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重型地中海贫血的研究进展

董秀娟;张桂新

关键词:地中海贫血, 异基因, 造血干细胞移植
摘要: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是目前治愈重型地中海贫血(thalassemia major,TM)的唯一方法.近年来,随着预处理方案的改进和支持治疗的改善,其疗效得到显著提高,尤其是对小于17岁的Ⅰ级TM患者,移植后无地中海贫血生存率可达80%以上.预处理方案需根据TM患者的年龄、疾病的严重程度来选择,HLA匹配的同胞供者移植为首选治疗,脐带血、无关供者移植是其治疗的替代选择.
国际输血及血液学杂志相关文献
  • 范可尼贫血FANCM蛋白研究新进展

    范可尼贫血(FA)为一常染色体或X-连锁隐性遗传性疾病,其病理机制与临床表现呈现高度异质性.迄今已发现14种FA互补群(亦即FA亚型),其中FANCM蛋白及其编码基因在FA通路表现出特殊病理生理效应,如募集FA核心复合物、ATRP激酶复合物及BS复合物至复制叉阻滞处,以保护细胞免于DNA交联剂损伤.深入研究FANCM蛋白及其编码基因有助于进一步阐明其在FA通路中的功能,以及与其他DNA稳定维护通路间的联系,并可能为FA治疗提供理论依据.

    作者:张济舟 刊期: 2012年第01期

  • 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重型地中海贫血的研究进展

    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是目前治愈重型地中海贫血(thalassemia major,TM)的唯一方法.近年来,随着预处理方案的改进和支持治疗的改善,其疗效得到显著提高,尤其是对小于17岁的Ⅰ级TM患者,移植后无地中海贫血生存率可达80%以上.预处理方案需根据TM患者的年龄、疾病的严重程度来选择,HLA匹配的同胞供者移植为首选治疗,脐带血、无关供者移植是其治疗的替代选择.

    作者:董秀娟;张桂新 刊期: 2012年第01期

  • 巨核细胞发育和血小板生成的调控机制

    巨核细胞发育是一个涉及多极信号的复杂生物过程,包括造血干细胞的增殖、巨核系祖细胞的分化和成熟的巨核细胞产生血小板.巨核细胞的发育和血小板的产生调控机制受多种造血生长因子、趋化因子及相应的信号转导通路和转录因子协同调控.从细胞的形态、血清中的细胞因子到RNA、DNA,巨核细胞的研究可谓发展迅速.现就目前所认识的调控巨核细胞成熟和促血小板生成的相关因子进行综述.

    作者:卢柠;李文倩;李建平;冯建明 刊期: 2012年第01期

  • 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预后因素研究进展

    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属于法、美、英3国协作组(FAB)分型中的M5亚型,既往被认为是急性髓细胞性白血病(AML)中预后较差的一型,临床上常见高白细胞血症、髓外浸润、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CD56及CD11b表达多见,多合并特定的核型异常,如11q23及+8,常规化疗完全缓解率(CR)低、早期复发率高,长期生存期短.但随着化疗方案的不断改进以及强有力的辅助支持治疗,越来越多的报道证明M5患者的疾病缓解率有明显提高,可达80%以上,5年存活率也从低于20%提高到了30%以上,提示给予一定的治疗,其预后或非差于AML其他亚型.现就该病的疾病表现、免疫表型、分子遗传学及治疗等方面对影响M5患者预后的相关因素进行综述.

    作者:胡昳歆 刊期: 2012年第01期

  • 婴儿期凝血因子水平的研究现状

    婴儿期凝血及抗凝血系统处于不断成熟的过程.凝血因子水平易受妊娠期各种因素、新生儿及婴儿期各种生理病理因素以及检测方法等的影响.现就婴儿期凝血因子水平的变化规律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现状进行综述.

    作者:江利宜;林慧玲 刊期: 2012年第01期

  • 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免疫病理机制及免疫抑制治疗策略

    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AIHA)由于自身抗体的不同病理特性,其病理基础、临床表现特性及治疗策略大相径庭.本病易反复发作,缠绵难愈,临床上应根据不同免疫病理机制,不断优化免疫抑制治疗方案,提高临床疗效.现就AIHA的免疫病理机制及其免疫抑制治疗策略进行综述如下.

    作者:黄振东 刊期: 2012年第01期

  • Bmi-1基因在多发性骨髓瘤中的研究进展

    Bmi-1(B cell moloney murine leukemia virus insertion site 1,Bmi-1)基因是一种癌基因,属于PcG家族的一员.Bmi-1基因在维持正常造血干细胞(HSCs)和白血病干细胞(LSCs)的自我更新起重要作用,参与正常造血及血液恶性肿瘤的发生.研究证实,人类多种肿瘤的发生发展过程均伴有Bmi-1基因表达异常;同时,Bmi-1基因表达水平还可以作为部分肿瘤患者预后的指标之一,而高表达Bmi-1的肿瘤细胞可认为是“肿瘤干细胞(CSCs)”.目前研究发现,Bmi-1可在体内外调控多发性骨髓瘤(MM)细胞的生长、克隆,故其在此方面的研究日益受到重视.

    作者:徐珍珍 刊期: 2012年第01期

  • 肿瘤干细胞在多发性骨髓瘤中的研究概况

    多发性骨髓瘤(MM)是以骨髓中克隆性浆细胞增生和血清中大量单克隆免疫球蛋白(M蛋白)生成为病理特征的血液系统恶性肿瘤.耐药、复发等多种因素使MM至今仍是一种不可治愈的疾病.肿瘤干细胞(cancer stem cell,CSC)学说为此提供了一定的解释.许多研究发现MM细胞中存在很小一部分具有长期自我更新能力和分化能力的CSC,与疾病的发生、发展和复发有着密切联系.现就多发性骨髓瘤肿瘤-干细胞(MM-CSC)的性质、表型、调节及针对这群细胞的相关治疗进行综述.

    作者:严笑 刊期: 2012年第01期

  • 肿瘤血管内皮细胞介导肿瘤免疫逃逸的机制

    肿瘤免疫逃逸是肿瘤细胞通过多种机制逃避机体免疫系统识别和攻击,从而在体内继续生长和增殖.在肿瘤形成早期,免疫系统能够识别肿瘤细胞表达的特异性抗原决定簇,从而清除肿瘤细胞;但一些弱免疫原性的肿瘤细胞未被免疫系统完全破坏而潜伏在体内;终这些肿瘤细胞能克服免疫系统的抑制作用,形成免疫耐受的微环境,从而进行性生长.在肿瘤免疫逃逸过程中,肿瘤血管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它不仅是肿瘤细胞和免疫细胞间的第一道物理屏障,而且组成肿瘤血管的内皮细胞表型和功能特性改变也与免疫逃逸有着密切关系.内皮细胞也是免疫反应中早被T细胞识别的靶细胞,同时对肿瘤免疫反应有着重要的调控作用.因此,本研究就肿瘤内皮细胞介导肿瘤免疫逃逸的机制进行重点介绍.

    作者:黄秀英 刊期: 2012年第01期

  • 桃李不言 下自成蹊——缅怀恩师唐泽媛教授

    我国儿科学著名教授、博士生导师、医学教育家、新生儿医学的奠基人之一,《中华儿科杂志》副主编唐泽媛教授,因病医治无效,于2011年11月7日在北京逝世,享年90岁.11月20日,四川大学华西第二医院隆重举行了唐泽媛教授追思会,华西第二医院院领导、医院的老专家、老教授、唐泽媛教授的生前好友、学生和子女亲属等90余人参加了此次追思会,共同追忆、缅怀唐泽媛教授从医执教的一生.1991年,笔者有幸成为唐泽媛教授的研究生,恩师是四川营山县人,生于1921年4月,1947年毕业于华西协和大学医学院,获美国纽约州立大学医学博士学位.唐泽媛教授历任《中华儿科杂志》第二、三届编委、第四届副总编辑、第五届顾问,历任四川省医学会儿科专委会副主任委员、主任委员,曾担任华西医科大学儿科教研室副主任、主任,主编《围产医学基础与临床》等专著4部,发表论文80余篇,培养研究生20余名.

    作者:母得志 刊期: 2012年第01期

  • 钙/钙调素依赖性蛋白激酶Ⅱ及其抑制剂在细胞生长调控中的作用及机制

    钙/钙调素依赖性蛋白激酶Ⅱ(calcium/calmodulin-dependent protein kinaseⅡ,Ca/CaMKⅡ)是钙/钙调节蛋白家族的一个主要成员,广泛分布于组织器官中,可通过调节G1/S期、G2/M期等有丝分裂节点调控细胞生长、增殖及分化的周期进程.近年来发现该分子活化可促进肿瘤发生和恶化,并与细胞耐药密切相关.CaMKⅡ抑制剂可通过抑制CaMKⅡ磷酸化,特异性抑制CaMKⅡ的活性,引起肿瘤细胞生长受抑或凋亡.对CaMK Ⅱ及其抑制剂的深入研究可有助于发现新的肿瘤靶向治疗途径.

    作者:侯军;施菊妹 刊期: 2012年第01期

  • 现代影像技术在多发性骨髓瘤中的应用

    多发性骨髓瘤(MM)是一种浆细胞异常增生的恶性肿瘤,以过表达单克隆免疫球蛋白和/或κ、λ轻链为特征.目前,X射线平片仍然是MM标准的影像检查方法.现代成像技术如计算机断层扫描(CT)和磁共振成像(MRI),允许肿瘤可视化.通过CT监测骨髓瘤髓内和髓外病变是长期可靠的监测方法.CT也是评价骨髓瘤骨病以及诊断MM伴随骨痛的好方法.MRI在评估髓质,特别是在中轴骨的敏感性比CT更高.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计算机断层扫描(PET/CT)在MM中的作用仍有待明确.

    作者:郭列平 刊期: 2012年第01期

  • 急性髓系白血病干细胞表型的研究进展

    迄今大部分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都无法治愈,5年总体生存率仅为20%~30%,大部分患者是由于疾病复发所致.目前认为化疗仅能杀伤白血病原始细胞,而对白血病干细胞无效.因此这可能是白血病复发的根源.不断有新的白血病干细胞(LSCs)表型被确定,从而将LSC同正常造血干细胞区分开来,并研发出针对LSC表型的单克隆抗体.现就近几年LSCs表型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作者:邱少伟 刊期: 2012年第01期

  • 流式细胞术在多发性骨髓瘤中的应用

    多发性骨髓瘤(MM)是以骨髓中克隆性浆细胞恶性增殖和异常积聚为特征的肿瘤,以浆细胞恶性增殖、溶骨破坏为特征,表现为M蛋白、骨骼破坏、贫血、肾功能受损和免疫功能异常.流式细胞术(FCM)是血液系统疾病的常用检测手段,其在辅助诊断、评估预后以及监测微小残留病灶方面的作用越来越受到关注.

    作者:石昊天;周帆;郭列平;苇韦;张忆梓 刊期: 2012年第01期

  • C-MYC与HIF-1α在肿瘤发病机制中的作用

    原癌基因C-MYC可以诱导细胞进入细胞周期,抑制细胞分化及诱导细胞凋亡;而缺氧诱导因子-1α(HIF-1α)促进肿瘤血管的生成,促进肿瘤细胞的能量代谢,促进红细胞生成,诱导肿瘤细胞浸润和转移.C-MYC与HIF-1在恶性肿瘤的发生、发展和预后评估上有着重要意义,近期研究表明,C-MYC/HIF-1α途径为肿瘤靶向治疗提供了新的靶点.

    作者:常明星 刊期: 2012年第01期

  • 多发性骨髓瘤的细胞免疫治疗进展

    多发性骨髓瘤(MM)是浆细胞克隆性增殖的血液系统恶性肿瘤,虽然常规化疗、造血干细胞移植以及新型靶向药物的联合使用改善了疾病预后,但仍不可治愈.近年来细胞免疫治疗显示出治疗MM的优势,并取得了较大进展.

    作者:胡晓静 刊期: 2012年第01期

  • 再生障碍性贫血遗传学不稳定性研究进展

    再生障碍性贫血(AA)具有一定程度的细胞遗传学不稳定性,表现为疾病初期及治疗过程中出现如下克隆性细胞遗传学异常,如-7/7q-,+8和+6等.此异常克隆可持续存在,亦可呈一过性自发或治疗后消失.细胞遗传学异常的类型与AA疗效及其预后相关,伴-7,+6染色体结构异常和复杂核型AA免疫抑制治疗(IST)疗效欠佳,而伴+8,13q- AA IST疗效相对较好.病程中出现累及7号、9号、11号与21号染色体异常核型的AA较易进展为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急性髓系白血病,但至少部分合并细胞遗传学异常AA临床过程与“典型”AA并无差异.现就AA细胞遗传学不稳定性病理生理机制及其临床意义进行综述.

    作者:黄金波 刊期: 2012年第01期

  • 热休克蛋白70在DNA疫苗中的作用和应用前景

    DNA疫苗作为一种新型疫苗,能引起体液免疫和激发较强的细胞免疫,现已成为疫苗研究的一个热点.但DNA疫苗仍然存在保护性抗原表达量不足,激发抗体能力尚需提高等问题.热休克蛋白(HSP) 70在分子进化上保守,无种属靶向性,具有免疫优势抗原的特点,作为分子伴侣和抗原载体参与调节提高机体的免疫反应.HSP70在免疫佐剂、分子伴侣、抗肿瘤效应等多个方面对DNA疫苗均有促进作用.

    作者:曾晖 刊期: 2012年第01期

  • HLA-G与移植物抗宿主病关系的研究进展

    HLA-G是一种非经典HLA-Ⅰ类分子.在生理状态下,HLA-G抗原局限性地表达在母胎界面的绒毛膜外滋养层细胞、胸腺和角膜.而在病理状态下,HLA-G抗原表达增强,并可与NK细胞、T细胞亚类(如细胞毒性T细胞)和抗原递呈细胞(如树突细胞)的抑制性受体(如ILT-2,ILT-4,KIR2DL4等)结合,抑制机体的细胞和体液免疫功能,从而诱导免疫耐受,降低移植物抗宿主病的发生率.现从HLA-G抗原的特点及其与NK细胞、细胞毒性T细胞及抗原递呈细胞(如树突细胞)的作用机制等方面阐述其与移植物抗宿主病的关系.

    作者:陈书连 刊期: 2012年第01期

  • T细胞亚群及其细胞因子在噬血细胞性淋巴组织细胞增多症中的作用

    噬血细胞性淋巴组织细胞增多症(HLH)又称噬血细胞综合征(HPS),是由多种病因导致的体内单核巨噬细胞过度增生活化并伴随其吞噬血细胞现象的综合征.本综合征常分为遗传性(FHL)和继发性(sHLH)两类.T淋巴细胞亚群主要包括CD4+和CD8+T细胞,而CD4+T细胞主要有Th1和Th2细胞.在FHL,CD8+T细胞的细胞毒功能受损,导致高细胞因子血症.在sHLH,Th1和Th2细胞失衡,特别是Th1细胞产生大量的细胞因子在HLH的发病中起着重要作用.本研究对T细胞亚群及其细胞因子在HLH发病机制中的作用进行综述.

    作者:陈纬凤 刊期: 2012年第01期

国际输血及血液学杂志

国际输血及血液学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中华医学会 四川大学华西第二医院 中国医学科学院输血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