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代英;舒琦;夏堪冀;王琛;徐诣芝
目的 观察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HUC-MSC)在联合人类白细胞抗原(HLA)单倍型相合移植治疗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对8例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进行HUC-MSC联合HLA单倍型相合移植治疗,观察移植疗效及相关并发症.结果 所有患者均重建供者造血,中性粒细胞大于0.5×109/L和血小板大于20×109/L的恢复中位时间分别为12.1 d和15.2 d.8例患者均出现粒细胞缺乏症伴感染,1例(12.5%)发生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aGVHD),予甲泼尼松龙和布地奈德后治疗控制.巨细胞病毒(CMV)感染1例,无1 例发生肝静脉闭塞病(VOD).结论 HUC-MSC联合HLA单倍型相合移植治疗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安全有效,可加快造血重建.
作者:李云龙;高蕾;陈幸华;张诚;高力;龚奕;刘焕凤;刘学;张曦 刊期: 2011年第30期
真菌性鼻窦炎分为侵袭性和非侵袭性两大类,临床常见的真菌球和变应性真菌性鼻窦炎属非侵袭性真菌性鼻窦炎[1-2].本科室从2003年4月至2009年12月跟踪随访90例非侵袭性真菌性鼻窦炎(noninvasive fungal sinusitis)患者,随访时间6个月至3年.所有患者术前均进行鼻内镜、鼻窦CT检查和术后组织病理切片检查,使用过碘酸-雪夫法(Periodicacid-Schiff,PAS)病检证实均诊断为真菌性鼻窦炎[3].
作者:肖斌;於建东;李洁;何芸;古金碧;张朝梅 刊期: 2011年第30期
目的 研究十二导联动态心电图对隐匿性冠心病诊断的初筛价值.方法 对有冠心病危险因素者行十二导联动态心电图检查,对其中阳性结果者行冠状动脉造影术,对照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判定十二导联动态心电图对隐匿性冠心病诊断的准确性以及对其严重程度和病变部位的预测价值.结果 在十二导联动态心电图阳性人群中,71%的患者被确诊为冠心病,缺血程度严重组与缺血程度较轻组比较,冠脉狭窄大于或等于75%者明显增多,二者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十二导联动态心电图定位的缺血部位与冠状动脉血管狭窄部位有较好的相关性.结论 十二导联动态心电图对隐匿性冠心病有较好的初筛价值.
作者:余红 刊期: 2011年第30期
目的 探讨BCR-ABL融合基因阳性的急性混合细胞白血病的特点及其可能原因.方法 对2例BCR-ABL融合基因阳性的急性混合细胞白血病患者的临床资料、细胞形态学、流式细胞仪免疫分型结果及荧光原位杂交术进行分析,并结合文献进行复习.结果 文献及本组病例共6例,6例患者均BCR-ABL融合基因阳性或t(9;22)(q34,q1l)即Ph染色体阳性;3例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急变为BCR-ABL融合基因阳性的急性混合细胞白血病,3例无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病史,初发诊断为BCR-ABL融合基因阳性的急性混合细胞白血病;4例双系列型,1例双表型,1例系列转换型.结论 初发的 BCR-ABL融合基因阳性的急性混合细胞白血病鲜有报道,部分病例由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急变而来.
作者:王平;邓小娟;彭贤贵;刘思恒;墙星;张洪洋;孔佩艳;张曦;陈幸华 刊期: 2011年第30期
目的 探讨不同方法治疗恶性胸腔积液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86例恶性胸腔积液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3例,对照组采用传统方法胸腔穿刺抽液加顺铂局部化疗;观察组采用中心静脉导管引流加顺铂局部化疗.结果 观察组总有效率76.7%,显著高于对照组55.8%(P<0.01).观察组穿刺次数、胸腔积液基本消失时间、住院时间、气胸和胸膜反应等的并发症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 中心静脉导管引流加顺铂局部化疗治疗恶性胸腔积液效果较好,可控性强,患者耐受性较好,并发症发生率低.
作者:邓媛;付建伟 刊期: 2011年第30期
目的 探讨成人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患者的骨髓巨核细胞数量和分布特点及其与临床疗效之间的关系.方法 收集近几年收治的确诊为ITP的94例成年住院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结果 94例成人ITP患者中有74例的骨髓巨核细胞增多,占78.72%,且以成熟的产板型巨核细胞减少或缺如,较幼稚的颗粒型巨核细胞显著增多为特点.94例中显效42例(44.68%),良效24例(25.53%),进步10例(10.64%),无效18例(19.15%).总有效率80.85%.显效者骨髓巨核细胞增多者占76.19%,而无效者骨髓巨核细胞增多者比例为55.55%,二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ITP患者治疗前骨髓巨核细胞的数量及幼稚和成熟巨核细胞比例与临床疗效密切相关.
作者:何代英;舒琦;夏堪冀;王琛;徐诣芝 刊期: 2011年第30期
目的 探讨重症监护室(ICU)鲍曼不动杆菌的耐药性、感染相关因素及正确的护理干预措施.方法 针对2008年1月至2011年5月ICU 112例患者感染鲍曼不动杆菌的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鉴定及药敏结果判断采用Microscar NC31复合板.结果 112株鲍曼不动杆菌对亚胺培南敏感率20.54%、阿米卡星3.57%、替卡西林/克拉维酸4.46%;氨曲南0.89%敏感、6.25%中度敏感;哌拉西林1.79%敏感,3.57%中度敏感;氨苄西林/舒巴坦 4.46%敏感、5.36%中度敏感;左氧氟沙星13.39%中度敏感;对环丙沙星、庆大霉素、妥布霉素、头孢曲松、头孢吡肟、复方磺胺、头孢噻肟、头孢他啶均100%耐药.患者住ICU时间长、免疫功能低下、机械通气、动静脉导管留置、鼻胃管、尿管留置以及广谱抗菌药物的应用,为鲍曼不动杆菌感染的主要相关因素.结论 医院内获得性鲍曼不动杆菌对多种抗菌药物的耐药性极高,且泛耐药率增加较快.临床应合理使用抗菌药物,以提高疗效和减缓耐药株的产生;同时加强医护人员医院感染知识学习,实施有效的消毒隔离措施,是减少鲍曼不动杆菌院内感染发生的有效措施.
作者:张传来 刊期: 2011年第30期
目的 对本院2007~2010年地高辛血药浓度监测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放射免疫法对108例口服地高辛的患者进行血药浓度的监测,并对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地高辛血药浓度在有效治疗浓度0.5~2.0 ng/mL的有69例(63.9%);低于有效治疗浓度的有32例(29.6%);高于有效治疗浓度的有7例(6.5%).结论 及时有效的监测地高辛血药浓度,对制定个体化给药方案,确保临床疗效,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具有重要的意义.
作者:刘娟;周瑗志;向萍 刊期: 2011年第30期
目的 探讨血液科患者外周血血小板(PLT)计数与发生院内感染的关系.方法 共纳入发生院内感染的血液科患者311例,测定其外周血PLT计数,结合细菌学检测结果,分析血液病患者PLT计数与院内感染发生的关系.结果 血液科总感染率为9.27%,在分离出的311株病原菌中,革兰阴性菌200株(64.3%),革兰阳性菌88株(28.3%),真菌23株(7.4%).感染部位主要集中在呼吸道和血液,两者共占89.4%,其中肺部感染117例(37.6%),血液感染81例(26.0%),鼻咽部感染80例(25.7%).感染组的PLT值明显低于无感染组和总体标本(P=0),并且随着PLT值的增高,感染率随之下降.咽部黏膜感染患者和血液感染患者PLT值明显低于肺部感染患者,也低于总体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LT计数在血液科患者院内感染中有着重要的临床意义,可以作为是否采取感染预防措施以及决定重点预防部位的参考.
作者:刘静;王小中;李静;黄波;肖芸;熊火梅;章海斌;冯丹琴;陈希敏 刊期: 2011年第30期
间隙连接是相邻细胞间允许细胞间离子,代谢产物和其他信号分子交换的通道.这些细胞间通道由独特的结构单位间隙连接蛋白(Cx)组成.在脊椎动物中,Cx由多基因家族编码而成至少20种成员,在造血组织中主要是Cx43[1].Cx43在很多造血器官中均有表达,但主要表达在骨髓、胸腺、脾脏和其他淋巴组织.胸腺和骨髓上的基质细胞中Cx43蛋白组装成有功能的间隙连接已经得到证实[2].
作者:刘耀 刊期: 2011年第30期
目的 探讨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复杂胫骨平台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自本院收治的复杂胫骨平台骨折患者共46例.患者按照治疗方法不同分为锁定钢板组、常规钢板组,各23例.患者于术后2、6、12个月记录患者膝关节活动度,术后X线片测量患者肢体胫骨平台内翻角(TPA)及后倾角(PA)度数.记录术后患肢负重时间、住院时间及并发症情况.结果 两组患者手术基本情况对比发现锁定钢板组骨折愈合时间为(87.7±23.2) d,显著优于常规钢板组的(105.4±25.7) 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锁定钢板组完全负重时间为(97.5±28.5) d,显著优于常规钢板组的(110.3±30.1) 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1年临床疗效对比中发现锁定钢板组的疗效为86.9%,对照组为65.2%,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复杂胫骨平台骨折固定稳固中愈后好,术后并发症少,可以作为复杂胫骨平台骨折的佳治疗选择.
作者:吴多庆 刊期: 2011年第30期
目的 探讨低血糖脑病的病因、临床和神经影像学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28例低血糖脑病患者的病因、临床和神经影像学资料.结果 本组患者13例有明确糖尿病史,均行降糖药物治疗;8例患者疑糖尿病而服降糖药物,胰岛素瘤4例,原因不明3例.临床表现为意识障碍14例,言语不清、反应迟钝5例,偏瘫和单侧肢体瘫痪3例,精神行为异常3例,痫性发作3例.8例头颅CT或MRI未见明显异常;7例头颅CT示双侧基底节区对称性低密度灶,20例MRI检查异常,主要累及双侧基底节区、大脑皮质、皮质下白质、海马、胼胝体压部和脑干,表现为等或稍长T1、长T2 异常信号,Flair像呈高信号,弥散加权成像(DWI)呈高信号.结论 低血糖脑病的病因主要是过量使用降糖药物和胰岛素瘤,其临床表现复杂多样,动态监测血糖意义重大,MRI有高度特异性,DWI序列对病变更敏感.
作者:张展;范层层;任俊伟;陈娜;杨琴 刊期: 2011年第30期
目的 观察自体外周血移植联合自身白血病细胞冻融抗原负载的树突状细胞-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DC-CIK)细胞输注治疗急性髓细胞白血病的安全性和临床疗效.方法 50例初发急性髓细胞白血病患者抽取未缓解的骨髓细胞制备自身白血病细胞冻融抗原,在自体外周血干细胞采集时留取部分单个核细胞培养DC-CIK细胞,利用制备好的白血病冻融抗原共培养激活扩增DC-CIK细胞.待患者自体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后30~60 d输注自身白血病细胞冻融抗原负载的DC-CIK细胞,每例每疗程回输细胞总数大于7×109,同时给予白细胞介素-2(IL-2)200万单位皮下注射,每天1次,连续10 d皮下注射.观察患者接受细胞输注治疗的安全性及临床疗效,并与既往接受自体外周血移植但未输注DC-CIK细胞治疗的52例急性髓细胞白血病患者在临床疗效方面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接受自身白血病细胞冻融抗原负载的DC-CIK细胞输注治疗的50例患者中,4例在DC-CIK细胞输注过程中出现一过性畏寒发热反应,但高体温均低于39 ℃(37.8~38.5 ℃),经物理降温后恢复正常.其他患者均未出现异常不适反应.患者接受DC-CIK治疗结束后随访6~24个月,总体生存率(OS)、无病生存率(DFS)均高于同期未输注DC-CIK细胞治疗的对照组患者,其中随访24个月时OS、DFS均显著高于未输注DC-CIK细胞治疗的对照组患者(P<0.05).结论 对急性髓细胞白血病患者采用自体外周血移植联合自身白血病细胞冻融抗原负载的DC-CIK细胞输注治疗不良反应小,有助于清除移植后微小残留病和提高患者生存率,提示该治疗方法对急性髓细胞白血病具有良好的治疗应用前景.
作者:龚奕;陈幸华;张曦;张诚;高力;高蕾;彭贤贵;孔佩艳;王庆余 刊期: 2011年第30期
目的 探讨低剂量抗胸腺细胞球蛋白(ATG)在同种异体肾移植早期排斥反应防治中应用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239例同种异体肾移植患者临床资料纳入本项研究,根据应用ATG剂量的不同分为两组:A组(n=116),常规剂量ATG进行免疫诱导治疗,剂量为2 mg·kg-1·d-1,术后连续应用7~14 d;B组(n=123),肾移植患者接受低剂量ATG进行免疫诱导治疗,剂量为0.75 mg·kg-1·d-1,术后连续应用5~10 d.所有病例均接受常规三联免疫抑制治疗方案.对两组患者人肾存活状态、早期排斥反应发生情况、并发症发生率进行比对分析.结果 术后两组急性排斥反应发生率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A、B两组移植受者人肾存活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两组间1、3、6个月血肌酐水平相比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B组术后感染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A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白细胞减少症和血小板减少症的发生率在两组间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应用ATG进行免疫诱导治疗可以有效防治同种异体肾移植术后早期排斥反应,低剂量ATG在有效发挥免疫诱导作用的同时可以降低感染、白细胞及血小板减少等并发症的发生率.
作者:李健;许亚宏;张艮甫;马小平;黄赤兵 刊期: 2011年第30期
目的 探讨流式细胞术(FCM)在诊断非霍奇金淋巴瘤(NHL)骨髓浸润中的价值.方法 采用骨髓涂片和切片联合FCM检测NHL骨髓侵犯.骨髓涂片经瑞氏-吉姆萨液染色,分类计数瘤细胞.骨髓切片采用塑料包埋法制作组织切片,常规苏木精-姬姆萨-酸性品红(HGF)染色.流式细胞仪每份标本分析10 000个细胞.检测方案采用CD45/侧向散射角(SSC)设门,重点分析幼稚细胞群及成熟淋巴细胞群,经前向散射角(FSC)、SSC、异硫氰酸荧光素(FITC)标记的单克隆抗体(McAb1-FITC)、藻红蛋白(PE)标记的单克隆抗体(McAb2-PE)、CD45-Percp五参数分析确定免疫表型.结果 17例骨髓首诊病例中,骨髓穿刺(BMA)确诊12例(70.6%),骨髓活检(BMB)确诊15例(88.2%),FCM确诊17例(100%),FCM确诊率高,较BMA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较BMB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MB检查发现NHL骨髓浸润方式间质型、结节型和弥漫型均易见,分别占23.5%,23.5%和52.9%.FCM检测结果为B细胞淋巴瘤13例(76.5%)、T细胞淋巴瘤和NK/T细胞淋巴瘤4例(23.5%).结论 骨髓涂片和骨髓切片检查是诊断NHL-BMI的基本方法,可以做出定性诊断.FCM可进一步做出明确的病理诊断.对于骨髓检查首诊NHL-BMI的病例,3种技术的联合应用可以提高NHL-BMI的诊断正确性和阳性率.
作者:彭贤贵;孔佩艳;张曦;刘红;刘思恒;王平;墙星;邓小娟;张洪洋;陈幸华 刊期: 2011年第30期
目的 观察在标准抗心衰药物治疗的基础上联合曲美他嗪对慢性力衰竭患者心率变异性的影响.方法 慢性心衰患者11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56例和对照组54例.两组年龄、性别、心功能及病因构成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采用标准的抗心衰治疗方案;治疗组采用标准抗心衰治疗+曲美他嗪20 mg,每日3次;两组均规范用药6个月.结果 治疗组患者的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与对照组比较,疗效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患者的心率、6 min步行距离(6-MWT)、RR间期标准差(SDNN)和NN间期均值标准差(SDANN)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曲美他嗪配合标准抗心衰治疗,可降低交感神经过度激活,增加迷走神经的功能,可显著改善左室功能.
作者:黄国鹏;李洪林;宋文信 刊期: 2011年第30期
目的 总结对抗甲状腺药物(ATD)有禁忌的甲亢性心衰患者131I治疗的体会.方法 对11例甲亢性心衰并有口服ATD禁忌的患者,在严密观察下予以利尿剂、洋地黄制剂、小量β-受体阻滞剂控制心衰后,一次性足量131I治疗,并口服强的松10 mg,每日3次,3周后强的松逐渐减量直至停药.结果 全部患者心衰症状逐渐缓解,随访1年,甲状腺功能逐渐恢复正常,病情无反复,无死亡.结论 对甲亢性心衰并有口服ATD禁忌患者,在严密观察下强心、利尿剂控制心衰后,接受131I治疗并短期口服糖皮质激素辅助治疗安全、有效.
作者:江学容 刊期: 2011年第30期
目的 构建人PINCH-1基因的RNA干扰(RNAi)慢病毒载体,并转染人骨髓基质细胞初鉴定转染效果.方法 利用RNAi设计软件,设计合成针对人PINCH-1基因的特异性siRNA序列,利用酶切反应合成包含特异性shRNA序列的pGCSIL-GFP慢病毒载体GC-shBC047440,通过GC-shBC047440与pHelper 1.0载体和pHelper 2.0载体共转染包装293FT细胞产毒,并利用GFP蛋白表达水平进行滴度测定.获取的病毒上清筛选适感染复数(MOI值),并感染骨髓基质细胞,RT-PCR和Western blot检测重组慢病毒对骨髓基质细胞PINCH-1蛋白和RNA表达的影响.结果 酶切鉴定证实成功构建针对人PINCH-1基因的RNAi慢病毒干扰载体GC-shBC047440,载体感染人骨髓基质细胞后PINCH-1 RNA表达较未感染组和空载体对照组显著下降.结论 成功构建针对人PINCH-1基因的RNAi慢病毒载体,该载体能有效沉默PINCH-1基因的表达.
作者:曾东风;陈幸华;孔佩艳;徐葳;张曦 刊期: 2011年第30期
目的 探讨不同严重程度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急性加重期患者痰培养菌种分布及细菌耐药情况.方法 对新疆自治区中医院呼吸科 2008年 1月 至2009年12月收治的 COPD 急性加重期患者176例,其中99例痰培养结果阳性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COPD患者肺功能损伤加重时常伴随肠杆菌、不动杆菌、假单胞菌的高检出率,耐药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检出率随着肺功能的损害而增加,而当肺功能相对较好时,则以肺炎链球菌、流感嗜血杆菌和肺炎克雷伯杆菌为主.结论 不同严重程度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患者痰培养菌种分布差异明显,应合理选择抗菌药物.
作者:张建;缪莉;艾尼娃;陈健 刊期: 2011年第30期
目的 观察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PTCA)前后外周血中细胞黏附分子(CAMs)的动态表达水平,探讨其与再灌注损伤的关系.方法 采用流式细胞术和酶联免疫法分别测定79例AMI患者PTCA前,术后30 min、2、6、12、24、72 h的血小板颗粒糖蛋白(CD62p)、中性粒细胞表面黏附分子(CD11b)、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sICAM-1)、可溶性血管黏附分子(sVCAM-1)的表达水平,36例冠状动脉造影正常者为对照组.结果 AMI患者术前CD62p、CD11b、sICAM-1和sVCAM-1)的表达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 0.01),术后30 min AMI组CD62p水平与术前相比明显下降(P<0.05),但随之增高,至12 h达高峰,72 h降为术前水平,CD11b术后水平持续增高,12 h达高峰,72 h仍高于术前(P<0.05),而AMI组sICAM-1和sVCAM-1的术后表达水平持续增高,但无明显峰值.直线相关分析,AMI组术后12 h CD62p水平与CD11b的表达水平呈正相关(r=0.673,P<0.01),而sICAM-1和sVCAM-1的术后24、72 h表达水平呈正相关(r=0.562,r2=0.557,P<0.05).结论 PTCA术可能导致AMI患者急性炎症反应,CD62p、CD11b、sICAM-1和sVCAM-1的异常表达增高与再灌注损伤有关.
作者:丁芳林;李卓成;庄义浩 刊期: 2011年第3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