱性磷酸酶免疫脂质体的制备

    目的:制备包裹碱性磷酸酶的免疫脂质体并评价实验方法.方法:采用逆相蒸发法、薄膜分散法制备包裹碱性磷酸酶的脂质体,应用戊二醛交联法、抗体衍生化法将脂质体与兔抗人IgG结合,使脂质体既包裹酶又具有免疫活性.对制备方法进行了分析比较.结果:应用逆相蒸发法制备的脂质体数量多,圆整均匀,具有较高的碱性磷酸酶活性;以戊二醛为交联剂结合抗体方便、高效、实用.结论:通过选择适当的实验方法,制备了具有酶和抗体活性的免疫脂质体.

    作者:黄锦江;黄文方;刘小琦;杨明清;涂植光 刊期: 2005年第01期

  • 白介素-4在博莱霉素致大鼠肺纤维模型中的表达

    目的:检测IL-4在博莱霉素致大鼠肺纤维化模型中的表达,从而探讨IL-4在肺纤维化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体重170~190g的雌性wistar大鼠,立即气管内灌注博莱霉素5mg/(kg·bw)建立肺纤维化模型,设立生理盐水对照组.第7、14天分别处死大鼠,收获肺组织及血清,右肺行苏木精-伊红(HE)染色,左肺经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检测肺组织中IL-4mRNA的表达,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检测血清中IL-4的水平.结果:灌注博莱霉素后第7天肺组织病变以肺泡炎为主,第14天肺内有纤维化病灶形成.模型组大鼠IL-4mRNA相对表达强度和IL-4蛋白质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在肺纤维化大鼠模型中IL-4的产生明显增高,IL-4在肺纤维化发病机制中具有重要作用.可将调节IL-4的产生及拮抗IL-4的作用作为肺纤维化治疗研究的新方向.

    作者:汪涛;刘忠 刊期: 2005年第01期

  • 氧化苦参碱对放疗鼻咽癌HNE-1细胞P-糖蛋白表达影响

    目的:(1)氧化苦参碱对放射前后鼻咽癌HNE-1细胞有无生长抑制作用;(2)研究天然产物氧化苦参碱对鼻咽癌HNE-1细胞株放射前、后P-糖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1)MTT法检测长春新碱、维拉帕米、氧化苦参碱对放射前HNE-1细胞、放射后HNE 1(200)细胞生长抑制情况;(2)免疫化学法检测氧化苦参碱、维拉帕米对HNE-1(200)细胞P糖蛋白表达的影响.结果:(1)长春新碱、维拉帕米、氧化苦参碱对放射前、后细胞生长均有抑制作用,呈浓度依赖关系,随着浓度的增加抑制作用也增加;(2)高浓度VCR对放射治疗后细胞HNE-1(200)的抑制率比对HNE-1细胞的抑制率降低了近50%,P值小于0.01,有显著差异;氧化苦参碱、维拉帕米对两种实验细胞抑制没有显著差异.(3)免疫组化检测细胞P-糖蛋白表达,结果为HNE-1阴性,HNE-1(200)阳性,维拉帕米、氧化苦参碱分别作用于HNE-1(200)细胞后P-gp表达弱阳性.结论:(1)氧化苦参碱对放射前后鼻咽癌HNE-1细胞有明显生长抑制作用;(2)放射后细胞HNE-1(200)对长春新碱产生耐药;(3)低毒性浓度氧化苦参碱具有与维拉帕米相似的作用,能使放射照射后鼻咽癌HNE-1细胞株P-糖蛋白的表达下降.

    作者:王驰;陈鸿雁;舒艳;邱宗荫 刊期: 2005年第01期

  • 下肢Buerger's 病患者腰交感神经节神经元中DBH的改变

    目的:研究下肢Buerger's病患者腰交感神经节神经元中去甲肾上腺素合成酶--多巴胺-β-羟化酶(dopamine beta hydroxylase,DBH)的表达.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14例Buerger's病患者和11例非Buerger's病患者腰交感神经节神经元中DBH的表达水平.结果:Buerger's病患者神经元内DBH表达有高于正常人的总体趋势,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DBH的表达增强可使血管更多的处于痉挛状态,促进了本病的发生发展.

    作者:洪云;赵渝;李德卫 刊期: 2005年第01期

  • 肝硬化和肝癌患者肝组织中的TGF-β2、TNF-α的表达及与HBV感染的关系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后肝硬化与肝细胞肝癌组织中TGF-β2、TNF-α的表达及意义及与HBV感染的关系.方法:对慢性乙型肝炎(CHB)、肝硬化(LV)、癌旁肝硬化(PC)、肝细胞肝癌(HCC)和正常肝组织共73例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乙型肝炎抗心抗原(HBcAg)、转化生长因子(TGF-β2)和肿瘤坏死因子(TNF-α).结果:TGF-β2及TNF-α在癌旁肝硬化、肝细胞癌、肝硬化中均较强表达,且与慢性乙肝组和正常组比较有非常显著差异(Pc<0.01).其中TNF-α的表达在HBV阳性组和HBV阴性组间有显著差异(Pb<0.05).结论:细胞因子TGF-β2,TNF-α在HBV感染后肝纤维化及肝癌的形成及发展过程中起一定作用.

    作者:杨炼;管小琴;李圆圆 刊期: 2005年第01期

  • 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血尿酸及C反应蛋白的关系

    目的:探讨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程度与血尿酸及C反应蛋白的关系.方法:122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按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程度分为内膜中膜增厚组(Ⅰ组),斑块形成组(Ⅱ组)和管腔狭窄组(Ⅲ组),分别测定其血尿酸及C反应蛋白的浓度,观察血尿酸与C反应蛋白的关系.结果:斑块形成组和管腔狭窄组的血尿酸及C反应蛋白的浓度显著高于内膜中膜增厚组(P<0.05),血尿酸亦与C反应蛋白呈正相关(r=0.45,P<0.01).结论:血尿酸及C反应蛋白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程度正相关.血尿酸可能是通过促炎症作用导致动脉粥样硬化.

    作者:刘东;刘增长;殷跃辉;高大中 刊期: 2005年第01期

  • 室间隔缺损微创心内修复术

    目的:总结经腋下直切口行室间隔缺损修补的临床应用经验,并与正中切口室间隔缺损修补对照,初步评价其临床效果.方法:通过右腋下直切口,在心脏跳动中对26例室间隔缺损进行修补.其中男19例,女7例,平均年龄7.1岁,均为膜部及围膜部室缺,直径0.4~0.8cm.结果:26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切口长5~10cm,体外循环时间21~42min.术后6~10天均顺利出院,无并发症及死亡.其手术时间,切口长度,术后胸腔引流量,术后住院天数等与正中切口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结论:经腋下小切口修补室间隔缺损,手术创伤小、切口隐蔽、术后恢复快.

    作者:向小勇;蒋迎九;李朝先;杨双强;李强;汪斌 刊期: 2005年第01期

  • 结核菌H37Ra免疫小鼠后PPD刺激淋巴细胞增殖转化的探讨

    目的:探讨小鼠接种H37Ra后,PPD刺激鼠淋巴细胞的增殖转化情况.方法:用H37Ra皮内、腹腔免疫小鼠后30、60天,检测小鼠脾淋巴细胞受PPD刺激后的转化率.结果:小鼠接种H37Ra后,30天淋转率分别为21.98%(腹腔)和24.85%(皮内);60天淋转率分别为25.50%(腹腔)和25.02%(皮内),明显高于未免疫组(P<0.01);与BCG皮内免疫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H37Ra腹腔和皮内不同途径接种,淋巴细胞转化率无明显差异.结论:H37Ra免疫小鼠后能诱导机体产生抗结核的免疫应答.

    作者:陶昆;卢贤瑜;成海恩;徐以民 刊期: 2005年第01期

  • 低分子肝素在缺氧复氧条件下对内皮细胞的保护作用

    目的:本实验旨在讨论低分子肝素是否能在缺氧及缺氧复氧的条件下保护内皮细胞的功能.方法:脐静脉内皮细胞株ECV304接种于6孔板,分为常氧、缺氧、缺氧复氧3种不同条件培养,常氧为1、24h,缺氧为1h,缺氧1h后分别复氧6h和24h,常氧均为对照组,缺氧及缺氧复氧两种条件下又各分两亚组:低分子肝素组(5U/ml)和对照组.取各时点各组上清液以比色法测定一氧化氮(NO)、丙二醛(MDA)的含量,放免法测定内皮素(耵)的含量.结果:缺氧及缺氧复氧刺激ECV304生成MDA且使NO分泌减少而ET生成增加,缺氧复氧较单纯缺氧作用更强,但两种条件下低分子肝素均可抑制MDA和ET的生成,促进NO的生成.结论:不论是缺氧还是缺氧复氧条件下,低分子肝素均可减少MDA生成,避免氧自由基损伤脐静脉内皮细胞,保护脐静脉内皮细胞功能.

    作者:龙健;曾智 刊期: 2005年第01期

  • 肝细胞生长因子促血管内皮细胞增殖及迁移的研究

    目的:探讨重组人肝细胞生长因子(rhHGF)对人脐静脉血管内皮细胞(HUVEC)增殖和迁移的影响及其促血管生成作用.方法:从脐静脉体外分离培养HUVEC,采用四甲基偶氮唑蓝法(MTT)观察rhHGF对HUVEC的增殖作用,倒置显微镜观察HUVEC的迁移,透射电镜观察超微结构的改变及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周期的改变.结果:(1)rhHGF对培养的HU-VEC有显著的促增殖和迁移作用,且成浓度和时间依赖性.(2)rhHGF促使HUVEC细胞超微结构的改变,线粒体和粗面内质网增多,常染色质增多(3)细胞周期分布改变:S期、G2/M期细胞增多.结论:rhHGF能显著促进HUVEC的增殖和迁移,提示其可能具有促血管生成作用.

    作者:唐博;罗文军;严润彬;陈若飞 刊期: 2005年第01期

  • 移植肾转化因子β与慢性移植肾肾病关系的研究

    目的:探讨移植肾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与慢性移植肾肾病的关系.方法:2000年9月~2001年6月期间,对181例肾功能正常的肾移植患者检测尿TGF-β1含量,所得相对浓度为150.7~527.1(pg/mg.Cr),分别选出浓度高和低的各25例患者构成A组、B组.检测两组血TGF-β1浓度;两组中分别有16例和13例患者进行了移植肾穿刺活检,检测活检组织中TGF-β1mRNA的表达量;3年后,比较两组肾功能有无差异;分析TGF-β1mRNA表达量与肾功能有无相关性;对肾功能不全者作移植肾穿刺活检,明明是否为慢性移植肾肾病;结果:两组患者血TGF-β1浓度没有明显差异;A组活检组织中TGF-β1mRNA表达量为1.37±0.29,明显高于B组(0.87±0 24);2年后,A组肌酐清除率(Ccr)减少了17.4±6.6ml/min和2例);TGF-β1mRNA表达量与3年后的肾功能之间有着明显的相关性;肾功不全的患者,移植肾穿刺活检均证实为慢性移植肾肾病.结论:TGF-β1与慢性移植物肾病的发生有着密切的关联;肾移植后检测尿TGF-β1对远期肾功能具有预测作用.

    作者:王平贤;龚桂芝;徐华英;黄赤兵;范明齐;张艮甫 刊期: 2005年第01期

  • 人LIF基因的克隆及其真核表达载体的构建

    目的:克隆白血病抑制因子(LIF)基因,测定其序列,构建带LIF基因的真核表达载体.方法:通过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方法从正常妊娠的子宫蜕膜组织中克隆LIF基因,与T载体连接,再酶切T-LIF载体,获得LIF基因,然后将其与质粒PCDNA3.1(+)连接,构建PCDNA3.1(+)-LIF真核表达载体.结果:经酶切和DNA测序证明LIF基因序列正确,载体构建成功.结论:成功克隆了LIF基因,构建了PCDNA3.1(+)-LIF真核表达载体,为LIF在相应真核细胞内表达及LIF蛋白的分离纯化奠定了基础.

    作者:李芳菲;刘永刚;彭彦;王建伟;王亚平 刊期: 2005年第01期

  • pEGFP-VEGF重组质粒的构建及其在成骨细胞中的表达

    目的:构建一种含人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121(VEGF121)的质粒,以绿色荧光蛋白作为报告基因,观察其在成骨细胞中的表达.方法:从人胎脑文库中,以PCR方法扩增出人VEGF121基因,构建入增强绿色荧光蛋白表达质粒pEGFP-C1,脂质体法转染成骨细胞,荧光显微镜下观测绿色荧光蛋白的表达;免疫细胞化学及ELISA检测VEGF蛋白的表达.结果:PCR扩增出人VEGF121基因;构建入pEGFP-C1,体外成功转染入成骨细胞,在荧光显微镜下可见强绿色荧光蛋白的表达,免疫细胞化学及ELISA检测到VEGF蛋白的表达.结论:重组质粒pEGFP-VEGF体外转染入成骨细胞后,目的基因能够在细胞有效表达,检测方法简便可靠,为利用转染该种目的基因的成骨细胞进行下一步实验提供了理论支持.

    作者:范伟;安洪;蒋电明 刊期: 2005年第01期

  • 输尿管镜下气压弹道碎石术(附297例报告)

    目的:探讨输尿管镜下气压弹道碎石术治疗输尿管结石的疗效及并发症的防治.方法:采用输尿管镜下气压弹道碎石术治疗297例318侧输尿管结石.结果:一次性碎石成功率95.0%(282/297),7天内结石排净率94.0%(279/297).术中并发症发生率3%(9/297).结论:输尿管镜下气压弹道碎石方法较安全、疗效确切,损伤小,可作为治疗输尿管中下段结石的首选方法.

    作者:邓远忠;唐伟;苟欣;吴小候 刊期: 2005年第01期

  • 乙酰半胱氨酸注射液对40例慢性乙型肝炎的临床疗效观察

    目的:对乙酰半胱氨酸(NAC)注射液治疗慢性乙型肝炎重度的疗效进行评估.方法:选择慢性乙型肝炎重度的住院病人40例,采用随机、双盲、平行对照的临床试验,治疗前做常规体检,B超、心电图等检查;给药方案:乙酰半胱氨酸8g/d,静脉滴注,疗程45天,同时配合基础综合治疗,并于用药前、用药后15天、30天、45天分别抽血检查肝功能、凝血酶原时间、肾功生化、血常规等检查.结果:揭盲后A组(治疗组)20例;B组(对照组)20例,脱落6例(A组2例,B组4例),乙酰半胱氨酸能显著降低血清TBIL、DBIL、ALT、AST,A组的凝血酶原活动度改善情况明显优于B组.结论:乙酰半胱氨酸能明显减低患者血清总胆红素、转氨酶,改善凝血酶原活动度,试验过程中病人耐受性好,没有严重的不良反应,主要不良反应为恶心、呕吐等消化道症状,但坚持用药2~3天后消失,1例出现皮肤过敏反应停药后好转.

    作者:石小枫;郭树华;吴刚;王志毅;任红;刘杞 刊期: 2005年第01期

  • 有创与无创序贯性机械通气治疗重度有机磷农药中毒伴呼吸衰竭

    目的:探讨序惯性机械通气在治疗重度有机磷农药中毒所致呼吸衰竭中的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急诊ICU序贯性机械通气治疗重度有机磷农药中毒所致呼吸衰竭病例,共32例.结果:32例例序贯性脱机成功28例,占87.5%(28/32)4例发生IMS改行ETMV,死亡2例,占6.3%(2/32.结论:重度有机磷农药中毒所致呼吸衰竭实行序贯性机械通气有助于实现尽快撤机,提高抢救成功率.警惕IMS所致突发性急性呼吸衰竭.

    作者:周发春;徐昉 刊期: 2005年第01期

  • 异丙酚靶控输注辅助硬膜外麻醉清醒镇静临床观察

    目的:观察异丙酚靶控输注不同目标血药浓度,辅助硬膜外麻醉清醒镇静的临床效果.方法:45例ASA分级Ⅰ~Ⅱ级,行子宫切除术患者,随机分为3组,Ⅰ组作为对照组,单纯硬膜外麻醉,不使用辅助药;Ⅱ组在硬膜外麻醉平面确定即刻设定异丙酚靶控输注目标血药浓度1.0μg/ml,Ⅲ组目标血药浓度为1.5μg/ml,记录从术前到术毕不同时点的心率(HR)及血压(BP),并在术中子宫切除及术毕时刻进行警觉/镇静(0AA/S)评分,同时观察有无内脏牵拉反应及术后知晓情况.结果:各组血压在硬膜外麻醉平面确定时明显降低,Ⅱ、Ⅲ组在泵注异丙酚5min较对照组明显降低;各组心率随手术进程逐渐降低,组间无显著差异;Ⅱ组仅有53.3%病人入睡,对术中探查所致内脏牵拉反应的抑制率为53.3%,术中知晓率为33.3%,Ⅲ组病人均入睡,且绝大多数病人在术中仅对轻推动有反应,对术中探查时内脏牵拉反应的抑制率达86.7%,术中知晓率为0.结论:异丙酚静脉靶控输注辅助硬膜外麻醉镇静效果确切,且能显著抑制术中探查所致的内脏牵拉反应;且OAA/S镇静评分表明异丙酚目标血药浓度1.5μg/ml镇静效果明显优于目标血药浓度1.0μg/ml.

    作者:曹宇;刘丹彦;李晓彬 刊期: 2005年第01期

重庆医科大学学报杂志

重庆医科大学学报杂志

主管:重庆市教育委员会

主办:重庆医科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