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B细胞自我平衡的研究进展

梁敏;毛平;莫文健

关键词:造血干细胞移植, B淋巴细胞, B细胞激活因子, 移植物抗宿主病
摘要: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是血液病的有效治疗方法.allo-HSCT后,免疫功能的迅速恢复可以降低血液病患者感染、疾病复发及继发性肿瘤的发生风险.B淋巴细胞自我平衡在allo-HSCT后患者的免疫功能重建中起至关重要的作用.B淋巴细胞自我平衡的影响因素包括B淋巴细胞刺激因子(BAFF)水平、慢性移植物抗宿主病(cGVHD)、骨髓造血龛、T淋巴细胞活性.笔者就目前allo-HSCT后B淋巴细胞自我平衡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国际输血及血液学杂志相关文献
  • 免疫性疾病患者输血前血型血清学特征分析

    目的 分析免疫性疾病患者的输血前血型血清学特征.方法 选择于2008年1月至2015年12月在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拟接受输血治疗的6 890例免疫性疾病患者为研究对象.本研究纳入标准:临床诊断明确、病历资料完整者.排除标准:病历资料不完整者.应用试管法、微柱凝胶法、抗人球蛋白法、吸收放散试验等方法,于输血前对研究对象进行血型鉴定、抗体筛选、抗体鉴定及交叉配血检测.本研究遵循的程序符合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人体试验委员会所制定的伦理学标准,得到该委员会批准.结果 ①本研究检出ABO正反定型不符患者为370例(5.4%,370/6 890),其ABO正反定型不符的发生原因按照检出率由高到低依次为免疫球蛋白(Ig)M类不规则抗体(32.4%,120/370),冷自身抗体(26.8%,99/370),冷抗体(16.2%,60/370),缗钱状凝集(11.1%,41/370),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阳性(9.5%,35/370),抗原、抗体减弱(4.0%,15/370).②本研究检出不规则抗体患者为570例(8.3%,570/6 890),其不规则抗体按照检出率由高到低依次为复合抗体(44.0%,251/570),同种抗体(35.8%,204/570),冷自身抗体+温自身抗体(13.8%,79/570),类同种抗体(4.4%,25/570),药物性抗体(1.9%,11/570).③本研究出现交叉配血困难患者为610例(8.8%,610/6 890),其罹患的免疫性疾病按照发生率由高至低依次为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34.9%,213/610),结缔组织病(19.0%,116/610),系统性红斑狼疮(14.8%,90/610),类风湿性关节炎(9.0%,55/610),狼疮性肾炎(5.7%,35/610),强直性脊柱炎(5.2%,32/610)等.结论 免疫性疾病患者易发生血型鉴定及交叉配血困难.通过对免疫性疾病患者进行输血前血型血清学检测,可尽早发现其ABO正反定型不符原因,并且选择患者相合血液,进而确保临床输血安全.

    作者:张秋会;胡兴斌;孙文利;安群星;张玲玲;张婧;尹文 刊期: 2016年第04期

  • 天津市滨海新区Rh+无偿献血者Rh血型表型的分布调查

    目的 探讨天津市滨海新区Rh+献血者Rh血型表型的分布情况,建立Rh+血型表型数据库,确保临床输血安全,减少输血不良反应的发生.方法 采用简单随机抽样法选择2013年1月至2015年12月天津市第五中心医院输血科留存的2 672份Rh+库存悬浮红细胞为研究对象.研究对象纳入标准:①所有悬液红细胞均来自天津市滨海新区中心血站;②血液经Rh系统中抗-D检测,确定为Rh+血型;③血液入库时,严格核对运输条件、物理外观、血袋封闭及包装、标签等,均应符合血液入库标准.采用微柱凝胶法进行Rh血型系统的抗-D、抗-C、抗-c、抗-E、抗-e检测,并根据抗原检测结果计算Rh血型各表型频率.结果 本组2 672例Rh+无偿献血者的Rh抗原中,按照抗原阳性率由高至低排序,依次为抗-D(100.0%)、抗-e(90.8%)、抗-C(86.7%)、抗-c(58.2%)及抗-E(48.8%)抗原.本组2 672例Rh+无偿献血者中,共检测出9种Rh血型表型,按照抗原频率由高至低排序,依次为CCDee (40.5%)、CcDEe(35.5%)、CcDee(9.4%)、ccDEE(9.2%)、ccDEe(4.1%)血型表型,其他4种表型仅占1.3%(35/2 672).结论 天津市滨海新区Rh+无偿献血人群的Rh血型表型以CCDee为主.建立Rh+血型表型数据库,可为临床及时提供表型相合的Rh+血液,防止由于Rh血型系统不合引起的输血反应,确保临床输血安全.

    作者:李捷;刘利祥;陆坤;陈静;安仕萍 刊期: 2016年第04期

  • 霍奇金淋巴瘤治疗的研究进展

    霍奇金淋巴瘤(HL)是一种治愈率较高的恶性淋巴瘤,目前的常规治疗手段可使90%早期HL患者及80%晚期患者获得长期无病生存(DFS),但治疗相关的远期并发症也日益显现.探索更为精准的HL风险分层方法,以及在保证疗效的基础上减少化疗周期、减低放射剂量的治疗方案一直为HL相关研究的重点.笔者拟就近年来HL治疗方案的相关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作者:李茂;徐才刚 刊期: 2016年第04期

  • 脾切除术后患者的血液学改变及血栓防治的研究进展

    脾脏为腹部损伤中极易受损的器官,多数外伤性脾损伤患者需接受脾切除术.肝硬化失代偿期及部分血液病患者亦需行脾切除术,以达到治疗疾病或缓解病情的目的.脾切除术后患者的机体会发生一系列改变,其中血液学改变尤为显著,短期内又以血小板计数增高为突出表现,并且伴随着明显的血液高凝状态.因此,术后血栓形成又是危及患者生命的严重并发症之一.笔者拟就近年来有关脾切除术后患者的血液学改变及血栓的防治进行综述.

    作者:杜竞赛;冯建明;李建平;李文倩 刊期: 2016年第04期

  • 成都市无偿献血者脂肪血的人群分布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目的 探讨成都市无偿献血者中脂肪血的人群分布情况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选择2013年3月1日至2014年3月1日于成都市血液中心某采血组献血的13 726人次献血者为研究对象.采用比浊图片法判断献血者脂肪血的发生情况.采用单因素分析和非条件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法研究不同人口统计学特征[性别、年龄、文化程度、婚姻状况、职业、人体质量指数(BMI)]、献血季节、献血次数对脂肪血发生的影响.结果 本组13 726人次献血者所捐献血液中,脂肪血为990人次,脂肪血发生率为7.2%(990/13 726).其中,重度乳糜的脂肪血为351人次,占2.6%(351/13 726),中度乳糜的脂肪血为639人次,占4.7%(639/12 727).男性献血者脂肪血发生率为9.3%(632/6 799),高于女性的5.2%(358/6 927),并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 =20.85,P<0.05);已婚献血者脂肪血发生率为10.4%(551/5 290),高于单身者的5.2%(439/8 436),并且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x2=127.17,P<0.05).不同年龄段、文化程度、职业、BMI、献血季节、献血次数的献血者脂肪血发生率比较,差别均有统计学意义(x2=24.37、61.91、23.53、101.39、10.41、11.52,P<0.05).非条件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性别(OR=1.71,95%CI:1.48~1.91,P<0.05),年龄(OR=1.20,95%CI:1.09~1.33,P<0.05),职业(OR=0.96,95%CI:0.94~0.98,P<0.05),BMI(OR=1.71,95%CI:1.53~1.90,P<0.05)及献血季节(OR=0.91,95%CI:0.86~0.98,P<0.05)是献血者发生脂肪血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成都市献血者脂肪血的分布具有明显倾向性,主要集中在男性、肥胖、35岁以上的献血人群,应针对这部分献血人群采取相应措施,大程度的避免不合格血液采集,有效降低脂肪血的发生率,减少血液资源的浪费.

    作者:田浩;何毅;席光湘;谭顺 刊期: 2016年第04期

  • SDF-1/CXCR4信号通路在造血干细胞归巢中作用的研究进展

    造血干细胞移植(HSCT)是治疗白血病、淋巴瘤、再生障碍性贫血等恶性血液病的一种有效治疗手段.但是,HSCT后造血功能的恢复与归巢至骨髓造血微环境中的造血干细胞(HSC)数目有关.HSCT输注入受者体内的HSC不会立刻发挥作用,而是先经历一系列复杂的过程归巢至骨髓造血微环境后,才能继续增殖并分化为相应的效应细胞发挥作用.其中,供者HSC与众多细胞及细胞因子间的相互作用是决定HSC归巢、增殖及分化的关键因素.基质细胞衍生因子(SDF)-1及其唯一的受体CXC趋化因子受体(CXCR)4所构成的SDF-1/CXCR4信号通路,可能在HSC归巢中发挥重要作用.为了更深入地研究HSC归巢的具体过程和SDF-1/CXCR4信号通路在该过程中发挥的作用,现对SDF-1、CXCR4的结构、作用机制,以及SDF1/CXCR4信号通路在HSC归巢中作用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作者:李明峰;乔建林;曾令宇 刊期: 2016年第04期

  • 2004-2014年东营市无偿献血者梅毒螺旋体感染情况的调查分析

    目的 探讨山东省东营市无偿献血者梅毒螺旋体(TP)的感染情况,以指导本地区献血服务工作,避免输血引起的梅毒传播.方法 选择2004-2014年山东省东营市中心血站招募的215 976例献血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献血者献血前体检及相关血液学检查结果,均符合《献血者健康检查要求》(GB18467-2011)的相关规定.按照献血者出生年份将其分为4个组:1950-1959年出生组(n=4 463)、1960-1969年出生组(n=38 113)、1970-1979年出生组(n=63 126)及1980年以后出生组(n=110 274),每组献血者再按照性别分为男性亚组和女性亚组.对于2004-2013年招募的192 221例献血者按照《血站技术操作规程(2015版)》的相关规定,均采用2个不同厂家生产的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试剂盒检测TP特异性抗体;对于2014年招募的23 755例献血者,除按照上述规定检测TP特异性抗体外,再增加2遍甲苯胺红不加热血清试验(TRUST)检测TP非特异性抗体.针对ELISA或TRUST试验的TP检测阳性结果,包括TP检测结果为弱阳性、阳性、强阳性的血清样品,再采用梅毒螺旋体明胶凝集试验(TPPA)进行阳性结果确证.采用统计学方法分别比较各个出生年份组,以及每组男性亚组和女性亚组献血者TP阳性率差异.4个不同出生年份组献血者的性别构成比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个不同出生年份组中,不同性别亚组献血者年龄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 ①2004-2014年献血者的TP总阳性率为0.42%(901/215 976),其中女性献血者TP阳性率为0.52%(324/62 599),显著高于男性的0.38%(577/153 377),并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26.08,P<0.05).②本研究4个不同出生年份组献血者的TP总阳性率、男性及女性亚组献血者TP阳性率,分别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x2=20.88、14.35、8.96,P<0.05).1970-1979年出生组献血者的TP阳性率高,为0.56%(352/63 126),其中男性亚组献血者TP阳性率为0.50%(234/46 989),女性亚组为0.73%(118/16 173),分别与1980年后出生组献血者的0.36%(396/110 274)、0.32%(237/73 957)、0.44%(159/395 695)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x2=33.92、24.15、14.55,P<0.05).③1970年后出生组(1970-1979年出生组与1980年以后出生组)献血者TP阳性率,分别显著高于其他两组(1950-1959年出生组、1960-1969年出生组),并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x2=35.48、44.43、21.78、17.91;P<0.05).④同一组献血者中,女性亚组献血者TP阳性率均分别显著高于男性亚组,并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x2=11.26、34.00、74.38、25.42,P<0.05).结论 近11年以来,东营市无偿献血者TP感染情况基本稳定,但女性献血者及1970-1979年出生的献血者TP阳性率较高,应引起足够重视,加强对这部分献血者的健康教育、TP筛查及管理.

    作者:延义芹;孙艳;丁国良;延义玲 刊期: 2016年第04期

  • 全血于22℃保存24h分离制备悬浮红细胞及浓缩血小板的质量评价

    目的 评价全血于22℃保存24 h分离制备悬浮红细胞及浓缩血小板的质量.方法 采用简单随机抽样法选择2014年5月至2015年2月广东省茂名市中心血站招募的60例献血者为研究对象.研究对象纳入标准:所有献血者献血前体检及相关血液学检查结果符合《献血者健康检查要求》(GB18467-2011)的相关规定.将60例献血者随机分为2组,每组各30例.两组献血者均分别采用五联采血袋采集全血各400mL,共计60袋全血.研究组献血者全血置于22℃保存和运输,并于采血后24 h制备悬浮红细胞和浓缩血小板.对照组献血者全血于22℃保存和运输,并于采血后8h内制备悬浮红细胞和浓缩血小板.两组献血者全血均采用白膜法制备悬浮红细胞和浓缩血小板.悬浮红细胞4℃保存至储存期末(制备后35 d),采用Bact/ALERT全自动微生物检测系统对其进行无菌试验;并比较两组悬浮红细胞的红细胞计数、血细胞比容(HCT)、血红蛋白(Hb)水平、游离血红蛋白(FHb)水平、储存期末溶血率,以及K+、Na+、C1-浓度.浓缩血小板22℃保存至储存期末(制备后5 d),采用Bact/ALERT全自动微生物检测系统对其进行无菌试验;并比较两组浓缩血小板的血小板含量、红细胞混入量、FHb水平、储存期末pH值、黏附率、聚集率及K+、Na+、C1浓度.结果 ①研究组与对照组悬浮红细胞储存35 d后,均无细菌生长;两组浓缩血小板储存5d后,均无细菌生长;②研究组与对照组悬浮红细胞储存35 d后,其血细胞比容(HCT)、血红蛋白(Hb)水平、储存期末溶血率均符合《全血及成分血质量要求》(GB18469-2012)的相关规定;两组悬浮红细胞的红细胞计数、HCT、Hb水平、FHb水平、储存期末溶血率及K+、Na+、Cl-浓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0.55、0.51、1.18、0.48、0.72、2.86、2.07、2.40,P>0.05);③两组浓缩血小板储存5d后,其血小板含量、红细胞混入量、储存期末pH值均符合《全血及成分血质量要求》(GB18469-2012)的相关规定;两组浓缩血小板的血小板含量、红细胞混入量、FHb水平、血小板黏附率、血小板聚集率,储存期末pH值,以及K+、Na+、Cl-浓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0.17、0.16、0.56、2.43、0.36、2.50、1.85、1.75、0.32,P>0.05).结论 22℃保存24 h制备的悬浮红细胞、浓缩血小板的质量符合国家标准,全血22℃保存过夜分离制备悬浮红细胞、浓缩血小板的方法可行.

    作者:黄彦;符雪丽;李诗敏;梁若鹄;高艳;陈龙菊 刊期: 2016年第04期

  • 活化诱导胞嘧啶核苷脱氨酶与白血病关系的研究进展

    活化诱导胞嘧啶核苷脱氨酶(AID)作为基因的诱导突变体,将胞嘧啶脱氧核糖核苷酸脱氨转变为尿嘧啶脱氧核糖核苷酸,从而引起基因突变.相关文献报道,AID在白血病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近年,针对AID的蛋白结构及其在白血病中的作用机制、表达特点、预后意义,以及伊马替尼耐药等方面的研究取得了一定进展.笔者拟就AID的上述几个方面内容进行综述.

    作者:周光全;顾伟英 刊期: 2016年第04期

  • 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缺乏在输血医学及造血干细胞移植中的潜在风险

    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G6PD)缺乏为人类常见的酶缺乏,全球约有4亿人罹患不同程度G6PD缺乏,我国亦属高发地区.G6PD缺乏患者的红细胞不能有效抵御氧化损伤,在氧化剂药物的作用下或机体发生感染时可诱发溶血.目前,全球尚无国家或地区对健康献血者进行常规G6PD缺乏筛查,但有文献报道输注G6PD缺乏献血者的红细胞引发受血者溶血等不良事件.笔者拟就G6PD缺乏在输血医学及造血干细胞移植(HSCT)中的潜在风险进行综述.

    作者:王静;王同显 刊期: 2016年第04期

  • 急性髓细胞白血病诱导治疗的进展及展望

    近十年来,急性髓细胞白血病(AML)诱导治疗的进展主要体现在3个方面,①治疗强度提高;②新的治疗药物的引入;③早期治疗相关死亡率的降低.展望AML诱导治疗未来可能的发展方向也主要体现在3个方面,①靶向治疗药物的应用;②诱导治疗的个体化分层;③诱导治疗期间的支持治疗和抗感染治疗方案的优化及细化.笔者拟就AML诱导治疗的进展及展望进行阐述如下.

    作者:魏辉 刊期: 2016年第04期

  • 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妊娠期应用环孢素A的研究进展

    再生障碍性贫血(AA)的发病机制极为复杂,免疫异常介导的造血功能抑制是其主要的病理生理机制.目前,虽然随着支持治疗的日臻完善,育龄期女性AA患者已可以成功妊娠,并且超过>50%AA患者可获得良好妊娠结局,但是AA患者妊娠期的母婴并发症仍较常见.AA患者在妊娠期可以应用环孢素A进行治疗,但该药物治疗可能会增加其妊娠期并发症的发生风险.因此,妊娠期间应对使用环孢素A治疗的AA患者进行严密监测,一旦出现严重药物不良反应,则根据病情及时停用环孢素A或终止妊娠.产后6个月内,AA患者外周血细胞计数逐渐恢复正常,需根据其血药浓度及时调整环孢素A剂量.哺乳期应用环孢素A的AA患者可将该药分泌至乳汁,然而,母乳环孢素A含量常较低,并且新生儿摄取母乳后的环孢素A血药浓度也较低.但是,AA患者在使用环孢素A期间实施母乳喂养的安全性仍缺乏长期随访数据证实,因此该类患者需权衡利弊后,再进行母乳喂养的选择.

    作者:霍佳莉;郑以州 刊期: 2016年第04期

  • 通用型血浆的研究进展

    血浆是临床医疗救治过程中不可或缺的血液制品之一,但其在临床输注中仍可能引起多种输血传播性疾病及输血不良反应发生.通用型血浆是将A、B、AB、O型血浆按照一定的比例混合制备的血浆,其可降低抗A、抗B效价,达到适用于ABO各血型患者的治疗目的.使用血浆病毒灭活方法处理通用型血浆,可提高其生物学和免疫学安全性,降低发生输血传播性疾病和输血不良反应的风险.同时,通用型血浆作为一种批量生产的标准化产品,又能达到精准输血的治疗效果.笔者就近年通用型血浆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作者:陈冠伊;汪德清 刊期: 2016年第04期

  • 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B细胞自我平衡的研究进展

    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是血液病的有效治疗方法.allo-HSCT后,免疫功能的迅速恢复可以降低血液病患者感染、疾病复发及继发性肿瘤的发生风险.B淋巴细胞自我平衡在allo-HSCT后患者的免疫功能重建中起至关重要的作用.B淋巴细胞自我平衡的影响因素包括B淋巴细胞刺激因子(BAFF)水平、慢性移植物抗宿主病(cGVHD)、骨髓造血龛、T淋巴细胞活性.笔者就目前allo-HSCT后B淋巴细胞自我平衡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作者:梁敏;毛平;莫文健 刊期: 2016年第04期

  • 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急性白血病的研究进展

    经过近40年的发展,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AHSCT)在急性白血病治疗中的地位和作用不断变化.AHSCT的主要优势为移植相关死亡率低和移植后患者生活质量高,其主要问题为移植后复发率高.预后良好及不适合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的急性髓细胞白血病(AML)患者可受益于AHSCT;在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KI)靶向治疗时代,对TKI反应良好的ph+-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患者进行AHSCT治疗后,可提高其远期生存质量.为了提高AHSCT治疗急性白血病的疗效,AML患者应在化疗缓解后强化治疗2~3个疗程进行AHSCT治疗,ALL患者则应在化疗缓解后强化治疗3~5个疗程进行为宜.ALL患者在接受AHSCT治疗后,还应进行移植后维持治疗.

    作者:黄文荣 刊期: 2016年第04期

  • 获得性纯红细胞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的T淋巴细胞亚群分析及疗效观察

    目的 探讨获得性纯红细胞再生障碍性贫血(PRCA)患者的T淋巴细胞亚群分布和外周血、骨髓中大颗粒淋巴细胞(LGL)绝对细胞数及比例,评估获得性PRCA患者的免疫功能状态与免疫抑制剂疗效.方法 选取2002年1月至2015年11月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医院血液科住院治疗的25例初诊获得性PRCA患者为研究对象,纳入研究组.其中,5例患者为T细胞型大颗粒淋巴细胞白血病(T-LGLL)继发PRCA,其余20例为原发性PRCA.研究组患者纳入标准:符合《血液病诊断及疗效标准》中有关获得性PRCA的诊断标准;临床资料完整.排除标准:其他具有贫血表现的疾病;临床资料不全者.采用简单随机抽样法选择同期于本院体检中心进行体检的25例健康个体纳入对照组.对照组受试者纳入标准:血常规检查、生化检查结果均在正常参考值范围者.排除标准:血常规检查结果异常及罹患免疫性疾病、肿瘤者.采用流式细胞术对两组受试者进行T淋巴细胞亚群检测;对研究组获得性PRCA患者于治疗前、后进行血常规及骨髓检查;对研究组获得性PRCA患者的骨髓、外周血中LGL绝对细胞数及比例结果和环孢素A等药物治疗疗效进行回顾性分析,并进行统计学比较.本研究遵循的程序符合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医院人体试验委员会所制定的伦理学标准,得到该委员会批准.两组受试者年龄、性别构成比等一般临床资料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 ①研究组获得性PRCA患者的辅助性T淋巴细胞(Th)比例、Th/抑制性T淋巴细胞(Ts)值均低于对照组,Th比例:(36.6土3.8)%比(45.1±2.1)%,Th/Ts值:1.2±0.2比2.2土0.4,并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9.161、12.174,P=0.032、0.021).研究组Ts比例高于对照组,分别为(30.5±2.8)%比(20.2±1.9)%,并且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t=13.460,P=0.021).两组自然杀伤(NK)细胞比例相比,分别为(11.3士1.8)%比(10.3±1.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572,P=0.344).研究组中,5例T-LGLL继发PRCA患者的Th比例、Th/Ts值均低于其余20例原发性PRCA患者,Th比例:(36.1±3.7)%比(39.1±6.1)%,Th/Ts值:1.0土0.2比1.2±0.1,但差异却均无统计学意义(t=2.293、2.513,P=0.301、0.297);5例T-LGLL继发PRCA患者的Ts比例则高于其余20例原发性PRCA患者,分别为(31.0±2.7)%比(28.4±2.0)%,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472,P=0.384);T-LGLL继发PRCA患者的NK细胞比例与其余20例原发性PRCA患者相比,分别为(11.3±1.8)%比(11.1%±2.7)%,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t=1.572,P=0.364).②研究组中,外周血淋巴细胞比例增高患者为16例(64%,16/25),其中有2~3颗粗大颗粒的LGL者为10例(40%,10/25);LGL占淋巴细胞总数20%以上者为8例(32%,8/25).研究组中,骨髓有2~3颗粗大颗粒LGL患者为4例(16%,4/25),LGL占淋巴细胞总数20%以上者为3例(12%,3/25).研究组25例获得性PRCA患者外周血检出LGL比例较骨髓中检出比例高,并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6.595,P=0.003).③治疗后,25例获得性PRCA患者中血常规检查结果恢复至正常参考值范围患者为18例,其中4例患者的骨髓检查结果亦恢复至正常参考值范围,另14例患者骨髓检查结果显示红系细胞增生程度仍减低,但较治疗前有所增高.研究组疗效评价结果显示,获得基本治愈的获得性PRCA患者为4例,获得缓解者为14例,获得明显进步者为6例,无效者为1例;治疗总有效率为96%(24/25).5例T-LGLL继发PRCA患者治疗后脱离输血,但不同于原发性PRCA患者,其血红蛋白(Hb)水平均未恢复至正常参考值范围内.结论 获得性PRCA患者T淋巴细胞亚群比例失调导致其细胞免疫功能紊乱,外周血检出LGL对获得性PRCA的诊断具有一定意义.环孢素A治疗对于获得性PRCA疗效显著,但对T-LGLL继发PRCA患者的疗效差于原发性PRCA患者.

    作者:朱琳;安利;王增胜;富玲 刊期: 2016年第04期

  • 未洗脱二甲亚砜冰冻复融血小板的功能及其临床应用研究

    目的 探讨未洗脱二甲亚砜(DMSO)冰冻复融血小板的功能及其临床应用的可行性.方法 采用简单抽样法选择2015年1月至12月山东省东营市中心血站制备和保存的60份(每份为200 mL)未洗脱DMSO冰冻复融血小板作为研究对象,纳入复融后血小板原液组(n=60).取复融后血小板原液组血小板10 mL与复融后的新鲜冰冻血浆30 mL,按照体积比为1∶3的比例混匀后,纳入血小板混合液组(n=60).并随机选择同期本血站采集的60份新鲜液态血小板原液,纳入对照组(n=60).采用简单随机抽样法选择同期于东营市第二人民医院接受未洗脱DMSO冰冻复融血小板输注的150例患者作为输血反应的观察对象.3组血小板均进行血栓弹力图及复钙后凝血时间检测,比较各组血小板凝血功能.回顾性分析150例患者输注未洗脱DMSO冰冻复融血小板后输血反应发生情况;并比较150例输注未洗脱DMSO冰冻复融血小板患者输注前及输注后1、24、48和72 h的外周血血小板计数,分析输注未洗脱DMSO冰冻复融血小板的临床应用效果.本研究临床试验遵循的程序符合东营市第二人民医院人体试验委员会所制定的伦理学标准,得到该伦理会批准,征得受试对象本人的知情同意,并与之签订临床研究知情同意书.结果 ①血小板混合液组血栓弹力图凝血指数(CI)为2.5±0.2,高于对照组的1.0±0.1和复融后血小板原液组的0.9±0.2,并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6.69、23.02,P<0.05).②血小板混合液组、复融后血小板原液组及对照组血小板复钙后凝血时间分别为(6.3±0.5)、(9.0±0.8)、(11.7±1.1)min,3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7.38,P<0.05).复融后血小板原液组血小板复钙后凝血时间较对照组显著缩短,并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q=-7.38,P<0.05).血小板混合液组血小板复钙后凝血时间较对照组及复融后血小板原液组亦显著缩短,并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q=-3.36、-2.29,P<0.05).③本组150例患者共计输注未洗脱DMSO冰冻复融血小板319个治疗量,无1例发生输血不良反应.血小板输注48 h后血小板计数较输注前增加(7.6±1.1)×109/L,较输注1、24 h后的增加值[(16.3±2.5)×109/L和(13.5±2.5)×109/L]低,并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4.87、-25.92,P<0.05).结论 未洗脱DMSO冰冻复融血小板与新鲜冰冻复融血浆(体积比为1∶3)混合物凝血功能明显提高,快速止血效果好,未洗脱DMSO冰冻复融血小板临床输注无输血不良反应,可满足急性止血需求.

    作者:郭宗英;丁国良;朱琳 刊期: 2016年第04期

  • 大剂量地塞米松联合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治疗重症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的临床疗效研究

    目的 比较大剂量地塞米松联合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rhTPO)与单纯使用大剂量地塞米松冲击治疗重症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的疗效.方法 选择2013年1月至2015年3月于济宁市第一人民医院血液内科住院治疗的75例重症ITP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随机分为治疗组(n=38)和对照组(n=37).两组患者年龄、性别构成比等一般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给予静脉滴注地塞米松40mg/次×1次/d×4 d+皮下注射rhTPO 15 000 U/次×1次/d×14 d,若血小板计数<10×109/L,则给予输注新鲜单采血小板1个治疗量.对照组仅给予静脉滴注地塞米松40 mg/次×1次/d×4d,余辅助治疗同治疗组.治疗14 d后,对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发生率进行统计学分析.本研究遵循的程序符合济宁市第一人民医院人体试验委员会所制定的伦理学标准,得到该委员会批准,分组征得受试对象本人的知情同意,并与之签署临床研究知情同意书.结果 两组患者治疗有效率(77.3%比47.8%)、达有效时间[(6.9±1.4)d比(10.2±2.1)d]、血小板升高值[(155.2±101.2)×109/L比(55.7±33.3)×109/L]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差异(x2=5.01,U=2.46、3.15;P<0.05).两组患者血小板输注率、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大剂量地塞米松联合rhTPO治疗重症ITP患者安全有效,较单纯使用大剂量地塞米松能有效缩短血小板起效时间,并且能明显提高血小板水平.

    作者:周洪静;郝云良 刊期: 2016年第04期

  • 如何进行急性髓细胞白血病的临床科研

    临床科研是提高临床诊疗水平的必由之路.通过临床科研,可以回答和解决临床科学问题,实现从临床-基础-临床的转化.我国的临床科研水平与欧美国家相比,尚存在较大差距,如何做好临床科研,一直是困扰我国临床医师的一个共性问题.尽快掌握临床科研的核心规律,对于缩小这一差距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作者拟聚焦自己从事的急性髓细胞白血病(AML)临床科研的经验和教训进行阐述,希望对同道提供帮助.

    作者:主鸿鹄 刊期: 2016年第04期

  • 恶性血液病的表观遗传学研究进展

    表观遗传学是研究可遗传的、基因DNA序列不发生改变的基因表达调控的一门新学科.近年来,诸多研究结果均表明,表观遗传学异常改变在恶性血液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相关基因异常甲基化是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发生、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并且与MDS患者的预后相关;微小RNA (miRNA)的异常甲基化与急性髓细胞白血病(AML)相关;zeste基因增强子同源物(EZH)2基因通过突变、缺失或过表达,甲基化下游靶基因调控其转录水平,从而与淋巴瘤等多种恶性血液病相关.针对表观遗传学异常改变的治疗方案给恶性血液病的免疫治疗赋予更广的内涵.笔者拟就表观遗传学异常改变在恶性血液病中的薪研究进展,以及针对表观遗传学异常改变的免疫治疗方案的相关研究与应用前景进行综述.

    作者:张玉凤;叶芳 刊期: 2016年第04期

国际输血及血液学杂志

国际输血及血液学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中华医学会 四川大学华西第二医院 中国医学科学院输血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