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倦怠与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GRACE危险评分的相关性研究

杨燕飞;刘苓;张敏;孟永;史云科;郭涛

关键词: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 倦怠, 急性冠状动脉事件注册评分
摘要:目的 研究倦怠对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的全球急性冠状动脉事件注册(GRACE)危险评分的影响,为今后对伴有倦怠等负性情感的ACS患者早期开展心理干预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以2012年3月至2014年3月因首次发生ACS而首次收住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内科的患者为研究对象,收集患者入院时的临床资料计算全球急性冠状动脉事件注册(GRACE)危险评分,用哥本哈根倦怠量表中的一般倦怠子量表评估患者的倦怠水平,按照倦怠评分的上四分位数P75将患者分为高倦怠组和低倦怠组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高倦怠组GRACE危险评分高于低倦怠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38.508分 vs.110.867分,t=2.746 3,P=0.007 2);以GRACE评分为应变量构建多重线性回归模型显示:在排除性别、吸烟、饮酒、既往心血管疾病史和家族史等混杂因素的影响后,“一般倦怠”与GRACE评分呈线性关系(P<0.01),“一般倦怠”每增加1分,GRACE危险评分增加1.256分.结论 GRACE危险评分对ACS患者近期和远期的病死率有重要的预测价值,倦怠与GRACE评分呈正相关关系,提示伴有倦怠的ACS患者近期或远期的预后不良.
重庆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基于微课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人体形态学》教学中的应用

    翻转课堂是2011年在美国各地兴起的一种新型的教育教学形式,它颠覆了传统意义上的课堂教学模式,已成为教育信息化创新发展的热点话题之一.微课的出现与运用为课堂翻转提供了支点[1],基于微课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对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提供了崭新的思路.笔者结合多年课程改革的经验,对本院护理学专业1301、1302班学生在《人体形态学》教学中,将微课与翻转课堂有机融合,探析基于微课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该课程教学中应用效果,旨在探讨符合医学教育课程的新模式,为探索应用型人才培养课程教学模式改革提供理论参考.

    作者:张金萍 刊期: 2015年第17期

  • 超声测量胎儿颈项透明层厚度与孕中期母体血清学检测筛查唐氏综合征

    目的 探讨孕早期测量颈项透明层(NT)厚度与孕中期母体血清甲胎蛋白(AFP)和游离β绒毛膜促性腺激素(free-β-HCG)检测在筛查唐氏综合征(DS)中的意义和作用.方法 对2010年6月至2014年3月来该院妇产保健门诊及住院的单胎孕妇共2 205例,于孕11~14周进行超声测定NT,NT≥3 mm为高危;孕15~21周进行母亲血清标志物AFP和free-ββ-HCG测定,利用DS产前筛查分析系统软件评估DS风险率,风险率大于或等于1/270为高危.对筛查出的NT和(或)DS高危孕妇进行遗传学咨询,在知情同意下进行羊膜腔穿刺羊水细胞染色体检查.对单项NT或血清学检查与二者联合筛查结果进行比较.结果 单项NT与单项血清学检测预测胎儿的特异度和假阴性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41);而联合筛查组预测胎儿异常的特异度及假阴性率均增高,与单项NT检测结果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结论 NT、血清学检测两种方法不能互相取代,二者联合筛查可见增加阴性的排除能力,可使有创性诊断羊水穿刺更有针对性.

    作者:朱继红;陈英红;文珂;夏辉 刊期: 2015年第17期

  • 肝衰竭患者发生急性胰腺炎的危险因素分析

    目的 探讨肝衰竭患者发生急性胰腺炎(AP)的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成都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2009年6月至2013年6月收治的140例肝衰竭患者的临床资料,通过x2检验分别比较在不同情况下肝衰竭AP发病率的差异,经单因素分析后选取P<0.05的因素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单因素分析显示,呕吐症状、直接胆红素/总胆红素(CB/TB)、血清钠、血脂、胆石症、并发症个数、糖皮质激素、人工肝治疗存在统计学差畀(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呕吐症状、胆石症、并发症个数、糖皮质激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呕吐症状、胆石症、并发症个数、应用糖皮质激素是肝衰竭患者发生AP的危险因素.

    作者:纪风兵;邓玫;李玉北 刊期: 2015年第17期

  • 陆军新兵集训期心理特点动态研究

    目的 探讨陆军男性新兵集训期的心理健康状况、个性、应付方式和社会支持水平的动态变化.方法 采用90项症状自评问卷(SCL-90)、艾森克个性问卷、简易应付方式问卷(SCSQ)和领悟社会支持问卷(SPSS)对3个旅所有入伍的2 532名新兵训练前后进行4次测试,测试结果均采用SPSS16.0统计软件进行x2检验或t检验.结果 SCL-90分析显示新兵集训前的情绪问题(抑郁与焦虑)、人际和集训中期的躯体症状较其他阶段明显,且在下连队两周后较集训末期有所升高(F值分别为11.85、27.65、5.54、14.33,P<0.05);不同阶段个性特征变化显示新兵神经质、掩饰性评分逐步降低,精神质评分呈整体升高趋势(F值分别为98.91、166.25、1 107.96,P<0.05);集训不同阶段应付方式显示新兵在集训中期较多运用“自责”、“退避”方式,集训末期运用“合理化”、“解决问题”方式较多,新兵下连后“幻想”、“求助”方式较多(F值分别为162.96、176.59、99.64、60.62、361.90、49.27,P<0.05);社会支持情况显示集训中期整体社会支持状况为低阶段,随着集训结束与下连队后与各方面联系增加,社会支持也随之提高.结论 集训期新兵心理状况存在两个明显的波动期,分别是集训中期和下连后两周,应加强这两个波动期的心理干预.

    作者:辛阔林;王云贵;侯霞 刊期: 2015年第17期

  • 血清25-羟维生素D与妊娠糖尿病相关性分析

    目的 分析妊娠糖尿病(GDM)患者维生素D水平,探讨维生素D与GDM胰岛素抵抗、胰岛β细胞功能的关系.方法 入选2013年7月至2014年1月在贵阳市第二人民医院进行常规产检的妊娠24~28周单胎孕妇,GDM 30例,血糖正常者30例作为对照,比较两组稳态模式胰岛素抵抗指数(HOME-IR)、胰岛素敏感指数(ISOGTT)、稳态模式胰岛β细胞功能指数(HOME-β)、早相胰岛素分泌指数(△I30/△G30)、血清25-羟维生素D[25(OH)D]水平以及一般临床指标,采用多元逐步回归分析评价25(OH)D与血糖、胰岛素抵抗、胰岛β细胞功能等指标相关性.结果 GDM组血清25(OH)D水平低于对照组[(20.33±5.26)vs(23.74±7.24)ng/mL(P<0.05)];空腹血糖升高的妊娠妇女25(OH)D水平低于空腹血糖正常者[(17.88±6.96)vs(23.02±6.71) ng/mL(P<0.05)];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显示,空腹血糖与25(OH)D独立相关(β=-0.283,P<0.05),ISOGTT与25(OH)D独立相关(β=0.245,P<0.05).结论 GDM患者体内25(OH)D水平较对照组低,25(OH)D水平和空腹血糖相关,25(OH)D缺乏可能通过降低胰岛素敏感性影响糖代谢.

    作者:王凯航;向菲 刊期: 2015年第17期

  • 子宫内膜异位症相关性不孕患者腹腔镜术后生殖预后的影响因素分析

    目的 分析子宫内膜异位症相关性不孕患者腹腔镜术后生殖情况的影响因素.方法 选取该院2010年1月至2013年1月期间治疗的子宫内膜异位症伴不孕患者120例,所有患者均经腹腔镜手术治疗.对所有患者治疗后1年进行随访,观察患者的妊娠情况.采用单因素分析和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与患者术后生殖相关的影响因素.结果 单因素分析及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患者的输卵管通畅情况、术后联合用药情况和术后是否接受助孕均为影响患者腹腔镜术后生殖情况的因素且为独立影响因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输卵管通畅、术后接受助孕和术后用药是影响子宫内膜异位症伴不孕患者腹腔镜术后妊娠率的相关因素.

    作者:荣长仙;周晓 刊期: 2015年第17期

  • 婴儿缺铁性贫血治疗方法的临床效果比较

    目的 比较4种补铁方法治疗婴儿缺铁性贫血(IDA)的效果.方法 选120名IDA婴儿分为4组(第1、2、3、4组),分别进行每日、隔日、每周补铁和铁强化食物治疗,连续3个月,并在治疗前后进行血红蛋白(Hb)、血清铁(SI)、红细胞参数、体质量、身高、不良反应和依从性的监测.结果 第4组12名婴儿退出治疗.治疗后,第1、2、3组的贫血率降为0,4组贫血率降为40% (P<0.01),4组婴儿的Hb、SI、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水平(MCHC)和红细胞分布宽度-标准差(RDW-SD)值升高;第1、2组的Hb值高于其他两组;第4组的红细胞平均容积(MCV)、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MCH)和RDW-SD均低于第1、2、3组.结论 4种补铁方法对婴儿IDA均有效.每日和隔日补铁治疗效果相似,其次是隔周补铁,差是铁强化食物治疗.

    作者:王念蓉;赵妍 刊期: 2015年第17期

  • 骨盆骨折术后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48例护理体会

    骨盆骨折是临床上常见的高能量损伤性骨折,其致残率及致死率较高.深静脉血栓(DVT)是骨盆骨折严重的并发症之一.DVT是肺栓塞的重要危险因素,严重者可危及生命,影响骨盆骨折患者的治疗和预后[1-2].目前,有关骨盆骨折并发DVT的护理经验不足,为此,作者对本院近5年来骨盆骨折并发下肢DVT 48例护理体会进行总结如下.

    作者:王一云;黄玉;杨美;麦珍 刊期: 2015年第17期

  • 人SPOP真核表达质粒的构建及其在胃癌细胞中的表达

    目的 构建人pUB6/V5-HisB-SPOP真核表达质粒及稳定表达外源性人SPOP基因的人胃癌AGS细胞系.方法 采用基因重组技术将人SPOP cDNA插入真核表达载体pUB6/V5-HisB,构建人pUB6/V5-HisB真核表达质粒.脂质体介导空载体pUB6/V5-HisB和表达质粒pUB6/V5-HisB-SPOP分别转染人胃癌AGS细胞株,杀稻瘟菌素筛选阳性克隆,扩大培养,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和蛋白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分别检测SPOP mRNA和蛋白表达.结果 双酶切和基因测序结果均证实人pUB6/V5-HisB-SPOP真核表达质粒构建成功.SPOP转染组与空白对照组、空载体组比较,SPOP蛋白表达显著上调(P<0.05).结论 成功构建人SPOP真核表达质粒并获得稳定表达SPOP基因的胃癌AGS细胞系,为进一步研究SPOP基因在胃癌发生发展中作用奠定实验基础.

    作者:曾春艳;罗时文 刊期: 2015年第17期

  • 硫化氢与缺血性卒中关系的研究进展

    硫化氢(Hydrogen sulfide,H2S)是近年来发现的第3种新型内源性气体信号分子,与一氧化氮和一氧化碳一样,可参与血管张力的调节.目前很多研究提示H2S可通过抗氧化应激、抗炎及抗细胞凋亡等作用,减少卒中对脑组织的损伤.现就H2S的生理功能,以及H2S与缺血性卒中关系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作者:陈秋霞 刊期: 2015年第17期

  • 特殊类型脊髓损伤的临床治疗

    目的 探讨特殊类型脊髓损伤(SCI)的临床治疗方法.方法 对2例特殊类型SCI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和文献复习.结果 本组2例患者,均通过早期手术治疗,积极康复,不完全性SCI患者恢复良好,完全性SCI患者肢体功能恢复稍差,但无明显并发症,无心理障碍.结论 应重视脊柱SCI的急救处理,及时正确地进行手术治疗;重视处理合并伤,多学科联合,积极预防脊髓继发性损伤,避免并发症的发生;早期积极康复指导是改善预后的重要环节.

    作者:唐毅;杨福兵;余辉;陈明生;刘亮;包长顺;王斌 刊期: 2015年第17期

  • 曲马多与吗啡对胃癌手术患者术后镇痛效果及免疫功能的影响

    目的 对曲马多与吗啡合用在胃癌(GC)术后镇痛效果及对患者免疫功能的影响进行观察和探讨.方法 选择2011年12月至2014年1月在该院接受手术治疗的胃癌患者84例,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2例.术后,观察组以曲马多与吗啡联合镇痛,而对照组则仅以吗啡进行镇痛.利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对患者术后12、24、48 h的疼痛感受进行评分,测定患者术后1、5d的细胞免疫指标CD3+、CD4+、CD8+及CD4+/CD8+,并统计患者的不良反应.结果 观察组术后12、24、48 h的VAS评分分别为(1.2±0.5)、(2.1±0.9)、(1.9±1.1)分,而对照组为(1.4±0.7)、(2.6±1.2)、(3.5土1.3)分,两组术后24 h和48 h VAS得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1d和5d的CD3+、CD4+及CD4+/CD8+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6.7%(7/42),对照组为45.2%(19/42),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胃癌患者术后利用曲马多与吗啡合用镇痛效果显著,且不良反应更少,对免疫功能的影响更小,是科学且安全可靠的术后镇痛方式.

    作者:付葵;夏建国 刊期: 2015年第17期

  • 单脐动脉脐带螺旋与胎儿畸形及围产结局的关系

    目的 研究单脐动脉(SUA)脐带螺旋指数(UCI)与胎儿畸形及围产结局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重庆医科大学附属永川医院2011年1月至2013年12月经超声诊断的73例SUA胎儿资料,产后计算UCI值,与病理学检查结果对照分析.结果 SUA脐带长度正常胎儿产后平均UCI为(0.13±0.07)周/cm,螺旋稀少(UCI<0.10)发生率46.58%(34/73),其中畸形发生率35.29%(12/34),人工引产率35.29%(12/34);螺旋正常(0.10<UCI<0.30)发生率34.25%(25/73),其中畸形发生率36.00%(9/25),人工引产率40.00%(10/25);螺旋密集(UCI>0.30)发生率19.17%(14/73),其中畸形发生率(64.29%,9/14),人工引产率71.43%(10/14),胎儿畸形发生率及人工引产发病率在螺旋稀少组及螺旋正常组合并后与螺旋密集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SUA脐带异常螺旋密集的胎儿畸形发生率高,产前检查时应重视.

    作者:姚延峰;张晓静;刘学;杜瑛;彭琳;叶流 刊期: 2015年第17期

  • 交互充气式下肢皮肤牵引带的设计与临床应用

    目的 介绍交互充气式下肢皮肤牵引带的设计方法,探讨其临床应用效果.方法 介绍该科自行设计制造的交互充气式下肢皮肤牵引带(专利号:ZL201120194371.X)的设计方法,选取2012年1月至2013年6月收治行下肢皮肤牵引的112例患者,分为实验组、对照组(各56例),分别应用交互充气式下肢牵引带与传统下肢皮肤牵引带,观察两种方法患者深静脉栓塞(DVT)、压疮发生率.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实验组能有效预防DVT、压疮发生率(P<0.05).结论 交互充气式下肢皮肤牵引带操作简便、经济、减轻了患者痛苦和护理工作量,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蒋仁莲;王群波;廖容;陈代鸿;王孝华;陈喆 刊期: 2015年第17期

  • 2型糖尿病合并冠心病患者血糖波动与冠状动脉病变的相关性研究

    目的 探讨2型糖尿病(T2DM)合并冠心病(CHD)的患者血糖波动对冠状动脉病变的影响.方法 选取80例2013年6月至2014年3月在北京军区总医院内分泌科住院的T2DM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合并CHD患者50例(CHD&DM组).单纯2型糖尿病患者30例(DM组).应用动态血糖监测系统(CGMS)对两组患者行连续72 h血糖监测并计算日内平均血糖波动幅度(MAGE)、日间血糖平均绝对差(MODD)、平均餐后血糖波动幅度(MPPGE)、大血糖波动幅度(LAGE),同时测定血浆高迁移率族蛋白B1(HMGB1)、血管性假血友病因子(vWF)的水平,比较两组间HMGB1、vWF的水平及血糖波动参数,探讨T2DM合并CHD患者与单纯T2DM在血糖波动、HMGB1、vWF的差异及其在冠状动脉病变中的意义.结果 CHD&DM组的病程、MAGE、LAGE、MPPGE、MODD、vWF、HMGB1水平明显高于DM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按照Gensini冠状动脉评分将CHD&DM组分为3组,其中A、B、C3组的Gensini评分差异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C组及B组MAGE、LAGE、MPPGE、MODD、HMGB1、vWF水平较A组高(P<0.05),C组的水平较B组高(P<0.05).Pearson相关分析表明:Gensini评分与MAGE、LAGE、MODD、MPPGE、vWF、HMGB1、年龄、TC呈正相关(r=0.267、0.341、0.533、0.529、0.635、0.691、0.226、0.106,P<0.05).多元逐步回归分析发现:Gensini评分=342.865+35.117MAGE+ 14.821HMGB1+7.927vWF.结论 血糖波动对DM合并CHD的发病有一定的影响,其机制可能是通过内皮损伤及炎性反应而引起.

    作者:丁林;吕肖锋;武晋晓;张星光;程千鹏 刊期: 2015年第17期

  • 心肺运动试验在频发室性早搏患儿心脏储备功能检查中的应用分析

    目的 探讨心肺运动试验在频发室性早搏(FVPC)患儿心脏储备功能检查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择2012年1月至2014年5月本院收治的FVPC患儿74例作为研究组,同期门诊体检的健康儿童60例作为对照组,研究组患儿给予磷酸肌酸药物治疗,并于治疗前、后进行心肺运动试验和血清心肌酶谱检查,对照组进行一次心肺运动试验和血清心肌酶谱检查,比较两组结果差异.结果 研究组患儿治疗前、后血清肌酸激酶(CK)、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α-羟丁酸脱氢酶(α-HBDH)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研究组大摄氧量(VO2 max/kg)、每搏摄氧量(VO2max/HR)、无氧阀时每搏摄氧量(VO2/HR AT)、达到无氧阀时摄氧量(VO2 AT)、无氧阀占预计大摄氧量百分比(AT/ VO2max pred)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以上指标均较治疗前显著升高(P<0.05).治疗前研究组总运动时间(TET)、无氧阀时心率(HR AT)、大心率(HR max)、大运动量(AT/ VO2 max pred)和无氧阀时功量(Load AT)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以上指标均较治疗前显著升高(P<0.05),研究组治疗前、后静息心率(HR rest)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心肺运动试验可以反映FVPC患儿心脏储备功能,对学龄前期、学龄期FVPC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作者:吴克义 刊期: 2015年第17期

  • 复发或转移口腔鳞状细胞癌的时辰化疗

    目的 分析比较用紫杉醇、卡铂和5-氟尿嘧啶(5-Fu)联合方案对复发和(或)转移口腔鳞状细胞癌(OSCC)行时辰化疗和传统化疗的疗效和不良反应.方法 回顾分析49例用紫杉醇、卡铂联合5-Fu进行姑息化疗的复发和(或)转移的OSCC患者.因给药时间不同,分为时辰化疗组(28例)和传统化疗组(21例).比较两组患者的有效率、中位总体生存时间、中位无进展生存时间和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 时辰化疗组的有效率和中位总体生存时间显著高于传统化疗组(有效率分别为71.43%、42.86%,P<0.05;中位总体生存时间分别为15.3个月、10.6个月,P<0.05).时辰化疗组不良反应总体发生率、Ⅲ~Ⅳ级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低于传统化疗组患者(46.43% vs.76.19%,7.14% vs.33.33%,P<0.05).结论 对于复发和(或)转移OSCC患者,紫杉醇、卡铂联合5-Fu方案时辰化疗较传统化疗可提高治疗有效率、延长生存时间并降低不良反应.

    作者:程珏;陈丹;杨凯;唐洪 刊期: 2015年第17期

  • 几种不同排龈方法治疗老年根面龋的效果评价

    目的 评估几种不同排龈方法充填龈下根面龋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择根面龋位于龈下0~2.0 mm的牙齿295颗(181例),分3组,第1组:排龈线组,龈边缘位于龈下0~<1.0 mm;第2组:排龈膏组,龈边缘位于龈下0~<1.0 mm;第3组:排龈器组,龈边缘位于龈下1.0~2.0 mm.另选择80例(80颗)龈边缘位于龈上的根面龋,作为对照组.各组均使用Dyract AP复合体套装充填.充填后检查边缘悬突.治疗后1年随访,数据进行x2检验.结果 第1组和第2组的边缘悬突数明显多于第3组和第4组.修复1年后观察各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采用有效排龈方法的前提下,根面龋的修复可取得满意疗效.对于龋洞较深的患牙,则使用排龈器效果佳.

    作者:李有名 刊期: 2015年第17期

  • 医院急诊创伤评分的应用分析

    为了更好地分析各类创伤评分在临床上的应用现状,并运用至急诊创伤抢救的过程中,提升急诊医务人员的工作效率,迅速分流患者并施以准确合理的抢救治疗措施,本文将近年来的各类创伤评分在临床的应用研究情况加以分析,综述如下.1 医院急诊创伤评分概述据有关报道显示,急诊创伤的评估方案早是于20世纪的70年代初期被学者提出[1],此种评分有较多版本,但共同的原则均通过多参数量化法对伤势加以描述.现如今,临床上大约有50个以上的评分系统被广泛应用在院前和院内急诊中,对创伤患者的病情判定具有巨大的辅助诊断价值.

    作者:梁建 刊期: 2015年第17期

  • 两次自体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复发难治性非霍奇金淋巴瘤的临床研究

    目的 探讨两次自体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auto-PBSCT)治疗复发难治性非霍淋巴瘤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确诊的复发难治性非霍奇金淋巴瘤(NHL)患者6例,其中男5例,女1例,年龄34~67岁,平均52岁.患者选择标准:经一次auto-PBSCT术后复发或未达完全缓解,予以再次动员干细胞行第二次移植;分期Ⅲ~Ⅳ期的侵袭性淋巴瘤患者,首次auto-PBSCT不能达完全缓解,或复发可能性大,于第一次动员干细胞达两次移植所需,且第一次移植术后半年行第二次auto-PBSCT移植.结果 6例患者均能耐受预处理,并获得造血功能重建,移植后外周血中性粒细胞计数(ANC) >0.5×109/L的中位时间为15 d(10~25 d);血小板计数(BPC)大于20×109/L的中位时间25.8 d(12~57 d).全部患者中位随访时间22.7个月(3~50个月),1例患者两次移植术后半年因病毒性肝炎肝功能衰竭死亡,1例18个月后再次复发,二线治疗方案仍有效,其余4例患者无病生存,无病生存率66.7%,长无病生存时间已达50个月.结论 两次auto-PBSCT治疗复发难治性NHL安全有效,患者耐受良好,值得在临床上进一步推广应用.

    作者:刘瑜;王劲;金婕;陈舜贤;曾艳 刊期: 2015年第17期

重庆医学杂志

重庆医学杂志

主管:重庆市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重庆市卫生信息中心,重庆市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