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艳萍;马春华;陆婷婷;赵跃;文佳;张秀玲;邹艳
目的 探讨痰热清注射液治疗急性支气管炎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2011年1月至2013年12月该院收治的120例急性支气管炎患者,随机将其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患者各60例,其中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对症治疗,观察组患者在上述治疗的基础上给予痰热清注射液治疗,治疗结束后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临床症状总积分变化情况,体温及咳嗽恢复时间以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98.3%)高于对照组患者(88.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后症状总积分[(3.4±1.4)分]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5.4士1.8)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平均体温恢复时间和平均咳嗽回复时间[(2.2±0.5)d,(4.4±1.7)d]均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4.0±1.2)d,(5.4±1.9)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期间两组患者均未见任何不良反应.结论 痰热清注射液能够明显改善急性支气管炎患者的临床症状,疗效确切,无明显不良反应.
作者:王海燕;鲁杰;刘丽 刊期: 2015年第20期
目的 全面评估重庆市某三甲教学医院门诊患者疼痛现状,分析易患因素,为个体化疼痛诊疗及无痛医院建设的改进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横断面研究,在统计学专家指导下设计问卷,纳入门诊内科、外科各科室及体检患者,收集患者一般情况、目前疼痛程度、持续时间等资料;并由第三方担任质控监察员,双人数据录入,限期封存数据.结果 有效回收的871份问卷中,以疼痛为主诉就诊者239例(27.44%).就诊时存在疼痛者402例(46.15%).其中轻度疼痛306例(35.13%),中度疼痛61例(7.00%),重度疼痛35例(4.02%);急性疼痛235例(26.98%),亚急性疼痛48例(5.51%),慢性疼痛119例(13.66%).160例体检者中27例(16.88%)有轻度疼痛,5例(3.13%)有中度疼痛;24例(15.00%)为急性疼痛,2例(1.25%)为亚急性疼痛,6例(3.75%)为慢性疼痛.疼痛高发科室以外科为主,骨科疼痛患病率高.女性、离异者总疼痛患病率高,女性、离异、有手术史者慢性疼痛患病率较高;随年龄增加、文化程度及经济收入降低,总疼痛患病率、慢性疼痛患病率均增加.结论 门诊患者疼痛患病率较高,健康体检人群也存在急性痛为主的轻中度疼痛;疼痛诊疗中应重视性另、年龄、婚姻状况、文化程度、经济收入等相关因素对疼痛的影响,制订个体化治疗方案;术后急性疼痛需有效处理,以防疼痛慢性化.
作者:税敏;彭丽桦;闵苏 刊期: 2015年第20期
目的 探讨C反应蛋白和降钙素原在脑出血术后合并感染中的检测价值.方法 选取2012年7月至2014年3月于该院进行诊治70例脑出血手术但未发生感染的患者为对照组,同期的70例术后合并感染的患者为观察组,然后将两组的血清C反应蛋白及降钙素原水平、阳性率进行分别统计及比较,同时比较观察组中不同感染类型及感染程度者的血清检测水平、阳性率.结果 观察组的血清C反应蛋白及降钙素原水平、阳性率均高于对照组,颅内感染者高于肺部感染者,而重度感染者高于轻度及中度感染者,中度感染者则高于轻度感染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反应蛋白和降钙素原在脑出血术后合并感染中的检测价值较高,有助于了解感染类型及感染程度.
作者:张玉林;杨龙;金福强 刊期: 2015年第20期
目的 观察静脉性溃疡组织中的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受体2 (VEGFR2)表达情况,从血管再生障碍途径探讨静脉性溃疡发病机制.方法 采用HE染色对比观察溃疡创面组织结构差异;RT-PCR检测VEGFR2 mRNA的相对系数;采用免疫组织化学观察CD34、CD133、VEGFR2表达,评估新生血管形成.结果 HE染色见静脉性溃疡创面鳞状上皮结构破坏严重,底部明显附着炎性渗出物.与正常皮肤对照组比较,静脉性溃疡VEGFR-2、CD34、CD133的表达明显降低.采用RT-PCR检测VEGFR2 mRNA水平,在病程3周至2个月和大于2个月组中,静脉性溃疡表达相对系数低于创伤溃疡(0.407士0.014、0.249±0.088 vs.0.856±0.049、0.985±0.03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内皮祖细胞(EPCs)的数量和功能受到明显抑制,在损伤局部不能分化形成功能性新生血管,可能是溃疡创面经久不愈的重要原因.
作者:钟武;杨帆;陈睦虎;吴刚 刊期: 2015年第20期
肌萎缩脊髓侧索硬化症(Amyotrophic lateral sclerosis,ALS)是侵犯脊髓前角细胞、脑干后角运动神经元、皮质锥体细胞及锥体束,具有上、下运动神经元并存损害的神经系统变性疾病.患者多数表现为进行性四肢乏力(如握力下降、步履蹒跚,占80%)及延髓功能障碍(如构音困难、吞咽困难,占20%),在疾病诊断后平均3年内死于呼吸衰竭[1],因此又以“渐冻症”之名为社会大众所关注.除了躯体活动受限,前额叶认知功能损害也很明显,半数左右患者存在额叶执行功能受损[2].
作者:曹重阳;罗庆华 刊期: 2015年第20期
目的 探讨脾脏保留在姑息性全胃切除手术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对80例晚期食管胃结合部癌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按照治疗方法分为脾脏切除组30例与脾脏保留组50例,均行姑息性全胃切除手术,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 两组患者术后10 d的免疫球蛋白A(IgA)、免疫球蛋白G(IgG)、免疫球蛋白M(IgM)、T淋巴细胞亚群CD3、CD4等均显著高于手术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术后10 d相比,脾脏切除组术后6个月的IgA、IgG、IgM、CD3、CD4、CD4/CD8显著降低,而脾脏保留组术后6个月的IgA、IgG、IgM、CD4、CD8、CD4/CD8等指标水平,均显著优于脾脏切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出血量、术后并发症、生存时间及1年生存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晚期食管胃结合部癌患者行姑息性全胃切除术时,尽量保留患者的脾脏,有利于改善免疫功能,且可能对术后患者的预后产生积极的临床意义.
作者:周启旭 刊期: 2015年第20期
吞咽障碍是脑卒中患者常见的并发症.卒中后吞咽障碍可导致食物误吸,发生吸人性肺炎,严重者可危及生命[1].患者虽经住院分级康复治疗病情稳定后出院,还需要长期的分级康复锻炼才能逐渐痊愈.目前国外对脑卒中患者实施延续护理收到满意效果[2],但国内在这方面研究起步较晚,尚无完善的方法和指南可借鉴.如何让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出院后得到分级康复护理的延续,满足“以患者为中心”的要求及高质量服务已成为新的研究课题.本研究通过对出院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采取延续分级护理,探讨其对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吞咽能力及出院护理满意度的影响.
作者:王爱丽;王燕;梅现红;李保兰 刊期: 2015年第20期
目的 探讨两种胚胎移植液对体外受精-胚胎移植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 对2013年1~12月在该院治疗的213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试验组112例,使用EmbryoGlue移植液;对照组101例,使用G-2胚胎移植液.结果 两组移植周期数、取卵数、移植胚胎数、每周期移植胚胎数、受精、卵裂和优质胚胎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胚胎种植率、临床妊娠率、多胎妊娠率明显高于对照组(30.04% vs.19.27%,48.21% vs.34.65%,32.18% vs.19.80%),差异有统计学意叉(P<0.05).试验组异位妊娠率低于对照组(3.57%vs.12.8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EmbryoGlue移植液能提高移植的妊娠率和种植率,减少异位妊娠发生率.
作者:罗嘉;宋英伟;徐艳霞;李学荣;胡斐 刊期: 2015年第20期
目的 探讨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不同年龄组大肠息肉特点,为临床诊治提供客观依据.方法 收集2002~2012年该院收治的经内镜及病理证实的大肠息肉患者837例,按患者年龄不同分为青年组(<45岁)、中年组(45~59岁)、老年组(≥60岁),回顾性分析各组检出率、性别结构、临床表现、内镜特征、病理类型.结果 各组检出率均呈逐年上升趋势且老年组高于青、中年组,发病年龄向年轻化发展,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青、中年组男性大肠息肉检出率明显高于女性,老年组性别构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青、中组男性检出率高于老年组男性,老年组女性检出率高于青、中年组女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青年组临床表现以无症状为主,中、老年组以大便性质改变为主;老年组大于或等于1 cm、无蒂、多发息肉的构成比显著高于青、中年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均非腺瘤性息肉多于腺瘤性息肉,青、中年组非腺瘤性息肉构成比高于老年组,老年组腺瘤性息肉构成比、癌变率均高于青、中年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老年人患大肠息肉、发生癌变风险均高于青、中年,近年大肠息肉的发病有年轻化趋势,临床上应根据不同年龄组大肠息肉的特点制订筛查策略.
作者:武婧;杨婧;姚宇平;王超;刘爱琴;李倩倩;翟惠虹 刊期: 2015年第20期
目的 体外分离培养Sprague Dawley(SD)大鼠脾脏和骨髓来源内皮祖细胞(EPCs),并比较其生物学特性.方法 采用密度梯度离心法,从健康4周龄SD大鼠脾脏和骨髓中分离出单个核细胞,体外诱导分化为EPCs,对比分析两种EPCs的形态、增殖、迁移、黏附和一氧化氮(NO)分泌能力.结果 从脾脏和骨髓均可分离获得大量单个核细胞,但骨髓组织可获得的细胞数量更多,两种来源的细胞在体外诱导培养均可形成类似于血岛样集落,绝大部分细胞吞噬DiI荧光标记的乙酰化低密度脂蛋白和绿色荧光标记的荆豆凝集素双染为阳性;骨髓来源的EPCs在细胞增殖、迁移、黏附扣NO分泌能力等方面均显著高于脾脏来源的EPCs.结论 骨髓较脾脏更适宜作为体外培养EPCs的组织来源.
作者:贺龙珠;张波;刘苹;张世昌;翁土军;梁鑫;李芳菲;屈晨;王萍 刊期: 2015年第20期
目的 比较帕珠沙星和左氧氟沙星治疗老年患者合并葡萄球菌下呼吸道感染的疗效和耐药性.方法 选择2011年7月至2013年8月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第一分院收治的葡萄球菌下呼吸道感染老年患者194例,分为帕珠沙星治疗组和左氧氟沙星对照组.对葡萄球菌下呼吸道感染患者分离株进行耐药率分析,并比较其耐药率.采用全自动细菌鉴定仪VITEK系统对感染的细菌作鉴定,并进行药敏试验.结果 帕珠沙星治疗组总有效率高于左氧氟沙星对照组(93.8% vs.83.5%,x2=5.127,P<0.05).葡萄球菌属对帕珠沙星和左氧氟沙星耐药率分别为16.5%和41.7%(x2 =29.979,P<0.01).其中金黄色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溶血葡萄球菌对帕珠沙星的耐药率均明显低于左氧氟沙星(P<0.05);人葡萄球菌、其他葡萄球菌对帕珠沙星的耐药率与左氧氟沙星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均比较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帕珠沙星对老年葡萄球菌下呼吸道感染治疗疗效优于左氧氟沙星,且耐药性较低,值得临床重视.
作者:冉坤;刘红;杨辉;陶勇 刊期: 2015年第20期
目的 探讨别嘌醇预处理对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行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手术(PCI)后心肌再灌注损伤的影响.方法 对拟行急诊PCI的160例AMI患者,分为别嘌醇组和对照组各80例,治疗3个月.分别测定术前、术后心肌酶谱及心肌肌钙蛋白(cTnⅠ)、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以及术后24 h内恶性心律失常发生率,常规检测术后3个月心功能、血脂、肝肾功、尿酸等指标.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别嘌醇组心肌酶谱及cTnⅠ明显降低、SOD活力增加、术后24 h恶性心律失常发生率降低、术后3个月时左心功能明显改善(均P<0.05),但两组血尿酸均降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均无肝肾功能异常.结论 别嘌醇预处理能减少AMI患者再灌注损伤中氧自由基的生成,降低恶性心律失常发生,减轻缺血心肌再灌注损伤.
作者:李均;张颖;岳瑞华;沈钧乐;肖骏 刊期: 2015年第20期
维持性血液透析(MHD)是终末期肾病替代治疗的主要手段[1],可改善患者的部分临床症状,但不能完全代替肾脏的各种功能,不可逆转的肾功能下降,常伴有水肿、贫血、骨痛、皮肤瘙痒等并发症.由于社会角色和生活习惯的改变,高额的医疗费用,MHD患者承受着巨大心理压力,常出现抑郁、焦虑等负性情绪,严重影响其生活质量及预后[2].因此,对MHD患者实施舒适护理干预尤为重要.本研究通过舒适护理干预减轻MHD患者的负性情绪,提高其生存质量.本院血液透析中心于2012年6月至2013年12月对96例MHD患者采取舒适护理干预,其效果满意,现报道如下.
作者:杨佳;颜俊峰;唐一可;王茜;傅利 刊期: 2015年第20期
目的 观察普萘洛尔治疗耍幼儿血管瘤(IH)的临床疗效,评价其安全性.方法 100例IH患儿随机分为治疗组(普萘洛尔2 mg·kg-1·d-1)和对照组.观察12个月,通过瘤体体积变化比较2组临床疗效,监测治疗前后2组心率、血耱、血压、血常规、心电图、肝肾功变化.结果 治疗组有效率高于对照组有效率(P<0.01),疗效随时间延长逐步提高,且在3~7个月增长较快(P<0.01).治疗组心率低于对照组,治疗组血糖、血压、血常规、心电图、肝肾功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普萘洛尔口服治疗耍幼儿IH临床疗效有效,不良反应少,建议疗程在7个月以上.
作者:蒋震;刁庆春;陈德宇;李杰;王俊;简国江;张润 刊期: 2015年第20期
目的 探讨cf-DNA/NETs在脓毒症(sepsis)患者中的临床价值.方法 收集健康体检者(control组)30例、sepsis患者(sepsis组)42例和非感染性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nf-SIRS组)患者36例的抗凝血标本,检测cf-DNA/NETs表达,并与C反应蛋白(CRP)、降钙素原(PCT)对比分析.结果 与control组比较,sepsis组炎症指标均处于较高的水平.与nf-SIRS组比较,sepsis组PCT[(1.2±1.7)ng/mL vs.(5.1±6.8) ng/mL]和cf-DNA/NETs[(596±183) ng/mL vs.(1 576±254) ng/mL]显著升高.sepsis组和nf-SIRS组PCT水平在第7天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sepsis组仍维持较高水平的cf-DNA/NETs[(1389±673)ng/mL vs.(474±122) ng/mL].结论 cf-DNA/NETs和PCT在早期诊断sepsis方面均有一定价值,但cf-DNA/NETs在后期辨别sepsis与nf-SIRS方面更优于PCT.
作者:张春容;陶武 刊期: 2015年第20期
目的 评价重组人p53(rAd-p53)腺病毒注射液联合化疗治疗中晚期食管癌的疗效观察.方法 对30例食管癌患者进行了rAd-p53内镜下注射联合化疗(基因治疗联合化疗,GTCT组)与30例食管癌单纯化疗(单纯化疗,CT组)的对照临床观察.在GTCT组,每周1次行内镜下注射rAd-p53制剂1×1012 VP/支共4次,同时结合化疗,口服替吉奥胶囊50mg,口服,2次/d,d1-14×4.两组所用的化疗方案相同.结果 GTCT组和CT组治疗4、8、12周后有效率(完全缓解+部分缓解)分别63%、77%、80%和33%、37%、3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GTCT组在治疗过程中有24例出现自限性发热,其他无明显不良反应.结论 rAd-p53联合化疗治疗食管癌有较好疗效,临床使用安全,不良反应轻微.
作者:崔红利;沈小春;王斌;刘海燕;王军;陈东风 刊期: 2015年第20期
由于肿瘤包块压迫气道,晚期肺癌患者的呼吸困难症状呈进行性加重,患者遭受求生意愿与病痛的折磨,容易出现焦虑、抑郁、恐惧、悲观绝望等负性情绪,部分患者也可能出现孤独、冷漠、厌世等不良心理反应[1].这些不良情绪可加重患者的病情,因此积极改善患者的不良心态,对缓解患者的病痛、增强患者配合治疗的能力、延缓生命且提高生存质量具有重要意义[2].作者发现,根据晚期肺癌患者所表现出的不良心理状态进行个性化分型,并给予针对性的心理护理,可有效缓解患者的负性情绪,为患者及家属提供良好的心理和社会支持,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现报道如下.
作者:李立平;段红艳;刘卫静 刊期: 2015年第20期
骨质疏松症是以骨组织显微结构受损,骨矿物质成分和骨基质等比例的不断减少,骨脆性增加和骨折危险度升高的一种全身代谢障碍性疾病[1].其发病因素多与遗传、营养、饮食、运动、生活习惯密切相关,该病是一种慢性进行性疾病,治疗时间长,见效慢,预后差,骨折发生率高.许多患者出院后对饮食结构、生活习惯、运动锻炼治疗用药等不够重视,导致骨质疏松进展迅速,并发症明显增高,使患者生理、心理、社会适应能力受到严重影响,为此,笔者对本科2012年6月至2013年10月,出院的45例老年骨质疏松症患者进行家庭护理干预,获得满意效果,现报道如下.
作者:唐泽琴;奚爽 刊期: 2015年第20期
目的 探讨三踝骨折的手术治疗方法和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该院于2008年3月至2012年12月33例采用切开复位内固定手术患者,其中男16例,女17例,年龄15~72岁,平均40.3岁.三踝骨折采用Danis-Weber分型,A型9例,B型14例,C型10例.纳入病例均为闭合性损伤,所有患者均于受伤后7~10 d肿胀消退后手术治疗.内固定方式外踝均选用接骨板螺钉固定;内踝骨折选用空心拉力螺钉固定19例,选用双螺纹加压螺钉固定14例;后踝27例选用螺钉固定,6例未行固定.三踝固定顺序:选用外踝-后踝-内踝19例,后踝-外踝-内踝8例.有2例患者下胫腓联合行固定处理.结果 骨折术后随访6个月至4年,对术后恢复情况用美国足踝协会(AOFAS)系统评分.3例患者术后出现伤口延迟愈合,经予高压氧治疗及加强换药处理后伤口愈合.所有患者无感染及骨不愈合发生,术后随访3~6个月均达到临床愈合,关节功能恢复良好,AOFAS评分标准平均达到90分以上,疗效满意.26例患者术后1年顺利再次手术取出内固定.结论 三踝骨折应行手术治疗,准确的骨折复位和合适、坚强的内固定,尽早的功能锻炼是治疗关键;内、后踝螺钉结合外踝解剖型锁定接骨板可提供坚强固定,适合大多数三踝骨折,疗效满意.
作者:杨先腾;田晓滨;胡如印;孙立;韩伟;李博 刊期: 2015年第20期
目的 分析射血分数正常心力衰竭(HF)的影响因素.方法 选取2014年1~11月在该院心内科住院治疗的射血分数正常HF患者的病历资料,选取资料完整者作为病例组,并调取同时期在我院其他科室住院治疗的射血分数正常的非HF患者的病历资料,选取相等数量的资料完整者作为对照组进行病例对照研究,采用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方法分析射血分数正常HF的影响因素.结果 共有效调查了904例患者,其中病例组和对照组分别为452例.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组增加(OR=1.336,95%CI:1.117~1.597)、女性(OR=2.170,95%CI:1.592~2.958)、肥胖(OR=2.656,95%CI:1.842~3.832)、吸烟(OR=1.636,95%CI:1.106~2.418)、高血压(OR=3.646,95%CI:2.662~4.994)、糖尿病(OR=2.955,95%CI:1.626~5.368)、房颤(OR=3.265,95%CI:1.671~6.379)、冠心病(OR=2.061,95% CI:1.136~3.740)、贫血(OR=2:202,95%CI:1.438~3.373)均为射血分数正常HF的危险因素.结论 年龄、性别、不良行为方式及伴有的相关疾病均可以影响射血分数正常HF的发生,应该综合制订防控措施.
作者:李晓渝;储岳峰;胡文杰 刊期: 2015年第2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