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原发性眼内淋巴瘤

胡悦东;陈蕾

关键词:原发性眼内淋巴瘤, 原发性中枢系统淋巴瘤
摘要:原发性眼内淋巴瘤是一种少见的眼部恶性肿瘤,其淋巴瘤病理分类为结节外型弥漫型大细胞B细胞淋巴瘤,属于原发性中枢系统淋巴瘤(PCNsL)的一种.近年来发病率逐渐上升,在过去的20a里,美国PCNSL的发病率增长了3倍.该病临床表现无特异性,往往表现为假性葡萄膜炎,玻璃体或病变组织细胞病理学检查是诊断的金标准;但由于玻璃体活检手术,标本保存和病理诊断方法要求较高,所以诊断困难.治疗上主要应用大剂量甲氨蝶呤治疗.由于往往有神经系统受累,预后不佳,随着治疗方法的改进PIOL的平均存活率已经从1~1.5a提高到3a以上.
国际眼科杂志相关文献
  • β1整合素过表达促进体外角膜上皮细胞黏附和迁移

    目的:探讨β1整合素过表达对角膜上皮细胞黏附和迁移的影响机制.方法:将β1整合素-GFP融合蛋白真核细胞重组表达质粒转染兔角膜上皮细胞,观察转染细胞的融合基因表达以及细胞的黏附和迁移能力.检测β1整合素转染对角膜上皮细胞粘着斑激酶(FAK)磷酸化的影响.结果:成功将β1整合素-GFP融合蛋白转染至兔角膜上皮细胞并使其过表达;β1整合素过表达能够明显增加角膜上皮细胞的黏附和迁移能力(P<0.05)并促进FAK磷酸化(P<0.05).结论:β1整合素过表达能够明显促进角膜上皮细胞的黏附和迁移.

    作者:王又冬;张劲松 刊期: 2008年第03期

  • 扩散张量成像技术在弱视发病机制研究中的应用

    弱视作为常见的儿童眼病,其发病机制自今仍未完全清楚.近年来神经功能影像学工具和技术不断更新和发展,将其应用于弱视发病机制的研究,发现弱视患者视觉中枢的各项技术检测指标和正常人相比有一定差异,表明这些技术对弱视中枢研究有一定价值.特别是扩散张量成像技术的引入,为弱视发病机制的中枢神经系统假说提供了形态学的证据.

    作者:徐静;肖满意 刊期: 2008年第03期

  • 人工角膜研究进展

    人工角膜的研制在近年来有了较大的进步,非组织工程化人工角膜在材料选择、处理和设计方式上有所创新,同时具有活性的组织工程化人工角膜的出现为人工角膜的研制开辟了一条新途径.

    作者:陈佳佳;黄振平 刊期: 2008年第03期

  • 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对托吡卡胺角膜渗透性的影响

    目的:探讨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er in situ situ keratomileusis,LASIK)对托吡卡胺角膜渗透性的影响.方法:对34例(64眼)接受LASIK治疗的近视眼患者,于术前和术后1mo测量并比较10g/L托吡卡胺扩瞳后5,10,15,20min以及25min时的瞳孔大小,并记录瞳孔达到6mm大小所需时间.结果:平均中央角膜厚度由术前555.4±32.3μm下降至术后475.6±33.5μm,差异有显著意义.术后1mo 10g/L托吡卡胺扩瞳后10,15,20min时的瞳孔直径明显大于术前相应时间点的瞳孔大小,而5,25min时的瞳孔大小无显著性差别.瞳孔达到6min大小所需平均时间由术前14.66±4.28min减少至12.42±2.16min.结论:LASIK术后托吡卡胺的扩瞳作用显著加快.LASIK导致的角膜变薄增强了托吡卡胺的角膜渗透性.

    作者:雷澄;骆向阳;罗晓亮 刊期: 2008年第03期

  • 经鼻内窥镜泪囊鼻腔造口自体组织移植泪道再造术的临床初步报告

    目的:探索一种治疗严重泪道阻塞的新手术,探讨经鼻内窥镜下人路的自体大隐静脉或唇粘膜移植泪湖-鼻腔泪道再造手术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严重泪小管阻塞并泪囊缺失或萎缩病例18例(18眼),男13例(13眼),女5例(5眼),年龄15~47(平均34.6)岁,将18只患眼随机分成2组,每组9眼.第1组采用经鼻内窥镜造口自体大隐静脉移植泪湖-鼻腔泪道再造,第2组采用经鼻内窥镜造口唇粘膜移植泪湖-鼻腔泪道再造,所造泪道均置人硅胶泪道支架管(直径为2.5mm),3mo后取除.拔管后随访3~10(平均5)mo.术后泪道通畅情况、泪溢症状改善的程度等做统计分析,对不同组织的移植材料的优缺点进行分析和总结.结果:两组患者术后带管3mo期间,泪溢症状即可得到不同程度的改善.再造泪道的上、下口术后愈合好,均未见肉芽组织增生.拔管后第1wk,两组泪道均通畅,大隐静脉组第2wk 1例出现泪道狭窄,第4wk出现1例泪道阻塞;口唇粘膜组2wk出现1例泪道狭窄,第4wk出现2例泪道阻塞,第12wk泪道的通畅情况两组均同第4wk.拔管后第12wk,泪道放射性核素99mm锝(TcO4)显影检查,核素入鼻时间分别为8.58±4.3min和9.16±5.8min,两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X2检验,P>0.05).初步结果显示,大隐静脉组(9例)和口唇粘膜组(9例)的治愈病例分别是6例和5例,好转病例均为2例,无效病例数分别为1例和2例.结论:经鼻内窥镜下泪囊窝造口自体大隐静脉和唇粘膜移植再造泪道手术适用于各种原因造成的严重泪道阻塞,且安全、有效;自体大隐静脉和唇粘膜作为移植材料各有优缺点.

    作者:陶海;马志中;吴海洋;侯世科;王朋;王伟;韩毳 刊期: 2008年第03期

  • 视网膜脱离90例94眼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视网膜脱离的临床特点和手术疗效.方法:回顾分析90例94眼各种类型视网膜脱离的临床特点、相关因素与疗效的关系及并发症.结果:治愈85眼占91%.复发6眼占6%.失败3眼占3%.术后视力提高者75眼(80%).16眼视力无进步(17%).视力下降3眼(3%).本组19眼是正视眼发病率为20%.对侧眼视网膜脱离9眼,视网膜有各种变性41眼,有干性裂孔9眼.术后主要并发症是早期高眼压共18眼(60%).结论:术前查找裂孔是手术成败的关键.视网膜脱离范围大或有黄斑裂孔术后视网膜脱离复发率高.近视眼是发生视网膜脱离的高危因素,眼或头部外伤是正视眼发病的危险因素.

    作者:贾丽;李金科;张超;米生健;张愉;臧企 刊期: 2008年第03期

  • 胸腺肽应用于复发性单纯疱疹病毒性角膜炎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观察

    目的:探讨胸腺肽(thymosin)治疗复发性单纯疱疹性病毒性角膜炎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方法:收集复发性单纯疱疹病毒性角膜炎患者33例、健康对照者28例,应用流式细胞仪技术测定T细胞亚群.结果:复发性单纯疱疹病毒性角膜炎患者治疗前CD3、CD4明显下降(P<0.05),CD8升高,CD4/CD8比值下降(P<0.05).23例痊愈患者治疗后T淋巴细胞亚群接近正常水平,而6例未痊愈患者治疗后T淋巴细胞亚群虽有所提高,但仍低于健康对照(P<0.05).结论:复发性单纯疱疹病毒性角膜炎患者细胞免疫功能降低,胸腺肽肠溶片能够增强患者细胞免疫功能,取得较好效果.

    作者:刘静坤;王兵 刊期: 2008年第03期

  • 异构体(R,R)-XY和(S,S)-XY对兔眼血流的影响

    目的:评估静脉注射甲基强的松龙(IVMP)对外伤性视神经病变患者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0-01至2007-06我院收治的16例外伤性视神经病变(TON)患者的临床资料.1g甲基强的松龙分3d静脉应用,然后口服泼尼松龙11d,并逐渐减量.记录从损伤开始到治疗开始的时间.视力变化是本研究结果的主要功能评价指标.在入院时,治疗后1,2,3d;1wk和1mo时,分别记录佳矫正视力(BCVA).结果:共有16例患者纳入本研究,平均年龄为30岁,其中男性14例、女性2例.引起TON的主要原因有摩托车事故(占69%),打架斗殴(占19%)和体育运动(占12%).所有患者都表现有相对传入性瞳孔障碍.在损伤后4d内开始静脉注射甲基强的松龙,采用Snellen视力表检查视力,绝大部分(56%)患者视力提高超过3行或大于等于0.5(6/12).在损伤后5d以上才开始用类固醇治疗,视力则没有任何进步.结论:治疗TON,静脉注射中等到大剂量甲基强的松龙仍将起到重要作用.静脉注射甲基强的松龙治疗TON可能存在伤后4d的关键时期,超过了这个时期,该治疗可能就毫无效果.但还需要有更多的研究来为我们提供有明显统计学意义的数据.

    作者:彭洁;邹艳红;江伟;计晓斌;陈欣宇;张奕华;彭司勋;邱春亿 刊期: 2008年第03期

  • 后囊膜混浊的相关因素分析

    目的:探讨在白内障及人工晶状体植入后,后囊膜混浊的相关因素以及预防治疗的方法.方法:根据手术方法分为单纯白内障摘除组及白内障加人工晶状体植入组,后者又根据手术方法的不同及人工晶状体的类型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单纯摘除组与人工晶状体植入组,人工晶状体植入中,不同的手术方法及不同的人工晶状体类型其后囊膜混浊发生的频率及程度均存在较大差异.结论:选择适宜的手术方法(完全封闭技术)、优良的人工晶状体材质(疏水性丙烯酸酯和肝素处理)、特殊的形态设计(锐利边缘)就能大程度的减少或避免后囊膜混浊的发生.

    作者:李建国;王明磊;陈广鹏;高浩溟;赵长影;张秋艳 刊期: 2008年第03期

  • 电场对人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生物学活性的影响

    目的:观察电场作用对培养人视网膜色素上皮(human retinal pigraent epithelial,hRPE)细胞活力及分裂过程的影响.方法:hRPE细胞置于强度为8V/cm的直流电场中暴露3h,停止电场作用后继续培养12h;未受电场作用的hRPE细胞作为对照组.显微摄像系统记录各时间点细胞图像,观察细胞形态变化;细胞行台盼蓝拒染活细胞计数及核仁嗜银蛋白(AgNORs)染色,图像分析染色结果;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情况.结果:暴露于电场中的hRPE细胞伸长,垂直于场线方向排列,停止暴露后细胞恢复正常形态及分布;各时间点实验组与对照组细胞的台盼蓝拒染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电场暴露前、暴露3h及停止暴露并继续培养12h后hRPE细胞核内AgNORs颗粒数分别为:6.2,6.5,7.3,与正常对照组细胞比较均无显著差异(P>0.05);流式细胞仪检测结果显示各组均未见明显细胞凋亡.结论:短时间电场作用对hRPE细胞的正常细胞活力及分裂无明显影响,提示该条件下的电场作用可能应用于促进RPE细胞修复的研究.

    作者:韩静;闫小龙;惠延年;韩泉洪;马吉献;李越 刊期: 2008年第03期

  • 玻璃体切割联合引流阀植入治疗伴玻璃体积血的新生血管性青光眼

    目的:评价玻璃体切割联合引流阀植入治疗伴玻璃体积血的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的效果.方法:对30例(30眼)伴玻璃体积血的新生血管性青光眼患者采用玻璃体切割联合Ahmed青光眼引流阀植入术治疗,术后随访10~20(平均12)mo.结果:术后眼压控制在6.0~21.0mmHg 25眼(其中3例需加用一种降眼压药物),3例眼压>21.0mmHg,2例长期低眼压,成功率83%.结论:玻璃体切割联合引流阀植入治疗伴玻璃体积血的新生血管性青光眼,术后成功率高,视力有所提高,并发症少.

    作者:庄晓彤 刊期: 2008年第03期

  • 皮质类固醇治疗外伤性视神经病变的四天关键时期

    目的:评估静脉注射甲基强的松龙(IVMP)对外伤性视神经病变患者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0-01至2007-06我院收治的16例外伤性视神经病变(TON)患者的临床资料.1g甲基强的松龙分3d静脉应用,然后口服泼尼松龙11d,并逐渐减量.记录从损伤开始到治疗开始的时间.视力变化是本研究结果的主要功能评价指标.在入院时,治疗后1,2,3d;1wk和1mo时,分别记录佳矫正视力(BCVA).结果:共有16例患者纳入本研究,平均年龄为30岁,其中男性14例、女性2例.引起TON的主要原因有摩托车事故(占69%),打架斗殴(占19%)和体育运动(占12%).所有患者都表现有相对传入性瞳孔障碍.在损伤后4d内开始静脉注射甲基强的松龙,采用Snellen视力表检查视力,绝大部分(56%)患者视力提高超过3行或大于等于0.5(6/12).在损伤后5d以上才开始用类固醇治疗,视力则没有任何进步.结论:治疗TON,静脉注射中等到大剂量甲基强的松龙仍将起到重要作用.静脉注射甲基强的松龙治疗TON可能存在伤后4d的关键时期,超过了这个时期,该治疗可能就毫无效果.但还需要有更多的研究来为我们提供有明显统计学意义的数据.

    作者: 刊期: 2008年第03期

  • 干眼症96例病因分析

    目的:分析干眼症的发病原因,探讨干眼症的防治措施.方法:对96例干眼症患者的致病原因进行回顾性临床分析,以泪液分泌试验、泪膜破裂时间、角膜荧光素染色结果为诊断标准.结果:干眼症患者96例中长期过量使用多种眼药者23例,长期配戴接触镜者9例,合并类风湿关节炎者9例,患口腔干燥症者4例,神经受损者4例,长期应用免疫抑制剂者2例,外伤及手术后14例,原因不明者31例.结论:症状是干眼症的临床依据,应结合实验室检查和全身系统情况综合分析.

    作者:屠永芳;裴森;金书红 刊期: 2008年第03期

  • 外伤性白内障眼内异物晶状体玻璃体联合手术

    目的:分析超声乳化玻璃体切除眼内异物取出人工晶状体植入联合术治疗外伤性白内障眼内异物的疗效.方法:回顾分析13例(13眼)眼球穿通伤外伤性白内障眼内异物患者行超声乳化玻璃体切除眼内异物取出人工晶状体植入联合术的术中,术后并发症及术后佳矫正视力.术后随访2~12mo.结果:13例患者(男10例,女3例)平均年龄36.8(17~65)岁.所有患者眼内异物均取出.4例术中于玻璃体切除眼内异物取出后植入人工晶状体,5例于联合术后二期植入人工晶状体,4例患者未植入人工晶状体.术后佳矫正视力为手动~0.8.佳矫正视力0.5以上者4眼,0.1~0.4者5眼,0.1以下者4眼.术中发生玻璃体出血3例,术后发生视网膜脱离2例,二次手术视网膜复位.结论:超声乳化玻璃体切除人工晶体植入联合术治疗白内障眼内异物伤是安全有效的方法.患者术后的视功能取决于角膜、巩膜和视网膜损伤部位及病变程度.

    作者:赵世红;张援;吴晋辉;潘东艳;刘心;许预 刊期: 2008年第03期

  • 成功治疗罕见的眼眶类鼻疽1例

    目的:报告1例罕见的以眼眶脓肿为主要表现,大剂量头孢他定静脉给药治疗成功的类鼻疽.方法:眼眶类鼻疽病例报告1例.结果:一名55岁的马来人,新近诊断为糖尿病,低热3wk,左眼肿胀5d入院.头颅及眼眶CT显示左眼眶蜂窝织炎和左侧急性蝶窦炎,初上眼睑瘘管拭子培养结果为假单胞菌属,给予常规抗生素治疗,患者的全身情况改善.然而随着持续静脉给药,患者全身情况开始恶化,左眼变得更加突出,复查头颅及眼眶CT显示左眼眶脓肿并颅内扩散形成脑脓肿.来自上眼睑侧部瘘管的拭子培养结果显示类鼻疽假单胞菌,急性期采用大剂量头孢他定静脉治疗并口服复方增效磺胺,后采用复方增效磺胺维持治疗2mo治愈,观察1a未见复发.不幸的是患者的左眼视力丧失.结论:这是1例罕见的由类鼻疽引起的伴发脑脓肿和败血症的眼眶脓肿.在正确诊断的前提下,同时应用大剂量敏感抗生素可有效治疗这种严重疾病.

    作者: 刊期: 2008年第03期

  • 栓塞治疗颈动脉海绵窦瘘的良好效果

    目的:报告外伤后颈动脉海绵窦瘘患者应用螺圈栓塞的成功经验.方法:连续病例.结果:两名颈动脉海绵窦瘘(CCF)患者成功接受了螺圈栓塞治疗.他们分别在机动车事故后2wk和4mo出现CCF的临床症状.一名患者视力良好但眼内压(IOP)升高,另一名则视力低下伴有临界眼内压.CCF的诊断均得到脑血管造影证实,采用螺圈栓塞治疗后两名患者视力恢复正常,在未用任何抗青光眼药物前提下眼压降至正常范围.CCF的症状诸如眼球突出,眼肌麻痹,结膜充血水肿,眼眶杂音及眼底改变也随之消失.结论:颈动脉海绵窦瘘宜早诊断和治疗以避免发生视力丧失严重并发症的发生,血管内栓塞是当代治疗选择.

    作者: 刊期: 2008年第03期

  • 先天性小脑扁桃体下疝综合征致急性共同性内斜视1例

    0 引言急性共同性内斜视(acute concomitant esotmpia,ACE)是一种特殊类型的斜视,在临床中并不少见,但由先天性小脑扁桃体下疝综合征(Chiari畸形)所致,国内尚未报道,现遇见一例,报告如下.

    作者:杨明迪;颜少明;张方华 刊期: 2008年第03期

  • 角膜胶原蛋白研究进展

    角膜的透明性对角膜而言很重要,一旦受到破坏,必将影响物体在视网膜上成像的清晰度,而角膜的透明性主要取决于基质层中胶原纤维的有序排列.本文简要概括了角膜胶原的分子结构、分布、生理生化和病理改变等方面的研究.

    作者:邓吕红;李伟力 刊期: 2008年第03期

  • 色素上皮衍生因子对视网膜光损伤保护作用的体内研究

    目的:探讨色素上皮衍生因子(pigment epithelium derived faetor,PEDF)对光损伤的视网膜感光细胞的作用.方法:Sprague Dawley(SD)鼠右眼玻璃体腔内注射PEDF,左眼注射磷酸盐缓冲液(phaosplhate buffered solution,PBS)作对照.注射2d后将SD鼠置于1000~1 400k弥散白色冷荧光灯下连续光照2,5,7d后分别行ERG检查和组织学分析.结果:连续光照2,5,7d后,PEDF处理组与PBS对照组的外核层(outer nuclPar layer,ONL)厚度及ERG b波振幅均呈逐渐下降趋势,统计学分析两组差别具有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PEDF对光损伤的视网膜感光细胞具有保护作用.

    作者:纪淑兴;严密;张军军 刊期: 2008年第03期

  • 二肽基肽酶Ⅱ在正常大鼠眼球各组织中的免疫表达

    目的:探讨二肽基肽酶Ⅱ(dipeptidyl pepticlase Ⅱ,DPPII)在正常大鼠眼球各组织中的免疫表达.方法:应用抗生物素蛋白-生物素-过氧化物酶复合体法,检测DPPII在正常大鼠眼球各组织中的免疫表达.结果:发现DPPII在角膜上皮细胞、角膜基质层、角膜内皮细胞、睫状体无色素上皮细胞、虹膜色素上皮细胞、晶状体上皮细胞、晶状体纤维、视网膜神经纤维层、神经节细胞、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中免疫染色均呈阳性.结论:DPPII存在于角膜上皮细胞、角膜基质层、角膜内皮细胞、睫状体无色素上皮细胞、虹膜色素上皮细胞、晶状体上皮细胞、晶状体纤维、视网膜神经纤维层、神经节细胞、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

    作者:张辉;秦秀虹;崔永日;杜淑芳;安海鸥 刊期: 2008年第03期

国际眼科杂志

国际眼科杂志

主管:陕西省卫生厅

主办:中华医学会西安分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