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替格瑞洛对ox-LDL诱导的人脐静脉内皮细胞vWF表达的影响

刘军;刘华;李广平

关键词: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 替格瑞洛, 血管性假血友病因子, 血管内皮细胞, 人脐静脉内皮细胞
摘要:目的探讨不同浓度的替格瑞洛(Tigeralor)对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ox-LDL)诱导的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man umbilical vein endothelial cel s,HUVECs)血管性假血友病因子(vWF)表达的影响。方法离体培养人脐静脉内皮细胞,以1×10/ml接种于6孔培养板,200ul/孔,待细胞生长到融合状态时取三孔加人ox-LDL (50ug/m1),处理24h后分别加入不同浓度的替格瑞洛(0、20及40umol/L)再作用24h。然后采用Western Blot法测定vWF的蛋白表达水平。结果 ox-LDL可增加vWF的蛋白表达;替格瑞洛可抑制ox-LDL诱导的HUVECs vWF的蛋白表达,并呈浓度依赖性。
医学信息杂志相关文献
  • 社区(高校)医院404例急诊出诊情况分析

    目的了解社区(高校)医院急诊出诊的一般情况,分析社区居民对急诊出诊的需求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方法对医院2010~2012年404例急诊出诊病例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社区居民要求急诊出诊的次数逐年增加;社区普通居民急诊出诊所占比例(69.8%)远高于学生出诊所占比例(26.7%),60岁及以上患者占出诊总数的49.5%。出诊疾病谱排在前3位的是神经系统疾病、外伤及骨折、心血管疾病;急诊出诊后46.5%的患者病情好转,不需住院或转上级医院。结论社区医院急诊出诊在院前急救、缓解上级医院压力、满足居民家庭服务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对社区卫生服务的发展有重要意义。

    作者:王雅娜;詹继东;叶天响 刊期: 2015年第12期

  • 16例急诊低血糖昏迷患者的抢救与优质护理

    目的探讨急诊低血糖昏迷患者的抢救与优质护理。方法分析2013年10月~2014年9月对16例低血糖昏迷患者采取有效的急救措施、加强病情观察、有效的护理和健康教育等。结果10例患者的症状迅速缓解,意识好转;6例患者在留察室严密观察,给予葡萄糖足量静脉输注后症状逐渐缓解,意识逐渐清醒,无死亡病例。结论做好低血糖昏迷的诊断、治疗、监测、急救、护理和健康教育工作,即能迅速缓解低血糖症状,又提高抢救成功率,并对糖尿病患者预防低血糖昏迷的发生与自我管理的能力有所加强。

    作者:程黎 刊期: 2015年第12期

  • 乙肝大三阳患者的Pre-S1及其HBV-DNA定量检测的探讨

    目的检测Pre-S1抗原,并与乙型肝炎大三阳患者HBV-DNA含量进行比较分析。方法收集267例乙型肝炎大三阳患者血清和20例正常体检者血清,用ELISA方法检测Pre-S1抗原,用荧光定量PCR方法定量检测HBV-DNA。结果 HBsAg、HBeAg、抗-HBc阳性(大三阳)患者HBV-DNA检出率为76.8%,Pre-S1抗原检出率为70.8%。结论相当数量的乙肝大三阳患者存在病毒复制,HBV-DNA与Pre-S1抗原相关性较好,对于乙型肝炎患者在常规血清学标志物检测的基础上对HBV-DNA数量进行动态检测有助于临床诊断、疗效观察及预后判断。

    作者:董颖 刊期: 2015年第12期

  • 1例恶性疟疾患者的护理体会

    目的探讨恶性疟疾的护理及防治措施。方法对1例恶性疟疾疾患进行对症支持治疗,高热,营养支持,饮食,预防溶血性贫血,中毒性肝炎,脑型疟疾,黑热尿等综合护理干预,切实做好隔离与防护措施。结果该患者经过我科的精心治疗和护理,于1w后好转出院,治疗过程中无1例医务人员、陪护家属及其他住院患者发生感染。结论加强对输入性恶性疟疾的早期诊断和隔离管理,实施及时的综合护理干预,可有效减少并发症的发生,降低死亡率,缩短病程,提高治疗成功率。

    作者:胡海艳 刊期: 2015年第12期

  • 探析急性心肌梗死心脏介入手术配合及护理效果观察

    本文选取我院心内科收治的66例施行急诊PCI手术的患者为研究对象,对急性心肌梗死心脏介入手术配合及护理效果做了详细分析。得出结论:心脏介入是直接开通闭塞冠状动脉恢复冠脉血流直接和有效的方法,能够改善患者心功能降低死亡率,本次66例患者当中,均无一例死亡。

    作者:李艳 刊期: 2015年第12期

  • 新生儿重症窒息早期脑电功能监测及预后分析

    目的探讨振幅整合脑电图(aEEG)对新生儿重症窒息早期监测及预后评价的应用价值。方法2011年9月~2013年8月接诊的重症窒息患者48例,轻度窒息患儿72例,同期健康新生儿60例,均于娩出后2~6 h实施aEEG早期脑电功能监测。比较不同窒息程度患儿aEEG异常情况及不同aEEG水平患儿的预后情况。结果不同窒息程度的3组新生儿中aEEG异常情况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两两比较,重症窒息组患儿的aEEG重度异常率显著高于轻度窒息组和健康组,轻度窒息组显著高于对照组(<0.01)。不同aEEG水平新生儿的预后情况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两两比较,重度异常组新生儿的预后异常率和死亡率均显著高于轻度异常组及正常组,轻度异常组新生儿的预后异常率显著高于正常组(<0.01),但轻度异常组死亡率与正常组均为0%。结论新生儿重症窒息实施早期脑电功能监测十分必要,不仅可评估患儿窒息程度指导治疗,且对预后也具有一定的评价作用。

    作者:段仕涛 刊期: 2015年第12期

  • 中西医结合治疗32例青光眼术后的临床研究

    目的分析研究中西医结合治疗青光眼术后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64例行小梁切除术青光眼患者共82只眼为研究对照组,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组各32例;对照组给予单纯西医治疗,治疗组给予中西医结合治疗;比较两组临床治疗效果及并发症情况。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96.88%vs 81.25%);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6.25%vs 25.00%)。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能显著改善患者视力,减少药物并发症。

    作者:马丽霞 刊期: 2015年第12期

  • 85例癫痫所致精神障碍的临床护理分析

    癫痫所致精神障碍患者心理健康明显低于普通人群,生活质量差。掌握患者疾病、心理特点,发挥护理优势,对促进患者疾病康复,减少和避免不良事件的发生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对我院85例癫痫所致精神障碍患者的临床护理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癫痫所致精神障碍患者临床护理的有效措施。

    作者:李文珍 刊期: 2015年第12期

  • 1例慢性硬膜下积液误诊为运动神经元病分析

    硬膜下积液(subdural fluid accumulation)又称硬膜下水瘤,多是外伤后大量脑脊液在硬膜下间隙积聚。硬膜下积液发生率约占颅脑外伤的1%[1],常发生于一侧或两侧额颞部,以双侧额部为多见。硬膜下积液可以分为急性和慢性,一般急性少见,在数小时内形成,慢性者可有包膜,其形成时间一般在一个月以上[2]。

    作者:钟林清;许慈萱;叶明炎 刊期: 2015年第12期

  • 小儿腹泻治疗药物的合理选择

    作为儿科常见疾病,小儿腹泻的发病率很高,且发病原因比较复杂。治疗小儿腹泻的关键在于纠正患儿机体的水和电解质平衡紊乱。传统的治疗小儿腹泻的方法因抗生素的滥用等情况副作用多,治疗效果不甚理想。新的处理小儿腹泻的理念倡导以预防、纠正脱水为主,合理搭配饮食,并给予有效的止泻药物进行治疗,在抗生素的使用方面需要慎重考虑。治疗小儿腹泻的用药机制多样化,但在使用过程中,会使患者的腹泻持续时间、液体的流失情况发生改变,但用药的副作用尚不能完全确定。通过小儿腹泻的常用治疗方法与药物循征考证可以发现,微生态制剂对于重建胃肠道的天然生物保护屏障具有重要意义。口服补液、静脉输液的临床治疗效果上无显著差异,一般将口服补液作为治疗的基础,多种方法共同使用促进患儿的康复。

    作者:陈艳军 刊期: 2015年第12期

  • 中西医结合治疗支气管扩张临床疗效观察

    目的研究中西医结合治疗支气管扩张症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将130例支气管扩张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组患者均为65例,对照组采用常规西医疗法进行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西医治疗的基础上结合中药对患者进行对症治疗。从咳痰、咳嗽、喘息、咯血等多个方面,结合载线片、HRCT和CT扫描结果比较两组患者在治疗后的差异,分析西医疗法和中西医结合疗法的临床疗效。结果采用中西医结合疗法的治疗组患者与单纯西医疗法治疗的对照组患者的临床症状均有所改善,但治疗组患者的改善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治疗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为96.92%,高于对照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72.31%),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结果统计数据间存在显著性差异(<0.05)。结论在支气管扩张患者临床治疗过程中,中西医结合疗法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有很好的临床疗效,应得到普遍推广。

    作者:李航 刊期: 2015年第12期

  • 腹腔镜手术的护理研究进展

    腹腔镜手术较开腹手术具有有切口小、手术时间短、手术风险小、术后恢复快等优点,容易被患者及术者所接受,现已被广泛应用于临床,为保障手术顺利进行,提高手术安全性及患者治疗的依从性,本文以巡回护士的角度,对腹腔镜术前准备、术中护理及配合进行的护理研究进展加以综述,其宗旨为进一步提高腹腔镜手术的护理质量。

    作者:李春红 刊期: 2015年第12期

  • 脑卒中患者的社区护理体会

    目的探讨对于脑卒中患者采取社区护理的效果及护理体会。方法对社区50例脑卒中患者采取社区护理手段,主要包括心理护理、健康教育、饮食指导及功能锻炼等,对比护理前后患者对疾病知识的掌握程度、治疗依从性、自理能力及运动功能等情况。结果经过社区护理之后,患者对疾病知识的掌握程度、治疗依从性、自理能力及运动功能等情况皆比护理前有显著改善(<0.05)。结论对于脑卒中患者实施社区护理的手段,能够显著缓解患者的症状体征,提高患者对疾病知识的掌握程度、治疗依从性、自理能力及运动功能等,具有重要的护理意义。

    作者:张伟 刊期: 2015年第12期

  • Oracle数据库的性能调整与优化方法探析

    随着我国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我国计算机信息技术也处于高速发展过程中,信息数据的构成和管理工作开展也变得更加复杂,同时难度也持续增加。 Oracle数据库是当前我国信息数据管理工作开展过程中应用广泛的一类信息数据库管理系统,在信息安全和信息稳定方面存在很大的优势。但是由于数据库系统在使用过程中需要经过一段时间的运行优化,那么在运行使用过程中其性能就会出现一定的问题,因此需要对其性能进行不断的调整和优化处理。下面本文通过对Oracle数据库的性能调整和优化处理方法以及必须性加以分析探讨,进一步促进我国Oracle数据库的广泛利用和发展。

    作者:魏森 刊期: 2015年第12期

  • 护理风险管理在普外科临床工作中的应用

    目的对护理风险管理在普外科临床工作中的价值进行探讨。方法将2013年1月~2014年1月来我院就诊的100例普外科患者的临床资料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两组(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有50例普外科患者,对对照组患者使用常规方式进行管理,对实验组患者使用护理风险管理模式进行临床护理管理,并将两组患者的临床诊治效果进行比对。结果实验组患者在接受护理风险管理方式的护理后,在综合满意度、医患纠纷率以及护理质控评分等方面较对照组而言都有了显著的进步,且两组数据之间存在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0.05)。结论将护理风险管理应用于普外科患者的治疗,能够有效提升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且在提升患者临床护理满意度方面也有着积极地影响,该方法应该在临床上得到大力的推广和使用。

    作者:陈英 刊期: 2015年第12期

  • 一体化数据交换平台在医院信息系统的应用体会

    关于医院流程与服务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就需要医院加强信息化建设。目前,很多医院的挽留结构已经难以满足日益增长的信息的需求,一体化数据交换平台逐渐发展成为医疗服务业务的数据共享交换平台,在加强医院信息化建设的基础上,丰富完善了数据共享与交换解决方案。

    作者:刘静 刊期: 2015年第12期

  • 护理干预对基层医院髋关节置换术后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

    目的主要探究护理干预对基层医院髋关节置换术后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于2012年1月~2014年10月行髋关节置换术的患者共计84例,将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分别为观察组(42例)和对照组(42例),对照组的患者不进行护理干预,对于观察组的患者实行护理干预,并对患者在干预前以及干预后的各项资料进行收集,比较观察组患者与对照组患者在生活质量。结果经过对患者髋关节功能的评价和生活质量的评价,发现观察组患者的髋关节功能和生活质量都要比对照组患者的高,<0.05,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行髋关节置换术的患者进行护理干预可以有效地提高患者的髋关节功能和患者的生活质量。

    作者:罗雪玲;陈帆;陈川;王荣华 刊期: 2015年第12期

  • 70例儿科护理不良事件原因分析与防范措施

    目的探究与分析儿科护理不良事件原因与防范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自2012年10月~2014年10月收治的70例儿科护理不良事件的相关资料,总结其发生原因并制定有效防范措施。结果该组中共发生70例护理不良时间,原因如下:41例用药错误,占58.57%,12例标本采集,占17.14%,7例检查延误,占10.00%,3例跌倒,占4.29%,3例烫伤,占4.29%,3例误吸,占4.29%,2例坠床,占2.86%,2例药物不良反应,占2.86%。结论为了降低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率,保障护理安全,护理人员可通过加强护患之间的沟通,强化查对核实湿度,从而建立并完全护理服务模式,达到完善人力资源的目的。

    作者:尹春玲 刊期: 2015年第12期

  • 胫骨平台骨折后膝关节僵硬的护理

    目的探讨胫骨平台骨折后膝关节僵硬的护理。方法对我院70例胫骨平台骨折后膝关节僵硬患者进行护理,进行健康教育、康复锻炼,并记录观察护理效果。结果患者积极配合康复锻炼护理,术后的功能锻炼明显改善了膝关节的屈伸活动范围,平均比术前增加(48.8±12.3)o。结论胫骨平台骨折,在内固定稳妥后,早期在康复、护理过程中进行膝关节功能锻炼,能够大程度上减轻膝关节僵硬及活动度损失。

    作者:何琼 刊期: 2015年第12期

  • 环孢素A联合激素治疗儿童难治性肾病综合征临床疗效分析

    目的观察环孢素A( CsA)联合激素治疗儿童难治性肾病综合征( NS)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1例难治性肾病综合征患儿,均服用环孢素A 3~5mg/(kg·d),维持其血药浓度在100~200ng/L,用药9个月后逐渐减量至12个月停药,同时予泼尼松1.0~1.5mg/(kg·d)口服,用药3个月后逐渐减量,以小剂量(<0.25~0.5mg/kg,隔日)维持1~2年。按临床类型分为激素耐药组11例、激素依赖组4例、频繁复发组6例。13例行肾活检,其中微小病变型5例,系膜增生性肾炎6例,局灶性节段性肾小球硬化2例。监测患儿治疗前后相关临床生化指标及环孢素A血药浓度,观察CsA不良反应,应用SPSS 19.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21例患儿经治疗后,完全缓解11例(52.38%),部分缓解8例(38.10%),未缓解2例(9.52%),有效率(90.48%)。完全缓解的19例患儿中有5例在减量或停药后复发,复发率26.32%,复发后重新服用CsA仍有效。不同临床类型缓解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不同病理类型缓解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局灶性节段性肾小球硬化效差。治疗后临床生化指标较治疗前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ALT无明显改变,但均在正常范围内)。不良反应少,多毛常见。结论中小剂量CsA联合激素治疗儿童难治性NS安全、有效。

    作者:王院方 刊期: 2015年第12期

医学信息杂志

医学信息杂志

主管:陕西文博生物信息工程研究所

主办:陕西文博生物信息工程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