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途;方圆;谢平;袁松涛;范雯;许译丹;刘庆淮
目的:探讨葡萄膜炎性黄斑水肿对视力、视野损害的相关性.方法:此研究为单中心、回顾性的、对临床中发现的中间、后部或全葡萄膜炎治疗的特征性对照研究.葡萄膜炎性黄斑水肿患者132例248眼,接受视力、频域光学相干断层扫描、微视野检测.结果:葡萄膜炎性黄斑水肿与视力、视野的损害具有明显的相关性(P<0.05).不同类型的黄斑水肿对应不同的视力损害:不伴有黄斑中心凹厚度增加的囊腔型可产生中等程度的视力损害,平均10个字母;不伴有囊腔而仅有黄斑中心凹厚度增加型可产生更大程度的视力损害,平均19个字母;而同时伴有囊腔、黄斑中心凹厚度增加的黄斑囊样水肿型可产生大程度的视力损害,平均26个字母.入选的所有黄斑水肿都产生了不同程度的视野损害:与黄斑中心凹的的厚度密切相关,即厚度越大,视野损害的范围越广,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与是否具有囊腔关系不大.结论:黄斑水肿对应的视功能损害提示我们在以后的葡萄膜炎治疗过程中,对黄斑水肿的治疗也应作为一个重要方面去关注;对葡萄膜炎性黄斑水肿的视功能损害评估,应该从视力和微视野两方面关注.
作者:冀垒兵;许正华;肖云;张燕;张小玲;刘李平;闾雯娟;渠兰 刊期: 2015年第06期
目的:探讨VEGF、细胞因子及视网膜血流状态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的相关性.方法:将174例糖尿病患者根据视网膜病变情况分为无DR组(NDR,41例)、背景DR(NPDR,68例)及增殖期DR组(PDR,65例)三组,纳入健康志愿者30例作为对照组.对所有受试者血清VEGF、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sICAM-1)、可溶性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sVCAM-1)及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水平进行测定,并对其进行眼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测量视网膜中央动脉的各项血流动力学参数.结果:糖尿病患者血清VEGF,TNF-α,sICAM-1,sVCAM-1,bFGF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DR血清VEGF,TNF-α,sICAM-1,sVCAM-1,bFGF水平显著高于NDR和NPDR组,NPDR组血清VEGF,TNF-α,sICAM-1,sVCAM-1,bFGF水平又显著高于NDR(P<0.05).糖尿病患者Vmax,Vmin,Vmean和PI显著低于对照组,RI显著高于对照组;PDR组Vmax,Vmin,Vmean和PI显著低于NDR和NPDR组,RI显著高于NDR和NPDR组;NPDR组Vmax,Vmin,Vmean和PI又显著低于NDR,RI则显著低于NDR和NPDR组(P<0.05).结论:VEGF,TNF-α,sICAM-1,sVCAM-1,bFGF以及CRA血流动力学改变与DR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在DR诊断和治疗中具有参考意义.
作者:周纯;牛佳媛;蔡洁;张雪荣 刊期: 2015年第06期
目的:通过博士伦PureVision纯视角膜接触镜在眼科的应用,观察绷带镜在持续性角膜上皮缺损中的应用及临床效果,评估绷带镜在眼表疾病中的治疗价值及意义.方法:非随机选取持续性角膜上皮缺损患者30例38眼,配戴绷带镜3d ~ 3mo,观察配戴前后各时段角膜刺激症状、角膜上皮愈合情况、视力及不良反应情况.结果:所选患者30例38眼中完全缓解23眼(61%),部分缓解11眼(29%),有效率89%.促进角膜上皮愈合:完全愈合11眼(29%),部分愈合21眼(55%),有效率84.2%;视力提高22眼,有效率58%.结论:绷带镜能有效缓解角膜上皮缺损引起的疼痛,保护角膜,维持局部湿润度,加速持续性角膜上皮病变的愈合,缩短病程,安全、有效,可广泛应用于临床,在基层医院推广.
作者:曹凤芝 刊期: 2015年第06期
目的:观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临床前期患者的图形视觉诱发电位、视网膜振荡电位以及视神经纤维层厚度的变化,评估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临床前期视功能的变化.方法:收集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临床前期的2型糖尿病患者89例,以及健康志愿者80例.均采用罗兰电生理检查系统检测图形诱发电位(P-VEP)的P100潜伏期和振幅、视网膜振荡电位(Ops)总振幅和各子波振幅,以及RTVueOCT检测视神经纤维层厚度(RNFL),对检测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糖尿病组患者的P100潜伏期比正常对照组的P100潜伏期明显延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0.633,P=0.000).糖尿病组患者的P100振幅比正常对照组的P100振幅明显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3.610,P=0.000).糖尿病组患者OPS总振幅及各子波振幅均比正常对照组OPS总振幅及各子波振幅明显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17.320,P=0.000;t=3.239,P=0.000;t=4.144,P=0.000;t=7.666,P=0.000;t=5.319,P=0.000).与正常对照组相比,糖尿病组患者的平均RNFL厚度及鼻侧、下方及颞侧RNFL厚度均无明显改变,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730,P=0.085;t=0.664,P=0.547;t=1.923,P=0.063;t=1.814,P=0.072).而上方RNFL厚度明显变薄,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差异显著(t=7.989,P=0.000).结论:在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临床前期的患者,视乳头及黄斑区均出现了视功能改变.
作者:李坤;龚向宁;郎卫华 刊期: 2015年第06期
目的:探讨儿童弱视治疗方法及疗效.方法:从2011-01/2013-12我院斜视弱视治疗中心共治疗儿童弱视234例332眼,诊断标准:年龄4~12岁、视力低于正常同龄儿童、矫正远视力低于相应年龄的视力、眼部无器质性病变并确诊为弱视的患儿.其中随机选择200例322眼弱视儿童作为研究对象,按不同原因引起的弱视,分别采用不同方法进行综合治疗,其弱视儿童疗效与儿童的年龄、治疗时间、弱视类型、弱视程度有密切的关系,观察并定期检查视力恢复情况.结果:通过对200例322眼儿童弱视综合治疗,随访2a,其中基本治愈265眼,进步53眼,无效4眼.结论:综合疗法治疗不同类型弱视疗效显著.
作者:董军孝;王德亮;何平;王浩军 刊期: 2015年第06期
目的:探讨4 ~ 10岁不同近视程度儿童视神经纤维层(retinal nerve fiber layer,RNFL)厚度改变.方法:收集2012-01/2014-05于我院就诊的高度近视儿童12例(屈光度≥-6.00D),中度近视儿童14例(-3.00D≤屈光度<-6.00D),轻度近视儿童14例(0D≤屈光度<-3.00D),对所有患儿完善RNFL厚度测量,并进行组间对比.结果:高度近视组平均RNFL厚度为102.36±10.33μm,中度近视组平均RNFL厚度为106.52±9.46μm,轻度近视组平均RNFL厚度为112.66±9.79μm.高度近视组较轻度近视组儿童平均RNFL厚度变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度近视组与中度近视组、中度近视组与轻度近视组相比,RNFL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下方象限,高度近视组与轻度近视组,中度近视组与轻度近视组RNFL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三组各象限对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在高度近视患者平均R较轻度近视组明显变薄,且在下方象限高度近视与中度近视组较轻度近视组均明显变薄.在对近视儿童的诊疗过程中,我们应当完善近视RNFL厚度检查辅助诊断,可为近视儿童的观察及随访提供客观指标.
作者:姚永屿;夏鸿慧;范卫;李从谊 刊期: 2015年第06期
目的:比较病理性高度近视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离(MHRD)手术中硅油与C3F8填充后视网膜复位率和高眼压发生率,为此类手术的填充物提供临床参考.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设计.在不同时间段连续观察病理性高度近视MHRD患者,分别采用玻璃体切割联合眼内填充硅油和气体的两组患者分别进行观察,从手术后1wk;1,3,6,12mo,视网膜复位率和眼压进行对比研究,观察患者视网膜复位及眼压的情况,得出佳的填充方式.结果:初次手术后,硅油组视网膜复位率高于气体组,但两组视网膜复位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患者眼压:硅油组高眼压发生率高于气体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病理性高度近视MHRD患者玻璃体手术后使用哪种填充物,应采取个体化方案.
作者:李艳;张文芳;陶明;史凯;李春丽;杜润 刊期: 2015年第06期
目的:探讨经典通路SERPING1基因rs2511989基因多态性与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age-related macular degeneration,AMD)的相关性.方法:检索中国学术期刊网(CNKI)、PubMed、Cochrane、Embase以及Web of Science数据库,使用随机效应模型,使用OR值及其95%可信区间评价SERPING1 rs2511989基因多态性与AMD易感性的关联程度,同时对入选文献异质性,敏感性以及发表偏倚等进行评估.结果:共纳入15项病例对照研究,收集8657例AMD患者,对照组5393例.各个遗传模型中均未发现SERPING1基因多态性与AMD发病具有相关性.(显性模型:OR=0.960,95% CI:0.918 ~1.003,P=0.009;隐性模型:OR=0.898,95% CI:0.791 ~1.019,P=0.035;共显性纯合模型:OR=0.881,95% CI:0.770 ~1.008,P=0.003;共显性杂合模型:OR=0.962,95% CI:0.917 ~1.010,P=0.050).但进一步研究发现SERPING1基因多态性与新生血管型AMD显著相关.(显性模型:OR=0.691,95% CI:0.547~0.872;共显性纯合模型:OR=0.661,95% CI:0.450 ~0.971;共显性杂合模型:OR=0.754,95% CI:0.589~0.964).亚组分析未发现种族与国家对rs2511989基因多态性与AMD有影响.结论:通常情况下SERPING1 rs2511989基因多态性与AMD无相关性,但在新生血管类型AMD可能与其存在相关性.期待更多研究来证实该假说.
作者:秦宇;赵江月;潘春树;何雪菲;闵晓洁;王明武;阎启昌;吴迪;李晶 刊期: 2015年第06期
目的:评价图形视觉诱发电位(pattern visual evoked potentials,P-VEP)、眼底照相、视野和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对青光眼患者检查的可靠性.方法:对83例95眼青光眼患者应用眼科电生理仪、眼底照相、视野和OCT,根据P-VEP、眼底照相、OCT、视野检查结果的阳性率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患者83例95眼中,视野检查成功获取阳性病例图像73眼(76.8%),无法获取图像22眼(23.2%);眼底照像成功获取阳性病例图像75眼(78.9%),无法获取图像20眼(21.1%);获得P-VEP阳性病例47眼(49.5%),未见明显异常26眼(27.3%),无法采集图像22眼(23.2%);成功获取OCT阳性病例图像81眼(85.3%),无法获取OCT图像14眼(14.7%).结论:视觉诱发电位、眼底照相、视野和光学相干断层图像结果对青光眼患者的视功能状况进行综合评估.
作者:陈炜;房传凯 刊期: 2015年第06期
目的:研究年龄相关性白内障并发浅前房患者手术治疗后的屈光状况.方法:选择2012-01/2014-12在我院接受治疗的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80例106眼.将前房深度(anterior chamber depth,ACD)在2.20 ~2.90mm之间的患者归为对照组,ACD<2.20mm者为浅前房组.比较两组患者的术前眼部资料、术后屈光度数误差和术后ACD变化.结果:两组患者的眼轴长度、角膜曲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CD和眼压、晶状体混浊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屈光度数误差、ACD变化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1 mo和3mo屈光度数误差、ACD变化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年龄相关性白内障并发浅前房患者的眼压、晶状体混浊值较高,术后屈光度数误差和ACD变化较大.
作者:董丽华;孙红艳;朱江;赵娜娜 刊期: 2015年第06期
目标:分析活动期葡萄膜炎患者在小梁切除术后的炎症反应及眼压情况.方法:我们回顾了2006-10/2011-03期间,接受了小梁切除术的活动期葡萄膜炎性青光眼患者纪录.手术前后的炎症反应、复发频率、类固醇依赖度及眼压均以配对t检验作比较.结果:在29例29眼患者中,90%的患眼在手术时正在接受局部类固醇治疗.患者平均年龄为58.3±14.0a,术前眼压为35.7±8.9mmHg.患者平均复诊时期为35.2±18.7mo.术后3mo前房炎症反应分级平均减少了0.4±0.6(P<0.01).复发频率在复诊期内每年减少了2.3±2.1次(P<0.01).术后1a的平均眼压为13.1±4.5mmHg,而其中44.8%患者的眼压无需用药亦能维持在21 mmHg或以下.结论:小梁切除术后的葡萄膜炎性青光眼患者在炎症反应及眼压方面均有改善,但成功率较原发性青光眼患者低.小梁切除术可以作为活动期葡萄膜炎性青光眼患者早期控制眼压和炎症反应治疗的一个选择.
作者:Doris W.F.Yick;HoWing Lau;Jacky W.Y.Lee;Wong C.Y.Chad;Can Y.F.Yuen 刊期: 2015年第06期
目的:了解高度近视专用的人工晶状体Bigbag远期的囊袋稳定性.方法:前瞻对照试验.选择2012-05/2014-02入院的眼轴≥28mm的高度近视合并或不合并白内障的患者,分为两组,行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分别植入Bigbag人工晶状体和Sensar人工晶状体,观察术后6mo的并发症、晶状体后囊的状况,比较术前术后晶状体后囊到视网膜距离的差值.结果:共有52例63眼纳入研究,Bigbag组24例30眼,其中男9例11眼,女15例19眼;Sensar组28例33眼,其中男12例14眼,女16例19眼.术后6mo时,Bigbag组术前术后晶状体后囊到视网膜距离的差值为1.49±0.06mm,与Sensar组(1.67±0.09mm)相比,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6mo时Bigbag组有2眼出现后囊膜皱缩(6.7%),Sensar组有9眼出现后囊皱缩(27.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1).结论:Big bag人工晶状体由于囊袋内的稳定性高,后囊膜皱缩的发生率也较低,更适合高度近视患者使用.
作者:方晓珊;杨鸿昌;余杰克;李楚旋 刊期: 2015年第06期
目的:研究龟分枝杆菌细菌壁内脂葡聚糖对人角膜上皮细胞IL-6和IL-8表达的影响及其可能信号转导通路.方法:提取龟分枝杆菌细菌壁内脂葡聚糖作用于原代培养人角膜上皮细胞(human corneal epithelia,HCE).实验分为实验组(脂葡聚糖样品处理组)、阳性对照组(LPS处理组)和空白组.脂葡聚糖处理后的0,6,12h各时间点采用RT-PCR法在mRNA水平检测实验组中IL-6和IL-8的表达水平;脂葡聚糖处理后的0,6,12,24h各时间点采用ELISA法在蛋白水平检测实验组、阳性对照组和空白组中IL-6和IL-8的表达.免疫细胞化学法检测空白组与实验组(时间点24h)HCE细胞内NF-κB的表达与定位.结果:实验组中,12h内IL-6和IL-8在mRNA水平明显增加,6h时即达到峰值(IL-6是空白组的32.7倍,IL-8是对照组的36.8倍);在蛋白质水平,培养上清内IL-6和IL-8含量在24h内呈现时间依赖性上升(6,12,24h各时间点与对照组之间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与阳性对照组变化一致.空白组NF-κB定位于细胞浆内,实验组NF-κB被激活,移位至细胞核内.结论:龟分枝杆菌来源的脂葡聚糖可以促使人角膜上皮细胞过表达IL-6和IL-8,其信号转导通路可能是通过核转录因子NF-κB进行的.
作者:唐春舟;管怀进 刊期: 2015年第06期
目的:分析和探讨Sirius系统测量角膜塑形术后眼前节参数的变化及其可能机制.方法:选取我院2014-08/10近视患者28例56眼,等效球镜-3.83±1.19D.采用Sirius系统测量戴镜前、戴镜1d;1wk;3mo后的中央角膜厚度(center cornea thickness,GCT)、前房深度(anterior chamber depth,ACD)及角膜前表面曲率(anterior K,a-K)、角膜后表面曲率(posterior K,p-K).结果:所有患者在配戴角膜塑形镜后1wk均达到矫正效果.CCT及p-K各时间点间两两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a-K除戴镜1wk与戴镜3mo之间无统计学差异外,其余各时间点间两两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ACD在戴镜1wk与戴镜前、戴镜3mo与戴镜1d及戴镜1wk之间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Pearson相关性分析显示戴镜前CCT(CCTpre)与戴镜3mo后CCT的变化值(CCT-3mo-change,CCTc-3mo)显著相关(P<0.05);ACDpre与ACDc-1d显著相关(P<0.05);a-Kpre与a-Kc-1d,a-Kc-1wk,a-Kc-3mo均显著相关(P<0.05).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a-Kc-1d(P=0.016)、a-Kc-1wk(P=0.047)与a-Kpre及眼轴显著相关;a-Kc-3mon与a-Kpre 显著相关(P=0.024);ACDc-1d与ACDpre显著相关(P=0.036);CCTc-3mo与CCTpre显著相关(P=0.012).结论:sirius测量的角膜塑形术后CCT,ACD及p-K的变化并不明显,而a-K明显改变,它可能是角膜塑形效果的关键因素之一.Sirius眼前节分析系统用于角膜塑形术术前检查及术后评估,无创、可靠,具有很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申笛;龙潭;韦伟 刊期: 2015年第06期
甲状腺相关眼病的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清楚,临床缺乏确实有效的治疗方法.眼眶成纤维细胞作为靶细胞和效应细胞参与了自身免疫、炎症反应和组织重塑等多个病理过程.我们就眼眶成纤维细胞在甲状腺相关眼病发病机制中的作用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并讨论该领域治疗研究方向.
作者:代佳灵;何为民 刊期: 2015年第06期
目的:探索维吾尔族大学生不同屈光状态与屈光要素之间的关系.方法:选取新疆医科大学在校维吾尔族大学生共计475例950眼,进行眼科视力、裂隙灯及眼底镜等专科检查,排除有影响屈光状态眼部疾病的9眼,余941眼,使用IOL-Master进行眼轴长度、前房深度、角膜曲率测定,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维吾尔族大学生941眼随着眼屈光状态的分布为-13.5 ~ +8.00D,眼轴长度由长变短,前房深度由深变浅,角膜平均曲率由陡变平.根据屈光状态不同共分为7组,各组间比较中眼轴长度有统计学差异(P<0.05),前房深度与角膜平均曲率存在相近屈光状态间无统计学差异的情况(P>0.05).等效球镜与眼轴长度、前房深度、角膜平均曲率的相关系数r分别为-0.834,-0.547,-0.208(P<0.01).等效球镜(D)与眼轴长度(AL)、前房深度(ACD)与角膜平均曲率(K)的多元回归方程为D=83.229-2.150AL+2.171ACD-0.939K.结论:维吾尔族大学生屈光要素间的变化配合决定了眼的屈光状态,为研究维吾尔族屈光状态的发生发展提供依据.
作者:王燕;谢婷玉;陈雪艺 刊期: 2015年第06期
目的:探讨第五代泪道内窥镜微创治疗慢性泪囊炎的方法,疗效以及安全性,评价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病例对照研究.选择2013-04/2014-07在我院接受诊治的120例120眼慢性泪囊炎患者,随机分组,观察组(第五代泪道内窥镜下微钻联合全泪道置管术)62例62眼,对照组(传统泪囊鼻腔吻合术)58例58眼,观察比较两组的疗效及并发症.采用SPSS 13.0统计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有效率分别为91.9%,96.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与对照组术中出血发生率分别为35.5%,79.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与对照组术后眼睑水肿发生率分别为19.4%,55.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均未见术中术后严重并发症.结论:第五代泪道内窥镜操作上较传统一体式泪道内窥镜更为灵活,直视病变情况下进行泪道微钻疏通鼻泪管,再联合全泪道置管术治疗慢性泪囊炎,不仅临床疗效好,而且较传统泪囊鼻腔吻合术更为安全,高效,是治疗慢性泪囊炎的可视化微创手术,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唐永哲;吕红玲;晏世刚;孔祥斌;刘小英;梁康福;梁结玲 刊期: 2015年第06期
目的:探讨糖皮质激素对视网膜神经节细胞(retinal ganglion cell,RGC)凋亡的影响及机制.方法:分4组培养RGC,即(1)对照组,(2)激素组(0.1 μmol/L可的松),(3)激素-siNgR组(0.1μmol/L可的松+NgR反义核苷酸病毒),(4)激素-scRNA对照组(0.1μmol/L可的松+阴性核苷酸病毒).3d后四甲基噻唑蓝(Thiazolyl blue tetrazolium bromide,MTT)检测细胞活力变化,倒置显微镜观察细胞形态学变化,Hoechst 33342染色检测细胞凋亡,Western blot检测Nogo受体(Nogo receptor,NgR)表达.结果:对照组、激素组、激素-scRNA组及激素-siNgR组细胞活力分别为(100.0±0.0)%,(76.3±6.8)%,(79.4±9.0)%及(96.7±9.8)%,与对照组相比,激素组及激素-scRNA组细胞活力明显降低,细胞密度降低,体积缩小,NgR表达增加(P<0.01),而激素-siNgR组无明显变化(P>0.05).Hoechst 33342染色显示,对照组及激素-siNgR组细胞淡蓝色,激素组及激素-scRNA组可见大量呈亮蓝色的凋亡细胞.结论:糖皮质激素能通过NgR表达增加诱导RGC凋亡.
作者:吕利征;刘学政 刊期: 2015年第06期
目的:探讨超声乳化联合非球面人工晶状体植入对白内障患者术后视觉质量的影响.方法: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50例63眼)随机分为试验组25例33眼和对照组25例30眼,两组患者手术方法相同,试验组植入非球面人工晶状体,对照组植入球面人工晶状体;比较术后裸眼视力、佳矫正视力,并检查两组患者对比敏感度和像差.结果:术后1wk;1,3mo两组患者裸眼视力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mo两组佳矫正视力相比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非眩光和眩光条件下,两组患者在3.0,6.0,12.0,18.Ocd频段下对比敏感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1.5cd频段下,试验组对比敏感度值显著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 mo试验组球差、彗差均显著低于对照组,两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非球面人工晶状体在低频段对比敏感度显著优于球面人工晶状体,并能够降低白内障患者术后的总像差,从而提高白内障患者术后的视觉功能.
作者:张键;孙立新;余德成;高建萍;李玲;胡昌波 刊期: 2015年第06期
目的:探讨A型肉毒毒素在内眦赘皮术中应用抑制瘢痕形成的安全性和疗效.方法:选择2012-03/2014-03在我院眼部整形美容科接受内眦赘皮患者,按就诊顺序随机分为两组:术毕即刻进行A型肉毒毒素局部注射的39例患者作为治疗组;另选取42例作为对照组.采用国际推荐的OSAS瘢痕评价量表,由两位经验丰富的整形医师对两组患者术前及术后6mo的瘢痕情况进行评估,分别从瘢痕颜色、平整度、弹性程度及瘢痕宽度4个方面对瘢痕的整体情况进行评估打分,对两组术后1,6mo的瘢痕情况评估后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治疗组4例、对照组6例失访,其余患者按期回访评估.术后1 mo瘢痕的颜色、弹性、平整性及宽度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mo瘢痕的颜色、弹性与对照组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而瘢痕的平整度及宽度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每组在不同的时间分别比较均发现,1mo时瘢痕的颜色、隆起度、宽度及硬度达到峰值,与6mo相比具有统计学差异.治疗组随诊期间无1例诉伤口牵扯痛及痒感,对照组于术后3 mo内有5例患者伤口有轻微痒感;无任何并发症发生.结论:A型肉毒毒素可在一定程度上减轻内眦赘皮矫正术后短期的瘢痕形成,及术后炎症反应性痒感及牵扯痛,可达到远期切口平整的外观,降低瘢痕增生的风险,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作者:王育红;涂惠芳;杜芳;焦峰 刊期: 2015年第0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