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小儿癫痫的护理体会

胡顺兰;林雪梅;郑永艳

关键词:小儿, 癫痫, 护理方法
摘要:目的:分析小儿癫痫的护理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2014年1月来院治疗的64例癫痫患儿的临床资料及护理措施。结果本组64例患儿中,癫性发作27例,有25例好转,2例不稳定,26例癫痫综合征患儿均康复出院,11例癫痫持续状态患儿均康复出院。结论通过对癫痫患儿实施有效的护理干预,可提高患儿治疗的依从性,对治疗和预后一定的积极作用。
医学信息杂志相关文献
  • 探讨耳鼻喉外科术后感染影响因素分析

    目的:探讨耳鼻喉外科手术患者术后发生感染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3月~2015年3月来我院进行手术治疗的55例耳鼻喉患者的临床资料,通过进行术后感染监测,分析术后感染的相关因素。结果经过统计分析,出现5例耳鼻喉患者术后发生感染,感染发生率为9.09%,感染部位以上呼吸道感染、消化系统感染以及泌尿系统感染等为主,患者的基本情况、手术时间、手术部位、手术切口及术后抗生素使用的种类等因素均可导致耳鼻喉外科术后发生感染,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0.05)。结论耳鼻喉外科术后感染的发生与多种因素相关,医护人员应严格按照无菌操作,合理适量地运用抗生素来降低耳鼻喉外科患者术后感染的发生率,从而提高治疗效果。

    作者:余甫 刊期: 2015年第41期

  • 尿动力学检测在重症良性前列腺增生诊治中的意义

    目的:探讨尿动力学(UDS)检测对重症良性前列腺增生(BPH)患者治疗评估的价值,为合理治疗方式提供依据。方法将我院2012年12月~2014年1月收治的128例BPH患者采用奇偶的方式随机分为两组,术前运用UDS检测,以经分析UDS数据决定治疗方式的64例患者作为实验组,其余64例患者采用手术治疗作为对照组。对两组患者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实验组60例患者实施了手术治疗,另外4例患者采用了药物治疗,64例患者膀胱刺激症状明显改善。对照组58例患者症状明显改善,但仍有6例患者膀胱刺激症症状没有改善。我们在术前对两组患者年龄、前列腺体积、残余量(RUV)、国际前列腺症状评分(IPSS)、生活质量评分(QOL)比较没有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0.5)。术后膀胱容量()、残余量(RUV)、大尿流率(Qmax)、大尿流率逼尿肌压(PvexQmax)、IPSS、QO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5)。术后暂时性尿失禁、3个月后比较两组患者IPSS、QOL、Qmax、尿道狭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5)。结论 UDS检测对前列腺增生患者治疗有指导意义,它能帮助患者选择佳的治疗方法,杜绝手术的盲目性,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作者:黎炼;罗志刚 刊期: 2015年第41期

  • 临床路径在冠心病介入治疗护理中的应用研究

    目的:对临床路径在冠心病介入治疗护理中的临床应用效果进行研究。方法选取于2012年1月~2015年4月在我院接受介入治疗的67例冠心病患者,将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33例)和观察组(34例)进行对照研究,观察并比较常规治疗和临床路径的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为94.1%,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的72.7%;同时观察组患者的心律失常、心衰、心源性休克的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0.05)。结论临床路径在冠心病介入治疗护理中具有显著的效果,能够显著降低并发症发生情况。

    作者:闫振;赵伟;张立明 刊期: 2015年第41期

  • 欣普贝生应用于妊娠晚期促宫颈成熟与引产中的临床研究

    目的:探究欣普贝生应用于妊娠晚期促宫颈成熟与引产中的效果。方法选取于2013年3月~2015年3月在我院分娩的120例符合以下标准的孕妇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两组各60例。其中观察组采用欣普贝生药物,而对照组使用宫缩素,对两组产妇的临产率以及产程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观察组57例患者在24h内临产,临产率为95%。对照组19例患者在24h内临产,临产率为31.6%。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0.05);在药物起效到临产时间上,观察组药物起效到临产时间是(5.23±3.26)h,对照组是(6.89±3.26)h,观察组患者的药物起效到临产的时间明显要短于对照组(<0.05);在总产程时间上,观察组总产程的时间为(5.62±2.12)h,对照组为(6.89±3.26)h,观察组的总产程时间明显要短于对照组(<0.05)。结论欣普贝生用于妊娠晚期促宫颈成熟与引产中取得了较好的临床效果,值得推广。

    作者:申小娟 刊期: 2015年第41期

  • 阿托伐他汀钙与非诺贝特治疗糖尿病合并高血脂临床观察

    目的:探究阿托伐他汀钙联合非诺贝特在糖尿病合并高血脂患者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2年8月~2014年8月我院门诊治疗的糖尿病合并高血脂患者60例,按照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两组,每组30例,对照组单纯给以阿托伐他汀钙治疗,观察组加用非诺贝特治疗,观察两组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100%)显著高于对照组(90.0%),且治疗后,观察组血脂、血糖指标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0.05,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阿托伐他汀钙联合非诺贝特在糖尿病合并高血脂治疗中临床效果可观,能够明显改善患者的血脂和血糖水平,有效提升治疗总有效率,值得在临床上推广。

    作者:郭强 刊期: 2015年第41期

  • 规范化术后疼痛护理在乳腺癌术后患者护理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分析规范化术后疼痛护理在乳腺癌术后患者护理中的应用。方法选取2013年9月~2014年9月在我院乳腺癌手术后的患者共120例,随机分成两组,每组各60例,对照组:进行常规的护理;实验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进行规范化术后疼痛护理,分析对比两组患者的手术后疼痛情况和患者满意度等指标差异。结果经过一段时间的护理,实验组患者手术后疼痛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实验组患者满意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规范化术后疼痛护理可以明显减轻患者疼痛,提高患者满意程度,因此具有比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值得推广。

    作者:杜妍华;藤英 刊期: 2015年第41期

  • 三联疗法联合丹参注射液治疗胃溃疡的临床疗效分析

    目的:探讨分析三联疗法联合丹参注射液治疗胃溃疡的临床疗效。方法随机选取2012年10月~2014年10月于我院治疗的胃溃疡患者60例作为研究对象,将其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30例,实验组给予三联疗法联合丹参注射液进行治疗,对照组给予三联疗法进行治疗,疗程为2个月。结果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治疗胃溃疡的临床治疗效果更具显著性,且数据差异之间具有统计学意义(<0.05)。结论三联疗法与丹参注射液治疗胃溃疡都能取得一定的临床疗效,三联疗法联合丹参注射液的临床疗效更具有一定的优越性,值得在临床治疗上进一步推广和应用。

    作者:祁海龙;杨媛 刊期: 2015年第41期

  • 不同会阴保护法在阴道分娩顺产接生时的临床效果观察

    目的:分析并研究拇指并用托肛法和传统托肛法两种会阴保护法在阴道分娩顺产接生时的临床效果,为阴道分娩顺产接生提供指导和依据。方法依据纳入排除标准,随机抽取采取阴道分娩顺产方式的产妇共13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130例产妇分为两组,试验组采用拇指并用托肛法,对照组采用传统托肛法。对两组的临床效果和生产后恢复情况进行研究分析并比较。结果试验组总有效率为98.46%,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为76.92%,试验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两组差距较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0.05)。结论试验组应用拇指并用托肛法保护会阴的产妇在生产后的不良情况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产妇在生产后恢复时间短,综上所述,采用拇指并用托肛法对产妇进行会阴保护的方法更为适用。

    作者:张婧;郑恩凤 刊期: 2015年第41期

  • 乙肝病毒基因型、变异、P53与HCC相关性研究

    目的:了解HBV病毒基因型、变异位点1762/1764和1896、p53基因突变与肝细胞癌的关系,进一步探讨肝癌的发病机理,为肝癌的防治及早期诊断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核酸扩增荧光定量及测序法检测慢性HBV携带者、慢性乙型肝炎、乙肝肝硬化和乙肝合并肝癌患者共78例血清标本的HBV基因型及变异位点,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上述4组肝组织中p53蛋白的表达情况,用半定量积分法进行结果判断。结果①在78例慢性HBV感染者中基因型B型为31例,占39.7%(31/78),基因型C型为47例,占60.3%(47/78),基因C型在ASC、CHB、LC、HCC四组中所占比例分别为42.9%(6/14),50.0%(15/30),64.3%(9/14),85.0%(17/2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296,p=0.038)。②在ASC、CHB、LC、HCC四组中,在ASC、CHB、LC、HCC四组中,基因C型HBV感染者发生BCP变异的病例数所占比例分别为57.1%(8/14),53.3%(16/30),57.1%(8/14),60.0%(12/20),发生PC变异的病例数所占比例分别为50.0%(7/14),43.3%(13/30),57.1%(8/14),55.0%(11/20),两种变异均多于基因B型感染者,且除ASC组外,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0.05)。③p53蛋白的表达,以LC组高(阳性率100%),其次是HCC组(70.0%)、CHB组(70.0%)、ASC组(64.3%),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05)。将LC、HCC组相加(82.4%)与ASC、CHB组相加(68.2%)后比较发现,p53蛋白在二者中的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05),且p53蛋白在LC组、HCC组病例中强阳性表达多于CHB组和ASC组。4、ASC组、CHB组和HCC组基因C型HBV感染者p53蛋白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57.1%(8/14),56.7%(17/30),60.0%(12/20),大于基因B型感染组,即7.1%(1/14),13.3%(4/30),10%(2/2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05)。ASC、CHB、LC和HCC组中p53蛋白阳性表达的HBV感染者BCP变异阳性的比例分别为66.7%,71.4%,71.4%,85.7%,PC变异阳性的比例分别为66.7%,52.4%,64.3%,57.1%,均高于BCP、PC变异阴性感染组。结论 P53基因突变可能与HBV金银C型、BCP、PC变异有相关性,与肝细胞癌的发生与发展有关。

    作者:张禄;杨春霞;徐丽;杨微波;张艳梅;范晶华 刊期: 2015年第41期

  • 静脉穿刺无痛技术的临床体会

    静脉穿刺技术是护理工作中频率高的操作技术随着现代护理模式以疾病为中心向以患者为中心的转变,提高护理服务质量不仅仅要提高静脉穿刺的成功率,更要提高无痛技术,提升患者的满意度。

    作者:于辉 刊期: 2015年第41期

  • 氯胺酮、盐酸右美托咪定预防性镇痛对结肠癌术后患者免疫功能的影响

    目的:观察氯胺酮、盐酸右美托咪定预防性镇痛对结肠癌手术患者的镇痛效果及对血清IL1-β、TNF-α和T淋巴细胞亚群的影响。方法选择结肠癌手术ASAI-I 患者30例。随机分为三组:空白对照组(C组)、氯胺酮组(K组)、氯胺酮复合右美托咪定组(K+D组),各10例。三组均采用相同的麻醉诱导和麻醉维持方式。记录患者拔管后(T1)以及术后镇痛6 h(T2)、24 h(T3)和48 h(T4)的生命体征、NRS评分。并分别于麻醉前(T0)、T2以及T3、T4采集外周静脉血3ml,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血清中IL1-β和TNF-α,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外周血CD4+、CD8+的计数以及CD4+/CD8+比值。结果①NRS评分院两预防性镇痛组在T1和T2时均明显的低于C组(<0.05);T3时K+D组明显低于K组和C组(<0.05)。②血清TNF-α:两预防性镇痛组在T1和T3时均明显的低于C组(P<0.05),其中T3时K+D组又明显低于K组(<0.05);T4时间点K+D组明显低于C组和K组(<0.05)。③血清IL-1β:K组和K+D组T1、T3、T4时间点均明显的低于C组(<0.05),其中在T3和T4时K+D组又明显低于K组(<0.05)。④外周血T淋巴细胞:T3时间点时,K组和K+D组CD4+/CD8+比值明显高于C组(<0.05);T4时,K+D组CD4+/CD8+比值明显高于K组和C组(<0.05)。结论结肠癌手术患者,氯胺酮预防性镇痛能降低患者术后免疫抑制,但持续时间短且免疫优化效应有限。而氯胺酮与盐酸右美托咪定联合应用于预防性镇痛,持续时间更长,并且能够显著降低患者术后的免疫抑制。

    作者:周剑;董蜀华;朱涤非 刊期: 2015年第41期

  • 微创手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的临床疗效评价

    目的:评价微创手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的临床疗效。方法本研究选取2012年4月~2014年3月16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为对象,将其随机分组。传统术式组患者接受传统髓核摘除术,微创术式组患者给予微创小切口髓核摘除术。对比效果和优良率。结果两组患者均成功完成手术,微创术式组各项手术指标和并发症明显优于传统术式组(<0.05);随访1年后发现微创术式组优良率明显高于传统术式组(<0.05)。结论跟传统的椎板切除髓核摘除手术对比,小切口微创髓核摘除手术切口更小,创伤更低,因此能有效减少术中出血量和术后不良现象,且操作简便,能缩短手术时间,促进患者术后康复,提高治疗优良率,值得推广。

    作者:金林中 刊期: 2015年第41期

  • 剖宫产术中大出血的抢救与护理配合

    目的:探讨分析剖宫产术中大出血的抢救、护理配合。方法迅速有效的建立抢救小组,加强子宫收缩,积极进行抗休克治疗。结果通过上述方法,术中有效的护理配合是抢救成功的关键。结论剖宫产术中大出血具有病情急骤、凶险等特点,严重危害产妇的生命安全和身心健康,而及时准确的判断大出血并迅速有效的进行抢救和系统全面的护理配合是降低产妇死亡率的关键[1]。

    作者:王巧珍 刊期: 2015年第41期

  • 创伤骨科患者防治深静脉血栓的新进展

    深静脉血栓形成(DVT)是血液在深静脉内不正常凝结引起的静脉回流障碍性疾病。可发生于身体的各部位的静脉,以下肢多见。血栓栓子脱落可引起肺动脉栓塞,两者合称静脉栓塞症。深静脉血栓形成是创伤骨科患者常见的并发症,可导致肺动脉栓塞和血栓后综合征,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严重者可导致死亡的发生。创伤骨科患者伤情多种多样,同时可能合并多种增加深静脉血栓形成风险的因素,据研究表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率为5%~58%。中华医学会创伤骨科分会已形成和制定专家共识,建立规范的筛查和防治措施,从而有效的预防和治疗深静脉血栓的形成。

    作者:崔秀峰 刊期: 2015年第41期

  • 1例经桡动脉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并发前臂血肿的护理

    目的:评价经桡动脉行冠脉介入治疗术后并发前臂血肿的原因和护理要点。方法对经桡动脉行冠脉介入治疗术后并发右前臂血肿的1例患者,即予桡动脉穿刺内口以上2cm压迫、弹力绷带加压包扎,抬高患肢、间断冰敷、硫酸镁湿敷,局部水疱用碘伏消毒后用无菌注射器进行抽吸、磺胺嘧啶银软膏外敷、积极换药、抗生素静脉滴注等对症处理。结果经过治疗和护理,患者右前臂疼痛消失、无红肿、皮温正常,水疱结痂愈合。结论对年龄大、应用抗凝药的患者在行PCI治疗时,术者手术操作时应小心谨慎,选择合适的鞘管及导丝,正确的穿刺和压迫止血方法。术后护理应严密观察患者术后穿刺部位压迫止血的效果和生命体征。

    作者:王秋池;屠艳梅;李惠 刊期: 2015年第41期

  • 山东姜半夏多糖含量测定及抗肿瘤实验研究

    目的:提取并测定山东姜半夏多糖含量,探讨山东姜半夏多糖抗肿瘤作用。方法提取姜半夏多糖,观察姜半夏多糖提取物对小鼠肉瘤(S180)、小鼠艾氏腹水瘤(EAC)的抑瘤作用。结果姜半夏多糖的含量为0.2533%(n=3),姜半夏多糖对S180、EAC有一定的抑制作用(<0.05)。结论山东姜半夏多糖具有抗肿瘤作用。

    作者:张建琨;王英;刘岐;姜淑荣 刊期: 2015年第41期

  • 小儿门诊输液期间出现热性惊厥的急救与预防

    目的:探讨小儿门诊输液期间出现热性惊厥的急救与预防措施。方法选取2013年12月~2014年12月我院收治的小儿门诊输液期间出现热性惊厥患儿45例,将本组所有患者分为两组,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22例,观察组23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吸氧、降温、保持呼吸道通畅、监护护理,观察组患儿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综合治疗与护理,对比观察两组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患儿治疗总有效率为95.65%,对照组患儿治疗总有效率为63.64%,观察组患儿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0.05)。结论小儿门诊输液期间出现热性惊厥的患儿,要及时控制患儿的惊厥,及时降温,加强患儿综合护理,能够有效地控制患者病情的发展,这也是治疗小儿门诊输液期间出现热性惊厥的关键。

    作者:吴寿美 刊期: 2015年第41期

  • 阴道炎患者应用甲硝唑、制霉菌素联合阴道臭氧灌洗治疗的临床效果评价

    目的:针对阴道炎患者实施制霉菌素、甲硝唑与阴道臭氧灌洗结合进行治疗,并分析治疗后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在本院接受治疗的108例阴道炎女性患者根据掷骰子的方法分成对照组与观察组,平均每组54例,对照组仅给予常规的制霉菌素与甲硝唑,观察组加用阴道臭氧灌洗,将两组患者治疗后的有效率、症状缓解时间与复发情况进行对比。结果观察组各项指标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0.05。结论阴道炎患者采用制霉菌素、甲硝唑与阴道臭氧灌洗结合进行治疗的效果相比于单纯的药物治疗在具有明显的优势。

    作者:李莉 刊期: 2015年第41期

  • 综合护理在慢性肾小球肾炎康复治疗中的应用分析

    目的:探讨慢性肾小球肾炎患者的康复治疗中应用综合护理的方法及其效果分析。方法以我院2011年2月~2014年8月肾病内科收治的200例慢性肾小球肾炎患者为临床对象,将这些患者随机均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对照组患者采用临床常用的一般护理方法,研究组在此基础之上施行综合护理措施,6个月后评价分析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经有效护理后研究组患者的总有效率为95%,对照组为88%,两者相比研究组优于对照组,且组间数据对比具有统计学意义(<0.05)。结论慢性肾小球肾炎患者的康复治疗过程中施行综合护理措施有良好的应用效果,值得在临床工作中借鉴、应用。

    作者:孙艳;冯静;陈璐璐 刊期: 2015年第41期

  • 诱导痰的炎性标志物用来评价支气管哮喘病情严重程度的意义

    目的:测定哮喘患者诱导痰嗜酸性粒细胞(Eos)比例和嗜酸性粒细胞阳离子蛋白(ECP)水平,探讨其判断哮喘病情分期和严重程度分级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0年5月~2012年1月哮喘患者86例,测定其肺功能,并分别采用瑞氏染色和荧光免疫法检测诱导痰中嗜酸性粒细胞比例和ECP水平,与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制定的哮喘分期和病情严重程度分级进行对照研究。选择同期10例健康人作为对照。结果急性发作期哮喘患者诱导痰中Eos比例和ECP水平显著高于慢性持续期(6.5%vs 4.0%;487.1μg/L vs 212.1μg/L),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01)。诱导痰Eos比例和ECP水平在慢性持续期患者中随着病情严重而呈增高趋势,重度持续和轻度持续患者诱导痰Eos比例和ECP水平比较,重度持续患者组显著高于轻度持续患者组,但轻、中度持续及中、重度持续患者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诱导痰Eos比例和ECP水平与第一秒用力呼气容积差异无统计学意义(=-0.034,>0.05;=-0.426,>0.05)。结论诱导痰中Eos比例和ECP水平与哮喘患者病情严重程度有关。

    作者:姚媛;曾健;金晓燕;严瑾;郑聪;潘静;沈海燕 刊期: 2015年第41期

医学信息杂志

医学信息杂志

主管:陕西文博生物信息工程研究所

主办:陕西文博生物信息工程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