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承锋;芮凤
胆囊罗-阿氏(Rokitansky-Aschoff)窦穿孔是一种特殊的胆囊穿孔形式.由于文献报道不多,临床上很多人对此症的认识不深.不仅在术前,即使术中直视下也常难于作出正确诊断.作者曾参与治疗罗-阿氏窦穿孔14例,均为术中难以明确胆道或空腔脏器穿孔而反复探查的病例.本文旨在提出作者的诊断体会,以期引起临床诊治中注意.
作者:唐学洵 刊期: 2001年第07期
幼年型类风湿性关节炎是小儿时期一种常见的结缔组织病,其临床特点及体征无明显特异性,所以临床上极易误诊.我院1994~2000年治疗该病13例中,误诊8例,误诊率高达61%,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
作者:李运璧 刊期: 2001年第07期
目的探讨神经元移行异常的MRI影像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34例神经元移行异常的MRI表现,总结出其MRI影像特征.结果脑裂畸形15例,灰质异位22例,巨脑回6例.脑裂畸形表现为大脑半球的横行裂隙,边缘衬有灰质,脑表面可见楔形缺损区,侧脑室体部外侧壁憩室样突起,14例合并透明隔缺如.脑灰质异位表现为皮质区,皮质下及白质区,侧脑室周围灰质样病灶,在所有序列上与正常脑灰质信号相同.巨脑回表现为脑回增宽,变扁,灰质增厚,白质变薄,脑沟变浅.结论 MRI是诊断神经元移行异常的佳影像方法.
作者:李银官;曹代荣;倪希和 刊期: 2001年第07期
1 病例报告男.59岁.无诱因出现黑便1个月.胃镜示:十二指肠降段内侧见一红色粘膜肿胀,远端有出血,局部粘膜隆起,表面光滑.1个月体重下降2.5~3kg,睡眠尚好,柏油样便及黑便,小便正常,既往史无特殊,无家族遗传病及传染病史.查体:腹部平坦,腹软,无腹壁静脉曲张,未见胃肠型蠕动波,无压痛反跳痛及肌紧张,肝脾肋下未扪及,移动性浊音(-),肠鸣音正常.经B超、CT、MRI检查十二指肠平滑肌瘤或肉瘤.
作者:柴瑞新;张立斌;张晖 刊期: 2001年第07期
脐带是连接于胎儿与胎盘之间索条状结构,长约40~60 cm,粗约1.5~2.0 cm.含一脐静脉,两脐动脉,血管周围为华通氏胶,通过脐血管将氧及营养物质送入胎儿体内,同时将胎儿产生的CO2及代谢物质自脐血管经胎盘渗出体外,由母体排出.在分娩期若脐血管受压,血流受阻或因其他因素使胎儿循环发生障碍,可致胎儿窘迫或围产儿死亡.
作者:田中荣;孟晓旺 刊期: 2001年第07期
近年来,随着世界范围内结核病发病率的回升,回盲部结核的发病率也呈现上升趋势.常因解剖原因、患者检查痛苦及医源性因素不能作出明确诊断而误诊.近10a来,我院共误诊回盲部结核11例,均手术治疗并由病理确诊.
作者:王敬文;陈立英 刊期: 2001年第07期
我院自1985-07~2001-02共收治自发性气胸(以下简称气胸)336例,其中继发性气胸46例在首诊时误诊或漏诊.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本组男31例,女15例,年龄21~72岁.病因: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25例,肺炎7例,肺大泡5例,肺癌3例,肺结核2例,特发性肺纤维化4例.部位:右侧气胸26例,左侧气胸19例,双侧气胸1例.气胸气量:患侧肺组织被压缩<30% 10例,30%~50% 17例,>50% 15例,>80% 4例.
作者:蔺景双 刊期: 2001年第07期
腭裂儿童的主要症状之一是语言障碍,其极大地影响腭裂儿童的心理状态及生活质量,因此,正常语言功能恢复在腭裂儿童的序列治疗中居于重要地位.针对腭裂儿童独具特征性的腭裂音质进行语音治疗,其目的是祛除或减少不正确的发音、错误发音及因腭咽闭合不全造成的代偿性音,大限度的恢复其正常的语言功能.在语言训练中,医护、家长和孩子是相互紧密联系的有机体,这种联系构成了共同的治疗模式.因此对腭裂儿童及家长在语音训练过程中进行健康教育,使他们了解腭裂的基本知识,掌握语言训练的基本方法和技巧,学会分析不正确的发音方式给孩子以帮助和辅导,家长的协助在语音治疗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作者:李峰 刊期: 2001年第07期
猝死是心律失常或其他原因导致的心搏骤停.本文报道的16例均于夜间睡眠中突然死亡.现就16例猝死的尸解及猝死有关问题加以分析,探讨如下.
作者:郇正智 刊期: 2001年第07期
组织胞浆菌属是半知菌亚门、丝孢菌纲、丝孢菌目、丛梗孢科中的一个属[1],可侵犯网状内皮系统和淋巴系统,引起深部的真菌病,检出后即有诊断价值.组织胞浆菌病由对人具有病原性的荚膜组织浆菌及其杜包变种感染所致.荚膜组织胞浆菌的菌丝体产生的小孢子经呼吸道、皮肤、粘膜、胃肠道侵入人体,机体免疫功能低的易感人群,可在局部引起原发性组织胞浆菌病或播散至全身引起播散型组织胞浆菌病.鸡、狗、猫、鸟、鼠等是重要传染源[2].
作者:樊心友;张平;马天启 刊期: 2001年第07期
1 病例报告例1 男,46岁.因中上腹痛12h,呕吐3次于2001-03-09急诊入院.患者发病前饱餐后逆风用力蹬脚踏车数小时后突然出现胸部及上腹部持续性剧痛,并向全腹及左背后放射,吸气时疼痛加剧,伴大汗,面色发白.查体:T36℃,P92次/min,R24/min,口唇轻度紫绀,气管向左移位,右肋间饱满,右肺呼吸音消失.腹软,剑下压痛明显,有腹肌紧张,无反跳痛.胸透示右侧液气胸.WBC18.2×109/L,血淀粉酶130U/L.ECG:T Ⅱ、Ⅲ、avF、Vs倒置,ST段压低0.05mV.入院诊断:自发性液气胸.行胸穿抽出褐色带食物残渣液体.立即修正诊断:自发性食管破裂,感染中毒性休克.急转胸外科手术,全麻下开胸探查,证实为中下段约10 cm长度食管不规则破裂伴坏死,已无法修补,行食管部分切除.术中血压不稳定,术后体温高,一直无尿,出现急性肾功能衰竭.第2天,突然心跳呼吸停止.死后诊断:自发性食管破裂,急性化脓性脓胸,感染中毒性休克,急性肾功能衰竭.
作者:尤宜;于立耘;陆德川 刊期: 2001年第07期
经椎弓根内固定器治疗胸腰椎骨折临床已广泛开展,其创伤小、复位满意、固定坚强、操作方便的优点得到众多学者的公认,但手术操作中尚存在一些失误和并发症,应予以重视.现将我们开展经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脱位304例中的并发症结合文献作一分析.
作者:潘海涛;麻松;叶新华 刊期: 2001年第07期
心力衰竭是临床上常见的急诊,也是心血管病死亡的常见原因[1].心力衰竭愈后好坏关键在于早期诊断,而左心衰竭引起的血流动力学改变较早地反映到X线影像的变化,这些影像变化所产生的X线征象某些具有特征性,并早于临床表现.收集1980~2000年左心衰竭胸部X线片245例,追溯其首次X线胸片,发现其中32例在X线检查前,临床均无左心衰竭的诊断(统计资料来源于临床胸片申请单上的诊断),而在首次X线胸片上,已具有左心衰竭的X线影像变化.本文就其32例左心衰竭首次X线胸片征象进行总结分析,旨在提高左心衰竭的早期诊断.
作者:周建勤 刊期: 2001年第07期
1 病例报告女,55岁.因绝经5a发现盆腔肿物7a,以手术治疗于2001-01-08收入院.本例患者7a前体检时,妇检及B超发现盆腔内有一直径约3 cm肿物,与子宫关系密切,疑子宫肌瘤,定期随访,期间月经规律,经量中,无痛经,亦无其他自觉症状.5a前患者自然绝经,绝经后无不规则阴道流血及异常阴道排液,每年定期B超复查盆腔肿物大小,呈逐年增大之趋势.近1~2a来,自己平卧时能触膜到下腹包块,并常感腰酸、腰坠胀,既往有高血压、高血脂及双下肢静脉曲张史.G2P2、末次妊娠:1973-11-25,足月顺产,绝经前安全期避孕.入院查体:一般情况好,T36.4℃,P72次/min,R18次/min,BP150/90mmHg.心肺正常,腹软,肝脾未及,移动性浊音阴性.妇检:外阴阴道正常.宫颈光滑.宫体中位,约10wk孕大小,形状不规则,左前壁向外突,质硬、活动.左附件靠宫旁可及一直径4~5 cm肿物,质实偏囊,活动略受限,无压痛,右附件未及异常.B超:子宫前位6.0 cm×4.9 cm×4.0 cm,形态不规则增大,子宫左前见一实性低回声包块向外突起,边缘尚清,内有散在强光点,后方衰减,包块约4.3 cm× 6 cm×6.2 cm.提示:盆腔实性包块①子宫肌瘤可能性大.②卵巢肿物待排.宫颈刮片:巴氏Ⅰ级.入院拟诊:子宫肌瘤(多发性、变性不除外);左卵巢囊肿?(性质待查);高血压病(Ⅰ期).入院后于2001-01-10在连硬麻下,行全子宫加双附件切除术.术中见:左卵巢为一实性肿物,表面光滑,包膜完整,大小为10 cm×7.0 cm×6.0 cm,质硬,与周围组织无粘连.左输卵管正常.子宫位该肿物的右后方,外观色泽、形状正常,无萎缩,大小7.6 cm×6.0 cm×3.0 cm.左阔韧带内靠子宫下段有一直径6 cm包膜完整的实性肿物,有蒂连于下段前壁,右附件外观正常.术后病理:①左卵巢泡膜细胞瘤;②左阔韧带平滑肌瘤伴透明变性;③晚分泌期及分泌早期子宫内膜.
作者:万黎萍;郑引;段素欣 刊期: 2001年第07期
随着中药的广泛应用及剂型改革,在临床因中药引起变应性皮肤病例逐渐增多,笔者仅就临床所见23例做以分析.1 临床资料本组男9例,女14例,年龄大78岁,小13岁,平均年龄42岁.荨麻疹型16例,紫癜型2例,血管性水肿型2例,接触性皮炎2例,固定性药疹1例.致敏药物:单味中草药有西洋参、川贝母、番泻叶、胖大海、黄柏等.复方中成药有藿香正气丸、黄连上清丸、六神丸、如意金黄散、板兰根冲剂等.病例特点:中药所致变应性皮损为多形态,其中以荨麻疹型为多见,23例患者用药史均较单一,单味药物致敏者,皮损消退后,用原致敏药物的浓液作皮肤试验均显阳性反应,至于中草药复方所致变应性皮肤病,难以明确某具体药物的致敏情况未作报告.
作者:梁丽英 刊期: 2001年第07期
目的探讨小儿恶性组织细胞病(恶组)的临床特点、诊治方法及误诊原因.方法回顾分析34例恶组患儿临床资料.结果患儿主要症状为发热34例,面色苍白28例,消瘦及衰竭24例,出血症状19例.主要体征为肝大26例,脾大19例,浅表淋巴结肿大18例.血常规检查贫血34例,血小板减少30例,白细胞减少24例,全血细胞减少22例,8例周围血发现异形组织细胞.部分患儿有心肾功能损害及心肌酶升高.91.8%患者通过骨穿检查确诊,但部分患者需要多次多部位穿刺检查.入院时误诊率70.59%.误诊主要病种为再障、白血病、败血症、颅内感染等.34例中6例行1个疗程的COAP方案化疗,仅3例部分缓解.结论小儿恶组临床表现复杂多变,易误诊.临床上有发热、贫血、出血、肝脾淋巴结肿大、全血细胞减少应考虑该病,血象、骨髓象或淋巴结活检发现大量异形或多核巨组织细胞可以确诊.血象应注意在尾部寻找或用离心浓缩白细胞层涂片检查以便发现异形组织细胞.部分患者需行多次多部位骨穿检查.小儿恶组疗效差,治疗方法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作者:蔡幸生;林潮炮 刊期: 2001年第07期
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本组男10例,女3例,年龄27~63岁,平均46.2岁.临床上均有上腹部隐痛及腹胀病史,上腹肿块6例,上腹胀满纳差10例,发热5例,肝肿大11例,肝功能异常1例,白球比例1∶1,全组无肝硬化、黄疸,1例少量腹水.B超提示肝内巨大囊性变9例,实质性变4例.误诊时间0.5~9个月.1.2 误诊疾病术前6例误诊为肝囊肿,误诊1个月;4例误诊为肝癌,误诊9个月;2例误诊为肝脓肿,误诊2个月;1例误诊为肝包虫症,误诊1个月.
作者:赵红;刘永锋 刊期: 2001年第07期
治疗相关性白血病(Therapy-ralated Leukemin,TRL)近年有不断上升的趋势,与放化疗和其他药物治疗有关,现将我科1997~2000年收治5例治疗相关性白血病曾误诊为骨髓抑制病例的临床特点总结分析如下.
作者:孙晓东;乔健;赵红;封青海;马安柱 刊期: 2001年第07期
美国产BECKMAN CX9 ALX型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具有性能稳定、工作效率高等优点,我们使用该机3a来总结了一定的经验,现介绍一下供同道参考.
作者:孟凡科;陈静 刊期: 2001年第07期
1975-07~1999-06我们行肺癌根治术1612例,其中从临床症状到影像学表现都酷似肺癌而术后病理诊断为慢性非特异性炎症的老年肺炎患者23例.现将其临床特点、影像学及纤支镜检查所见和治疗方法的选择讨论分析如下.
作者:马海波;张晓慧;孙共启;唐志德;马春茂;梁志强;刘志勇;孙勇 刊期: 2001年第0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