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晚期肝癌伴频发低血糖反应1例

施英瑛

关键词:晚期肝癌, 低血糖反应, 肝癌患者, 直接胆红素, 乙型肝炎病, 现报道如下, 实验室检查, 浅表淋巴结, 碱性磷酸酶, 谷草转氨酶, 谷丙转氨酶, 低血糖昏迷, 总胆红素, 总胆固醇, 右肋缘下, 心肺听诊, 临床资料, 胆碱酯酶, 移动性, 糖尿病
摘要:晚期肝癌患者易发生低血糖反应,甚至低血糖昏迷.我们对1例频发低血糖反应的晚期肝癌患者进行了连续观察,现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患者,男,64岁,主因肝区不适10个月,乏力、纳差6个月,于2006年2月15日收入我科.既往有慢性乙型肝炎病史20余年,无糖尿病及其他病史.入院查体:神志清楚,面色晦暗,皮肤、巩膜轻度黄染,全身浅表淋巴结未触及,心肺听诊无明显异常,右上腹饱满,腹壁静脉隐约可见,肝脏于右肋缘下8cm可及,质硬,脾肋缘下未触及,移动性浊音(-),肠鸣音正常,双下肢轻度指凹性水肿.实验室检查:生化:谷丙转氨酶125 IU/L,谷草转氨酶96 IU/L,转肽酶138IU/L,碱性磷酸酶196IU/L,总胆红素46.3mmol/L,直接胆红素26.4μmol/L,白蛋白25.4g/L,总胆固醇2.48μmol/L,胆碱酯酶1 988U/L;乙肝5项:HBsAg(+),HBeAg(+),HBcAb(+);AFP》60 500ng/ml.
重庆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自杀的遗传学研究现状

    本文对自杀的双生子研究、家系调查、寄养子及分子遗传学方面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自杀是人类有意自我毁灭而采取的伤害自身的一种行为,常导致躯体受伤,甚至造成死亡,因而严重危害人类健康和生命安全.目前研究结果表明,自杀与遗传、病态心理、心理社会、早年生活创伤等多种因素有关.其中,自杀的遗传因素颇为重要.双生子研究、家系调查和寄养子研究均支持自杀与遗传因素有关.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飞速发展,自杀的分子遗传学研究取得了不少成绩.本文就自杀的遗传学研究现状做一综合介绍.

    作者:艾明;况利 刊期: 2007年第03期

  • 自杀的神经生物学研究近况

    自杀是人类有意自我毁灭而采取的伤害自身的一种行为,常导致躯体受伤,甚至造成死亡,因而严重危害人类健康和生命安全.目前研究结果表明,自杀不是一种简单的应激反应,日益增多的证据表明自杀行为与神经生物学因素密切相关,本文对近年自杀行为的神经影像学、神经生化、神经电生理学、神经内分泌及分子遗传学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作者:艾明;况利 刊期: 2007年第03期

  • 紫杉醇联合卡铂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临床研究

    目的 评价紫杉醇联合卡铂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临床疗效.方法 63例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应用紫杉醇135~150mg /m2,卡铂300~350mg/m2,静脉滴注,每3周重复,进行2~3个周期.结果 CR 3%(2/63),PR 38%(24/63),NC 51%(32/63),PD 8%(5/63),总有效率41%,平均生存期10.2个月,主要不良反应是骨髓抑制,未见严重过敏反应.结论 紫杉醇联合卡铂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有效率高,耐受性好.

    作者:张力;熊德明;邓超;王贤德;何德才 刊期: 2007年第03期

  • 慢性阻塞性肺病与感音神经性聋的相关性分析

    目的 探讨慢性阻塞性肺病与感音神经性聋之间的相关性.方法 选择61例已确诊为慢性阻塞性肺病患者为实验组,均行纯音测听、听性脑干反应测听(ABR)及血气分析检查.年龄与实验组相匹配的30例无慢性阻塞性肺病病史健康自愿者为对照组,进行同等检查.采用SPSS10.0统计软件对检查结果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 实验组与对照组受试者听阈之间存在显著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动脉氧分压低于70mm Hg(1mm Hg=0.133kPa)听阈随氧分压的降低而升高.结论 慢性阻塞性肺病可引起感音神经性聋,尤其是动脉氧分压低于70mm Hg的慢性阻塞性肺病患者具有更高的危险性.

    作者:葛振民;贾小青;孙铭钏 刊期: 2007年第03期

  • 创伤评分在急救中的应用及分析

    目的 创伤评分是应用量化和权重处理伤员的解剖和生理指标,对伤情的判断,提高救治质量和预测存活可能性提供了一个科学的依据.方法 通过用CRAMS记分法和TS创伤记分法对634例创伤患者进行评分.结果 提示TS法轻伤员的死亡率升高,说明其敏感性较低,易遗漏重伤员.结论 CRAMS法较多的应用于院前急救及急诊科的急救,可早期监测复苏急救工作是否有效.

    作者:成伟;彭博;蹇华胜 刊期: 2007年第03期

  • 疝环充填式无张力疝修补术治疗腹股沟疝121例分析

    目的 总结应用疝环充填式无张力疝修补术治疗腹股沟疝的临床效果及并发症分析.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02年1月~2006年4月121例腹股沟疝施行疝环充填式无张力疝修补术的临床资料.结果 手术时间20~120min,平均41.3min,并发尿潴留4例,切口异物感2例,切口下血肿1例,阴囊积液 3例,无切口感染及其他术后并发症,110例患者获得2~36个月随访,复发2例.结论 疝环充填式无张力疝修补术具有操作简便、创伤小、疼痛轻、恢复快、复发率低、并发症少等优点,是一种符合人体解剖结构的良好手术方法,特别适合老年疝和复发疝.

    作者:周卫东;陈迪;赵忠文;石伦 刊期: 2007年第03期

  • 新生儿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临床分析

    随着机械通气在新生儿呼吸衰竭抢救过程中的日益推广应用,呼吸机相关肺炎(ventilator-associated pneumonia,VAP)的发生越来越常见,并成为呼吸机依赖和新生儿死亡的重要原因.现对我科NICU近2年68例机械通气患儿中并发VAP 33例进行分析,现报道如下.

    作者:易明;段娓 刊期: 2007年第03期

  • 难治性鼻出血75例临床分析

    难治性鼻出血至今仍是耳鼻喉科难治病症之一,其主要原因是使用常规检查不能准确找到出血点并进行针对性治疗.以往[1]多认为出血部位来源于鼻腔后部的Woodruff静脉丛,或鼻中隔后段及鼻底部位.我们对2004年4月~2006年4月在我院住院及急诊留观的75例难治性鼻出血患者进行总结、分析后,认为过去的认识并非完全正确.

    作者:肖斌;於建东;张朝梅 刊期: 2007年第03期

  • 宫腔电切镜锥形电切宫颈出血原因分析及处理

    目的 探讨宫颈锥形电切术中及术后脱痂期出血的原因及处理方法.方法 2000年1月~2005年8月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应用宫腔电切镜锥形电切治疗慢性宫颈炎(肥大组和无肥大组)及宫颈肌瘤(肌瘤组)共1 158例.对3个组出血发生率进行比较,并分析发生出血的原因及处理方法.结果 术中出血发生率5.79%,3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脱痂期出血发生率7.08%,肥大组脱痂期出血发生率明显高于无肥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但该两组与肌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或(和)术后宫颈局部有感染者脱痂期出血发生率明显高于无感染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宫颈锥形电切术中出血发生率与病变类型无关;宫颈肥大者切割深度不易掌握,致脱痂期出血发生率高,术前或(和)术后宫颈局部感染者易发生脱痂期出血.宫颈局部压迫、热凝、止血药物及抗生素的应用是治疗出血的有效方法.

    作者:蒋兴伟;钟玲;胡丽娜;曾飚;王勇;况明英 刊期: 2007年第03期

  • 肝细胞生长因子及其受体c-Met在喉鳞状细胞癌中的表达

    目的 探讨肝细胞生长因子(HGF) 及其受体c-Met 蛋白表达与喉鳞状细胞癌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 应用免疫组化法检测25例正常喉黏膜,46例喉鳞状细胞癌组织中HGF及c-Met蛋白的表达.结果 (1)正常喉黏膜HGF及c-Met低表达或阴性.(2)喉鳞状细胞癌c-Met表达与临床分期、病理分级明显相关(P<0.05),Ⅰ、Ⅱ期低于Ⅲ、Ⅳ期.无淋巴结转移低于有淋巴结转移(P<0.05).半定量分析:HGF表达与喉鳞状细胞癌Ⅲ+Ⅳ期有关(P<0.05).结论 HGF/c-Met系统在喉鳞状细胞癌的侵袭进展中起重要作用,c-Met可能成为判断喉鳞状细胞癌预后的良好参考指标.HGF及c-Met联合检测对于判断喉鳞状细胞癌预后有重要意义.

    作者:王冰;姬长友;关力谦 刊期: 2007年第03期

  • 钾离子浓度对离体毛细胞凋亡的影响

    目的 探讨钾离子浓度对离体毛细胞凋亡的作用.方法 采用胶原酶制备离体耳蜗毛细胞,模拟病理状态下的钾离子浓度(100mmol/L)环境,用倒置显微镜、荧光显微镜下观察毛细胞凋亡改变.结果 病理状态钾环境下离体耳蜗毛细胞的凋亡改变类似于Hank′s液下毛细胞的凋亡改变,即胞核皱缩;纤毛泡状或倒伏;胞质内可见布朗运动.荧光显微镜下凋亡毛细胞呈红色或红黄色荧光,毛细胞形态完整,无胞膜破裂或胞质溢出.随着时间延长毛细胞凋亡数逐步增多,二者凋亡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离体环境下,此种病理状态下的钾离子浓度(100mmol/L)对离体毛细胞的凋亡无显著性影响.

    作者:陈继川;卢永德;任基浩 刊期: 2007年第03期

  • 外周中心静脉置管和锁骨下静脉置管的临床应用对比分析

    目的 比较经外周中心静脉置管(PICC )和锁骨下静脉置管在临床应用中的优缺点.方法 观察两种置管的成功率、操作时间、并发症发生率及特点、导管平均留置时间、液体流速.结果 PICC组成功率95.4%和锁骨下静脉置管组成功率96.2%,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中PICC组和锁骨下静脉置管平均操作时间分别11、 23min,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ICC和锁骨下静脉置管两组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10.84%、10.6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PICC组无危及生命的并发症;PICC和锁骨下静脉置管两组导管平均留置时间分别为113、28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锁骨下静脉置管液体流速明显优于PICC组.结论 两组置管比较各有优缺点,在临床治疗中,可根据患者具体情况互补使用.PICC更适合癌症患者长期治疗.

    作者:李洪荣;王静 刊期: 2007年第03期

  • 不典型肺结核X线误诊20例临床分析

    目的 提高对不典型肺结核的 X线表现的认识、避免误诊.方法 对20例经手术后病检、支气管镜活检、病灶穿刺活检、痰培养、抗结核或手术治愈.结果 误诊为肺癌7例,恶性淋巴瘤2例,肺炎11例.结论 不典型的肺结核 X线表现无特征性, 影像检查不全面, 过分依赖某些X线征象的诊断价值,忽视临床和其他检查为主要误诊原因.

    作者:胡明祥 刊期: 2007年第03期

  • 髌骨骨母细胞瘤伴病理性骨折1例

    1 临床资料患者,男,22 岁.因左膝关节外伤后疼痛、肿胀、功能受限8d而就诊.8d前左膝因体育活动而受伤,摄片提示:左髌骨骨母细胞瘤伴病理性骨折,骨折对位、对线好,髌股关节面光滑平整,行石膏制动.1d前至我院就诊,CT提示:左髌骨骨母细胞瘤伴病理性骨折,收住入院.住院后追问病史,发现患者在受伤前3个月已出现左膝隐痛,未予重视.查体:左膝轻度肿胀,髌骨压痛,活动受限,未及明显骨檫音、骨檫感.

    作者:贾小林;杨阜滨;张彬;岳逊 刊期: 2007年第03期

  • 甲亢合并周期性麻痹23例临床分析

    甲亢周期性麻痹是甲亢患者较常见的神经肌肉并发症,临床表现为发作性迟缓性骨骼肌无力或瘫痪,并伴有血清钾降低,严重者造成呼吸肌麻痹,危及生命.有时是甲亢患者的首发症状和就诊原因,容易造成甲亢的误诊和漏诊.本文对2003年1月~2005年12月住院的23例甲亢合并周期性麻痹患者的临床资料作回顾性分析,现报道如下.

    作者:贺传沙 刊期: 2007年第03期

  • 全麻支撑喉镜联合鼻内镜声带手术探讨

    目的 探讨全麻支撑喉镜联合鼻内镜声带手术的疗效及优缺点.方法 对2002年3月~2005年8月全麻支撑喉镜联合鼻内镜下实施声带手术60例进行总结和分析.结果 所有病例均随访1年以上,总有效率为98.33%.结论 支撑喉镜联合鼻内镜实施声带手术效果好,术后复发率低(为3.33%).

    作者:许建华 刊期: 2007年第03期

  • 金刚烷胺、甲基多巴及其两药合用抗吗啡依赖大鼠催促戒断症状的机制初步探讨

    目的 了解金刚烷胺(以下简称G)、甲基多巴(以下简称D)及两药对吗啡依赖动物尾状核-纹状体多巴胺受体(DAR)和腺苷酸环化酶(AC)活性的影响.方法 用吗啡依赖大鼠模型观察G、D和G+D对其尾状核-纹状体DAR和AC活性的影响.结果 G25mg/kg可上调吗啡依赖大鼠尾状核-纹状体DAR数量,对其亲和力影响不大,对AC活性无影响,D50mg/kg可抑制吗啡依赖大鼠尾状核-纹状体的AC活性,对DAR影响不大;两药合用可上调吗啡依赖大鼠尾状核-纹状体DAR数量,抑制AC活性.结论 D及G、D合用可以上调尾状核-纹状体的DAR数量、抑制AC活性.

    作者:莫党生;轩若亮 刊期: 2007年第03期

  • 食管异物66例临床分析

    目的 总结食管异物的临床特点及治疗经验.方法 对2000年1月~2005年9月66例食管异物进行回顾性分析,本组所有病例均采用静脉复合麻醉,硬性食管镜下取出异物.结果 食管镜下异物取出64例,取出失败2例,转胸外科开胸取出.结论 绝大多数食管异物患者可在食管镜下顺利取出,极少数食管异物需心胸外科处理.

    作者:许建华 刊期: 2007年第03期

  • 耳廓离断伤24例临床分析

    目的 探讨耳廓离断伤的治疗体会.方法 分析24例耳廓离断伤的临床特点及预后.结果 24例病例,4例缺血坏死,20例存活.存活的病例中大多数再植及时,血供丰富.结论 耳廓离断伤及时再植,术后及时作出相应处理存活率高.

    作者:蔡华成;李菊兰 刊期: 2007年第03期

  • 鼻腔鼻窦恶性肿瘤的CT表现

    目的 探讨鼻腔鼻窦恶性肿瘤的CT特点.方法 回顾分析45例经病理证实鼻腔鼻窦恶性肿瘤的CT表现.结果 鼻腔鼻窦癌20例,多为密度不均匀肿块(14/20),直接侵犯腔内(34/20)及腔外结构(20/20)并形成软组织肿块;18例骨质破坏明显,可见骨壁碎裂、缺失,鼻面部软组织肿胀不常见(2/20).T细胞性淋巴瘤16例,多起源于鼻前庭(11/16),以混合表现为主(11/16),多数密度均匀(12/16),主要累及腔内结构(36/18),但鼻面部肿胀常见(8/16);骨质破坏不明显或轻微,5例可见骨质吸收.1例恶性神经鞘瘤和2例B细胞性淋巴瘤表现与癌肿相似.1例骨肉瘤病灶内可见骨样组织影.4例恶性黑色素瘤表现无特异性.结论 CT能有效观察鼻腔鼻窦肿瘤的病变范围并对良、恶性进行鉴别,对NHL等具有一定特征性的肿瘤能进行提示性诊断.

    作者:李必强;黄显龙;王新玉;胡源浩;张洪;杨健 刊期: 2007年第03期

重庆医学杂志

重庆医学杂志

主管:重庆市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重庆市卫生信息中心,重庆市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