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超声恶性征像对三阴性乳腺癌的鉴别诊断价值探讨

贾梨

关键词:超声恶性征像, 三阴性乳腺癌, 鉴别诊断
摘要:目的 探讨三阴性乳腺癌用超声恶性征像来鉴别诊断的价值.方法 60例三阴性乳腺癌患者设为观察组,60例非三阴性乳腺癌患者设为对照组,比较三阴性乳腺癌与非三阴性乳腺癌在超声恶性征像中的不同.结果 腋窝淋巴结转移、血流分级为2~3级、高回声晕、边缘毛刺征、肿块的边缘模糊不清、病灶内有细微钙化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在后方回声、纵横比≥1、血流阻力指数≥0.7方面无差异,不具统计学意义.结论 超声恶性征对于三阴性乳腺癌的诊断有着非常有效的临床效果.
医学信息杂志相关文献
  • 脑梗塞患者颈动脉斑块的超声检查及其临床意义

    目的 通过对脑梗塞患者实施超声检查,观察颈动脉斑块的特点,分析超声检查的临床意义.方法 2014年1月~2015年2月,本院共收治了40例脑梗塞患者,另选40例正常人作为对照组,对两组患者均实施超声检查,评估两组患者的检测结果.结果 观察组40例患者中共有28例患者出现了颈动脉斑块,对照组仅有9例患者出现颈动脉斑块,对两组数据进行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脑梗塞的发生与颈动脉斑块有着密切的联系,利用超声检查能够对脑梗塞疾病进行预防,其对治疗和预后都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作者:丁波;李秀兰;袁丽;孙文兵;肖艳 刊期: 2015年第51期

  • 超声定位体外碎石治疗泌尿系结石临床研究

    目的 分析和研究超声定位体外碎石治疗泌尿系结石临床疗效.方法 研究病例为我院2013年2月~2015年4月泌尿系结石患者10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目标组50例与参比组50例.参比组患者以传统手术行碎石治疗;目标组患者进行超声定位体外碎石治疗,将两组患者结石排净率、患者并发症、治疗效果进行对比.结果 数据行x2统计分析发现目标组患者结石排净率和治疗效果明显较高,并发症明显较少,组间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超声定位体外碎石治疗泌尿系结石临床效果确切,可有效提高结石排净率,减少并发症,值得在临康推广应用.

    作者:刘耿 刊期: 2015年第51期

  • 脑梗患者CABG术后神经系统并发症的预防及护理

    目的 探讨脑梗死患者冠脉搭桥(CABG)术后神经系统并发症的预防及护理.方法 对60例CABG患者,术前经CT诊断脑梗死病史患者进行术后护理.结果 58例患者完全恢复,1例患者死亡,1例患者放弃治疗.结论 通过严密观察及监测可有效预防并早期发现神经系统并发症,通过护理干预的措施,可促进大部分患者的康复并能协助患者顺利度过危险期.

    作者:王晓蕙;王誉霖 刊期: 2015年第51期

  • 强化健康教育对糖尿病患者治疗依从性和血糖水平的影响

    目的 对强化健康教育在糖尿病患者护理中的影响作用分析.方法 临床在我院2014年~2015年实施治疗的糖尿病患者中随机选取100例,依照患者不同护理方式将其分成两组,对照组患者实施常规药物治疗,观察组患者加上强化健康教育,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依从性和血糖水平结果 和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患者的空腹血糖及餐后2h血糖显著偏低,改善效果更为显著,差异明显(P<0.05);观察组患者的治疗依从性良好率也显著高于对照组,两者差异明显(P<0.05).结论 对糖尿病患者强化健康教育,有助于提高患者的临床治疗依从性,从而显著改善患者血糖水平,提高患者临床治疗效果.

    作者:潘彦姣 刊期: 2015年第51期

  • 针对性护理干预对胃癌化疗患者焦虑的影响

    目的 分析针对性护理干预对胃癌化疗患者焦虑的影响.方法 将2012年2月~2015年3月收治于我院的胃癌化疗患者88例为研究对象,采用电脑分组法将其均分成观察组44例以及对照组44例.其中给予对照组患者常规护理;给予观察组患者针对性护理.对两组患者护理前以及护理后的7d、14d焦虑评分情况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护理前,两组患者的焦虑评分并无明显差异(P>0.05);经过护理后,观察组患者的焦虑评分为(30.3±2.6)分,对照组患者的焦虑评分为(46.3±5.1)分,观察组患者焦虑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组间比较差畀显著.结论 针对于胃癌化疗患者而言,在进行必要的化疗治疗时给予患者针对性护理也极为重要,可帮助患者纠正不良的负面情绪,改善焦虑状态,从而帮助患者病情的恢复,提升了患者的生活质量.

    作者:谢亚敏 刊期: 2015年第51期

  • 正畸矫治对根管治疗牙齿牙根吸收程度的影响

    目的 探讨正畸矫治对根管治疗牙齿牙根吸收程度的影响.方法 将2014年1月~2015年6月在我院接受根管治疗的23例患者作为观察组,同时将23例对侧同名活髓牙患者作为对照组,测量两组患者正畸矫治前后的牙根变化.结果 正畸矫治后,两组患者患牙牙根均轻微吸收.观察组的切牙及双尖牙牙根平均吸收重分别为(0.73±0.12)mm、(0.58±0.11)mm,对照组的切牙及双尖牙牙根平均吸收量分别为(0.98±0.13)mm、(0.82±0.12)mm,两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相比于对侧同名活髓牙,正畸治疗对已行根管治疗的牙齿牙根吸收影响程度明显较小.

    作者:李莎;云怡;冯灵 刊期: 2015年第51期

  • 早期乳腺癌保留乳房手术后放射治疗的临床体会

    目的 对早期乳腺癌保留乳房术后放射治疗后临床效果进行探究.方法 随机选取本院2010年6月~2013年6月3年间100例早期乳腺癌患者,将100例患者分成两组,每组50例患者,其中采取保留乳房手术后放射治疗的为实验组,采取根治手术则为对照组,对两组患者术后治疗效果进行随机观察.结果 实验组与对照组患者患者死亡率分别是6%与8%,并且两组均有复发、转移情况产生,其中实验组4例复发(8%)、2例转移(4%),而对照组中2例复发(4%)、2例转移(4%).结论 在早期乳腺癌治疗中,采取保留乳房术后放射治疗取得效果和根治术一致,同时由于患者乳房得以保留对其身心健康影响较小.

    作者:张文全 刊期: 2015年第51期

  • 桡动脉掌浅支游离皮瓣修复手部皮肤缺损的护理

    目的 回顾总结10例桡动脉掌浅支游离皮瓣修复手部皮肤缺损患者的护理体会.方法 根据伤指软组织损伤程度在同侧腕部掌侧设计切取相应大小的皮瓣,皮瓣内包含桡动脉掌浅支、皮下浅静脉和正中神经掌皮支或前臂外侧皮神经、桡神经浅支,然后于显微镜下以11-0血管吻合践将桡动脉掌浅支与指固有动脉端端吻合,将皮瓣内浅静脉或伴行静脉与指背静脉或指掌侧浅静脉吻合,根据需要将正中神经掌皮支、前臂外侧皮神经或桡神经浅支与指固有神经吻合,皮瓣供皮创面直接缝合,屈腕位石膏托外固定,术后予“三抗”治疗.根据患者特点实施专科个性化护理,适宜的温湿度,室温保持在24℃~26℃,湿度在50%~60%;患肢抬高、应用60w烤灯照射利于局部保温;密切观察皮瓣的颜色、温度、肿胀;采用多模式超前镇痛、应用自控泵持续镇痛,做好疼痛护理;及时做好患者的心理护理,疏导患者的不良情绪.结果 10例患者术后出现血管危象3例,经过精心护理并与医生合作,血管危象均得到好转,游离皮瓣均成活,供受区伤口一期愈合,患者手功能及外形满意.结论 患者术后适宜的体位、患指保暖,密切观察皮瓣的颜色、温度、肿胀,疼痛护理,是皮瓣成活的关键,及时做好患者的心理护理,做好供皮区的护理是手术成功的保证.

    作者:王会利 刊期: 2015年第51期

  • 探讨人性化护理在骨科护理中的临床意义

    目的 探讨人性化护理在骨科护理中的临床意义.方法 选择我院骨科2012年1月~12月入院治疗的患者120例,随机将其分成两组即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60例,采用人性化护理,对照组60例采用常规护理,观察两组的总体疗效和患者满意度.结果 两组患者相比,治疗组患者的疼痛、红肿、压痛、焦虑等症状较常规护理患者明显减轻,住院时间也较短.结论 治疗组患者满意度为98%,对照组的满意度为76%.

    作者:孟慧 刊期: 2015年第51期

  • 老年2型糖尿病合并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COPD疾病严重程度与动脉僵硬度的关系

    目的 探讨老年2型糖尿病合并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COPD疾病严重程度与动脉僵硬度的关系.方法 选择年龄大于65岁的2型糖尿病合并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103例.收集患者身高、体质量、吸烟史、既往病史等基本资料,所有患者抽取血生化、糖化血红蛋白、血气分析,进行24h动态血压监测.按照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全球倡议(GOLD)2011综合评估方法对患者进行COPD疾病严重程度评估以颈动脉-股动脉脉搏波传导速度(PWV)作为评价动脉僵硬度指标,以PWV>14m/s为高动脉僵硬度高的诊断截点.分为PWV>14m/s组及PWV≤14m/s组,分析两组的临床资料并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①在103例2型糖尿病合并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中有61例患者PWV>14m/s,占59.22%.PWV>14m/s组及PWV≤14m/s组患者年龄、COPD疾病严重程度、氧分压、糖化血红蛋白、LDL-C、收缩压及脉压存在差异;②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COPD疾病严重程度是2型糖尿病合并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动脉僵硬度增高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 老年2型糖尿病合并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动脉僵硬度增高患者比例高.COPD疾病严重程度是老年2型糖尿病合并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动脉僵硬度增高的独立影响因素.

    作者:康昱;侯原平;陈清;陆玫;吴金玲;方向阳;高春英;孙倩美 刊期: 2015年第51期

  • 白内障合并青光眼联合手术护理体会

    目的 总结老年性白内障并青光眼患者进行手术治疗的护理方法.方法 对66例(76眼)青光眼白内障并青光眼患者实施联合手术,做好术前护理、术前准备、术后护理及观察.结果 在66例(76眼)中,患者的视力有明显提高共有70眼(921%),而视力无明显变化有6眼(7.9%),视力无变化的6眼中有4眼为视神经萎缩2眼为黄斑变性.术后出现角膜水肿共4眼,经治疗后均已恢复正常.结论 对老年性白内障并青光眼联合手术的患者应完善心理护理、术前准备、术后护理以及出院指导等护理措施,是确保手术成功的关键.

    作者:李美娟 刊期: 2015年第51期

  • 住院患者合并感染与抗菌药物使用的相关性调查

    目的 了解住院患者合并感染与抗结药物使用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2012年1月~9月我院住院患者为监测对象,对合并感染的患者进行了抗菌药物使用情况调查.结果 共监测住院患者18037人次,发现感染病例227例,感染率为1.26%,其中下呼吸道占39.65%,上呼吸道感染占34.8%,手术切口感染占9.25%,泌尿道感染占5.73%.抗菌药物使用率为93.39%,一联使用率34.36%;二联使用率51.98%;三联使用率5.73%;四联使用率0.44%(P<0.01)而后两者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多重耐药菌感染占8.37%.结论 住院患者合并感染与不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有关.尤其是全效的联合用药以及使用时间过长,导致二重感染和多重耐药菌感染,因此加强抗菌药物的临床应用管理是减少医院感染和多重耐药菌感染发生的重要管理措施.

    作者:袁以刚 刊期: 2015年第51期

  • 分析脑卒中偏瘫患者运用早期康复护理干预对肢体功能恢复的临床疗效

    目的 分析脑卒中偏瘫患者运用早期康复护理干预对肢体功能恢复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2013年8月~2015年9月来我院就诊的脑卒中偏瘫患者126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划分为例数相同的两组参照组和实验组,各63例,分别给予常规护理、早期康复护理,护理2个月后,对比两组的肢体功能、疗效等情况.结果 两组对比,实验组护理后(67.84±1.9)分明显优于参照组(43.8±2.2)分(P<0.05);实验组的治疗有效率90.47%(57/63)明显优于参照组79.37%(50/63)(P<0.05).结论 早期康复护理应用于脑卒中偏瘫患者,可促进患者肢体功能康复,提高疗效,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

    作者:邹素梅 刊期: 2015年第51期

  • 心理护理在儿科护理中的临床应用

    目的 探讨在儿科护理当中,心理护理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 通过抽签的方式,随机选取我院2013年4月-2014年4月收治的142例儿童患者,将142例患儿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善71例.观察组患儿在治疗过程中采用优质心理护理的方式进行护理,对照组患儿则在治疗中采用常规护理的方式进行护理,对两组患儿的护理情况以及家属的满意度进行观察.结果 观察组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患儿的康复状况要优于对照组患儿,同时观察组的家属满意率也远远的高于对照组.为此,两组无论在患儿的恢复状况上还是家属满意度方面,都存在着显著差异,(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优质的心理护理有利于提升患儿的身体健康状况,同时更加能够提升临床护理质量,能够确保家属的满意度.

    作者:杨淑珍 刊期: 2015年第51期

  • 探讨耳石复位法治疗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临床效果

    目的 探讨耳石复位法治疗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2014年1月~2015年2月我院收治的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患者58例作为研究对象,测试并确定患者责任半规管,给予患者耳石复位治疗,其中SC-BPPV和PC-BPPV给予改良Epley夏位法,HC-BPPV给予Barbecue翻滚法,观察分析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 41例(70.7%)患者通过首次耳石复位治疗后痊愈,8例患者经2次治疗痊愈,5例患者经3次治疗痊愈,治疗总有效率为93.1%.结论 耳石复位法治疗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具有显著的临床效果,安全可靠,治疗关键是根据责任半导管的不同选择合适的耳石复位方法.

    作者:冯丽 刊期: 2015年第51期

  •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行急诊PCI术的全程护理

    目的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行急诊PCI术的全程护理的应用效果探讨.方法 本文选取我院于2014年4月~2015年4月收治的8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将其随机分为护理组和对照组,叶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方式,护理组采用围术期全程护理方式,对比两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结果 护理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和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是100.00%和7.50%,对照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和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是75.00%和22.50%,两组结果对比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采用围术期全程护理方式后,可以有效降低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提升急诊急救效果,使得手术顺利开展.

    作者:鲍辉 刊期: 2015年第51期

  • 健康教育管理单用于骨折护理的效果分析

    目的 观察和分析健康教育管理单在骨折患者临中的临床医疗效果.方法 选择我院2013年11月~2014年6月收治的68例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实验组(34例)与对照组(34例),实验组中,患者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健康教育管理单,实现综合化的医疗护理模式.对照组中,患者采用常规手段进行护理治疗.分析与研究试验对象的临床医疗情况,并且通过问卷调查的形式,由患者填写护理满意评价表.结果 通过比较实验组与对照组间的临床护理满意度,实验组为971%,而对照组仅为85.3%,实验组患者的疗效具有明显优势,差异结果显著(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采用健康教育管理单与传统护理手段相结的方式对骨折患者进行临床护理治疗,能够有效提高临床护理的质量,促进患者功能康复.

    作者:木权芬 刊期: 2015年第51期

  • 探讨减少小儿静脉重复穿刺的有效方法

    目的 探讨在儿科门诊输液期间为减少小儿静脉重复穿刺的有效方法,以提高护理质量.方法 对2014年3月~9月在本院儿科门诊的输液患儿进行小儿静脉重复穿刺原因进行分析.结果 找出患儿问题、家属问题、护士问题、穿刺区及材料问题等是建成小儿静脉重复穿刺的几大原因.结论 通过对原因的分析,结合本科室小儿静脉重复穿刺较多的这一薄弱环节,强化操作技能训练,提高穿刺技术,培养护理人员良好的心理素质,提高护患沟通技巧,以减少医患纠纷,提高护理质量,促进患儿早日康复.

    作者:周丁兰;周龙兰 刊期: 2015年第51期

  • 脑梗死合并高血压患者DSA造影结果对中西医结合药物选择的指导作用

    目的 探讨脑梗死合并高血压患者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结果对中西医结合药物选择的指导作用.方法 对50例我院收治的脑梗死合并高血压患者进行临床回顾分析,对其进行DSA检查后根据其结果选择治疗用药,作为此次讨论的观察组,同时选取同期相同症状脑梗死合并高血压患者作为对照组进行对比研究,对其进行经颅多普勒(TCD)检查,亦根据其结果选择用药.对比两组检查结果及相关治疗效果.结果 根据患者脑梗死发作至入院治疗时间可将其分别分为24h以内,24~48b,48~72h三组,24h内入院患者,DSA阳性检出率为87.5%,显著高于对照组检出率66.67%,P<0.01;其余两组检出率比较无较大差异,P>0.05;根据2mm为病灶体积分界点,对两组检出情况进行比较,明显看出,2mm以内病灶检出率观察组为87.5%,对熙组为58.82%,观察组更优,P<0.01;病灶体积大于2mm两组检出结果无显著差异,P>0.05两组患者NIHSS评分具有一定程度下降,观察组效果更佳,P<0.05.结论 DSA对脑梗死合并高血压患者具有更准确的检出率,可准确暴露病灶情况,更利于中西医结合治疗药物的选择.

    作者:陈开琦 刊期: 2015年第51期

  • 优质护理在手术室护理的应用路径

    目的 优质护理在手术室护理工作中的应用分析.方法 通过对本院救活的126例手术患者护理过程进行研究、分析、总结.结果 给手术患者安全、优质、高效的优质护理服务,为了满足优质护理的推广和深入的要求,手术室的护理工作己从简单的器械传递发展到以患者为中心的人性化护理模式,此护理模式已深受广大患者及家属的青睐.结论 人性化护理模式更新了护理管理和服务理念,提高了护理质量,实现了以人为本的护理原则,注重细节服务,丰富了护理工作的内涵,大大缩短了患者与手术室之间的距离,减轻了手术患者和家属的不安及恐惧心理.

    作者:李雪琴 刊期: 2015年第51期

医学信息杂志

医学信息杂志

主管:陕西文博生物信息工程研究所

主办:陕西文博生物信息工程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