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流式细胞术在首诊非霍奇金淋巴瘤骨髓侵犯中的作用

彭贤贵;孔佩艳;张曦;刘红;刘思恒;王平;墙星;邓小娟;张洪洋;陈幸华

关键词:淋巴瘤, 非霍奇金, 骨髓检查, 流式细胞术, 免疫分型
摘要:目的 探讨流式细胞术(FCM)在诊断非霍奇金淋巴瘤(NHL)骨髓浸润中的价值.方法 采用骨髓涂片和切片联合FCM检测NHL骨髓侵犯.骨髓涂片经瑞氏-吉姆萨液染色,分类计数瘤细胞.骨髓切片采用塑料包埋法制作组织切片,常规苏木精-姬姆萨-酸性品红(HGF)染色.流式细胞仪每份标本分析10 000个细胞.检测方案采用CD45/侧向散射角(SSC)设门,重点分析幼稚细胞群及成熟淋巴细胞群,经前向散射角(FSC)、SSC、异硫氰酸荧光素(FITC)标记的单克隆抗体(McAb1-FITC)、藻红蛋白(PE)标记的单克隆抗体(McAb2-PE)、CD45-Percp五参数分析确定免疫表型.结果 17例骨髓首诊病例中,骨髓穿刺(BMA)确诊12例(70.6%),骨髓活检(BMB)确诊15例(88.2%),FCM确诊17例(100%),FCM确诊率高,较BMA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较BMB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MB检查发现NHL骨髓浸润方式间质型、结节型和弥漫型均易见,分别占23.5%,23.5%和52.9%.FCM检测结果为B细胞淋巴瘤13例(76.5%)、T细胞淋巴瘤和NK/T细胞淋巴瘤4例(23.5%).结论 骨髓涂片和骨髓切片检查是诊断NHL-BMI的基本方法,可以做出定性诊断.FCM可进一步做出明确的病理诊断.对于骨髓检查首诊NHL-BMI的病例,3种技术的联合应用可以提高NHL-BMI的诊断正确性和阳性率.
重庆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PTCA术后再灌注损伤及细胞黏附分子的表达研究

    目的 观察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PTCA)前后外周血中细胞黏附分子(CAMs)的动态表达水平,探讨其与再灌注损伤的关系.方法 采用流式细胞术和酶联免疫法分别测定79例AMI患者PTCA前,术后30 min、2、6、12、24、72 h的血小板颗粒糖蛋白(CD62p)、中性粒细胞表面黏附分子(CD11b)、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sICAM-1)、可溶性血管黏附分子(sVCAM-1)的表达水平,36例冠状动脉造影正常者为对照组.结果 AMI患者术前CD62p、CD11b、sICAM-1和sVCAM-1)的表达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 0.01),术后30 min AMI组CD62p水平与术前相比明显下降(P<0.05),但随之增高,至12 h达高峰,72 h降为术前水平,CD11b术后水平持续增高,12 h达高峰,72 h仍高于术前(P<0.05),而AMI组sICAM-1和sVCAM-1的术后表达水平持续增高,但无明显峰值.直线相关分析,AMI组术后12 h CD62p水平与CD11b的表达水平呈正相关(r=0.673,P<0.01),而sICAM-1和sVCAM-1的术后24、72 h表达水平呈正相关(r=0.562,r2=0.557,P<0.05).结论 PTCA术可能导致AMI患者急性炎症反应,CD62p、CD11b、sICAM-1和sVCAM-1的异常表达增高与再灌注损伤有关.

    作者:丁芳林;李卓成;庄义浩 刊期: 2011年第30期

  • 罗哌卡因、左旋布比卡因复合芬太尼用于剖宫产术后镇痛半数有效浓度的研究

    目的 探讨罗哌卡因、左旋布比卡因复合芬太尼用于剖宫产术后镇痛半数有效浓度.方法 选择要求剖宫产术后镇痛的初产妇80例,ASA Ⅰ~Ⅱ,随机分为罗哌卡因(R)组和左旋布比卡因(L)组.每组第1例产妇分别使用0.125%罗哌卡因、左旋布比卡因复合芬太尼(2 μg/mL)100 mL混合液镇痛,应用序贯法以0.025%的浓度梯度升降调整局麻药浓度,记录硬膜外自控镇痛(PCEA)开启时(0 h)、开启后4、24、48 h的血压(BP)、脉搏氧饱和度(SpO2)、心率(HR)、VAS评分、下肢运动阻滞程度、不良反应发生率及总体满意度,计算罗哌卡因、左旋布比卡因术后镇痛的半数有效浓度 (EC50)及其95%可信区间.结果 两组产妇镇痛效果、感觉阻滞平面、Bromage评分、不良反应发生率及总体满意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4 h R组的EC50及95%CI为0.151%(0.109%~0.183%),L组的EC50及95%CI为0.126%(0.098%~0.154%),相对效价比R∶L为0.83.结论 R、L与芬太尼混合用于剖宫产术后硬膜外镇痛的EC50及95%CI分别为0.151%(0.109%~0.183%)、0.126%(0.098%~0.154%),R的效能小于左旋布比卡因.

    作者:苗茜;闵苏;魏珂;戴丽;陈澜;阮颜梅;高向利;邵青;刘跃民;崔东风;徐维凤;何建国 刊期: 2011年第30期

  • 转化生长因子β1基因多态性与慢性肾衰竭的相关性研究

    目的 探讨转化生长因子(TGF-β1)T869C基因多态性与慢性肾衰竭的相关性.方法 将入选该研究的79例慢性肾小球肾炎患者(21例肾功能正常,58例肾功能异常)和70例健康体检者分为慢性肾小球肾炎肾功能代偿组、慢性肾小球肾炎肾功能失代偿组和健康对照组.用序列特异性引物聚合酶链(PCR-SSP)技术检测TGF-β1 T869C基因多态性.结果 健康对照组和慢性肾小球肾炎肾功能代偿组TGF-β1 T869C基因型和基因频率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该两组与慢性肾小球肾炎肾功能失代偿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携带C等位基因的个体患慢性肾衰竭的风险度约是T等位基因的2.297倍(OR=2.297,95%CI:1.395~3.783 ).结论 TGF-β1 T869C基因多态性与慢性肾衰竭进展存在显著相关性,C等位基因和CC基因型是慢性肾衰竭进展的遗传易感性标记.

    作者:董建华;谢志华;刘建 刊期: 2011年第30期

  • 重庆地区人群下颌第二磨牙C形根管系统发生率调查

    目的 研究重庆地区人群下颌第二磨牙C形根管系统的发生率.方法 应用流行病学调查的方法,选取年满18周岁,自出生以来一直在重庆境内居住者的下颌第二磨牙为研究对象,拍摄X线片或需治疗患牙开髓后在根管显微镜下探查,根据C形根管系统的X线特征及根管显微镜下C形根管的形态特征,判断其发生率.结果 纳入本研究的共有796名调查者,1 592颗下颌第二磨牙,其中具有C形根管系统的有438颗,发生率为27.53%.结论 C形根管系统在重庆地区人群下颌第二磨牙中具有较高的发生率.正确认识和判断其解剖形态,有助于临床医师提高下颌第二磨牙治疗的成功率.

    作者:王金川;周霞 刊期: 2011年第30期

  • PINCH-1基因RNAi慢病毒载体的构建及鉴定

    目的 构建人PINCH-1基因的RNA干扰(RNAi)慢病毒载体,并转染人骨髓基质细胞初鉴定转染效果.方法 利用RNAi设计软件,设计合成针对人PINCH-1基因的特异性siRNA序列,利用酶切反应合成包含特异性shRNA序列的pGCSIL-GFP慢病毒载体GC-shBC047440,通过GC-shBC047440与pHelper 1.0载体和pHelper 2.0载体共转染包装293FT细胞产毒,并利用GFP蛋白表达水平进行滴度测定.获取的病毒上清筛选适感染复数(MOI值),并感染骨髓基质细胞,RT-PCR和Western blot检测重组慢病毒对骨髓基质细胞PINCH-1蛋白和RNA表达的影响.结果 酶切鉴定证实成功构建针对人PINCH-1基因的RNAi慢病毒干扰载体GC-shBC047440,载体感染人骨髓基质细胞后PINCH-1 RNA表达较未感染组和空载体对照组显著下降.结论 成功构建针对人PINCH-1基因的RNAi慢病毒载体,该载体能有效沉默PINCH-1基因的表达.

    作者:曾东风;陈幸华;孔佩艳;徐葳;张曦 刊期: 2011年第30期

  • B超引导经皮肾镜鈥激光治疗上段输尿管结石56例

    目的 探讨B超引导下鈥激光微创经皮肾镜取石术处理上段输尿管结石疗效与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从2008年8月至2010年5月对56例上段输尿管结石行B超引导下鈥激光微创经皮肾镜取石术患者的资料.结果 手术均获成功,无中转开放性手术,手术时间35~120 min,平均62 min.一次经皮肾镜取石术结石取净率为100%,所有病例未见出现严重的并发症.结论 B超引导下微创经皮肾镜取石术处理上段输尿管结石,手术时间短,疗效满意,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陈卫红;朱建国;刘军;王元林;何坚;杨秀书;石华;孙兆林 刊期: 2011年第30期

  • 脱细胞异体真皮基质联合雷火灸治疗低位单纯性肛瘘30例分析

    目的 观察脱细胞异体真皮基质(Acellular dermal martrix,ADM)治疗低位单纯性肛瘘术后联合雷火灸治疗肛瘘的疗效.方法 治疗组30例低位单纯性肛瘘采用脱细胞异体真皮基质术后联合雷火灸治疗,对照组30例低位单纯性肛瘘采用脱细胞异体真皮基质治疗.结果 治疗组痊愈率为100%,对照组痊愈率为70%,两组痊愈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脱细胞异体真皮基质治疗低位单纯性肛瘘术后联合雷火灸治疗优于脱细胞异体真皮基质治疗低位单纯性肛瘘,具有微创、疗效好、痛苦轻微、恢复快、安全无不良反应等优点,为中西结合治疗肛瘘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作者:陈鹏;韩佳;雷晓梅;温瑶明;许洪明;陶晓兰;张兴明;龚建平 刊期: 2011年第30期

  • 造血干细胞归巢机制研究进展

    造血干细胞(hemopoietic stem cell,HSC)移植已经成为治疗难治性血液病、免疫缺陷性疾病、恶性肿瘤等的重要手段之一,外周血干细胞移植由于干细胞采集方便,移植后造血重建快等优点得到广泛应用,而影响外周血干细胞移植能否成功重要因素取决于干细胞数量、干细胞能否顺利归巢、植入.造血干细胞归巢(homing)是指定向造血干细胞通过静脉移植经外周血循环进入受体后,经复杂的分子间相互作用而介导其在骨髓内识别与定位[1].目前研究表明,HSC归巢包括一系列复杂的过程:(1)移植的干细胞滚动粘附于骨髓血窦内皮;(2)稳定的黏附并穿行内皮;(3)到达血管外骨髓微环境开始增殖分化,重建造血[2].现就干细胞归巢的过程及其相关机制进展综述如下.

    作者:罗云 刊期: 2011年第30期

  • 重症监护病房鲍曼不动杆菌耐药性及感染相关因素分析

    目的 探讨重症监护室(ICU)鲍曼不动杆菌的耐药性、感染相关因素及正确的护理干预措施.方法 针对2008年1月至2011年5月ICU 112例患者感染鲍曼不动杆菌的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鉴定及药敏结果判断采用Microscar NC31复合板.结果 112株鲍曼不动杆菌对亚胺培南敏感率20.54%、阿米卡星3.57%、替卡西林/克拉维酸4.46%;氨曲南0.89%敏感、6.25%中度敏感;哌拉西林1.79%敏感,3.57%中度敏感;氨苄西林/舒巴坦 4.46%敏感、5.36%中度敏感;左氧氟沙星13.39%中度敏感;对环丙沙星、庆大霉素、妥布霉素、头孢曲松、头孢吡肟、复方磺胺、头孢噻肟、头孢他啶均100%耐药.患者住ICU时间长、免疫功能低下、机械通气、动静脉导管留置、鼻胃管、尿管留置以及广谱抗菌药物的应用,为鲍曼不动杆菌感染的主要相关因素.结论 医院内获得性鲍曼不动杆菌对多种抗菌药物的耐药性极高,且泛耐药率增加较快.临床应合理使用抗菌药物,以提高疗效和减缓耐药株的产生;同时加强医护人员医院感染知识学习,实施有效的消毒隔离措施,是减少鲍曼不动杆菌院内感染发生的有效措施.

    作者:张传来 刊期: 2011年第30期

  • 内镜下密集套扎治疗肝硬化食管胃静脉曲张43例分析

    目的 探索治疗肝硬化食管胃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的方法.方法 采用国产结扎器对43例肝硬化食管胃静脉曲张患者实施内镜下密集套扎.结果 43例中,无一例发生术中和术后出血,25例接受2次套扎,18例接受3次套扎,均达到静脉曲张不明显或消失.结论 采用内镜下密集结扎的近期效果是止血效果明显,曲张静脉消失快,套扎治疗次数减少,远期疗效尚待进一步观察.

    作者:曾庆贵;彭鹏;潘越 刊期: 2011年第30期

  • 聚乙二醇电解质散在电子结肠镜检查前肠道准备中的应用

    结肠镜检查是目前诊断结肠疾病并进行治疗的重要手段,而高质量的肠道准备是结肠镜检查顺利完成的重要条件,直接影响结肠镜检查的成功与否.肠道准备应做到安全、迅速、简便、患者痛苦小、肠腔清洁度高[1].本研究通过对口服复方聚乙二醇电解质散行肠道准备与传统的口服甘露醇及潘泻叶联合肥皂水灌肠比较,取得了良好效果.

    作者:王家兰;鹿安琴 刊期: 2011年第30期

  • 骨髓活检与涂片联检对153例全血细胞减少诊断价值的临床意义

    目的 探讨骨髓活检切片与骨髓涂片同步观察对全血细胞减少症诊断的临床意义.方法 对153例全血细胞减少症患者,采用骨髓穿刺涂片、骨髓活检同步取材,涂片用瑞氏染色,骨髓活检采用塑料包埋、苏木精-姬姆萨-酸性品红染色,同时观察其骨髓涂片和骨髓活检切片.结果 153例中男67例,女86例,年龄3~83岁.血液系统疾病138例(90.2%),非血液系统疾病15例.骨髓活检切片诊断符合率87.58%,高于骨髓涂片71.90%.骨髓活检切片总误诊率为4.58%低于骨髓涂片25.36%.骨髓活检增生程度的判断优于骨髓涂片.结论 骨髓活检更能客观地反映骨髓组织的真实情况,特别是在恶性血液系统疾病所致全血细胞减少的诊断、鉴别诊断等方面的价值更优于涂片.骨髓活检与涂片二者联合检测能有效提高全血细胞减少症的诊断准确性.

    作者:杨再林;符刚;陈洁平;张勇;徐双年;白海雁;杨丽莎;黄兴琴;蒋玲琳 刊期: 2011年第30期

  • 94例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骨髓巨核细胞数及其与疗效的相关性分析

    目的 探讨成人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患者的骨髓巨核细胞数量和分布特点及其与临床疗效之间的关系.方法 收集近几年收治的确诊为ITP的94例成年住院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结果 94例成人ITP患者中有74例的骨髓巨核细胞增多,占78.72%,且以成熟的产板型巨核细胞减少或缺如,较幼稚的颗粒型巨核细胞显著增多为特点.94例中显效42例(44.68%),良效24例(25.53%),进步10例(10.64%),无效18例(19.15%).总有效率80.85%.显效者骨髓巨核细胞增多者占76.19%,而无效者骨髓巨核细胞增多者比例为55.55%,二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ITP患者治疗前骨髓巨核细胞的数量及幼稚和成熟巨核细胞比例与临床疗效密切相关.

    作者:何代英;舒琦;夏堪冀;王琛;徐诣芝 刊期: 2011年第30期

  • 电视硬管喉镜下低温等离子消融治疗会厌和舌根良性肿物162例

    作者自2007年10月至2009年10月采用电视硬管喉镜下DNR数字温控等离子低温消融技术治疗会厌、舌根良性肿物162例,效果满意,现报道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162例患者,男97例,女65例;会厌囊肿32例,舌扁桃体肥大43例,舌根淋巴滤泡增生30例,舌扁桃体肥大合并舌根淋巴滤泡增生46例,舌根乳头状瘤8例,舌根囊肿3例.所有病例治疗时均取组织送病理证实.

    作者:孙麦青;叶放蕾;张红伟 刊期: 2011年第30期

  • 间隙连接细胞间通讯在造血调控中的作用

    间隙连接是相邻细胞间允许细胞间离子,代谢产物和其他信号分子交换的通道.这些细胞间通道由独特的结构单位间隙连接蛋白(Cx)组成.在脊椎动物中,Cx由多基因家族编码而成至少20种成员,在造血组织中主要是Cx43[1].Cx43在很多造血器官中均有表达,但主要表达在骨髓、胸腺、脾脏和其他淋巴组织.胸腺和骨髓上的基质细胞中Cx43蛋白组装成有功能的间隙连接已经得到证实[2].

    作者:刘耀 刊期: 2011年第30期

  • 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复杂胫骨平台骨折23例疗效研究

    目的 探讨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复杂胫骨平台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自本院收治的复杂胫骨平台骨折患者共46例.患者按照治疗方法不同分为锁定钢板组、常规钢板组,各23例.患者于术后2、6、12个月记录患者膝关节活动度,术后X线片测量患者肢体胫骨平台内翻角(TPA)及后倾角(PA)度数.记录术后患肢负重时间、住院时间及并发症情况.结果 两组患者手术基本情况对比发现锁定钢板组骨折愈合时间为(87.7±23.2) d,显著优于常规钢板组的(105.4±25.7) 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锁定钢板组完全负重时间为(97.5±28.5) d,显著优于常规钢板组的(110.3±30.1) 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1年临床疗效对比中发现锁定钢板组的疗效为86.9%,对照组为65.2%,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复杂胫骨平台骨折固定稳固中愈后好,术后并发症少,可以作为复杂胫骨平台骨折的佳治疗选择.

    作者:吴多庆 刊期: 2011年第30期

  • 人乳头瘤病毒检测研究进展

    子宫颈癌是一种严重危害妇女健康的恶性肿瘤,其发病率位居世界女性恶性肿瘤的第2位,而在一些发展中国家和地区仍居第1位[1].子宫颈癌的发生是一个连续的过程,即由细胞分化失调到不典型增生,到原位癌,后发展成子宫颈癌.很多研究发现,人乳头瘤病毒(Human Papillomavirus,HPV)的持续感染与宫颈病变的演进有着密切的关系,HPV可促使子宫内上皮样瘤变及子宫颈癌的发生.2009年5月召开的第25届国际乳头瘤病毒会议,阐明了全球HPV的感染率呈上升趋势且出现了新的基因型[2].

    作者:赖年钰;喻垚;牟江涛 刊期: 2011年第30期

  • 低剂量抗胸腺细胞球蛋白在肾移植免疫诱导治疗中的应用

    目的 探讨低剂量抗胸腺细胞球蛋白(ATG)在同种异体肾移植早期排斥反应防治中应用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239例同种异体肾移植患者临床资料纳入本项研究,根据应用ATG剂量的不同分为两组:A组(n=116),常规剂量ATG进行免疫诱导治疗,剂量为2 mg·kg-1·d-1,术后连续应用7~14 d;B组(n=123),肾移植患者接受低剂量ATG进行免疫诱导治疗,剂量为0.75 mg·kg-1·d-1,术后连续应用5~10 d.所有病例均接受常规三联免疫抑制治疗方案.对两组患者人肾存活状态、早期排斥反应发生情况、并发症发生率进行比对分析.结果 术后两组急性排斥反应发生率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A、B两组移植受者人肾存活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两组间1、3、6个月血肌酐水平相比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B组术后感染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A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白细胞减少症和血小板减少症的发生率在两组间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应用ATG进行免疫诱导治疗可以有效防治同种异体肾移植术后早期排斥反应,低剂量ATG在有效发挥免疫诱导作用的同时可以降低感染、白细胞及血小板减少等并发症的发生率.

    作者:李健;许亚宏;张艮甫;马小平;黄赤兵 刊期: 2011年第30期

  • 十二导联动态心电图对隐匿性冠心病诊断的初筛价值

    目的 研究十二导联动态心电图对隐匿性冠心病诊断的初筛价值.方法 对有冠心病危险因素者行十二导联动态心电图检查,对其中阳性结果者行冠状动脉造影术,对照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判定十二导联动态心电图对隐匿性冠心病诊断的准确性以及对其严重程度和病变部位的预测价值.结果 在十二导联动态心电图阳性人群中,71%的患者被确诊为冠心病,缺血程度严重组与缺血程度较轻组比较,冠脉狭窄大于或等于75%者明显增多,二者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十二导联动态心电图定位的缺血部位与冠状动脉血管狭窄部位有较好的相关性.结论 十二导联动态心电图对隐匿性冠心病有较好的初筛价值.

    作者:余红 刊期: 2011年第30期

  • 23例原发性睾丸淋巴瘤的临床诊治分析

    目的 总结睾丸原发恶性淋巴瘤的诊治经过,同时对相关报道进行文献复习.方法 分析1983年7月至2009年12月到本院就诊并有完整随访的睾丸原发淋巴瘤患者共23例.结果 23例患者均接受睾丸切除术.16例患者在术后接受化疗,其中4例患者行阴囊和对侧睾丸放疗;3例患者接受放疗,2例患者接受了中医治疗,另2例患者未接受进一步治疗.15例获得完全缓解/完全缓解不确定(CR/CRu),4例部分缓解(PR),1例稳定(SD).全组患者的5年总生存时间(OS)和无进展生存时间(PFS)分别是39.7%和28.2%.单因素分析显示病理类型、治疗方案和国际预后指数(international prognostic index,IPI)评分对预后有显著影响.结论 睾丸原发非霍奇金淋巴瘤应采取综合治疗,建议对所有患者在手术后进行放疗和化疗.预防性鞘内注射及对侧睾丸的预防性照射可明显减少肿瘤复发.

    作者:何卫阳;李丹;苟欣;王明;邓远忠 刊期: 2011年第30期

重庆医学杂志

重庆医学杂志

主管:重庆市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重庆市卫生信息中心,重庆市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