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峰
异位胰腺临床少见,发生于总胆管末段更为罕见,我们近10a收治2例,术前均误诊为胆道恶性肿瘤.为提高对本病的认识,现将临床资料整理报告如下.
作者:刘金炎;许国平 刊期: 2001年第07期
Q-T离散度(Q-Td)指标准12导联心电图上大Q-T间期(Q-Tmax)和小Q-T间期(Q-Tmin)之差,它代表心室肌复极不同步性和电不稳定性的程度.用6511型心电图机以25 mm/s速度描记常规12导联心电图,我院心电图室开展用日本NEC-12导联同步心电图机描记的12导联心电图,由同一医师测定Q-T间期、QRS波群、R-R间期,选T波清楚的导联,各导联连续测量3个Q-T间期取其均值,并按以下公式计算:Q-Td=Q-Tmax-Q-Tmin.Q-Td正常值为10~40 ms(29.3 ms±12.1 ms),<50 ms.其临床意义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
作者:李逢川 刊期: 2001年第07期
目的探讨小儿恶性组织细胞病(恶组)的临床特点、诊治方法及误诊原因.方法回顾分析34例恶组患儿临床资料.结果患儿主要症状为发热34例,面色苍白28例,消瘦及衰竭24例,出血症状19例.主要体征为肝大26例,脾大19例,浅表淋巴结肿大18例.血常规检查贫血34例,血小板减少30例,白细胞减少24例,全血细胞减少22例,8例周围血发现异形组织细胞.部分患儿有心肾功能损害及心肌酶升高.91.8%患者通过骨穿检查确诊,但部分患者需要多次多部位穿刺检查.入院时误诊率70.59%.误诊主要病种为再障、白血病、败血症、颅内感染等.34例中6例行1个疗程的COAP方案化疗,仅3例部分缓解.结论小儿恶组临床表现复杂多变,易误诊.临床上有发热、贫血、出血、肝脾淋巴结肿大、全血细胞减少应考虑该病,血象、骨髓象或淋巴结活检发现大量异形或多核巨组织细胞可以确诊.血象应注意在尾部寻找或用离心浓缩白细胞层涂片检查以便发现异形组织细胞.部分患者需行多次多部位骨穿检查.小儿恶组疗效差,治疗方法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作者:蔡幸生;林潮炮 刊期: 2001年第07期
1 病例报告女,55岁.因绝经5a发现盆腔肿物7a,以手术治疗于2001-01-08收入院.本例患者7a前体检时,妇检及B超发现盆腔内有一直径约3 cm肿物,与子宫关系密切,疑子宫肌瘤,定期随访,期间月经规律,经量中,无痛经,亦无其他自觉症状.5a前患者自然绝经,绝经后无不规则阴道流血及异常阴道排液,每年定期B超复查盆腔肿物大小,呈逐年增大之趋势.近1~2a来,自己平卧时能触膜到下腹包块,并常感腰酸、腰坠胀,既往有高血压、高血脂及双下肢静脉曲张史.G2P2、末次妊娠:1973-11-25,足月顺产,绝经前安全期避孕.入院查体:一般情况好,T36.4℃,P72次/min,R18次/min,BP150/90mmHg.心肺正常,腹软,肝脾未及,移动性浊音阴性.妇检:外阴阴道正常.宫颈光滑.宫体中位,约10wk孕大小,形状不规则,左前壁向外突,质硬、活动.左附件靠宫旁可及一直径4~5 cm肿物,质实偏囊,活动略受限,无压痛,右附件未及异常.B超:子宫前位6.0 cm×4.9 cm×4.0 cm,形态不规则增大,子宫左前见一实性低回声包块向外突起,边缘尚清,内有散在强光点,后方衰减,包块约4.3 cm× 6 cm×6.2 cm.提示:盆腔实性包块①子宫肌瘤可能性大.②卵巢肿物待排.宫颈刮片:巴氏Ⅰ级.入院拟诊:子宫肌瘤(多发性、变性不除外);左卵巢囊肿?(性质待查);高血压病(Ⅰ期).入院后于2001-01-10在连硬麻下,行全子宫加双附件切除术.术中见:左卵巢为一实性肿物,表面光滑,包膜完整,大小为10 cm×7.0 cm×6.0 cm,质硬,与周围组织无粘连.左输卵管正常.子宫位该肿物的右后方,外观色泽、形状正常,无萎缩,大小7.6 cm×6.0 cm×3.0 cm.左阔韧带内靠子宫下段有一直径6 cm包膜完整的实性肿物,有蒂连于下段前壁,右附件外观正常.术后病理:①左卵巢泡膜细胞瘤;②左阔韧带平滑肌瘤伴透明变性;③晚分泌期及分泌早期子宫内膜.
作者:万黎萍;郑引;段素欣 刊期: 2001年第07期
1999年以来,我们先后收治19例误诊为急性脑血管病的低血糖患者,现将误诊原因分析如下.1 临床资料本组男11例,女8例,年龄63~78岁,平均63.65岁.其中:因糖尿病服药所致15例,原因不明4例.从入院到确诊时间为3~48h,平均7.8h.临床表现:意识朦胧、定向力障碍、震颤9例,占47.36%;躁动不安、四肢抽搐6例,占31.57%;昏迷、小便失禁4例,占21.05%.查体:瞳孔散大8例,占42.10%;瞳孔缩小3例,占15.78%;锥体束征阳性8例,占42.10%;巴彬斯征阳性4例,占21.05%;肌张力降低9例,占47.36%;血压升高6例,占31.5%;血压下降3例,占15.78%;HR>100次/min 16例,占84.12%.辅助检查:血糖1.3~2.6 mmol/L,平均2.03 mmol/L.头颅CT除7例见陈旧性脑梗塞外,未见脑出血或新梗塞灶,血钾降低6例,尿素氮及血肌酐升高7例.治疗及转归:明确诊断后,立即给予50%葡萄糖静脉注射,5%~10%葡萄糖维持滴注,18例治愈,1例死亡.
作者:尉国典 刊期: 2001年第07期
幼年型类风湿性关节炎是小儿时期一种常见的结缔组织病,其临床特点及体征无明显特异性,所以临床上极易误诊.我院1994~2000年治疗该病13例中,误诊8例,误诊率高达61%,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
作者:李运璧 刊期: 2001年第07期
格林-巴利综合征早期临床表现复杂多样,常伴有前驱症状,容易误诊.1994~2000年临沂市收治的格林-巴利综合征63例,其中初诊时误诊19例,误诊率为30.2%.现对其误诊原因进行回顾性分析,报道如下.
作者:韩蔷;刘宇;李光;汤荣兰 刊期: 2001年第07期
本文分析了我院1988-01~1999-12住院分娩的118例妊娠合并心脏病的资料,现将结果报告如下.1 对象和方法1988-01~1999-12我院共收住院分娩产妇40948例,合并心脏病者118例(占0.29%),其诊断于产前通过病史、查体、胸片、心电图、超声及外科手术证实,年龄22~41岁,经产妇13例,初产妇105例.系统性回顾分析:采用四格表确切概率法加以统计学处理.
作者:王桂青;于国利 刊期: 2001年第07期
后循环脑梗死临床上并不少见,但由于各种原因,早期易于误诊,或诊断时间延长,以至延误溶栓治疗时机.本文就我院1995年至今收治的32例后循环脑梗死患者早期误诊原因进行总结分析.
作者:潘志信 刊期: 2001年第07期
我院自1997~2000因老年人食管疾患致胸痛误诊为心绞痛共23例,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本组男15例,女8例,年龄58~72岁,平均65岁.病史0.5~3a.全部患者均表现为胸骨后或心前区疼痛,向肩背部放射9例,与饮食有关6例,伴心悸、胸闷5例,与活动有关3例,与体位有关3例,与精神有关2例,体态肥胖11例,吸烟9例,饮酒13例,有轻度血压升高6例.胸痛发作时心电图或动态心电图检查、ST段压低7例,T波低平或浅倒5例,室性早搏3例,房性早搏1例.以冠心病心绞痛收住院治疗10例,门诊治疗13例,均采用静滴或口服硝酸甘油,改善冠脉循环、营养心肌等治疗后无效或加重,又经胃镜或X线钡餐检查证实有反流性食管炎13例,食管憩室炎2例,食管溃疡2例,食管裂孔疝4例,食管痉挛2例.并经胸部拍片和B超检查排除其他原因引起的胸痛.
作者:王庆春;翟世敏;李新文 刊期: 2001年第07期
目的探讨神经元移行异常的MRI影像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34例神经元移行异常的MRI表现,总结出其MRI影像特征.结果脑裂畸形15例,灰质异位22例,巨脑回6例.脑裂畸形表现为大脑半球的横行裂隙,边缘衬有灰质,脑表面可见楔形缺损区,侧脑室体部外侧壁憩室样突起,14例合并透明隔缺如.脑灰质异位表现为皮质区,皮质下及白质区,侧脑室周围灰质样病灶,在所有序列上与正常脑灰质信号相同.巨脑回表现为脑回增宽,变扁,灰质增厚,白质变薄,脑沟变浅.结论 MRI是诊断神经元移行异常的佳影像方法.
作者:李银官;曹代荣;倪希和 刊期: 2001年第07期
我科从1990-01~1999-12共施行脾、胰尾联合脏器切除治疗中晚期贲门癌29例,占同期贲门癌手术的1.41%(29/2060),现报告如下.
作者:孙诠;程秀珍;刘富才;田俊英;褚旭英;郝丽芬 刊期: 2001年第07期
乳腺癌为女性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由于其病灶位于体表,触诊辅以其他手段检查不难诊断,但在临床工作中,有时会见到一种质地软韧的乳腺癌极易误诊为良性病变而导致诊断、治疗时间的推迟,影响疗效和预后.本文现将我院因其病灶软韧而延误诊断的30例乳腺癌予以报告,目的在于引起临床上重视.
作者:梁洪伟;单吉贤 刊期: 2001年第07期
婴儿获得性凝血酶原减低症(APD)又称维生素K依赖因子缺乏症.临床见于生后4~5d出现的新生儿自然出血症,又叫早发性维生素K依赖因子缺乏症,还见于生后1~2个月左右的婴儿出现的晚发性维生素K依赖因子缺乏症.此种疾病多合并严重的颅内出血.均由于维生素K摄入不足,吸收不良或利用、合成障碍所致体内凝血酶原显著减少而引起的出血性疾病.多见于新生儿及40~50日龄的婴儿,以后者多见且发病危重,以颅内出血为主要表现.为提高对本病的认识,现将我院1992~1997年收治56例病例报告如下.
作者:马进强;王歌今;李成国 刊期: 2001年第07期
1 病例报告男,50岁.因腹胀、少尿14d加重2d入院,于14d前服用鲤鱼胆后出现腹胀,伴尿量减少,无腹痛、便血、恶心症状,就诊于本县医院,诊断为不完全性肠梗阻,治疗后无明显好转,此后出现腹泻,腹胀加重,尿量明显减少,约400 ml/d,为进一步治疗到我院就诊,入科查体:下肢轻度水肿,T36℃,P80次/min,BP165/90 mmHg,血BUN29.7 mmol/L,K+5.94 mmol/L.诊断为急性肾功能衰竭,高钾血症,经纠正血钾,保护肾功能对症治疗,1个月后患者痊愈出院.
作者:王婷 刊期: 2001年第07期
老年人上消化道出血是内科常见急症,为探讨其病因分布及临床特点,为临床防治提供一些有益的资料,本文对我院1995-01~1999-12老年人上消化道出血并经胃镜检查的住院患者139例的临床资料作一回顾性分析.
作者:魏南 刊期: 2001年第07期
1 病例报告女,36岁.因反复头痛2a,再发1d于2001-01-06入院.2a前无诱因出现持续性头部胀痛伴发热,T39.1℃,呕吐.于当地医院查脑脊液(CSF)压力190 mmH2O,细胞数126×106/L,单核0.64,多核0.36,蛋白质0.39 g/L,糖2.5 mmol/L.予抗感染治疗6d后头痛缓解出院.出院后可参加日常活动.1a前再发头痛、发热,于当地医院以病毒性脑膜炎治疗5d后缓解.1d前再发头痛、发热入院.2a来反复生殖器疱疹未愈.查体:T37.4℃,P88次/min,R20次/min,BP100/60 mmHg,神志清,双瞳孔等圆等大,直径3 mm,对光反射灵敏,心肺无异常,肝脾肋下未及,左侧小阴唇内侧、阴道口下极各见一0.5 cm×0.5 cm、1.5 cm×1.5 cm红色丘疹.颅神经检查无异常,四肢肌力、肌张力正常,感觉共济检查正常,双侧巴氏征阴性,颈抵抗,克氏征阳性.化验:WBC7.0×109/L,N0.62,Hb132 g/L,PLT203×109/L,ESR10 mm/h.抗核抗体、抗HIV抗体、抗单纯疱疹Ⅱ病毒IgM均阴性.头颅CT、胸片、心电图无异常.起病后48hCSF压力208 mmH2O,细胞数140×106/L,单核0.96,多核0.04,蛋白质0.35 g/L,糖4.5 mmol/L,未检出结核杆菌及隐球菌,培养无病原菌生长.诊断为良性复发性无菌性脑膜炎.予糖皮质激素及阿昔洛韦等治疗7d后症状体征缓解,20d后复查脑脊液正常出院.
作者:何韶铮 刊期: 2001年第07期
1 病例报告男,2岁.因阵咳2d,高热伴频抽搐1d,于2001-01-10急诊入院.查体:T41.4℃,P180次/min,R42次/min,抽搐状态,神志不清,面色苍白,口周发绀,周身皮肤可见多处因创伤遗留的疤痕,咽赤,双侧扁桃体无肿大,颈软,心肺无异常,腹软,肝肋下1.5 cm,质软,各种深浅反射正常,病理反射未引出.头部CT、血清离子及胸片均正常,WBC1.2×109/L.诊断:上呼吸道感染,热惊厥.给予抗炎、镇静、药物退热,因上述治疗效果不明显,给予物理降温,体温降至正常,怀疑先天性无痛症伴无汗症.追问病史,患者系第1胎,第1产,足月,正常产,生后母乳喂养,智力偏低于同龄正常儿童,其母孕期正常,无感染史及放射线接触史,未服用过药物,父母非近亲婚配,否认家族遗传病史,自幼无汗,无痛觉、温觉,对各种冻伤、烫伤及注射,从不知疼痛,喜凉,多次因高热引起抽搐,从未做过皮肤组织活检,于入院第2天,取前臂粟粒大小皮肤组织一块,镜下见:表皮无萎缩,毛囊、汗腺及皮脂腺结构正常,皮下周围神经纤维少,且无髓鞘神经纤维,符合先天性无痛症伴无汗症诊断.
作者:晏党;张扬文;侯杰 刊期: 2001年第07期
儿脑性瘫痪(简称脑瘫,cerebralpalsy,CP)是出生前到生后1个月内由各种原因所致的非进行性脑损伤,是儿童严重致残的主要原因之一,我国发生率约3‰~5‰[1].由于临床医生对其认识不足,易造成误诊,从而失去了早期康复的佳时机.1999-02~2001-02我院共收治脑瘫患儿127例,其中误诊23例,误诊率18.11%,现分析报道如下.
作者:梁松;李雄斌;段云 刊期: 2001年第07期
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简称隐脑)为深部真菌感染,临床表现不典型,误诊率高,国内谭氏报道,误诊疾病达38种[1].我科1993~2000年共收治隐脑13例,其中9例有过误诊,现报告并分析如下.1 临床资料
作者:林正豪;田贤先 刊期: 2001年第0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