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经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的并发症304例分析

潘海涛;麻松;叶新华

关键词:胸腰椎骨折/诊断, 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 治疗失败
摘要:经椎弓根内固定器治疗胸腰椎骨折临床已广泛开展,其创伤小、复位满意、固定坚强、操作方便的优点得到众多学者的公认,但手术操作中尚存在一些失误和并发症,应予以重视.现将我们开展经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脱位304例中的并发症结合文献作一分析.
中国误诊学杂志相关文献
  • 胸段脊髓压迫症漏诊误诊原因分析

    目的分析胸段脊髓压迫症漏诊、误诊的原因.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对漏诊、误诊的胸段脊髓压迫症的病例进行分析.结果 11例椎管内髓外肿瘤中,神经纤维瘤5例,神经鞘瘤4例,脊膜瘤2例,误诊为尿路结石2例,不典型冠心病2例,漏诊为胆囊结石1例,胆囊炎1例,行胆囊切除无效;慢性浅表性胃炎2例,药物治疗无效;原因不明的胸腹部疼痛3例,其中1例于剖腹探查手术前要求放弃.结论上述原因可导致胸段脊髓压迫症的漏诊、误诊,应避免发生.

    作者:徐学君;刘之一;游潮;屈遂林 刊期: 2001年第07期

  • 以副癌综合征为主要症状的肺癌误诊12例分析

    本组12例均以副癌综合证为主要症状且缺乏典型肺癌的X线表现,初诊时均被误诊,现分析如下.1 临床资料本组男5例,女7例.年龄48~72岁.农民4例,工人6例,干部3例,误诊时间短2wk,长达8个月.临床表现:①抗利尿激素分泌失调综合证7例,均表现为恶心、呕吐、厌食、乏力、精神差,生化检查示:血Na+96~118 mmol/L,Cl-71~84 mmol/L,且补充氯化钠后低钠血症不易纠正.②持续发热3例.神经肌肉综合征2例,其中1例头晕、呕吐、走路不稳,1例表现为双下肢疼痛无力,而骨髓X检查无异常.X线胸片:未见异常3例,片状阴影6例,空洞3例.胸部CT检查11例,肿块影7例,空洞3例.病理细胞学检查12例均为肺癌,支气管镜检查10例,经皮肺活检2例.

    作者:唐石铜 刊期: 2001年第07期

  • 术中快速冰冻切片误诊肿瘤33例分析

    快速冰冻切片(FS,Frozen sections)对临床手术中肿瘤的定性有很高的诊断价值,因各种原因,FS仍存在较高的误诊率,给临床手术治疗带来很大的难度,现总结我院1995~2000年FS误诊的33例肿瘤资料,探讨其发生原因,以期提高FS的诊断准确性.

    作者:王天科 刊期: 2001年第07期

  • 伤寒误诊28例分析

    近年来,由于耐药伤寒菌株和L形伤寒的出现,以及抗生素、激素、解热镇痛药的早期应用,致使临床表现不典型伤寒病例增多,临床误诊率较高.我院收治的132例伤寒中,28例误诊,误诊率21.2%.误诊原因分析如下.

    作者:施荣杰;王静蓉 刊期: 2001年第07期

  • 肤轻松软膏致急性荨麻疹2例

    1 病例报告例1 女,55岁.因双下肢瘙痒半个月,2000-01-20外擦肤轻松软膏(天津药业有限公司,批号99067065)2h后患者身感不适,全身发痒,随即全身出现散在的大小不等红色风团,既往无药物过敏史.也未外擦此药,皮肤科情况:头面部、背部、胸腹部及四肢出现散在大小不等的红色椭圆形或不规则的风团,融合成片.给予扑尔敏等抗过敏药物处理,后逐渐消退,1个月后重复擦此药,又出现以上症状,继抗过敏治疗而愈.

    作者:李卫华 刊期: 2001年第07期

  • 小儿甲亢误诊为心肌炎1例

    1 病例报告女,3岁.因心率增快1a入院.1a前患儿出现心率增快,活动后明显,曾服用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心率不能控制,平时食欲好,易感冒、腹泻,无肝炎结核史,无药物过敏史.查体:T37.1℃,R26次/min,眼球活动自如,无眼球突出,甲状腺无肿大,无颈静脉怒张.双肺无异常,心前区无隆起,HR146次/min,S1增强,各瓣膜听诊区无杂音,血尿粪常规正常,胸片无异常.心电图示窦性心动过速.心肌酶谱示CK31.2 mmol/L,CK-MB 76.3 mmol/L,初步诊断为心肌炎,入院后给予卧床休息,口服能气朗、心律平,静滴ATP、COA等治疗,治疗半个月症状无缓解.追问病史,患儿1a来饮食量增加,多汗,好动.经查血T328.23ρmol/L,T463.39ρmol/L,TSH1.78mIu/L,诊为甲亢,给予抗甲状腺药物治疗效果显著,3个月后复查甲状腺功能正常.

    作者:顾婷婷 刊期: 2001年第07期

  • 肺栓塞致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病因诊断5例分析

    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是由于肺、胸廓或肺动脉血管慢性病变所致的肺循环阻力增加、肺动脉高压,进而使右心肥厚、扩大,甚至发生右心衰竭的心脏病.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是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常见的病因,约占80%~90%,其他较少见的病因是胸廓运动障碍性疾病,甚少见的病因是肺血管疾病.慢性反复性肺血栓栓塞;发病隐匿、缓慢、发现较晚,主要表现为重症肺动脉高压和右心功能不全,是临床进行性的一种类型,近年研究发现临床并不少见.临床对COPD引起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的诊治非常熟悉,但是对反复发生的肺栓塞引起的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缺乏足够的重视.肺栓塞(PE)发病率较高,临床诊断率不高,特别是在基层医院诊断率还不高,误诊率可达40.6%~79.1%.现将我院近3a内诊断的由肺栓塞导致慢性肺源性心脏病5例报告如下.

    作者:刘献成;李献民 刊期: 2001年第07期

  • 浅谈小静脉穿刺技巧

    小静脉穿刺是临床护理中重要基本的常规操作.笔者结合多年临床经验,对如何减轻患者痛苦,提高静脉穿刺的成功率谈几点体会,供同行参考.

    作者:宋杏芬 刊期: 2001年第07期

  • 结肠系膜内胆囊并饶-阿氏窦病1例

    1 病例报告女,40岁.因反复右上腹剧烈绞痛2个月于1997-04-21入院.发病时无发热、寒战、黄疸,疼痛不向它处放射;近10d来疼痛每天发作2~3次,每次1~2h.既往有右上腹部不适20a余病史.查体:体温正常.巩膜皮肤无黄染.右上腹压痛,无反跳痛,Murphy′s 征阴性.B超:胆囊充盈差,壁增厚,于胆囊底部见41 mm×32 mm×26 mm低回声区,边界不清,胆囊内见数个乳头状、向囊内突出的中等回声区,胆总管正常.化验:WBC6.7×109/L,N0.746;TBIL 8μmol/L,DBIL 2μmol/L,ALT16U/L,尿胆原阴性,肝功正常.手术探查,肝脏脏面未见胆囊,于横结肠右侧系膜内扪及一肿物,解剖发现为异位胆囊,胆囊管细长开口于胆管前面,胆囊张力增大,排空不佳;大小约150 mm×70 mm×35 mm.底部约45 mm×35 mm囊壁明显增厚,厚处约20 mm,界限欠清,质韧,浆膜层无浸润.胆囊、肝外胆管内无结石,胆总管下端通畅.将胆囊周围20 mm的横结肠系膜连同胆囊整块切除.病理报告:异位胆囊并胆囊饶-阿氏窦病(局限型).术后恢复良好,随访4a工作,生活无异常.

    作者:杨文益;于世美;于有德;于刚;赵伟 刊期: 2001年第07期

  • 婴儿获得性凝血酶原减低症并颅内出血观察

    婴儿获得性凝血酶原减低症(APD)又称维生素K依赖因子缺乏症.临床见于生后4~5d出现的新生儿自然出血症,又叫早发性维生素K依赖因子缺乏症,还见于生后1~2个月左右的婴儿出现的晚发性维生素K依赖因子缺乏症.此种疾病多合并严重的颅内出血.均由于维生素K摄入不足,吸收不良或利用、合成障碍所致体内凝血酶原显著减少而引起的出血性疾病.多见于新生儿及40~50日龄的婴儿,以后者多见且发病危重,以颅内出血为主要表现.为提高对本病的认识,现将我院1992~1997年收治56例病例报告如下.

    作者:马进强;王歌今;李成国 刊期: 2001年第07期

  • 腹股沟区蔓状血管瘤出血误诊为嵌顿疝2例

    1 病例报告例1 男,6岁.8h前玩耍时突发右侧腹股沟肿块伴疼痛,无腹痛,无呕吐,既往无腹股沟区肿块史.检查:右侧腹股沟区耻骨结节外侧可见4 cm×3 cm×3 cm椭圆形肿块,表面光滑,边界清,质稍硬.触之疼痛.诊断为右侧腹股沟斜疝嵌顿.急诊手术切开皮肤,皮下组织,可见数支粗大血管纵横交错,向四周蔓延,游离时剪破血管,见腔内有大量陈旧性血栓,切除瘤体组织,血管粗直径达1 cm,术后诊断:蔓状血管瘤.病理诊断:血管组织瘤样增生.术后8d痊愈出院.约1.5a后原切口下复发,再次手术清扫,至今3a无复发.

    作者:李飞 刊期: 2001年第07期

  • 非处方药的使用误区与注意事项

    我国于2000-01-01起开始实行非处方药与处方药管理制度,第一批非处方(OTC)药品目录有165个品种,是由医药学专家根据应用安全、疗效确切、质量稳定、使用方便的原则,从已上市的5600余个西药、3500余个中成药(不包括中药饮片)中遴选出来的,大大方便了人民群众使用,人们可以大病上医院,小病去药店.但现阶段我国药品分类管理制度刚刚开始试行,药店及医院商场里的执业药师数额有限,因此使用非处方药往往靠患者自己选择、自己用药.由于专业知识的局限性,用户在使用非处方药时往往存在着某些用药误区.

    作者:韩方璇 刊期: 2001年第07期

  • SHEL模式与差错事故防范

    随着科学技术迅速发展,人们法律意识增强,医疗护理安全受到了人们广泛的关注,也对护理管理者提出了新的挑战,根据国外资料动态,笔者提出新的观点.

    作者:金紫云 刊期: 2001年第07期

  • 螺旋CT扫描三维重建

    随着医学影像的不断发展,螺旋CT机已广泛应用.与常规CT机相比,其扫描速度快,数据的采集和图像处理等方面都有很大区别.三维重建是将螺旋CT扫描中采集的部分容积信息转入工作站,在工作站进行三维重建,准确的显示病变立体形态,从而了解其周围解剖结构,表现结构及空间关系,称为非创伤性的立体解剖,它适用于螺旋CT扫描的各个部位.

    作者:古润英;刘万怀 刊期: 2001年第07期

  • 长期输液质控措施初探

    笔者所在的神经内科,住院患者多,危重患者比例大,需长期大量输液的患者多,静脉输液过程中的质量控制是笔者护理管理工作中的一大难题.现有的输液卡满足不了长期大量输液的要求,需每日抄写且不便观察.笔者于1999年春自行设计并试用长期输液卡,在实践中多次修改,现已批量印刷在医院推广使用.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医护患三方反映俱佳.以下将设计使用此卡的体会介绍如下.

    作者:孙杰敏;张景莉;杜娟 刊期: 2001年第07期

  • 中心静脉置管后消毒方法的改进可降低感染率的观察

    目的通过对120例留置中心静脉插管的患者进行两种皮肤消毒方法的对比研究,探讨能够降低中心静脉插管感染率的皮肤消毒方法.方法将1999-05~2000-10 SICU收治的120例外科手术后留置中心静脉插管,随机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各60例,采用两种不同的皮肤消毒方法进行导管感染率的观察.结果实验组感染率5%,对照组感染率10%,两组患者中心静脉插管感染的发生与时间、部位均无显著差异,结论改进后的消毒方法可降低中心静脉置管的感染率.

    作者:钱淑清;石颖;刘晶;罗晶 刊期: 2001年第07期

  • 老年慢性非特异性肺炎误诊为肺癌23例分析

    1975-07~1999-06我们行肺癌根治术1612例,其中从临床症状到影像学表现都酷似肺癌而术后病理诊断为慢性非特异性炎症的老年肺炎患者23例.现将其临床特点、影像学及纤支镜检查所见和治疗方法的选择讨论分析如下.

    作者:马海波;张晓慧;孙共启;唐志德;马春茂;梁志强;刘志勇;孙勇 刊期: 2001年第07期

  • 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误诊9例分析

    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简称隐脑)为深部真菌感染,临床表现不典型,误诊率高,国内谭氏报道,误诊疾病达38种[1].我科1993~2000年共收治隐脑13例,其中9例有过误诊,现报告并分析如下.1 临床资料

    作者:林正豪;田贤先 刊期: 2001年第07期

  • 良性复发性无菌性脑膜炎1例

    1 病例报告女,36岁.因反复头痛2a,再发1d于2001-01-06入院.2a前无诱因出现持续性头部胀痛伴发热,T39.1℃,呕吐.于当地医院查脑脊液(CSF)压力190 mmH2O,细胞数126×106/L,单核0.64,多核0.36,蛋白质0.39 g/L,糖2.5 mmol/L.予抗感染治疗6d后头痛缓解出院.出院后可参加日常活动.1a前再发头痛、发热,于当地医院以病毒性脑膜炎治疗5d后缓解.1d前再发头痛、发热入院.2a来反复生殖器疱疹未愈.查体:T37.4℃,P88次/min,R20次/min,BP100/60 mmHg,神志清,双瞳孔等圆等大,直径3 mm,对光反射灵敏,心肺无异常,肝脾肋下未及,左侧小阴唇内侧、阴道口下极各见一0.5 cm×0.5 cm、1.5 cm×1.5 cm红色丘疹.颅神经检查无异常,四肢肌力、肌张力正常,感觉共济检查正常,双侧巴氏征阴性,颈抵抗,克氏征阳性.化验:WBC7.0×109/L,N0.62,Hb132 g/L,PLT203×109/L,ESR10 mm/h.抗核抗体、抗HIV抗体、抗单纯疱疹Ⅱ病毒IgM均阴性.头颅CT、胸片、心电图无异常.起病后48hCSF压力208 mmH2O,细胞数140×106/L,单核0.96,多核0.04,蛋白质0.35 g/L,糖4.5 mmol/L,未检出结核杆菌及隐球菌,培养无病原菌生长.诊断为良性复发性无菌性脑膜炎.予糖皮质激素及阿昔洛韦等治疗7d后症状体征缓解,20d后复查脑脊液正常出院.

    作者:何韶铮 刊期: 2001年第07期

  • 早于临床诊断32例左心衰竭X线征象分析

    心力衰竭是临床上常见的急诊,也是心血管病死亡的常见原因[1].心力衰竭愈后好坏关键在于早期诊断,而左心衰竭引起的血流动力学改变较早地反映到X线影像的变化,这些影像变化所产生的X线征象某些具有特征性,并早于临床表现.收集1980~2000年左心衰竭胸部X线片245例,追溯其首次X线胸片,发现其中32例在X线检查前,临床均无左心衰竭的诊断(统计资料来源于临床胸片申请单上的诊断),而在首次X线胸片上,已具有左心衰竭的X线影像变化.本文就其32例左心衰竭首次X线胸片征象进行总结分析,旨在提高左心衰竭的早期诊断.

    作者:周建勤 刊期: 2001年第07期

中国误诊学杂志

中国误诊学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主办:中华预防医学会 漯河市中心医院 重庆第九人民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