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泌尿外科数字化教学资源库建立初探

刘晓龙;薛波新;阳东荣;孙传洋;单玉喜;高鹏;朱进;周毅彬;许立军

关键词:泌尿外科, 数字化教学, 教学资源库
摘要:结合信息时代数字化教学的发展趋势,就泌尿外科学数字化教学资源库的创建意义、建立方法、运用与维护进行探讨,说明其在数字化教学中的作用。
医学信息杂志相关文献
  • 护理干预对麻醉复苏期间血气分析疼痛的影响

    目的研究在麻醉复苏期间血气分析患者中进行护理干预对其疼痛产生的影响。方法选择在我院进行手术麻醉的患者120例,所有患者均在麻醉复苏期间进行血气分析,根据其手术时间对患者进行小组划分,将常规护理应用于对照组患者中,将疼痛护理应用于干预组患者中。结果干预组患者的满意度以及穿刺成功率均比对照组患者高,另外其痛感比对照组低,将上述三种对比数据进行分析和检验,结果证明P<0.05,统计学意义存在并且两组之间的差异较为明显。结论对于麻醉复苏期间血气分析患者,进行疼痛护理能够减轻其痛感,提高患者的满意度以及穿刺成功率。

    作者:冯智彬 刊期: 2016年第27期

  • PBL模式与传统教学模式在医学博士生中的培养与应用

    目的:探讨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PBL)教学模式与传统教学模式对医学博士研究生培养效果的差异。方法2014年1月~2015年1月,对正在我院进行临床实习的内科博士研究生进行评估,45名博士研究生在老年病房实行PBL教学模式,62名博士研究生在普通内科病房实行传统教学模式,采用问卷调查,并结合他们的中期考核成绩进行评价。结果 PBL教学模式对学生提高学习兴趣、提高分析推理能力、提高表达能力、提高参与意识有积极影响的比例均高于传统教学模式的学生(<0.05),PBL教学模式下学生临床病例分析能力也高于传统教学模式(88.7±3.4)vs(85.7±5.9),=0.003。结论 PBL教学模式在医学生临床实习阶段具有一定的优越性和现实意义,增强了学生的临床思维和表达能力,同时增进了学生与上级医生之间的交流互动。

    作者:曹瑞华;祁莉萍;郑瑾 刊期: 2016年第27期

  • 简述颅内动脉瘤破裂致蛛网膜下腔出血栓塞术围手术期护理

    颅内动脉瘤是指脑动脉内腔的局限性异常扩大造成动脉壁的一种瘤状突出,颅内动脉瘤多因脑动脉管壁局部的先天性缺陷和腔内压力增高的基础上引起囊内出血,常见于动脉分叉,尤其是大脑底动脉环,是造成蛛网膜下腔出血的首位病因。脑内动脉瘤破裂往往会引起严重的神经功能障碍,甚至危及生命,故常常被称之为颅内的“不定时炸弹”[1]。动脉瘤发病原因尚不十分清楚,动脉瘤形成的病因,概括有以下几种:①先天性因素;②动脉硬化;③感染;④创伤;⑤吸烟、酗酒;⑥遗传。此外还有一些少见的原因如肿瘤等也能引起动脉瘤,烟雾病,颅底异常血管网症,脑动静脉畸形,颅内血管发育异常及脑动脉闭塞等也可伴发动脉瘤。颅内动脉瘤病人在破裂出血之前,90%的病人没有明显的症状和体征,只有极少数病人,因动脉瘤影响到邻近神经或脑部结构而产生特殊的表现。动脉瘤症状和体征大致可分为破裂前先兆症状、破裂时出血症状、局部定位体征以及颅内压增高症状等。

    作者:刘芬 刊期: 2016年第27期

  • 生化检验项目在诊断肝硬化疾病中的临床效果分析

    目的:分析生化检验项目在诊断肝硬化疾病中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医院收治的56例肝硬化患者作为观察组,以同期体检结果正常的80例健康人作为对照组。两组受检对象均采用生化检查,对组间差异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观察组56例肝硬化患者的TP、CHE、ALB指标对比健康人结果明显要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0.05);此外,观察组患者的血清DBIL、AST、ALT、TBIL等指标明显高于健康人,对比差异结果同样具有统计学意义(<0.05)。结论肝硬化患者的生化指标发生较大的改变,应用生化检验项目在诊断肝硬化疾病中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作者:董力;丁国祥 刊期: 2016年第27期

  • 水中待产联合拉马泽呼吸减痛法对促进自然分娩的临床观察

    目的:探讨水中待产联合拉马泽呼吸减痛法促进自然分娩的效果。方法将2015年5月~2016年1月我院产科收治拟自然分娩的200例孕产妇纳入本次研究,根据减痛方法的差异分为研究组和常规组,均为100例。两组均实施水中待产,同时研究组采取拉马泽呼吸法,常规组采取一般呼吸法,对比分析两组临床分娩质量。结果研究组自然分娩率达到84.5%,明显高于常规组的72.4%,存在显著差异,具有统计意义(<0.05);两组疼痛级别、不良心理发生方面有差异,统计有意义(<0.05)。结论在水中待产基础上实施拉马泽呼吸减痛法,可有效提升自然分娩率,减少剖宫产,减轻分娩疼痛和缓解不良心理。

    作者:邹卫 刊期: 2016年第27期

  • 骨科术后患者疼痛护理探讨

    目的:探讨骨科患者术后疼痛的护理方法。方法总结2015年2月~2016年2月146例骨科手术患者疼痛护理,加强患者疼痛教育,正确认识疼痛,准确评估,及时采取心理干预、物理、药物等止痛措施。结果146例患者术后疼痛控制有效。结论对骨科患者进行及时有效的疼痛护理,减轻患者的疼痛感,增加患者舒适度,对疾病的恢复和身心健康有重要的意义。

    作者:李天利 刊期: 2016年第27期

  • 单纯修补、胃部分切除术治疗急性胃穿孔的临床疗效比照观察

    目的:分析观察单纯修补、胃部分切除术治疗急性胃穿孔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58例急性胃穿孔患者作为观察对象,随机分成对照组与实验组,每组29例。对照组采取胃部分切除术治疗,实验组采取单纯修补术治疗,观察比较两组急性胃穿孔患者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复发率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两组复发率比较不存在显著差异,跃0.05;实验组其他各项指标均优于对照组,<0.05。结论对急性胃穿孔患者采取单纯修补术治疗,能够有效减少患者的术中出血量,缩短手术时间,降低患者发生并发症的机率。

    作者:吕天来 刊期: 2016年第27期

  • 浅谈加强医院消毒管理的有效措施

    目的:探讨强化医院消毒管理的有效措施,预防医院感染。方法从医院消毒管理工作存在弊端及加强医院消毒工作有效措施进行分析总结经验。结论加强医院消毒管理是确保医院感染控制的有效环节,唯有积极改善医院消毒管理工作中存在弊端,消毒管理工作的重要性领导予以重视,消毒供应室规范化管理,加强人员的培训,才能够降低医院感染发生率。

    作者:廖爱琳;温小梅 刊期: 2016年第27期

  • 浅谈创伤截肢术患者的心理护理

    随着社会进步与发展,现代化高速工具的使用,意外事故的发生,导致截肢的手术也越来越多。特别是车祸的发生所导致的截肢手术十分普遍。因截肢多为突发事件,不仅造成肢体的疼痛不适,更使患者承受巨大的心理压力,其精神、心理的创伤远远超过器官功能的损伤[1]。我科对2011~2012年12例不同部位的创伤截肢术患者进行了心理护理及跟踪随访,效果明显。

    作者:罗艳 刊期: 2016年第27期

  • CCU患者的心理观察及护理

    目的:分析冠心病监护病房(CCU)患者的心理特点,并总结相应的护理方法。方法选取60例CCU患者进行临床护理研究,对照组(n=30)仍沿用常规护理方法,而研究组(n=30)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加强对患者的心理护理,通过精神症状自评量表(SCL-90)及领悟社会支持评定量表(PSSS)的测试来反映护理效果。结果研究组的精神症状评分为(112.67±30.74)分、领悟社会支持评分为(71.93±4.91)分,对照组分别为(138.77±28.14)分、(61.44±4.08)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CU患者容易产生多种心理问题,应重视对这类患者的心灵呵护与照顾,以改善其生活质量。

    作者:杨薇 刊期: 2016年第27期

  • JMC-SD型脉冲磁治疗仪治疗膝关节退行性变的临床研究

    目的:评价JMC-SD型脉冲磁治疗仪对膝关节退行性(Knee Osteoarthritis,KOA)病变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纳入2009年9月1日~12月30日在解放军总医院第一附属医院(原304医院)就诊的KOA患者共60例,男21例,女39例,平均年龄(60.7±8.2)岁,按来诊顺序将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其中试验组30例,男11例,女19例,平均年龄(61.4±8.4)岁,对照组30例,男10例,女20例,平均年龄(60.0±8.1)岁,分别接受JMC-SD治疗仪和MC-B-II脉冲磁治疗仪治疗1个疗程;结果两组患者基线时年龄、性别、西医诊断及病程无明显差异;1个疗程后两组改良的HSS评分均显著提高(<0.05);治疗后两组改良的HSS评分无显著差异,等效性检验提示两种治疗方法具有等效性。结论 JMC-SD脉冲磁治疗仪和MC-B-II脉冲磁治疗仪在治疗膝关节退行性变时具有等效性。

    作者:谢红萍 刊期: 2016年第27期

  • 二维超声联合四维超声对产前胎儿畸形诊断的临床价值

    目的:探讨二维超声联合四维超声对产前胎儿畸形诊断的临床价值。方法搜集在我院接受超声检查的孕妇835例,对其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采用二维超声对孕妇进行常规检查,对检测疑似有异常情况的孕妇联合四维超声进行检查,记录检查中的异常。结果临床实际畸形发生47例,单纯二维超声后发现畸形39例,漏诊8例,诊断符合率82.9%;二维与四维联合诊断发现畸形45例,漏诊2例,联合诊断的符合率为95.7%,显著高于单纯二维诊断的82.9%(<0.05),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二维超声联合四维超声对产前胎儿畸形的诊断准确率显著高于单独采用二维超声诊断的准确率。

    作者:孙梦遥 刊期: 2016年第27期

  • 派丽奥与碘甘油在智齿冠周炎治疗中的效果比较研究

    目的:探讨派丽奥与碘甘油治疗智齿冠周炎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4年9月~2015年9月我院口腔科收入的急性智齿冠周炎患者98例,随机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9例。两组患者均通过3%H2O2和生理盐水沿冠周依次交替反复冲洗盲袋直至冲洗液清亮,隔湿吹干。在此基础上,观察组采用派丽奥辅助药物治疗,对照组采用碘甘油辅助药物治疗。结果观察组患者疼痛消失时间和炎症消退时间均显著短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0.05)。治疗5 d后,观察组患者的治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0.05);观察组的治疗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0.05)。所有患者在治疗后均未发生任何药物不良反应和过敏症状等,也未出现颌面部蜂窝组织炎和颌骨骨髓炎等并发症。结论与3%碘甘油相比,派丽奥治疗局限型急性智齿冠周炎的临床效果更好,能显著减少疼痛时间,促进炎症消退,安全性好,操作简单,患者复发率小,治疗急性智齿冠周炎安全有效。

    作者:孙冰冰 刊期: 2016年第27期

  • 米索前列腺醇联合卡前列甲脂栓预防产后出血的临床观察

    目的:观察米索前列腺醇联合卡前列甲脂栓预防产后出血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2年6月~2013年6月在我院妇产科经阴道分娩的135例足月妊娠,随机分为卡前列甲脂栓组,米索前列腺醇口服给药组,卡前列甲脂栓和米索前列腺醇联合治疗组,每组各45例。观察各组产后2 h、24 h内的出血量,并进行分析。结果卡前列甲酯栓组产后2 h、24 h平均出血量分别为(131.23±11.34)和(246.45±22.64)ml,米索前列腺醇口服给药平均出血量组分别为(125.3±14.63)和(245.35±22.45)ml,卡前列甲脂栓和米索前列腺醇口服给药联合治疗组平均出血量组分别为(105.37±15.76)和(188.27±18.51)ml;其中联合治疗组的出血量明显减少与卡前列甲脂栓、米索前列腺醇组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0.01)。结论卡前列甲脂栓联合米索前列腺醇直肠给药对预防产后出血优于两种药单独使用,副作用少,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作者:李英碧 刊期: 2016年第27期

  • 烧伤患者的外科护理

    目的讨论烧伤患者外科护理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2月~2015年2月在我院烧伤科收治的108例烧伤患者。随机将参与实验的108例患者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其中观察组中患者人数为54例,对照组中的患者人数为54例。对照组中患者采用常规外科护理模式。实验组中患者采用急救处理、初期处理、创面处理、感染创面处理、健康教育为一体的综合外科护理模式。通过不同护理模式的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二次创面感染率以及住院时长。结果对照组中患者的二次创面感染率明显高于观察组的患者。实验组中患者的平均住院时长明显低于对照组中的烧伤患者。结论实验组中患者采用急救处理、初期处理、创面处理、感染创面处理、健康教育为一体的综合外科护理模式效果明显优于常规外科护理。

    作者:陈香玲 刊期: 2016年第27期

  • 急诊心脏骤停患者急救护理干预

    目的:研究急救护理干预在急诊心脏骤停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我院急诊科收治的心脏骤停患者100例作为研究对象,对其实施相应的急救护理干预措施,包括静脉通道的建立以及吸氧处理等,并实施相应的健康教育,研究上述患者情况。结果在上述患者中共有89例抢救成功率,所占比例为89%。结论对于急诊心脏骤停患者,根据其情况采取相应的急救措施并在成功后实施护理干预,能够提高患者抢救成功率,对患者的生命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王翰婷 刊期: 2016年第27期

  • 三种用具用于唇裂患儿术后肘部制动的效果分析

    目的:通过对改良袖带,改良矿泉水瓶及改良一次性纸杯用于唇裂患儿术后肘部制动的效果对比分析,选择合适的肘部<束用具。方法选取我科2010年8月~2013年8月的180例唇裂术后患儿先后分为对照组1、对照组2及实验组。对照组1选用改良矿泉水瓶作为唇裂患儿术后肘部<束用具,对照组2选用改良一次性纸杯作为唇裂患儿术后肘部<束用具,实验组选用改良袖带作为唇裂患儿术后肘部<束用具。对三种<束用具在肘部制动有效性,患儿舒适性及家属满意程度三方面进行综合评定并对比。结果综合患儿肘部制动有效性、患儿舒适度及患儿家属满意度三方面对比,试验组显著优于对照组1及对照组2。结论使用改良袖带对唇裂术后患儿实行肘部<束,不但可以达到良好的肘部制动效果,且可增加患儿舒适度,提高患儿家属的满意率。

    作者:刘洁;刘晓霞 刊期: 2016年第27期

  • 解剖双束前交叉韧带重建术的术后康复护理

    目的:自体腘绳肌腱,解剖双束重建的前交叉韧带更接近于患者损伤前的形态,应用越发广泛。如何做好关节镜下解剖双束前交韧带叉(ACL)重建手术的康复指导,使患者膝关节功能尽可能恢复,值得我们深入探讨。方法对2011年1月~2012年12月我科收治的38例前交叉韧带损伤患者,于关节镜下行自体腘肌绳肌腱解剖双束前交韧带叉重建术,术后与手术医生共同制订护理康复计划并实施,针对每位患者,个性化督促并指导患者按计划进行肢体肌力训练,关节的主动、被动活动、调整卡盘式支具外固定等。术后第一次功能锻炼指导由手术医生担任,消除患者不敢动,惧怕疼痛,随意锻炼等心理,取得患者密切配合,出院后,每人发放一份由医生制订的护理康复计划,便于患者家中练习,定期电话随访及定期门诊由手术医生复查,促进膝关节功能恢复。结果术后随访6~12个月,平均8.4个月,Lysholm膝关节评分,术后膝关节功能恢复良好。结论关节镜下前交叉韧带解剖双束重建术正确及尽早行术后康复护理,功能锻炼指导,对于手术疗效尤为重要。

    作者:马淑云;杨成刚 刊期: 2016年第27期

  • 65例无保护会阴接生法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无保护会阴接生法在临床实践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笔者所在医院2014年6月~12月收治的130例经阴道分娩的初产妇随机分为两组,分别是观察组和对照顾组各65例,观察组采用无保护会阴接生法,对照组采用传统托肛保护会阴接生法,将两组产妇会阴裂伤程度、会阴侧切率进行比较。结果两组产妇的会阴侧切率,会阴裂伤程度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0.05)。结论无保护会阴接生法可降低初产妇会阴侧切率,会阴损伤少,符合自然分娩规律。

    作者:言兰枝 刊期: 2016年第27期

  • 68例脊柱外伤的CT和MRI影像诊断对比分析

    目的:探究68例脊柱外伤患者经CT以及MRI影像检查后的诊断检出率,以供临床参考研究。方法特选取由于脊柱外伤来我院治疗的68例患者(2014年5月~2015年12月)作为研究对象,对68例患者均分别对其实施CT检查以及MRI检查,探究其诊断结果的差异性。结果通过本文研究可以看出,针对68例脊柱外伤患者实施MRI进行检查,其脊椎损伤检出率(94.12%)、脊髓损伤检出率(55.88%)、神经根损伤检出率(16.18%)明显高于采用CT检查的脊柱外伤患者,<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针对脊柱外伤患者实施MRI检查方法进行治疗,其可以有效提高诊断检出率,同时,还能够提高治疗效果,其值得临床进一步应用以及推广。

    作者:马力争 刊期: 2016年第27期

医学信息杂志

医学信息杂志

主管:陕西文博生物信息工程研究所

主办:陕西文博生物信息工程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