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力平;江跃全
目的:对中青年眼睑整形受术者提供同期外眦鱼尾纹除皱手术方式.方法:对36例28~45岁上下眼睑整形受术者同期施行真皮切割外眦鱼尾纹除皱术,按28~30岁,31~35岁,36~40岁,41~45岁四组观察和评价手术前外眦鱼尾纹表现及手术后效果,提出手术操作要点.结果:手术后及随访结果表明40岁以下受术者外眦中细鱼尾纹消除取得满意效果,但40岁以上受术者外眦中粗鱼尾纹消除效果不甚满意.结论:真皮切割重塑皮肤结构除皱术是效果优良的中细皱纹去除方法.
作者:贺光照;薛斌;黄崇本 刊期: 2004年第01期
目的:探讨骨龄与青春期生长突增之间的关系,为重庆市儿童青春期生长突增的判断提供骨龄量化指标.方法:对重庆市500名7~16岁健康儿童进行CHN法骨龄评估,其中发育正常者以Grave法确定其所处生长突增阶段,统计每一阶段的骨龄值范围,并求中位数.结果:男童骨龄从11.7岁、女童骨龄从9.5岁进入加速期;男童骨龄14.2岁、女童骨龄12.3岁进入高峰期;男童骨龄15.9岁、女童骨龄14.8岁进入减速期.结论:CHN法骨龄评估为判断青春期生长突增提供了量化指标,对正畸及用药时机的选择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作者:蔡金华;郑鹤琳;李昊 刊期: 2004年第01期
目的:探讨黄芪对慢性肾炎非肾衰竭期患者血清NO的影响.方法:应用化学比色法,测定31例正常人及92例慢性肾炎非肾衰竭期患者的血清NO水平,并观察黄芪治疗前后NO的变化.结果:1.患者组血清NO水平较对照组明显降低;且随肾功能损害加重,血清NO水平有逐渐下降趋势.2.与常规治疗组比较,黄芪治疗后,患者血清NO水平显著升高,尿蛋白显著降低,但肾功能无显著变化.结论:慢性肾炎非肾衰竭期患者体内NO合成及释放不足,黄芪可促进NO合成增加,减少尿蛋白.
作者:陈雪梅;李荣亨 刊期: 2004年第01期
目的:观察创伤性颅脑损伤(TBI)后大鼠神经细胞凋亡现象.应用硫酸镁观察其对损伤后大鼠神经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采用Feeney损伤模型,运用原位末端标记(Tunel)技术,观察中度脑损伤后2h~5d伤侧大脑皮层、海马神经细胞凋亡情况,结果:1.Tunel染色:伤侧大脑半球广泛存在细胞凋亡,以受伤区周缘为甚,伤后2h即可见凋亡细胞,2~3d达高峰,5d时减少.2硫酸镁治疗后8h~3d,伤侧皮层、海马区细胞凋亡数与损伤组比较明显减少(P<0.05).结论:TBI后,神经元发生变性、坏死的同时,存在凋亡现象.硫酸镁能阻滞TBI后神经细胞的凋亡,具有脑保护作用.
作者:石全红;支兴刚;何朝晖 刊期: 2004年第01期
目的:研究人参总皂甙(TSPG)对人早期造血生长因子IL-3基因表达的影响.方法: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核酸分子原位杂交方法.结果:未经诱导的人T淋巴瘤细胞株-Jurkat细胞RNA提取物的RT-PCR扩增产物中未见IL-3条带,而经TSG诱导后Jurkat细胞RNA提取物的RT PCR扩增产物中出现IL-3条带.核酸分子原位杂交显示经TSPG诱导的胎儿胸腺细胞、脾细胞IL-3mRNA表达的阳性率及阳性强度较对照组均有显著提高.结论:人参总皂甙能诱导人淋巴细胞表达IL 3mRNA,从而促进人早期血细胞发生.
作者:王璐;王亚平 刊期: 2004年第01期
目的:探讨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和组织金属蛋白酶抑制物-1(TIMP-1)在排卵正常妇女子宫内膜种植窗期的表达特点,及其在胚泡植入中的作用.方法:选择排卵正常妇女的子宫内膜,用扫描电镜(SEM)确定分泌中期子宫内膜种植窗开放;用免疫组化法检测15例种植窗期子宫内膜组织中MMP-9/TIMP-1蛋白的表达,并与15例增生期、13例分泌早期、14例分泌晚期内膜的表达相比较.结果:MMP 9/TIMP-1在各期子宫内膜中均呈阳性表达,腺上皮细胞、腔上皮细胞和基质细胞胞浆内均可见棕黄色颗粒沉着.从增生期到分泌早期至种植窗期染色逐渐增强,以种植窗期明显(P<0.05),分泌晚期略低于种植窗期,但明显高于分泌早期和增生期(P<0.05).结论:排卵正常妇女种植窗期子宫内膜高表达MMP-9/TIMP-1蛋白,可能参与了胚泡的着床,调节胚胎的植入过程.
作者:桂文武;丘彦;曾品鸿;刘淑文;舒为群 刊期: 2004年第01期
目的:探讨急性胆囊炎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的危险因素.方法:采用非条件Logistic回归(forward)对153例急性胆囊炎LC的临床指标进行多因素分析.结果:本组153例病人中125例LC成功,28例中转开腹(18.30%).急性胆囊炎LC失败的危险因素有上腹部手术史或发作史,右上腹肌紧张,白细胞增高,胆囊管结石嵌顿,胆囊图象缺失,发病超过72h.术中发现胆囊三角致密粘连,解剖结构不清,是中转开腹的绝对指征.结论:急性胆囊炎LC的危险因素计分有助于外科医生在术前对病人进行全面评估,以提高LC的成功率,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作者:孔宪炳;罗放;王济明;张才全 刊期: 2004年第01期
目的:探讨酒精中毒家兔血浆内皮素-1(ET-1,pg/ml)水平的变化.方法:选用家兔24只,随机分为2组.实验组采用灌胃法给予家兔含乙醇50%的烈性白酒8ml/(kg·d),对照组给等量生理盐水,分别于1、2、3、4、5、6个月取血检测血浆ET-1、丙二醛(MDA)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变化.结果:灌胃1、2、3月时ET-1和MDA含量变化无显著性差异(P>0.05),4~6月时ET-1和MDA逐渐增加(4个月P<0.05,5、6月P<0.01),ET-1与MDA含量呈正相关性(r=0.64,P<0.01).1、2月时SOD变化无显著性差异(P>0.05),3~6月时SOD活性逐渐降低(3、4月时P<0.05,5、6月P<0.01),ET 1与SOD呈负相关性(r=0.24,P<0.05).结论:长期过量饮酒引起的氧自由基作用增强,血管内皮素1增加,导致血管内皮损伤,可能在酒精中毒的发病机制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作者:谢娟;郭坤亮;李少林 刊期: 2004年第01期
目的:观察bFGF多肽敷料对浅Ⅱ°烧伤创面的修复作用及可能发生的不良反应.方法:采用自身对照方法,选择无特殊异常情况的浅Ⅱ°烧伤患者30例为受试对象,A区为试验创面用无菌多肽敷料、B区为对照创面用无菌生理盐水纱布,观察相同环境中多肽敷料中低浓度的bFGF对浅Ⅱ°烧伤创面是否有加快愈合的作用,并观察其不良反应.结果:用多肽敷料的A区创面平均愈合日数为13.06±4.86天,B区创面平均愈合日数为15.36±4.97天,A区比B区创面愈合日数明显缩短;A区创面分泌物及创周炎明显轻于B区创面;两组创面均未发现明显不良反应;多肽敷料组总有效率达100%.结论:bFGF多肽敷料可促进浅Ⅱ°烧伤创面愈合,缩短愈合时间,使用方便,无明显不良反应,是一种安全、无刺激的理想敷料.
作者:果磊;贺光照;沈为民 刊期: 2004年第01期
目的:建立顶空气相色谱法测定尿中二氯乙酸二异丙胺浓度.方法:Agilent DB-5MS毛细管色谱柱(30m×0.25mm),柱温:40℃保持2min,以5℃/min升至80℃保持2min,再以20℃/min升至200℃保持8min;进样口温度200℃,分流比5:1;氢火焰检测器,检测温度300℃;载气为高纯N2,流速1ml/min,H235ml/min,空气350ml/min;内标仲丁醇.结果:标准曲线线性范围为8~800μg/ml,尿中二氯乙酸二异丙胺提取回收率为88.75%~98.06%,相对回收率为97.36%~103.25%,日内和日间RSD分别为2.95%~6.62%和2.45%~5.61%,低检测浓度为2μg/ml.结论:该法操作简单,杂质干扰小,提取回收率高,适合于二氯乙酸二异丙胺尿药浓度的测定.
作者:蔡素芳;肖永红;余泽波 刊期: 2004年第01期
目的:探讨子宫角妊娠的诊断和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1993~2002年收治的子宫角妊娠21例.结果:8例确诊为宫角妊娠,9例误诊为异位妊娠,1例误诊为早孕人流术子宫穿孔,1例误诊为妊娠合并子宫畸形,1例误诊为不全流产,1例误诊为绒毛膜癌.手术治疗19例,保守治疗2例.结论:宫角妊娠易被误诊为异位妊娠或其他与妊娠相关的疾病,仔细的妇科检查和超声检查可提高诊断的准确性.
作者:王辉;叶之美 刊期: 2004年第01期
目的:观察胸段硬膜外阻滞(Thoracic Epidural Anesthesia,TEA)对急性心肌梗塞(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兔血流动力学、左心功能、心梗面积的影响,探讨其对AMI的缺血心肌是否有保护作用.方法:将32只AMI模型兔随机分为两组(n=16):对照组(Ⅰ),硬膜外腔注入生理盐水0.2~0.3m1.kg1;TEA组(Ⅱ),硬膜外腔注入1%利多卡因2~3mg/kg.观察血流动力学、左心功能、心梗面积的变化.结果:左冠状动脉前降支(LAD)结扎后,对照组的LVEDP升高和LVSP、±dpdrmax下降,与结扎前相比有显著差异.TEA组能明显抑制结扎造成的LVEDP的升高和LVSP、±dp/dtmax的下降;LAD结扎后4h与8h,心梗面积虽无显著性差异,但TEA组比对照组有所缩小.结论:TEA对实验性急性心肌梗塞兔有明显的心肌保护作用,能减轻AMI时的血流动力学紊乱,保护左心功能,减少心梗面积.
作者:高进;陈萍 刊期: 2004年第01期
目的:检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和正常人的心脏迷走神经活性及其昼夜节律变化,同时探讨心脏迷走神经活性与血压之间的关系.方法:选择原发高血压患者和正常人,同时进行动态心电图和动态血压检测,以分析原发高血压患者和正常人心率变异参数差异及昼夜节律变化和血压与心率变异参数的关系.结果:高血压病患者与正常人比较,24h、清醒和睡眠期HF及PNN50均明显降低(P<0.001);高血压病患者HF、PNN50仍可见昼夜节律变化:HF、PNN50在睡眠期较高(P<0.001)但昼夜差异明显比正常人小(P<0.001);24h总的HF与SBP、DBP负相关(r=-0.74;-0.83,P=0.0001)结论:高血压病患者心脏迷走神经活性降低;心脏迷走神经活性昼夜节律尚存,但昼夜变化幅度明显减小;迷走神经活性的消长与血压的波动有关.
作者:刘增长;罗开良;殷跃辉;佘强;兰先彬 刊期: 2004年第01期
目的:研究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在大肠癌组织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运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70例大肠癌组织、10例正常大肠粘膜组织标本的TGF-β1表达,并分析TGF-β1表达与大肠癌临床病理因素及术后生存率的关系.结果:大肠癌组织TGF-β1表达较正常大肠粘膜明显增强;TGF-β1过度表达与大肠癌淋巴结转移、Dukes分期及预后密切相关.结论:TGF-β1促进大肠癌细胞浸润和转移并影响预后;TGF-β1表达可作为大肠癌预测复发和判断预后具有参考意义的新指标.
作者:唐华;张才全 刊期: 2004年第01期
目的:建立缺口连接酶链反应方法检测沙眼衣原体.方法:根据编码CT主要外膜蛋白的基因(ompl)的稳定区设计2对互补的寡核苷酸探针.采用G-LCR和常规PCR扩增CT标准株DNA,并对二者检测CT的敏感性进行比较.结果:对5种CT标准株进行G-LCR扩增,均出现54bp长度的DNA片段.敏感性实验可检测出2个CT原体,而PCR可检测出20EBs.G-LCR较PCR敏感10倍;在特异性方面,不扩增肺炎衣愿体及其他细菌DNA,具有很高的特异性.结论:G-LCR用于检测沙眼衣原体特异、敏感、快速、准确,可为CT感染的临床诊断提供依据.
作者:韦红;吴仕孝;杨军;余加林;伍金林;刘官信 刊期: 2004年第01期
目的:研究我院肾内科2001~2002年2年期间从临床尿标本病原菌(489株)的菌群分布和药敏情况,为合理应用抗生素提供依据.方法:细菌按常规方法分离鉴定,药敏采用K-B法.结果:489株菌中革兰氏阴性杆菌307株,占62.5%,主要以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奇异变形杆菌、产气肠杆菌为常见;革兰氏阳性球菌182株,占37 5%,主要以肠球菌和血浆凝固酶阴性的葡萄球菌为主.药敏试验表明:革兰氏阴性杆菌共同敏感的药物是亚胺培南、哌拉西林/他唑巴坦;革兰氏阳性球菌共同敏感的药物是万古霉素、替考拉宁.结论:泌尿道感染以大肠埃希菌和肠球菌为主,定期系统的细菌耐药监测对临床用药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吴倩;黄长武;聂红;陈维贤 刊期: 2004年第01期
目的:比较罗哌卡因和布比卡因在MLAC(minimal local analgesic concentration)下第一产程硬膜外阻滞分娩镇痛时对产妇心肌酶谱的影响和二者的心肌毒性,为临床分娩镇痛时选择合理局麻药提供实验依据.方法:选择符合条件的产妇20例随机分为罗哌卡因组和布比卡因组.分别予以相应MLAC的局麻药溶液20ml(罗哌卡因的MLAC为0.1305,布比卡因MLAC为0.1058,由序贯法设计实验而得).分别抽取不同时点的母体肘静脉血4ml,留置血清于-70℃待测,并评估镇痛效果.结果:所有产妇的一般情况和产科特征没有显著性差异,镇痛效果理想,生命体征平稳.两组间新生儿Apgar评分、分娩方式、出血量等均无统计学差异.各组间心肌酶谱无统计学差异(P>0.05),但是组内心肌酶谱的变化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心肌酶谱的变化与产程进展相关,与所用的镇痛药物配方无关.MLAC的罗哌卡因和布比卡因对第一产程硬膜外阻滞分娩镇痛都是安全有效的.
作者:李晓霞;李秀英 刊期: 2004年第01期
目的:比较卡维地洛和阿替洛尔对心衰的疗效.方法:构建后负荷增高型心衰模型,卡维地洛和阿替洛尔干预4周,观察心功能指标、心室重构情况.结果:心衰组心功能恶化,卡维地洛和阿替洛尔降低心率(HR)及平均动脉压(MBP),改善心衰大鼠左室舒张末压(LVEDP)和-dp/dtmax(P<0.01~0.05);卡维地洛提高左室收缩压(LVSP)和+dp/dtmax(P<0.01~0.05);心衰组左室质量指数(LVMI)和右室质量指数(RVMI)增加(P均<0.05),卡维地洛明显降低LVMI及RvMI(P均<0.05),与阿替洛尔有显著性差异(P均<0.01).结论:阿替洛尔和卡维地洛均能改善心功能,前者改善心脏舒张功能,后者对收缩、舒张功能均有疗效.卡维地洛能抑制心室重构,有利于心衰的远期预后.
作者:胡水梅;孕法琦;余江恒;罗羽慧 刊期: 2004年第01期
目的:观察20岁以下风湿性心瓣膜病双瓣膜替换术后的中远期发病率及死亡率.方法:回顾性研究了从1989年1月至2002年1月55例20岁以下双瓣膜机械瓣替换术.男性33例,女性22例.平均年龄16.3岁(10~20岁).术后平均随访4.6年,长11年.结果:手术近期死亡4例,死亡率为7.3%,术后随访内死亡1例,死亡率为2%.心功能从术前平均2.6级恢复至术后平均1.1级.术后抗凝治疗,未增加出血或血栓栓塞等相关并发症出现.结论:20岁以下未成年患者双瓣膜替换术后,心功能仍能得到较满意的恢复.术后华法灵、或合用阿斯匹灵抗凝效果满意,并未显著增加出血并发症.
作者:江跃全;Dr.Mahu.S;Dr.K.M.Cherian 刊期: 2004年第01期
目的:探讨电视胸腔镜对肺部结节病灶的诊治方法.方法:对肺部结节病灶小于15mm以下的20例病人,采用胸腔镜将结节病灶楔形除,送冰冻切片而确诊,恶性者进一步作肺叶切除术.结果:14例术中冰冻病理切片为恶性,占70%,全部为IA期,6例为良性,占30%.随访12~36个月,平均24个月均未复发.结论:对肺部结节病灶<15nm,在抗炎2~3周无效者,可采用胸腔镜确诊或进行肺叶切除,可达到早期诊断和治疗的目的.
作者:张力平;江跃全 刊期: 2004年第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