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方璇
当前,在基层医院治疗原发性肾病综合征(PNS)过程中,至今仍存在认识模糊,甚至治疗混乱的情况.有的属于对问题理解片面,强调了一方面,忽视了另一方面,而致PNS复发者较多.根据我们的经验,复习有关文献,进一步探讨如下.
作者:潘承锋;芮凤 刊期: 2001年第07期
药物是一把双刃剑,在疾病治疗的使用过程中有利亦有弊.WHO认为,全球死亡人数中有近1/3不是死于自然衰老及疾病,而是死于不合理用药[1].不合理应用或滥用抗生素的现象更是日益突出,在我国现有的0.5~0.8亿残疾人中,1/3左右为听力残疾,其致聋原因60%~80%与使用氨基糖甙类抗生素有关[1].不合理用药已成为影响临床疗效和危害人民健康的重要因素,其造成的严重后果不容忽视.产生不合理用药的因素有多种,本文试对其进行剖析,以求引起全社会的关注,共同提高我们合理用药的水平.
作者:朱健平;谭晓兰 刊期: 2001年第07期
我院自1991-01~2000-12共收治原发性胆囊癌11例,均经病理检查确诊,误诊率为100%,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本组女10例,男1例,年龄50~73岁,病程3个月~2a.均有右上腹痛反复10a余,近1~2wk加重,均有程度不等的消化道症状,黄疸7例,进行性消瘦5例,剑下及右上腹压痛,无明显肌卫反跳痛11例.可触及胆囊,均未扪及浅表淋巴结肿大4例.11例B超均显示胆囊结石,胆囊增大4例,颈部结石嵌顿,长径约10~12cm;合并有胆总管结石3例,胆总管7~12cm;总胆红质及1min胆红质均有不同程度的增高7例,两者比例均>50%;血象均有不同程度的增高.
作者:陈亚敏;吴宜斌 刊期: 2001年第07期
随着科学技术迅速发展,人们法律意识增强,医疗护理安全受到了人们广泛的关注,也对护理管理者提出了新的挑战,根据国外资料动态,笔者提出新的观点.
作者:金紫云 刊期: 2001年第07期
急性肺栓塞(acute pulmonary embolism,APE)是临床并非少见的危重疾病,常由于诊断手段限制而出现误诊和漏诊,现对我院1990~2000年经住院确诊后9例APE患者作一分析.1 临床资料
作者:任荣 刊期: 2001年第07期
Q-T离散度(Q-Td)指标准12导联心电图上大Q-T间期(Q-Tmax)和小Q-T间期(Q-Tmin)之差,它代表心室肌复极不同步性和电不稳定性的程度.用6511型心电图机以25 mm/s速度描记常规12导联心电图,我院心电图室开展用日本NEC-12导联同步心电图机描记的12导联心电图,由同一医师测定Q-T间期、QRS波群、R-R间期,选T波清楚的导联,各导联连续测量3个Q-T间期取其均值,并按以下公式计算:Q-Td=Q-Tmax-Q-Tmin.Q-Td正常值为10~40 ms(29.3 ms±12.1 ms),<50 ms.其临床意义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
作者:李逢川 刊期: 2001年第07期
笔者收集整理从1976~1998年慢性淋巴细胞性甲状腺炎185例,由于误诊导致手术错误38例,本文就38例分析如下.1 临床资料38例均为女性,年龄24~49岁,中位数37岁,病程1a以内3例,2~5a33例,11a以上2例.甲状腺表现为弥漫性肿大伴结节状肿块.术后病理证实为慢性淋巴细胞甲状腺炎.其中合并甲状腺功能亢进(下称甲亢)4例,并甲状腺癌(下称甲癌)5例(全为乳头状癌).术后2~6个月检测TSH均增高.其中T4、FT4值正常的亚临床甲状腺功能减退17例,其中T4、FT4值降低的甲状腺功能减退(下称甲减)21例.随访并甲癌5例,分别为术后9a、13a死亡各1例,存活的另3例分别为术后2~3a 2例,26a 1例.
作者:方连法;许立恒;姜克宁 刊期: 2001年第07期
乳腺癌为女性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由于其病灶位于体表,触诊辅以其他手段检查不难诊断,但在临床工作中,有时会见到一种质地软韧的乳腺癌极易误诊为良性病变而导致诊断、治疗时间的推迟,影响疗效和预后.本文现将我院因其病灶软韧而延误诊断的30例乳腺癌予以报告,目的在于引起临床上重视.
作者:梁洪伟;单吉贤 刊期: 2001年第07期
猝死是心律失常或其他原因导致的心搏骤停.本文报道的16例均于夜间睡眠中突然死亡.现就16例猝死的尸解及猝死有关问题加以分析,探讨如下.
作者:郇正智 刊期: 2001年第07期
垂体瘤临床表现比较复杂,症状无特异性,在早期极易误诊为其他疾病.我们所遇12例垂体瘤患者,在确诊前均发生误诊,现总结报告如下.
作者:段林生;高全英;林松森;张士义;崔建青 刊期: 2001年第07期
肠系膜上静脉血栓形成(mesenteric venous thrombosis,MVT)临床少见,又无特异性临床表现,误诊率高.从1989~2000年我们共收治11例,全部误诊,分析如下.1 临床资料
作者:杜云生;闫东红;王占华 刊期: 2001年第07期
婴儿获得性凝血酶原减低症(APD)又称维生素K依赖因子缺乏症.临床见于生后4~5d出现的新生儿自然出血症,又叫早发性维生素K依赖因子缺乏症,还见于生后1~2个月左右的婴儿出现的晚发性维生素K依赖因子缺乏症.此种疾病多合并严重的颅内出血.均由于维生素K摄入不足,吸收不良或利用、合成障碍所致体内凝血酶原显著减少而引起的出血性疾病.多见于新生儿及40~50日龄的婴儿,以后者多见且发病危重,以颅内出血为主要表现.为提高对本病的认识,现将我院1992~1997年收治56例病例报告如下.
作者:马进强;王歌今;李成国 刊期: 2001年第07期
肺癌是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由于空气污染和吸烟问题的日益严重,使肺癌的病死率占肿瘤患者死亡的首位或第2位[1],由于肺癌患者发病隐匿,临床症状并不典型,许多肺癌患者确诊时已属晚期,失去手术机会.影响肺癌早期诊断的因素多在于误诊.文献报告肺癌误诊为肺结核者多[2],尤其是肺癌呈浸润性生长时更易误诊.本文对1996-06~2000-06在我院确诊的69例曾误诊为肺结核的肺癌病例进行分析如下.
作者:韩晓婷 刊期: 2001年第07期
儿童腹股沟斜疝是外科的常见疾病,嵌顿致腹膜炎者占一定比例.我院自1997-03~2001-03,共收治儿童嵌顿性腹股沟斜疝致腹膜炎10例,均由下级医疗机构转诊,占同期儿童腹股沟斜疝的3.38%(10/296).现就其致腹膜炎的原因分析如下.
作者:刘大军 刊期: 2001年第07期
我院自1985-07~2001-02共收治自发性气胸(以下简称气胸)336例,其中继发性气胸46例在首诊时误诊或漏诊.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本组男31例,女15例,年龄21~72岁.病因: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25例,肺炎7例,肺大泡5例,肺癌3例,肺结核2例,特发性肺纤维化4例.部位:右侧气胸26例,左侧气胸19例,双侧气胸1例.气胸气量:患侧肺组织被压缩<30% 10例,30%~50% 17例,>50% 15例,>80% 4例.
作者:蔺景双 刊期: 2001年第07期
本文收集了新华医院1995-04~2000-06 45例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剔除术的资料,并就患者的选择和手术技术方面进行了探讨.
作者:凌奋;张萍;项晓东 刊期: 2001年第07期
经间期出血和排卵期出血,在中西医权威性专著中的概念尚各司其说.如说:2次月经之间发生的阴道流血称经间期出血[1],凡在2次月经之间,即纟因蕴之时周期性阴道出血,称为经间期出血[2].经间期出血,若发生在下一次月经来潮前14~15d,历时3~4d.且血量极少时,多为排卵期出血[3].若月经周期延长,不在排卵期的经间期出血定为何名?不在经间期的排卵期出血为何名?均未提及.笔者认为讨论之,区别之,对生理、病理和临床诊断很有必要.
作者:田炳照 刊期: 2001年第07期
1 病例报告女,4日龄.呕吐、腹胀1d,呼吸急促5h,于2000-05-21入院.因羊膜早破、羊水污染,宫内窘迫而分娩.孕36wk,生后一般情况好,进食母乳,生后第4天突然呕吐,吐出咖啡色液体,腹泻、恶心、腹胀,呈进行性加重.无大便排出,拒乳,呼吸困难,反应低下,手足凉,面色发灰.查体:T37.2℃,P148次/min,R84次/min,W2.5kg.意识清楚,精神差,烦躁,阵发性哭闹,双肺呼吸音粗,可闻及少许痰鸣音.心律齐,心音强,无病理性杂音.腹部呈球形膨隆,腹壁静脉怒张,腹部及阴阜水肿.肝浊音消失,腹壁紧张,皮肤发红发光,压痛明显,有移动性浊音,原始反射减弱.X线腹部立位平片示:有大量气体和液体,横贯全腹大液面,胃泡消失,膈肌升高,肝脾阴影移行于中腹部背柱两旁.诊断:新生儿胃穿孔,弥漫性腹膜炎.入院后吸氧,腹腔穿刺见大量高张气体,对症处理,立即手术清除坏死胃壁,全层修补缺损,网膜加固,胃后壁置一橡皮管引流,术后胃肠减压96h,腹腔引流管引出大量桔褐色液体,行胃肠造影示:吻合口有约1.0 cm×0.5 cm大小瘘口,诊断术后胃瘘.手术困难大,保守治疗,行周围静脉营养,白蛋白2 g,血浆50 ml联合治疗20d,腹腔引流减少到无渗出液,胃瘘愈合.同时防止电解质紊乱,纠正脱水和休克,有效抗生素治疗,每天液体量300 ml,保证足够热卡供给,特别重视喂养,由糖水到糖奶比例液体,过渡到完全母乳喂养,胃肠正常运动,一般情况好,出院母乳喂养.
作者:张俊臻;王廷卿;苟三堂 刊期: 2001年第07期
1 病例报告女,55岁.因绝经5a发现盆腔肿物7a,以手术治疗于2001-01-08收入院.本例患者7a前体检时,妇检及B超发现盆腔内有一直径约3 cm肿物,与子宫关系密切,疑子宫肌瘤,定期随访,期间月经规律,经量中,无痛经,亦无其他自觉症状.5a前患者自然绝经,绝经后无不规则阴道流血及异常阴道排液,每年定期B超复查盆腔肿物大小,呈逐年增大之趋势.近1~2a来,自己平卧时能触膜到下腹包块,并常感腰酸、腰坠胀,既往有高血压、高血脂及双下肢静脉曲张史.G2P2、末次妊娠:1973-11-25,足月顺产,绝经前安全期避孕.入院查体:一般情况好,T36.4℃,P72次/min,R18次/min,BP150/90mmHg.心肺正常,腹软,肝脾未及,移动性浊音阴性.妇检:外阴阴道正常.宫颈光滑.宫体中位,约10wk孕大小,形状不规则,左前壁向外突,质硬、活动.左附件靠宫旁可及一直径4~5 cm肿物,质实偏囊,活动略受限,无压痛,右附件未及异常.B超:子宫前位6.0 cm×4.9 cm×4.0 cm,形态不规则增大,子宫左前见一实性低回声包块向外突起,边缘尚清,内有散在强光点,后方衰减,包块约4.3 cm× 6 cm×6.2 cm.提示:盆腔实性包块①子宫肌瘤可能性大.②卵巢肿物待排.宫颈刮片:巴氏Ⅰ级.入院拟诊:子宫肌瘤(多发性、变性不除外);左卵巢囊肿?(性质待查);高血压病(Ⅰ期).入院后于2001-01-10在连硬麻下,行全子宫加双附件切除术.术中见:左卵巢为一实性肿物,表面光滑,包膜完整,大小为10 cm×7.0 cm×6.0 cm,质硬,与周围组织无粘连.左输卵管正常.子宫位该肿物的右后方,外观色泽、形状正常,无萎缩,大小7.6 cm×6.0 cm×3.0 cm.左阔韧带内靠子宫下段有一直径6 cm包膜完整的实性肿物,有蒂连于下段前壁,右附件外观正常.术后病理:①左卵巢泡膜细胞瘤;②左阔韧带平滑肌瘤伴透明变性;③晚分泌期及分泌早期子宫内膜.
作者:万黎萍;郑引;段素欣 刊期: 2001年第07期
小儿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传单)是由病疹、病毒群的EB病毒引起与原发性EBV感染有别,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临床症状复杂,表现多种多样与许多疾病有相似之外,极易延误诊断,应引起临床医师重视.现把我科从1993-05~2001-11收治的42例分析如下.
作者:侯燕明;李敏遐 刊期: 2001年第0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