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银官;曹代荣;倪希和
目的分析胸段脊髓压迫症漏诊、误诊的原因.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对漏诊、误诊的胸段脊髓压迫症的病例进行分析.结果 11例椎管内髓外肿瘤中,神经纤维瘤5例,神经鞘瘤4例,脊膜瘤2例,误诊为尿路结石2例,不典型冠心病2例,漏诊为胆囊结石1例,胆囊炎1例,行胆囊切除无效;慢性浅表性胃炎2例,药物治疗无效;原因不明的胸腹部疼痛3例,其中1例于剖腹探查手术前要求放弃.结论上述原因可导致胸段脊髓压迫症的漏诊、误诊,应避免发生.
作者:徐学君;刘之一;游潮;屈遂林 刊期: 2001年第07期
笔者收集整理从1976~1998年慢性淋巴细胞性甲状腺炎185例,由于误诊导致手术错误38例,本文就38例分析如下.1 临床资料38例均为女性,年龄24~49岁,中位数37岁,病程1a以内3例,2~5a33例,11a以上2例.甲状腺表现为弥漫性肿大伴结节状肿块.术后病理证实为慢性淋巴细胞甲状腺炎.其中合并甲状腺功能亢进(下称甲亢)4例,并甲状腺癌(下称甲癌)5例(全为乳头状癌).术后2~6个月检测TSH均增高.其中T4、FT4值正常的亚临床甲状腺功能减退17例,其中T4、FT4值降低的甲状腺功能减退(下称甲减)21例.随访并甲癌5例,分别为术后9a、13a死亡各1例,存活的另3例分别为术后2~3a 2例,26a 1例.
作者:方连法;许立恒;姜克宁 刊期: 2001年第07期
1 病例报告男.59岁.无诱因出现黑便1个月.胃镜示:十二指肠降段内侧见一红色粘膜肿胀,远端有出血,局部粘膜隆起,表面光滑.1个月体重下降2.5~3kg,睡眠尚好,柏油样便及黑便,小便正常,既往史无特殊,无家族遗传病及传染病史.查体:腹部平坦,腹软,无腹壁静脉曲张,未见胃肠型蠕动波,无压痛反跳痛及肌紧张,肝脾肋下未扪及,移动性浊音(-),肠鸣音正常.经B超、CT、MRI检查十二指肠平滑肌瘤或肉瘤.
作者:柴瑞新;张立斌;张晖 刊期: 2001年第07期
组织胞浆菌属是半知菌亚门、丝孢菌纲、丝孢菌目、丛梗孢科中的一个属[1],可侵犯网状内皮系统和淋巴系统,引起深部的真菌病,检出后即有诊断价值.组织胞浆菌病由对人具有病原性的荚膜组织浆菌及其杜包变种感染所致.荚膜组织胞浆菌的菌丝体产生的小孢子经呼吸道、皮肤、粘膜、胃肠道侵入人体,机体免疫功能低的易感人群,可在局部引起原发性组织胞浆菌病或播散至全身引起播散型组织胞浆菌病.鸡、狗、猫、鸟、鼠等是重要传染源[2].
作者:樊心友;张平;马天启 刊期: 2001年第07期
冠心病的二级预防是指在冠心病患者,通过适当的预防治疗措施,降低其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对吸烟、血脂异常、高血压、糖尿病、肥胖等危险因子的干预,以及阿司匹林、ACEI、β受体阻滞剂的应用,可以明显改善冠心病患者的预后,也是我们进行冠心病二级预防的关键所在.
作者:孙立勤;于春艳 刊期: 2001年第07期
格林-巴利综合征早期临床表现复杂多样,常伴有前驱症状,容易误诊.1994~2000年临沂市收治的格林-巴利综合征63例,其中初诊时误诊19例,误诊率为30.2%.现对其误诊原因进行回顾性分析,报道如下.
作者:韩蔷;刘宇;李光;汤荣兰 刊期: 2001年第07期
我国于2000-01-01起开始实行非处方药与处方药管理制度,第一批非处方(OTC)药品目录有165个品种,是由医药学专家根据应用安全、疗效确切、质量稳定、使用方便的原则,从已上市的5600余个西药、3500余个中成药(不包括中药饮片)中遴选出来的,大大方便了人民群众使用,人们可以大病上医院,小病去药店.但现阶段我国药品分类管理制度刚刚开始试行,药店及医院商场里的执业药师数额有限,因此使用非处方药往往靠患者自己选择、自己用药.由于专业知识的局限性,用户在使用非处方药时往往存在着某些用药误区.
作者:韩方璇 刊期: 2001年第07期
随着科学技术迅速发展,人们法律意识增强,医疗护理安全受到了人们广泛的关注,也对护理管理者提出了新的挑战,根据国外资料动态,笔者提出新的观点.
作者:金紫云 刊期: 2001年第07期
心力衰竭是临床上常见的急诊,也是心血管病死亡的常见原因[1].心力衰竭愈后好坏关键在于早期诊断,而左心衰竭引起的血流动力学改变较早地反映到X线影像的变化,这些影像变化所产生的X线征象某些具有特征性,并早于临床表现.收集1980~2000年左心衰竭胸部X线片245例,追溯其首次X线胸片,发现其中32例在X线检查前,临床均无左心衰竭的诊断(统计资料来源于临床胸片申请单上的诊断),而在首次X线胸片上,已具有左心衰竭的X线影像变化.本文就其32例左心衰竭首次X线胸片征象进行总结分析,旨在提高左心衰竭的早期诊断.
作者:周建勤 刊期: 2001年第07期
1 病例报告例1 女,55岁.因双下肢瘙痒半个月,2000-01-20外擦肤轻松软膏(天津药业有限公司,批号99067065)2h后患者身感不适,全身发痒,随即全身出现散在的大小不等红色风团,既往无药物过敏史.也未外擦此药,皮肤科情况:头面部、背部、胸腹部及四肢出现散在大小不等的红色椭圆形或不规则的风团,融合成片.给予扑尔敏等抗过敏药物处理,后逐渐消退,1个月后重复擦此药,又出现以上症状,继抗过敏治疗而愈.
作者:李卫华 刊期: 2001年第07期
快速冰冻切片(FS,Frozen sections)对临床手术中肿瘤的定性有很高的诊断价值,因各种原因,FS仍存在较高的误诊率,给临床手术治疗带来很大的难度,现总结我院1995~2000年FS误诊的33例肿瘤资料,探讨其发生原因,以期提高FS的诊断准确性.
作者:王天科 刊期: 2001年第07期
猝死是心律失常或其他原因导致的心搏骤停.本文报道的16例均于夜间睡眠中突然死亡.现就16例猝死的尸解及猝死有关问题加以分析,探讨如下.
作者:郇正智 刊期: 2001年第07期
1 病例报告例1 男,6岁.8h前玩耍时突发右侧腹股沟肿块伴疼痛,无腹痛,无呕吐,既往无腹股沟区肿块史.检查:右侧腹股沟区耻骨结节外侧可见4 cm×3 cm×3 cm椭圆形肿块,表面光滑,边界清,质稍硬.触之疼痛.诊断为右侧腹股沟斜疝嵌顿.急诊手术切开皮肤,皮下组织,可见数支粗大血管纵横交错,向四周蔓延,游离时剪破血管,见腔内有大量陈旧性血栓,切除瘤体组织,血管粗直径达1 cm,术后诊断:蔓状血管瘤.病理诊断:血管组织瘤样增生.术后8d痊愈出院.约1.5a后原切口下复发,再次手术清扫,至今3a无复发.
作者:李飞 刊期: 2001年第07期
我科从1990-01~1999-12共施行脾、胰尾联合脏器切除治疗中晚期贲门癌29例,占同期贲门癌手术的1.41%(29/2060),现报告如下.
作者:孙诠;程秀珍;刘富才;田俊英;褚旭英;郝丽芬 刊期: 2001年第07期
婴儿获得性凝血酶原减低症(APD)又称维生素K依赖因子缺乏症.临床见于生后4~5d出现的新生儿自然出血症,又叫早发性维生素K依赖因子缺乏症,还见于生后1~2个月左右的婴儿出现的晚发性维生素K依赖因子缺乏症.此种疾病多合并严重的颅内出血.均由于维生素K摄入不足,吸收不良或利用、合成障碍所致体内凝血酶原显著减少而引起的出血性疾病.多见于新生儿及40~50日龄的婴儿,以后者多见且发病危重,以颅内出血为主要表现.为提高对本病的认识,现将我院1992~1997年收治56例病例报告如下.
作者:马进强;王歌今;李成国 刊期: 2001年第07期
恙虫病是一种由立克次体引起的急性自然疫源性传染病,其临床特点多表现为突然起病、发热、皮疹、焦痂、淋巴结肿大、外斐氏试验呈阳性.临床表现典型时,大多不易误诊,但如若该病以其并发症为首发症状出现时,常易误诊为其他疾病.我院自1996-05~1999-10间共收治恙虫病92例,其中18例入院时初诊误诊,误诊原因分析如下.
作者:张松林 刊期: 2001年第07期
目的报告我院手术治疗先天性肠旋转不良的经验及教训.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1987~2000年诊断及治疗17例先天性肠旋转不良的临床经过.结果男10例,女7例,年龄从生后第1天~7岁(平均年龄10个月),均作Ladd′s手术.其中新生儿10例,同时并有肠闭锁、膈疝、胃大弯破裂、胃穿孔、肠扭转各1例,环形胰腺2例,其中1例胃大弯破裂并环形胰腺及肠旋转不良.本组5例需再次手术,原因为忽略性环胰、十二指肠索带松解不充分等.无1例死亡.15例获得远期随访,时间为3~13a,平均7a.结论对先天性肠旋转不良以及可能并发的畸形有充分认识和了解,避免误诊,以及手术中作出妥善处理,是避免再次手术的关键.
作者:吴文华;谭建中;丘禹洪;王恩礼;林启发 刊期: 2001年第07期
1990~2000年间,我科经纤维支气管镜(FB)检查病理确诊肺癌532例中,肺小细胞癌(Sclc)40例(占7.5%),其中以神经系统症状为首发表现而就医的颅内或脊髓转移患者占40%(16/40),因呼吸系统症状缺如或不明显,均被误诊,教训颇深,报道如下.
作者:丁桂真 刊期: 2001年第07期
小儿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传单)是由病疹、病毒群的EB病毒引起与原发性EBV感染有别,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临床症状复杂,表现多种多样与许多疾病有相似之外,极易延误诊断,应引起临床医师重视.现把我科从1993-05~2001-11收治的42例分析如下.
作者:侯燕明;李敏遐 刊期: 2001年第07期
经椎弓根内固定器治疗胸腰椎骨折临床已广泛开展,其创伤小、复位满意、固定坚强、操作方便的优点得到众多学者的公认,但手术操作中尚存在一些失误和并发症,应予以重视.现将我们开展经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脱位304例中的并发症结合文献作一分析.
作者:潘海涛;麻松;叶新华 刊期: 2001年第0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