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幽门管十二指肠交界处错构瘤性息肉误诊1例

柴瑞新;张立斌;张晖

关键词:幽门管十二指肠, 错构瘤性息肉, 诊断, 误诊
摘要:1 病例报告男.59岁.无诱因出现黑便1个月.胃镜示:十二指肠降段内侧见一红色粘膜肿胀,远端有出血,局部粘膜隆起,表面光滑.1个月体重下降2.5~3kg,睡眠尚好,柏油样便及黑便,小便正常,既往史无特殊,无家族遗传病及传染病史.查体:腹部平坦,腹软,无腹壁静脉曲张,未见胃肠型蠕动波,无压痛反跳痛及肌紧张,肝脾肋下未扪及,移动性浊音(-),肠鸣音正常.经B超、CT、MRI检查十二指肠平滑肌瘤或肉瘤.
中国误诊学杂志相关文献
  • 儿童组织细胞增生病误诊2例

    1 病例报告例1 女,2岁零7个月,因发现右颞部包块伴左下肢活动不灵活,收住我院神经外科.外院CT检查报告颅骨多发性骨髓瘤侵犯骨外软组织.术前检查外周血象无异常,尿本周蛋白试验阴性;X线示肺门淋巴结肿大.术中见灰红色肿瘤侵蚀颅骨内外板及右颞部软组织,切除病变骨,用有机玻璃修补缺损,标本送病检.病理检查:肉红色组织一堆,共6 cm×4 cm×25 cm,多数较细软,少数为碎骨片.镜下:见大片宽胞浆细胞,核膜薄,核形不规则,有纵行沟纹,核仁不明显,部分区域有坏死,并见较多嗜酸性粒细胞.病理诊断:(颅骨)分化性组织细胞增生症.追问病史,患者1a前因发热、咳嗽到当地医院就诊,X线提示肺门淋巴结结核,曾抗痨治疗10个月,其间反复出现皮肤丘疹,又行抗过敏治疗.病理报告发出时建议查血结核抗体,结果为阴性;并建议拍脊柱及骨盆片,脊柱骨未见异常,骨盆见多灶性溶洞样改变.结合临床、X线及病理检查结果,本例的诊断应为慢性分化性组织细胞增生症,即H-S-C氏病.患者出院后用胸腺肽等药物治疗,随访3a,生长发育良好,未发现新的骨性损害.

    作者:郭翠兰 刊期: 2001年第07期

  • 红霉素致心动过速1例

    1 病例报告男,45岁.因咳嗽、咳黄色粘痰伴胸痛、发热半个月余.查体:T39.1℃,P20次/min,BP122/80 mmHg.两肺未闻及干、湿性罗音;心腹检查阴性.胸片示:双侧间质性肺炎.支原体检查阳性.故以双侧间质性支原体肺炎收住院.给予乳酸红霉素0.9 g与5%葡萄糖注射液500 ml,静脉点滴,50滴/min,1次/d.同时给予其他对症治疗.3d后,患者咳嗽、咳黄色粘痰症状减轻,胸痛、发热症状消失,患者自以为好转,将乳酸红霉素静脉点滴100滴/min,0.5h后患者出现胸闷、心慌.查体:T36.3℃,P18次/min,BP120/80mmHg.两肺检查未闻及干、湿性罗音;HR140次/min,心音有力,心律整齐,未闻及病理性杂音.心电图示:窦性心动过速.同时让乳酸红霉素恢复为50滴/min,静脉点滴,40min后,胸闷、心慌症状消失,HR80次/min.复查ECG示:窦性心律.第2天,患者又把乳酸红霉素静脉点滴100滴/min,有出现同样症状,因此,考虑:乳酸红霉素快速静脉点滴致窦性心动过速.

    作者:冯红兵 刊期: 2001年第07期

  • 早于临床诊断32例左心衰竭X线征象分析

    心力衰竭是临床上常见的急诊,也是心血管病死亡的常见原因[1].心力衰竭愈后好坏关键在于早期诊断,而左心衰竭引起的血流动力学改变较早地反映到X线影像的变化,这些影像变化所产生的X线征象某些具有特征性,并早于临床表现.收集1980~2000年左心衰竭胸部X线片245例,追溯其首次X线胸片,发现其中32例在X线检查前,临床均无左心衰竭的诊断(统计资料来源于临床胸片申请单上的诊断),而在首次X线胸片上,已具有左心衰竭的X线影像变化.本文就其32例左心衰竭首次X线胸片征象进行总结分析,旨在提高左心衰竭的早期诊断.

    作者:周建勤 刊期: 2001年第07期

  • 十二指肠腺癌误诊1例

    1 病例报告男,46岁.于2000-03-12因上腹胀痛不适在当地医院行胃镜检查,发现十二指肠球后壁有约2 cm×1 cm溃疡,给予洛赛克治疗2个疗程后,症状缓解.停药1个月后症状加重.在同一医院行毕罗Ⅱ氏胃大部切除术(结肠前输入段对大弯、输入输出空肠段作侧侧吻合)因溃疡较深,与胰腺等周围组织粘连紧密,而将溃疡旷置.术后9d上腹出现包块,且疼痛明显,部分切口裂开,流出黄色肠内容物,诊断:十二指肠残端瘘.给予禁食、胃肠减压、抗炎、局部引流等治疗,包块消失,瘘口闭合出院.术后2个月,因再次出现上腹包块,持续顽固性疼痛于2000-08-05来我院,查体:患者消瘦明显,上腹正中见长15 cm手术切口疤痕,局部可触及质硬包块,无明显压痛.拟诊:十二指肠球溃疡术后、上腹炎性包块.于硬膜外麻醉下行剖腹探查术,经原切口入腹,见腹膜上有多个粟粒大小白色结节,局部组织粘连成团,腹主动脉旁淋巴结肿大,原吻合口通畅.切取原溃疡旷置处及淋巴结组织行冰冻切片检查,诊断:十二指肠腺癌、腹膜及腹腔淋巴结转移,关腹.于术后2个月死亡.

    作者:李海志;李光哲 刊期: 2001年第07期

  • 肺栓塞致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病因诊断5例分析

    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是由于肺、胸廓或肺动脉血管慢性病变所致的肺循环阻力增加、肺动脉高压,进而使右心肥厚、扩大,甚至发生右心衰竭的心脏病.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是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常见的病因,约占80%~90%,其他较少见的病因是胸廓运动障碍性疾病,甚少见的病因是肺血管疾病.慢性反复性肺血栓栓塞;发病隐匿、缓慢、发现较晚,主要表现为重症肺动脉高压和右心功能不全,是临床进行性的一种类型,近年研究发现临床并不少见.临床对COPD引起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的诊治非常熟悉,但是对反复发生的肺栓塞引起的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缺乏足够的重视.肺栓塞(PE)发病率较高,临床诊断率不高,特别是在基层医院诊断率还不高,误诊率可达40.6%~79.1%.现将我院近3a内诊断的由肺栓塞导致慢性肺源性心脏病5例报告如下.

    作者:刘献成;李献民 刊期: 2001年第07期

  • 胸外伤致急性心梗误诊1例

    1 病例报告男,31岁.2000-11-21因左前胸部外伤伴胸痛、胸闷、呼吸困难1d,加重5h入院.患者1d前被砖头击伤左前胸部,伤后自觉胸痛、胸闷,曾于我院就诊,行胸片检查未见异常,诊为胸壁软组织挫伤,予以对症治疗.5h前患者自觉上述症状加重,伴心悸、气短、出冷汗,来我院复诊.既往否认高血压、心脏病病史.查体:P92次/min,R21次/min,BP130/85 mmHg,神志清,左前胸第4肋水平可及3 cm×3 cm瘀斑,局部肿胀、触痛.未及骨擦音及骨擦感,双肺呼吸音清,心音钝,心率92次/min,律齐,各瓣膜听诊区未闻及病理性杂音,胸部正位片检查未见异常,心电图示V1~3导联呈QS型波群,ST段向上抬高且与直立的T波形成单相曲线,V4导联呈Qrs型,ST段向上抬高0.3mV,V5导联呈qRs型,q波深度>1/4R波,ST段向上抬高0.2mv.急查心肌酶谱:天冬氨酸转氨酶(AST)131U/L,乳酸脱氢酶L(LDH-L)249U/L,肌酸激酶(CK)368U/L,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120U/L.诊断:①左前胸臂软组织挫伤;②外伤性急性广泛前壁心肌梗死.给予止痛、吸氧、心肌营养、对症及支持等治疗,症状逐渐好转.此后2次复查心电图及心肌酶谱,均符合急性广泛前壁心肌梗死的动态变化过程,2wk后行心脏彩色超声多普勒扫描:各房室大小及活动度均正常,6wk后行冠状动脉造影示冠状动脉各支未见狭窄及病变.随诊3个月患者无不适.

    作者:周传江;崔金敏 刊期: 2001年第07期

  • 原发性胆囊癌误诊11例分析

    我院自1991-01~2000-12共收治原发性胆囊癌11例,均经病理检查确诊,误诊率为100%,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本组女10例,男1例,年龄50~73岁,病程3个月~2a.均有右上腹痛反复10a余,近1~2wk加重,均有程度不等的消化道症状,黄疸7例,进行性消瘦5例,剑下及右上腹压痛,无明显肌卫反跳痛11例.可触及胆囊,均未扪及浅表淋巴结肿大4例.11例B超均显示胆囊结石,胆囊增大4例,颈部结石嵌顿,长径约10~12cm;合并有胆总管结石3例,胆总管7~12cm;总胆红质及1min胆红质均有不同程度的增高7例,两者比例均>50%;血象均有不同程度的增高.

    作者:陈亚敏;吴宜斌 刊期: 2001年第07期

  • 输精管结扎术失败原因分析

    输精管结扎术(男扎)是目前世界上应用广、安全有效的男性绝育措施,由于术后残余精子、自然再通、精子肉芽肿形成、误扎或漏扎及术后感染等因素致男扎失败.这不仅影响计生工作的开展,而且对夫妻在感情上、精神上、生活上都会带来一定的影响,个别可造成不良后果.因此,全面认识失败的原因对提高手术质量及有效节育率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作者:何庆敏;徐锡胜 刊期: 2001年第07期

  • 老年人原发性脑肿瘤误诊26例分析

    近年来,老年人原发性脑肿瘤的发病率及死亡率显著增加,但因老年人原发性脑肿瘤的临床特点与中青年人有较大不同,临床极易造成误诊,现将我院1995-01~1999-12收治的26例老年人原发性脑肿瘤误诊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并与同期的31例中青年原发性脑肿瘤患者的临床进行对比观察,结果如下.

    作者:许冬梅;陈继征 刊期: 2001年第07期

  • 婴儿获得性凝血酶原减低症并颅内出血观察

    婴儿获得性凝血酶原减低症(APD)又称维生素K依赖因子缺乏症.临床见于生后4~5d出现的新生儿自然出血症,又叫早发性维生素K依赖因子缺乏症,还见于生后1~2个月左右的婴儿出现的晚发性维生素K依赖因子缺乏症.此种疾病多合并严重的颅内出血.均由于维生素K摄入不足,吸收不良或利用、合成障碍所致体内凝血酶原显著减少而引起的出血性疾病.多见于新生儿及40~50日龄的婴儿,以后者多见且发病危重,以颅内出血为主要表现.为提高对本病的认识,现将我院1992~1997年收治56例病例报告如下.

    作者:马进强;王歌今;李成国 刊期: 2001年第07期

  • 试论经间期出血和排卵期出血之区别

    经间期出血和排卵期出血,在中西医权威性专著中的概念尚各司其说.如说:2次月经之间发生的阴道流血称经间期出血[1],凡在2次月经之间,即纟因蕴之时周期性阴道出血,称为经间期出血[2].经间期出血,若发生在下一次月经来潮前14~15d,历时3~4d.且血量极少时,多为排卵期出血[3].若月经周期延长,不在排卵期的经间期出血定为何名?不在经间期的排卵期出血为何名?均未提及.笔者认为讨论之,区别之,对生理、病理和临床诊断很有必要.

    作者:田炳照 刊期: 2001年第07期

  • 恶性淋巴上皮病误诊1例分析

    恶性淋巴上皮病(Malignant Lymphoepithelial Lesion MLEL)是一种较罕见的涎腺恶性肿瘤.由于在临床表现上的多样性,极易误诊,现将我科所遇1例报道如下.

    作者:李铮;尹明平;费伟;沈志浩 刊期: 2001年第07期

  • 经纤维支气管镜支气管肺泡灌洗操作体会

    支气管肺泡灌洗(BAL)的方法目前不完全统一,我们采用BAL技术规范进行支气管肺泡灌洗,获得了理想的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ALF)标本,现将我们工作中体会介绍如下.

    作者:尤兰华;陈杭薇 刊期: 2001年第07期

  • 神经元移行异常的MRI诊断

    目的探讨神经元移行异常的MRI影像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34例神经元移行异常的MRI表现,总结出其MRI影像特征.结果脑裂畸形15例,灰质异位22例,巨脑回6例.脑裂畸形表现为大脑半球的横行裂隙,边缘衬有灰质,脑表面可见楔形缺损区,侧脑室体部外侧壁憩室样突起,14例合并透明隔缺如.脑灰质异位表现为皮质区,皮质下及白质区,侧脑室周围灰质样病灶,在所有序列上与正常脑灰质信号相同.巨脑回表现为脑回增宽,变扁,灰质增厚,白质变薄,脑沟变浅.结论 MRI是诊断神经元移行异常的佳影像方法.

    作者:李银官;曹代荣;倪希和 刊期: 2001年第07期

  • 继发性自发性气胸误漏诊46例分析

    我院自1985-07~2001-02共收治自发性气胸(以下简称气胸)336例,其中继发性气胸46例在首诊时误诊或漏诊.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本组男31例,女15例,年龄21~72岁.病因: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25例,肺炎7例,肺大泡5例,肺癌3例,肺结核2例,特发性肺纤维化4例.部位:右侧气胸26例,左侧气胸19例,双侧气胸1例.气胸气量:患侧肺组织被压缩<30% 10例,30%~50% 17例,>50% 15例,>80% 4例.

    作者:蔺景双 刊期: 2001年第07期

  • 良性复发性无菌性脑膜炎1例

    1 病例报告女,36岁.因反复头痛2a,再发1d于2001-01-06入院.2a前无诱因出现持续性头部胀痛伴发热,T39.1℃,呕吐.于当地医院查脑脊液(CSF)压力190 mmH2O,细胞数126×106/L,单核0.64,多核0.36,蛋白质0.39 g/L,糖2.5 mmol/L.予抗感染治疗6d后头痛缓解出院.出院后可参加日常活动.1a前再发头痛、发热,于当地医院以病毒性脑膜炎治疗5d后缓解.1d前再发头痛、发热入院.2a来反复生殖器疱疹未愈.查体:T37.4℃,P88次/min,R20次/min,BP100/60 mmHg,神志清,双瞳孔等圆等大,直径3 mm,对光反射灵敏,心肺无异常,肝脾肋下未及,左侧小阴唇内侧、阴道口下极各见一0.5 cm×0.5 cm、1.5 cm×1.5 cm红色丘疹.颅神经检查无异常,四肢肌力、肌张力正常,感觉共济检查正常,双侧巴氏征阴性,颈抵抗,克氏征阳性.化验:WBC7.0×109/L,N0.62,Hb132 g/L,PLT203×109/L,ESR10 mm/h.抗核抗体、抗HIV抗体、抗单纯疱疹Ⅱ病毒IgM均阴性.头颅CT、胸片、心电图无异常.起病后48hCSF压力208 mmH2O,细胞数140×106/L,单核0.96,多核0.04,蛋白质0.35 g/L,糖4.5 mmol/L,未检出结核杆菌及隐球菌,培养无病原菌生长.诊断为良性复发性无菌性脑膜炎.予糖皮质激素及阿昔洛韦等治疗7d后症状体征缓解,20d后复查脑脊液正常出院.

    作者:何韶铮 刊期: 2001年第07期

  • 论产生不合理用药的诸因素剖析

    药物是一把双刃剑,在疾病治疗的使用过程中有利亦有弊.WHO认为,全球死亡人数中有近1/3不是死于自然衰老及疾病,而是死于不合理用药[1].不合理应用或滥用抗生素的现象更是日益突出,在我国现有的0.5~0.8亿残疾人中,1/3左右为听力残疾,其致聋原因60%~80%与使用氨基糖甙类抗生素有关[1].不合理用药已成为影响临床疗效和危害人民健康的重要因素,其造成的严重后果不容忽视.产生不合理用药的因素有多种,本文试对其进行剖析,以求引起全社会的关注,共同提高我们合理用药的水平.

    作者:朱健平;谭晓兰 刊期: 2001年第07期

  • 恶性肿瘤患者无瘤生存期或带瘤生存期发生胸腔积液的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恶性肿瘤患者无瘤生存期或带瘤生存期发生胸腔积液的诊断和治疗.方法对62例恶性肿瘤患者出现胸腔积液进行影像学、病理学检查,以及血清和胸水的一系列实验室检查,判断积液性质并指导治疗.结果 62例患者中,54例为原发恶性肿瘤所致的恶性胸腔积液,8例为非恶性胸腔积液,其中2例结核,2例充血性心力衰竭,3例肝硬化,1例胸膜间皮瘤.结论已确诊为恶性肿瘤的患者在无瘤生存期或带瘤生存期出现胸腔积液时,部分不是恶性肿瘤胸膜转移引起,诊断及治疗需要区别对待.

    作者:陈碧君;黄振倩;戴建武 刊期: 2001年第07期

  • 经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的并发症304例分析

    经椎弓根内固定器治疗胸腰椎骨折临床已广泛开展,其创伤小、复位满意、固定坚强、操作方便的优点得到众多学者的公认,但手术操作中尚存在一些失误和并发症,应予以重视.现将我们开展经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脱位304例中的并发症结合文献作一分析.

    作者:潘海涛;麻松;叶新华 刊期: 2001年第07期

  • 直背综合征误诊12例分析

    Rawlings于1960年首先提出一种可引起假性心脏病的胸廓畸形,称之为直背综合征.国内至今已报道数百例,说明直背综合征并非少见,现将我近10a临床所见而又被误诊12例报告如下.

    作者:潘力行 刊期: 2001年第07期

中国误诊学杂志

中国误诊学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主办:中华预防医学会 漯河市中心医院 重庆第九人民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