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CT静脉血管成像在中心静脉导管功能障碍中的应用

崔天蕾;李真林;曾筱茜;杨莹莹;付平

关键词:中心静脉导管, 功能障碍, 多层CT静脉血管成像
摘要:目的 探讨多层CT静脉血管成像(multi-detector computed tomography venography,MDCTV)在中心静脉导管功能障碍评估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中心静脉导管动能障碍但胸片及颈内静脉超声无异常发现的患者31例,行MDCTV观察导管走形、中心静脉狭窄、血栓形成、纤维蛋白鞘形成等.结果 MDCTV示导管位置异常10例,中心静脉狭窄5例,中心静脉血栓形成4例(2例伴有颈内静脉血栓形成),管周纤维鞘形成7例,无明显异常者5例.结论 MDCTV可有效评估中心静脉导管功能障碍,有临床推广价值.
中国血液净化杂志相关文献
  • 密闭式回血法对降低动静脉内瘘并发症的临床观察

    目的 探讨密闭式回血法对降低动静脉内瘘并发症的作用.方法 60例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随机分为单向回血组30例和密闭式回血组30例.单向回血法:透析结束时,先拔出动脉穿刺针,压迫动脉针穿刺点,连接生理盐水,启动血泵(泵速<100ml/min),缓慢用生理盐水将血液管路和透析器内血液回输到患者体内,待静脉管路内残血回到患者体内后,关闭血泵,拔出静脉穿刺针,压迫止血;密闭式回血法:透析结束回血时,先减慢血泵(泵速<100ml/min),打开血液管路的动脉给液口,排净输液器内的气泡,停止血泵,应用重力将血泵前的动脉端血液回输到体内,再启动血泵(泵速<100ml/min),用生理盐水缓慢地将管路和透析器内血液回输到体内.待静脉管路内残血回到患者体内后,关闭血泵,拔出动、静脉穿刺针,压迫止血.观察比较两组透析器凝血情况及内瘘堵塞、穿刺点渗血、血肿的发生率.结果 两组透析器凝血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动静脉内瘘并发症的发生率比较,密闭式回血组明显低于单向回血组,(P<0.05).结论 密闭式回血法能稀释内瘘局部的血液,降低里内瘘局部的血液粘滞度,扩充了血容量,改善了血流速度,对于动静脉内瘘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作者:骆俊秀;汪吉平;李虹;王孝慧;范晓敏;陈晨 刊期: 2012年第02期

  • 新型长期血液透析导管Palindrome的临床应用

    目的 比较新型长期透析导管Palindrome同以往长期透析导管Permcath及动静脉内瘘为血管通路的血液透析患者在透析充分性、导管功能及并发症方面的异同.方法 以使用Permcath导管临床资料完整43例为Permcath组,Palindrome导管49例为Palindrome组,同期动静脉内瘘56例为AVF组.观察各组尿素清除率(Kt /V)、尿素下降率(URR),导管大血流量,各组导管相关感染、血栓发生及导管1年通畅率等.结果 选择长期透析导管占同期透析通路比例为49.2%,首次直接选择长期透析导管比例为17.4%.使用长期透析导管患者病因中,继发性肾损害 (代谢性疾病、高血压、缺血性肾病等)占73.1%,明显高于AVF组的51.5%( t=13.064,P= 0.000,).Palindrome组在Kt/V、URR、1年通畅率上明显优于Permcath组(P分别=0.02,0.007,0.021),与AVF组无显著差异.Palindrome组通路相关感染发生率明显高于AVF组(χ2=4.5946,P=0.032),血栓发生率为30.6%,明显低于Permcath组的48.8%(χ2=7.8125,P=0.005),高于AVF组的5.4%(χ2= 5.9019,P=0.015).结论 Palindrome导管在大血流量,透析充分性、1年通畅率等方面优于Permcath导管,与AVF患者相当,但仍有较高的感染率和血栓发生率.长期透析导管只能作为维持性透析患者血管通路的较好补充形式,不作为首选.

    作者:李明旭;张志勇;余永武;陈洪;李欣欣;李洪艳;马军红;董珍;周春华 刊期: 2012年第02期

  • 血液透析成功抢救乳酸性酸中毒5例分析

    1 资料与方法1.1 临床资料 患者共5例,男1例,女4例,年龄31~67岁,平均(54.4±14.15)岁.5例患者均为糖尿病患者,2型糖尿病患者4例,1型糖尿病患者1例,糖尿病史1~10年.其中发病前口服降糖灵(苯乙双胍) 3例,口服二甲双胍2例;合并肾衰竭4例,肝衰竭1例.4例患者以恶心、呕吐、气促为主要症状入院 (起病1~2d入院),另1例患者突发不省人事6h院.入院体查3例患者血压<90/60mmHg;3例患者意识模糊;5例患者均为深大呼吸;3例有脱水征.

    作者:许少英;李绪城 刊期: 2012年第02期

  • X连锁鱼鳞病伴发慢性肾脏病5期行腹膜透析治疗1例

    X连锁鱼鳞病是临床常见的先天性皮肤疾病,腹部皮肤干燥、粗糙、过度角化并附着棕褐色鱼鳞状鳞屑,皮肤以外的常见表现有角膜混浊、隐睾症、性腺功能减退、房(室)间隔缺损、肾衰竭等.慢性肾脏病5期的肾脏替代治疗(包括血液透析、腹膜透析及肾移植),近年来有慢性肾脏病并发获得性鱼鳞病的相关报道,现将1例先天性鱼鳞病合并慢性肾脏病5期患者行腹膜透析治疗的病例报告如下.

    作者:沈菲;梅小斌;郭志勇;傅鹏;吴灏;李娟;张欢;汪海燕 刊期: 2012年第02期

  • 透析用水处理供水系统热消毒与化学消毒的临床比较

    目的 研究透析供水系统不同形式的消毒方式的效果.方法 采用甲醛化学消毒和热消毒,其中热消毒频率分别为1次/d、1次/3d和1次/w,消毒后对菌落数和内毒素进行比较.结果 热消毒组菌落为(38.90±36.32)CFU/ml,内毒素数(0.39±0.35)EU/ml,化学消毒菌落为(42.67±39.04) CFU/ml,内毒素数为(0.42±0.38)EU/ml,经t'检验,P>0.05,热消毒和化学消毒效果无显著性差别,1次/d 热消毒菌落(38.27±37.11)为CFU/ml,内毒素数为(0.42±0.38)EU/ml,1次/3d热消毒菌落为(39.11±34.18)为CFU/ml,内毒素数为(0.39±0.35)EU/ml,1次/w 热消毒菌落为(42.08±39.87)CFU/ml,内毒素数为(0.42±0.41)EU/ml,经 t'检验,3种频率下的热消毒效果无显著性差别.结论 对透析供水系统采用热消毒并间断使用甲醛进行化学消毒是有效的,并且简便易行.

    作者:焦艳;白英;王洪霞;范得伦 刊期: 2012年第02期

  • 肾移植与腹膜透析患者生活质量比较的病例对照研究

    目的 比较肾移植患者与腹膜透析患者的生活质量.方法 采用病例对照的研究方法,以性别、年龄、文化程度、工作与否、付费方式、肾替代治疗时间作为匹配条件,选择肾移植和腹膜透析患者各58例,以健康相关生活质量问(Short Form 36 Health Survey Questionnaire,SF-36)评估其生活质量.结果 肾移植与腹膜透析患者的生理综合得分和精神综合得分均无显著性差异,在涉及的8个维度中,肾移植患者的生理机能(t=3.060,P=0.003)、一般健康状况(t=2.579,P = 0.011)和精力(t=2.610,P=0.011)高于腹膜透析患者,而生理职能(Z=3.917,P=0.000)低于腹膜透析患者.结论 肾移植与腹膜透析患者总体生活质量无差异,仅个别维度有差异;良好的疾病管理能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应加强肾替代治疗患者的管理.

    作者:金三丽;庞冬;杨萍;胡晶敏;王晓玥;张卨;耿妍;路潜 刊期: 2012年第02期

  • 合并症与腹膜透析患者炎症营养状况及预后关系的探讨

    目的 探讨合并症与腹膜透析患者炎症、营养状况以及预后的关系.方法 腹膜透析患者202例人,记录患者进入腹膜透析时和腹膜透析后合并症发生状况以及截止至2010年8月31日前的转归.使用Charlson合并症指数(charlson comorbidity index,CCI)并把患者分为无合并症组、低合并症组和高合并症组,分析比较3组患者的炎症状况、营养水平以及转归情况.结果 低合并症组和高合并症组与无合并症组相比主观综合性营养评估法(SGA)评估的营养不良发生率、血超敏C反应蛋白 (hsCRP)水平均显著增加(χ2=17.196,50.230,均 P<0.05),血白蛋白、瘦体质量(LBM)、瘦体质量百分比(%LBM)、标准化蛋白质相当总氮表现率(nPNA)均显著降低( F=12.034,6.325,12.505,6.230,均P<0.05).Kaplan-Meier分析显示,高合并症组和低合并症组患者的死亡率显著高于无合并症组(χ2=37.048 P<0.05).Cox多元回归分析显示,CCI、年龄、SGA、%LBM是影响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χ2=9.872,5.836,7.816,15.051,均 P<0.05).结论 存在合并症的腹膜透析患者在透析过程中可能伴有更多的炎症状态和营养不良,且预后较差;合并症指数可以预测腹膜透析患者的预后.

    作者:周晓玲;韩庆烽;史均宝;聂建东;孙玲华 刊期: 2012年第02期

  • 透析患者残余肾功能的保护

    残余肾功能是影响透析患者生存率和生活质量的重要因素.对残余肾功能的认识和保护已经引起了肾脏病学者的关注.本文对近年来关于血液透析和腹膜透析患者残余肾功能的评价、残余肾功能对透析患者的意义、影响残余肾功能的因素,以及残余肾功能的保护措施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作者:王丽妍;张东亮;刁宗礼;刘文虎 刊期: 2012年第02期

  • 64排CT血管造影对血液透析患者内瘘的临床意义

    自体动静脉内瘘已经被证实是血液透析患者好的长期血管通路,透析血流量是评价血管通路功能状况的主要指标.内瘘血管由于自身血管条件(疾病原因)、长期反复穿刺、局部损伤、透析过程中低血压发生等等都可导致内瘘血流量不佳.近几年,随着64排CT的应用和三维重建技术的发展,心脏血管造影(CTA)在临床上得到广泛应用,其扫描速度快,图像后处理质量好,可对正确诊断提供基础.

    作者:夏青;高新庐;祝匡明 刊期: 2012年第02期

  • 慢性肾脏病患者钙磷代谢紊乱与心瓣膜钙化

    目的 观察慢性肾脏病(chronic kidney disease,CKD)4-5期患者钙磷代谢紊乱与心瓣膜钙化及心血管事件发生的关系.方法 入选2008年1月至2010年3月在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肾内科住院的CKD 4~5期患者130例,所有患者均行超声心动检查,根据超声心动结果分为A组:心瓣膜有钙化组;B组:心瓣膜无钙化组,检测2组患者血钙、磷,钙磷乘积、甲状旁腺激素(PTH)水平,并评价上述指标与心瓣膜钙化及心血管事件的关系.结果 2组患者血脂、血压、血肌酐无统计学差异[胆固醇 (4.46±2.12) mmol/l比(5.54±2.36)mmol/L;三酰甘油(3.20±1.35)mmol/L比(2.78±1.35)mmol/L;收缩压(151.25±15.56)mmHg比(147.88±12.21)mmHg;舒张压(90.88±12.94)mmHg比(93.13±10.33) mmHg;血肌酐(886.13±485.01)umol/l比(625.13±213.02)umol/l,P均>0.05],CKD患病时间A组长于B组(35.13±12.87)月比(29.25±12.76)月,P<0.05],2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A组患者血钙、磷、血钙磷乘积、PTH水平均高于B组[血钙(2.42±0.64)mmol/L比(1.80±0.49)mmol/L;血磷(2.35 ±0.36)mmol/l比(1.68±0.38)mmol/l;血钙磷乘积(5.47±1.43)比(4.04±0.46);PTH(650.52±259.90) pg/nl比(374.28±125.24)pg/nl,P 均<0.05],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A组患者中发生慢性心力衰竭的患病率高于B组(46.6%比27.8%,P<0.05),但2组患冠心病、心源性猝死的比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心绞痛8.6%比8.3%;心肌梗死1.7%比1.4%;心源性猝死1.7%比1.4%,P均>0.05).结论 CKD患者患病时间越长,血钙磷代谢紊乱越重,心瓣膜钙化发生率越高,心血管事件的发病率越高.

    作者:生杰;赵久阳 刊期: 2012年第02期

  • 万古霉素封管治疗中心静脉导管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的疗效观察

    目的 观察万古霉素、浓肝素钠溶液交替封管对中心静脉导管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的疗效.方法 选取空军总医院血液净化中心金黄色葡萄球菌导致的中心静脉导管相关血流感染(catheter-related bloodstream infection,CRBSI)20例,万古霉素、浓肝素钠溶液每6h交替封管,同时全身应用万古霉素.结果 20例CRBSI患者中,糖尿病肾病的比例明显高于非CRBSI组,2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45% 比19.6%,χ2>2=4.73,P<0.05);经过万古霉素、浓肝素钠溶液交替封管,20例CRBSI患者中14例有效,有效率为70%,5例拔管,拔管率25%,1例死亡;有效病例的血红蛋白[(96.5±19.2)g/L比(92.2 ±22.1)g/L,t=2.4,P<0.05]、血白蛋白[(35.6±3.8)g/L比(32.7±4.2)g/L,t=2.3,P<0.05]水平高于无效病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万古霉素、浓肝素钠溶液交替封管可以明显降低金黄色葡萄球菌导致的CRBSI的拔管率.

    作者:黄志芳;杨爱军;张赤兵;伦立德 刊期: 2012年第02期

  • CT静脉血管成像在中心静脉导管功能障碍中的应用

    目的 探讨多层CT静脉血管成像(multi-detector computed tomography venography,MDCTV)在中心静脉导管功能障碍评估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中心静脉导管动能障碍但胸片及颈内静脉超声无异常发现的患者31例,行MDCTV观察导管走形、中心静脉狭窄、血栓形成、纤维蛋白鞘形成等.结果 MDCTV示导管位置异常10例,中心静脉狭窄5例,中心静脉血栓形成4例(2例伴有颈内静脉血栓形成),管周纤维鞘形成7例,无明显异常者5例.结论 MDCTV可有效评估中心静脉导管功能障碍,有临床推广价值.

    作者:崔天蕾;李真林;曾筱茜;杨莹莹;付平 刊期: 2012年第02期

  • 慢性肾脏病患者外周血CD36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目的 探讨慢性肾脏病(chronic kidney disease,CKD)患者外周血CD36的表达情况及其可能的影响因素,并观察其与患者的临床心血管疾病的关系.方法 选取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77例CKD患者和10例健康志愿者,收集患者的临床资料,并进行血生化、超声心动图和颈动脉超声检查,流式细胞仪检测外周血CD36水平,比较CKD1~3期、CKD4~5期患者和对照组患者外周血CD36水平,并分析其与血脂代谢、炎症指标、颈动脉斑块及左心室肥厚的关系.结果 CKD 1~3期组(n=36)、CKD 4~5期组(n=41)和对照组患者的外周血CD36的绝对计数分别为(476.73± 191.41)×105/L、(1463.61±592.90)×10 5/L和(68.55±12.73)×105/L,CKD 4~5期组患者的外周血CD36水平显著高于CKD 1-3期组患者(P<0.01),CKD 1~3期组又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P<0.01).左心室肥大患者的CD36水平显著高于非左心室肥大患者 [(1255.07±704.20)×105/L 比(805.34±586.20)×105/L,P<0.05].多元回归分析显示,CD36是影响颈动脉斑块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 β=0.295,P=0.010).逐步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eGFR( β=-0.301)和三酰甘油(β=-0.294)是影响CKD患者外周血CD36水平的独立危险因素(P值均<0.01).结论 CKD患者的外周血CD36水平显著升高,其与患者的肾功能减退和脂质代谢紊乱密切相关,可能造成动脉粥样斑块的形成及左心室肥大的发生.

    作者:方燕;张俞;钱家麒;戴慧莉;王琴;牟珊;倪兆慧;严玉澄 刊期: 2012年第02期

  • 腹膜透析患者好发急性胰腺炎的病理机制研究

    一些临床研究表明,腹膜透析(peritoneal dialysis,PD)患者急性胰腺炎的发生率较正常人及血液透析的患者增高,但是,目前有关腹透患者好发急性胰腺炎病理机制方面的研究尚未见报道,通过查阅文献,我们发现其病理机制可能与炎症因子的释放、缺氧状态的诱发、脂质代谢的紊乱及高钙血症的存在有关.

    作者:水光兴;万毅刚 刊期: 2012年第02期

  • 通过内毒素检测控制透析用水及透析液质量的探讨

    目的 建立常规血液透析用水和透析液内毒素检测制度,把握血液透析用水和透析液内毒素的合理限值,降低血液透析治疗风险;方法 根据<中国药典>2010年版第二部收载的细菌内毒素检查法的光度法进行实验,用ATI动态试管仪定量测定反渗水及透析液中内毒素含量(参照ISO标准); 结果共检查12家医院,其中11家医院透析用水内毒素<0.25EU/ml,合格率占92%.5家医院透析液内毒素<0.5 EU/ml,合格率仅占41%.整改后透析用水和透析液合格率达100%.结论 应加强对透析过程各环节的质量控制,及时采取干预措施,持续提升透析质量是完全可能的.

    作者:韦群 刊期: 2012年第02期

中国血液净化杂志

中国血液净化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主办:中国医院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