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早期应用倍他乐克对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观察及对左心室收缩功能的影响

周宗水

关键词:倍他乐克, 急性心肌梗死, 左心室收缩功能
摘要:[目的]观察早期应用倍他乐克对于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的临床效果及对左心室收缩功能的影响.[方法]2007年6月-2010年6月,122例AMI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61例仅采用常规治疗,观察组61例在常规治疗基础上早期应用倍他乐克治疗,比较观察两组的临床效果和左心室收缩功能指标的变化.[结果]观察组的心衰加重率、心源性猝死率和住院总死亡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治疗后LVEDd水平明显下降,LVFS和LVEF水平明显升高,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而对照组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观察组治疗后LVEDd、LVFS和LVEF水平与同期对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早期应用倍他乐克对于AMI患者能够明显降低心衰加重率、心源性猝死率和住院总死亡率,并且能明显改善左心室收缩功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现代预防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多媒体课件辅助PDG教学法在内分泌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目的]探讨多媒体辅助PDG教学法应用在内分泌学教学中的效果与价值.[方法]将本教研室承担的内分泌学科教学的临床班级,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3个班,共计128人,采用多媒体辅助PDG教学法的教学方式;对照组:2个班,共计86人,采用传统教学方式.[结果]观察组在理论考核、操作考核,教学调查表分析均优于传统教学方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多媒体辅助PDG教学法应用在内分泌教学中效果显著,教学方法优于传统教学模式.

    作者:孙毓蔓 刊期: 2011年第19期

  • 雌激素在外阴白色病变治疗中的应用分析

    [目的]回顾分析外阴白色病变患者应用雌激素后的临床效果.[方法]收治外阴白色病变患者40例,随机分为超声聚焦治疗A组和B组,A组患者超声治疗后期给予含雌激素的药物涂抹,B组患者超声治疗后期给予不含雌激素的药物涂抹.1,3,6个月后评估其临床症状、体征和性生活改善情况.[结果]A组患者的外阴恢复情况、性生活改善情况明显好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应用雌激素能明显改善外阴白色病变患者的恢复情况.

    作者:杨惠林;张建青;金翠红 刊期: 2011年第19期

  • 河北省大学生体育生活方式与生命质量调查

    [目的]了解大学生体育生活方式与生命质量状况及其相互关系,为引导大学生进行合理而科学的体育生活方式、提高生命质量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问卷调查法,对河北省4所普通高校757名大学生的体育生活方式和生命质量进行调查.[结果]大学男、女生的体育生活方式水平存在明显差异,男生的体育生活方式水平投入的精力、时间、金钱均明显高于女生(P<0.05或P<0.01),但体育生活方式情感水平投入与女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生命质量的8个维度中,社会功能佳,情感功能差.男、女生在生理机能、生理职能、情感功能3个维度上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大学生的体育生活方式对生命质量有重要影响,体育生活方式精力、时间、金钱与生命质量显著相关(P值均<0.01),而体育生活方式情感支出与生命质量相关不显著.[结论]高等教育部门应采取有效的措施,保证在校大学生的体育生活方式,以提高其生命质量.

    作者:李晓焕;葛艳荣 刊期: 2011年第19期

  • 卒中单元对脑卒中患者整体功能康复的临床研究

    [目的]探讨卒中单元在治疗脑卒中患者整体功能康复中的优越性.[方法]对100例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卒中单元组和普通病房组.卒中单元组给予药物和早期康复治疗,包括职业训练、语言训练、吞咽功能锻炼、物理治疗、神经心理以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训练和指导,普通病房组单纯给予药物治疗,进行4周临床观察.出院4周后随访.评价指标:立蝴(Brunnst rom评分法)、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量表(Barlhel指数)、吞咽功能(洼田饮水试验1的改善.[结果]疗程4周后及出院4周后随访,卒中单元组患者运动功能、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康复效果优于普通病房组(P<0.01),卒中单元组吞咽功能改善显效24例(48.0%),有效44例(88.0% ),普通病房组显效4例(8.0%),有效20例(40.0%),卒中单元组吞咽功能改善明显优于普通病房组(P < 0.01).[结论]卒中单元治疗能有效改善脑卒中患者的整体功能.

    作者:宋秀豹;欧阳辉;洪其生;王玉苹 刊期: 2011年第19期

  • 食品添加剂的标准建设与食品安全

    [目的]进一步完善我国食品添加剂的使用标准,促进食品安全.[方法]分别比较中外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分析标准建设对食品安全的重要意义.[结果]中国食品添加剂在使用标准建设上存在一定的不足之处,不利于食品安全.[结论]建议加大食品添加剂检测实验室的建设力度,加强食品添加剂毒理学的研究,完善食品添加剂标准,提高食品安全.

    作者:徐虹;闻向梅 刊期: 2011年第19期

  • 舒芬太尼复合罗哌卡因应用于腹式子宫切除手术硬膜外麻醉的效果

    [目的]探讨舒芬太尼复合罗哌卡因在腹式子官切除手术硬膜外麻醉中的效果.[方法]选择ASA Ⅰ-Ⅱ级拟行腹式子宫切除手术的患者53例,将这些患者随机分成2组:A组患者26例,注射1%罗哌卡因10 ml+生理盐水1 ml; B组患者27例,注射1%罗哌卡因10 ml + 0.02 g/L舒芬太尼1 ml.记录两组患者的感觉阻滞起效时间、达到高平面的时间、持续时间、达到高平面,运动阻滞起效时间、持续时间,同时评价两组患者的Bromage分级、腹肌运动阻滞程度、麻醉效果.[结果]①两组患者的感觉阻滞起效时间、达到高平面的时间、持续时间、达到高平面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而运动阻滞起效时间、持续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②两组患者的腹肌运动阻滞程度、麻醉效果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而Bromage分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腹式子宫切除手术中舒芬太尼可以增强罗哌卡因的硬膜外麻醉效果.

    作者:叶力肯·叶尔道来提;王龙;杜建华 刊期: 2011年第19期

  • 一株疑似沙门菌的蜂房哈夫尼亚菌分离与鉴定

    [目的]对实验中发现的一株与沙门菌属诊断血清A-F群O多价血清发生凝集反应的蜂房哈夫尼亚菌进行较详细的生化鉴定.为今后的相关细菌鉴定工作提供参考.[方法]参考国家食品卫生检验标准微生物分册GB/T4789-2008方法进行.[结果]该蜂房哈夫尼亚菌株的培养特性、初步生化反应与沙门菌极相似,且与沙门菌属诊断血清A-F群O多价血清存在凝集反应,其后判断主要依赖全面系统的生化反应结果.[结论]该菌株为蜂房哈夫尼亚菌,若不进行较详细的生化鉴定易误检为沙门菌.

    作者:王滨;李玉芳;吕均;牛作敬 刊期: 2011年第19期

  • 血液病患者反复输注冰冻血小板联合冷沉淀的效果观察

    [目的]观察血液病患者反复输注冰冻机采血小板联合冷沉淀的临床效果.[方法]观察66例血液病患者反复输注冰冻血小板联合冷沉淀后的血小板纠正计数指数(CCI)和血小板回收率,采用简易致敏红细胞血小板血清学试验(SEPSA)检测血小板抗体,并通过ELISA法和磷酸氯喹试验鉴定抗体特异性,评价其临床输注效果.[结果]66例血液病患者输注冰冻血小板联合冷沉淀后的CCI和血小板回收率分别为:14.35±9.21和103.29±76.20;血小板无效输注率为33.3%; 108次血小板输注后的血小板抗体阳性者34次(28例),阳性率为31.5% (34/108),其中HLA抗体19次,HPA抗体3次,HLA+HPA抗体12次;血小板抗体阳性的无效输注率(76.5%或26/34)明显高于血小板抗体阴性的无效输注率(135%或10/74),[结论]检测血小板抗体并鉴定其特异性,有利于临床提高血小板输注的有效性.

    作者:贾春媛;张楠;庞桂芝;张趁利 刊期: 2011年第19期

  • 深圳市某看守所一起甲型H1N1流感暴发疫情诊断分析

    [目的]查找深圳市某看守所暴发疫情的病原体,并通过分析其发生、发展规律及疫情控制效果,为预防控制人口密集单位暴发疫情积累经验.[方法]对病例进行流行病学分析,采集流感样病例咽拭子接种MDCK细胞培养,并做荧光定量RT-PCR检测.[结果]38例流感样病例的咽拭子标本中,荧光定量RT-PCR检测出20份甲型H1N1流感病毒阳性,经MDCK细胞分离出11株流感病毒毒株.流行病学分析不能明确传染源,所以无法追踪该事件的源头.[结论]这是一起由甲型H1N1流感病毒引起的暴发疫情,并得到有效控制.

    作者:陈传德;叶晓玲;杨贵清;陈戊申 刊期: 2011年第19期

  • 福氏志贺菌4c亚型深圳分离株的生物学和分子特性分析

    [目的]对深圳市首次分离的福氏志贺菌4c亚型菌株进行生物学和分子特性分析,了解该类新菌型生物学特征及分子特征.[方法]采用生化反应、血清学分型、刚果红侵袭试验、药敏分析等方法对患者、厨工肛拭及物体表面的17株福氏志贺菌分离株进行病原学分析,采用质粒图谱和毒力基因分析方法进行分子特性分析.[结果]所得到的福氏志贺菌4c亚型分离菌均分解葡萄糖产酸不产气,甘露醇阳性,血清学鉴定为福氏志贺菌Ⅳ型,7群菌株;刚果红侵袭试验均阳性;对氨卞西林、四环素、甲氧苄啶、阿莫西林耐药,而对阿来卡星、环丙沙星、庆大霉素、头孢噻肟、头孢噻吩和诺氟沙星敏感;所有菌株的质粒电泳图谱相同,但与F4a,F46质粒电泳图谱差异较大;所有菌株均携带ipaH和setl基因,而仅有23.5% (4/17)的菌株携带ial和sen基因.[结论]该福氏志贺菌4c亚型深圳分离株的的生化、血清学鉴定结果与现有报道基本相符,该菌具备一定毒力.所有菌株均为同一来源,但4c亚型并非变异于F4a和F46.ipaH和setl毒力基因携带情况与相关报道相符,ial和sen基因携带情况低于现有报道.

    作者:汪东篱;黄玮;吴蓉榕;王嵬;栾旭波;裴晓方;邰昌松 刊期: 2011年第19期

  • 82例水痘患儿并发症的临床分析

    [目的]分析儿童水痘患者并发症的发生情况及其特点.[方法)收集2008年7月-2010年6月住院水痘患儿的临床资料,分析其临床特征及合并症的发生情况及预后.[结果]纳入82例住院水痘患儿,全部患儿出现皮疹,80.5%出现发热,13.4%原有基础疾病,35.4%的患儿出现并发症,并发症包括继发皮肤、软组织感染(13.4%)、呼吸道感染(9.8%),脑炎(6.1%),肝功能异常(6.1%)以及热性惊厥(2.4%).[结论]继发皮肤、软组织感染及脑炎是水痘常见而产重的并发症,抗病毒和对症支持治疗是水痘的主要治疗方法.

    作者:肖国光;邓建军;舒敏;万朝敏 刊期: 2011年第19期

  • 人工心脏瓣膜再次置换手术的体外循环管理

    [目的]回顾总结30例再次心脏瓣膜置换手术的体外循环(CPB)管理和方法.[方法]对2005年1月-2010年1月的30例再次心脏瓣膜置换手术患者,术前进行全面评估,充分准备,术中采用适宜的插管部位,自体血液回收.中一高流量,维持平均动脉压(MAP) 50-80 mmHg,[结果]二尖瓣或主动脉瓣单瓣置换16例;二尖瓣+主动脉瓣置换7例;二尖瓣+主动脉瓣+三尖瓣置换4例;三尖瓣置换3例,无手术死亡,术后死亡2例.[结论]再次心脏瓣膜置换手术中,术前充分准备,选择适当插管部位,术中加强血液保护、心肌保护,采取综合措施是保证CPB成功的关键.

    作者:李美霞;田毅;符白嫩;侯春燕 刊期: 2011年第19期

  • 爱迪联合放射综合治疗老年中晚期食管癌的临床疗效观察

    [目的]探讨爱迪联合放射综合治疗老年中晚期食管癌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80例老年中晚期食管癌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采用单纯放疗,观察组加用爱迪注射液.[结果]观察组近期疗效有效率为77.5% (31/40),对照组为55.0% (11/4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53,P<0.05);观察组生活质量有效率为87.5% (35/40),对照组为65.0% (26/4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5.59,P<0.05);观察组毒副反应较轻,Ⅲ~Ⅳ度白细胞减少和食管黏膜反应明显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 4.50,P< 0.05);观察组1年生存率为72.5% (29/40),对照组为47.5% (19/4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5.21,P< 0.05).[结论]爱迪联合放射综合治疗老年中晚期食管癌能明显提高疗效,减轻毒副反应,改善生活质量,延长生存期,更易为老年患者所接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邢宏建 刊期: 2011年第19期

  • 小儿气管支气管异物手术76例临床分析

    [目的]对76例小儿气管、支气管异物手术进行临床分析,以期提高诊治率.[方法]回顾分析2008年1月~2010年1月间收治的76例小儿气管、支气管异物的临床资料,对患儿年龄、性别、异物种类、诊断及手术进行分析.[结果] 75例患儿均经支气管镜一次成功取出异物,1例因术中异物上端支气管黏膜肿胀阻塞支气管未找到异物,经抗炎3d后再次手术取出.气管、支气管异物主要发生于1-3岁小儿,男孩发病高于女孩,花生和葵花籽是常见的异物.1例气管异物患儿到医院时已出现心跳呼吸停止,经抢救无效死亡,未计入住院病例.[结论]明确的异物吸入史是诊断的重要依据,多层CT加三维重建有助于确定异物的有无及部位,及时诊断、尽早行支气管镜检查取异物是治疗的关键.预防小儿气管、支气管异物的发生主要依靠加强对有小儿的家长们宣传气管异物的相关知识,防止5岁以下小儿进食花生、瓜子类食物.

    作者:万明;林世龙;赵晓 刊期: 2011年第19期

  • 广州地区甲型、乙型、戊型肝炎病毒感染家庭聚集性特征分析

    [目的]分析广州市甲型、乙型、戊型病毒性肝炎病毒感染的家庭聚集性特征,为今后各型病毒性肝炎防制工作重点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分层二阶段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抽取广州市2008年8-11月全市12个区、县级市1-59岁户籍人口,其中家庭成员完全接受调查的完整户数为3 101户.用自制统一问卷对人口学基本特征、相关疫苗免疫史、既往患病情况等进行调查,并现场采集静脉血进行各型肝炎血清学检测.分析甲型、乙型、戊型肝炎病毒感染及甲、戊型肝炎病毒重叠感染的家庭聚集性特征.[结果]广州地区甲型、乙型、戊型肝炎病毒感染及甲、戊型重叠感染的家庭聚集率分别为:68.94%,10.94%,10.54%,11.16%.对各型肝炎的家庭聚集性地区差异进行比较分析,甲肝的家庭聚集率农村与城市之间有差异(P < 0.05),农村高于城市,其余各型肝炎聚集率地区之间比较没有差异(P>0.05).[结论]广州地区甲型、乙型、戊型肝炎病毒感染具有家庭聚集性,加强以户为单位的病毒性肝炎的防控措施对降低广州市各型肝炎的感染具有重要的意义.

    作者:云雪霞;刘建华;蔡衍珊;许建雄;张春焕;王鸣 刊期: 2011年第19期

  • 神经外科患者颅脑幕上手术患者的临床研究

    [目的]探讨开颅清除血肿、去骨瓣减压加小脑幕切开术治疗外伤性小脑幕切迹疝的临床疗效.[方法]某院于2009年2月-2011年2月采用开颅清除血肿、去骨瓣减压加小脑幕切开术治疗外伤性小脑幕切迹疝,观察其脑干周围池的变化及病人死亡率,于术后2周与4周分别进行GCS评分,对比术前、术后GCS评分值.除死亡病例外,所有病人于术后24周行GCS预后评分表(GOS)进行评分.[结果]经过积极治疗,本组共死亡3例(11.11%),其中中枢性呼吸、循环衰竭死亡1例,肺部感染死亡1例.术后48 h复查头颅CT,以环池宽度>2 mm认为改善有效,本组中共有18例(66.67%)环池不同程度改善,无脑干内出血、坏死灶形成病例.27例患者术后4周GCS平均评分明显高于术前,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按GOS评定疗效,本组恢复良好4例、中残7例、重残8例、植物生存5例、死亡3例.[结论]开颅清除血肿、去骨瓣减压加小脑幕切开术是外伤性小脑幕切迹疝的有效治疗方法.

    作者:郭志波 刊期: 2011年第19期

  • 肝硬化发生肝源性糖尿病的相关因素分析

    [目的]分析肝硬化发生肝源性糖尿病的危险因素.[方法]对180例明确诊断肝硬化的住院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包括年龄、性别、肝硬化的病因、病程、Child-pugh分级、甘油三酯、胆固醇、血清铁水平,探讨肝硬化发生肝源性糖尿病与上迷指标的相关性,数据分析应用SPSS11.5统计学软件.[结果]经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肝硬化发生肝源性糖尿病与年龄、病程、child-pugh分级、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相关性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肝硬化患者发生肝源性糖尿病的独立危险因素是年龄、肝病病程、child-pugh分级和丙型肝炎病毒感染.

    作者:鲍中英;苑晓冬;段淑红 刊期: 2011年第19期

  • 石家庄市2008年450例男男性接触者艾滋病和梅毒感染状况及艾滋病知识、态度、行为调查

    [目的]了解石家庄市男男性接触者(men who have sex with mem,MSM)基本情况及艾滋病相关知识、态度、行为特征及HIV、梅毒感染率现状.[方法]对符合条件的MSM人群进行面对面的问卷调查,并采集静脉血进行HIV抗体和梅毒抗体检测.[结果]共调查450人,艾滋病知识总体知晓率为86.67%,HIV抗体、梅毒抗体阳性率分别为2.22%和756%;调查对象以青壮年为主,文化程度较高,存在多性伴和同性商业性行为,安全套每次使用率为41.03%,25.33%的人近半年既有同性又有异性性伴.[结论]MSM人群中存在着艾滋病传播的危险因素,应采取有针对性的干预措施.

    作者:王莹莹;杨海涛;李生奎;刘淑君;刘丽花;党静;刘晓松;周红 刊期: 2011年第19期

  • 大脑中动脉供血区梗塞侧支循环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的相关性研究

    [目的]探讨单侧大脑中动脉(MCA)狭窄或闭塞患者侧支循环代偿与神经功能缺损的关系.[方法]对86例MCA供血区域梗塞患者,在1周内进行TCD检查,并在入院当天及d 21进行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结果] 65例患者有大脑前动脉(ACA)代偿,32例患者有大脑后动脉(PCA)代偿,27例患者既有ACA又有PCA代偿.病例组RVACA明显较对照组高(P< 0.01); MCA主干及皮层支梗死息者的RVACA明显较对照组及深穿支梗死组高(P<0.01,P<0.05).既有ACA又有PCA代偿的患者发病时、21 d NIHSS评分均显著低于ACA代偿患者与PCA代偿患者;而ACA代偿患者又显著低于PCA代偿患者(均P < 0.01),[结论]大脑中动脉狭窄程度越重,侧支开放出现的频率和级别越高;侧支循环状况好的患者病情相对轻,预后较好.

    作者:张延军;刘青 刊期: 2011年第19期

  • 依达拉奉治疗老年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研究

    [目的]观察依达拉奉治疗老年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09年1月-2010年4月某市中医院治疗中心的老年急性脑梗死住院患者120例,随机将其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60例,两组均应用常规治疗方法,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依达拉奉30 mg+生理盐水100 ml.ivd,d 7及d14分别进行神经功能评分,14d后进行疗效评价.[结果]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结果和ESS有效率的比较结果显示,依达拉奉治疗老年急性脑梗死患者ESS和ADL较治疗前有显著改善,且较对照组改善明显;两组疗效的比较结果显示,治疗组的总有效率为93.3%,与对照组的81.7%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1);两组不良反应的比较结果显示,两组治疗前后检测血常规、尿常规、肝肾功能及凝血四项的结果显示,治疗组3例谷氮酸转氨酶(ALT)轻度升高,对照组2例谷丙转氮酶轻度升高,均未经减药、停药而自行恢复,两组不良反应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依达拉奉能够有效改善老年急性期脑梗死的神经功能缺失和日常生活能力,安全且不良反应较少,是一种新型的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有效而安全的药物.

    作者:谭素涛 刊期: 2011年第19期

现代预防医学杂志

现代预防医学杂志

主管: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中华预防医学会 四川大学华西公共卫生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