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华睿;黄河
灰区淋巴瘤在临床上较为罕见,是一种特殊的淋巴瘤,在临床及生物学行为上介于经典霍奇金淋巴瘤与B细胞来源的非霍奇金淋巴瘤之间.诊断依赖于病理学,主要特点为形态学、免疫组织化学特征介于经典霍奇金淋巴瘤和原发纵膈的大B细胞淋巴瘤之间.治疗按照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治疗.
作者:窦立萍;于力 刊期: 2009年第03期
尽管成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的初治完全缓解率已有显著提高,但长期生存率仍较低.确定ALL患者复发的高危因素,有助于预测治疗结局并指导制定整体治疗策略.迄今复发ALL尚未取得共识性的治疗方案.造血干细胞移植可使部分患者得以治愈,免疫治疗、单克隆抗体及分子靶向治疗有望进一步改善成人复发ALL的疗效.
作者:王昱;黄晓军 刊期: 2009年第03期
经过现代的综合治疗方案,成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患者也可取得80%以上的完全缓解(CR)率,与儿童ALL的CR率基本接近;但5年的总体生存率则仅30%~40%,远逊于儿童ALL,复发是影响其长期生存的主要原因.对微小残留病(MRD)的动态监测有助于我们了解患者体内的肿瘤负荷,对疾病缓解质量和复发几率的判断具有重要的预测价值,已经成为评价ALL患者预后的重要因素之一.该文综述了在成人ALL患者中MRD的检测标记以及不同时间点的MRD监测对预后的判断价值.
作者:颜灵芝;吴德沛 刊期: 2009年第03期
自噬与凋亡是细胞死亡的不同途径.近年来的研究发现,化疗不仅可引起肿瘤细胞凋亡,还可引起其他非凋亡形式的死亡,如坏死、自噬、有丝分裂突变以及细胞衰老等.自噬、凋亡与肿瘤的发生、发展以及治疗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针对自噬途径寻找新的治疗靶点是目前肿瘤研究的热点.本文就自噬、凋亡与血液系统恶性肿瘤的关系作一综述.
作者:王焱;朱传升 刊期: 2009年第03期
自1987年起,美国国家骨髓库(NMDP)提供了>30 000份URD-HCT,其中70%以上的受者是患有恶性血液病或获得性血液疾病的成人.在此期间发生很大变化,包括无偿捐献队伍的扩大、PBSCs采集、脐血库(UCB)的加入、HLA分型技术的进步、新药物的使用、低强度预处理(RIC)以及移植后免疫调节等.本文就过去20年NMDP成人受者HCT的数据及分析作一介绍.
作者:Karanes C;Nelson GO;Chitphakdithai P;李娅娜;叶世辉 刊期: 2009年第03期
成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发病率虽相对较低,但长期生存率明显低于儿童患者及其他类型白血病.与70%~80%的儿童ALL能够治愈相比,成人ALL的长期无病生存(DFS)仅为20%~40%,部分亚型尚不足20%.近年来多种治疗手段的应用,以及广泛的临床多中心协作研究,均已使急性白血病的整体生存情况明显改善,但成人ALL的治疗进展仍相对缓慢,目前成人ALL完全缓解率(CR)虽接近儿童患者,但其复发率和治疗相关死亡率远高于儿童.因此,成人ALL治疗难点在于如何延长DFS,缩小成人和儿童ALL治疗结果的差距.
作者:吴德沛;陈峰 刊期: 2009年第03期
伊马替尼对于初诊的Ph+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在诱导和巩固阶段与化疗有协同作用;伊马替尼对难治/复发性Ph+ALL有一定疗效;伊马替尼能更好地维持化疗和allo-HSCT后细胞和分子遗传学的缓解,减少复发;老年Ph+ALL使用伊马替尼和强的松诱导也有很高缓解率,但具体使用伊马替尼的时机,维持的时期尚待明确;伊马替尼在中枢神经系统的低浓度要求治疗中必须预防中枢神经系统白血病.
作者:何广胜 刊期: 2009年第03期
干扰素调节因子家族是一大类对干扰素起调控作用的转录因子的统称.长期以来,人们一直认为干扰素调节因子(IRF)通过调节干扰素的表达而行使其抗病毒、应激、免疫调节功能.事实上,许多IRF对凋亡、细胞周期、细胞分化、肿瘤发生也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尤其是IRF在肿瘤中的作用倍受关注,本文就它们之间的关系作一综述.
作者:许桂平;童建华 刊期: 2009年第03期
肿瘤溶解综合征(TLS)是一种好发于血液肿瘤的代谢紊乱症候群,严重威胁患者的生命,但常规防治手段对高危患者的保护作用有限.重组尿酸氧化酶拉布立酶能快速、有效的降低血尿酸水平,改善肾功能,不良反应少见,是防治TLS高危患者的新选择.
作者:冯俊;邹农 刊期: 2009年第03期
脐血干细胞归巢到骨髓后可发挥造血免疫重建功能,因其细胞数量有限,所以提高归巢效率可以提高移植成功率.目前,有关促进脐血干细胞归巢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改进输注方式,改变骨髓微环境,黏附分子相互作用和扩大信号转导通路等方面.本文就影响脐血造血干细胞归巢相关因素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作者:张旭晗;孙自敏 刊期: 2009年第03期
大约4.5%的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ML)患者接受伊马替尼治疗后出现Ph阴性染色体异常(Ph-/CA),常见的类型为+8和-7等,大多为暂时性.少数病例可转化为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或急性髓细胞白血病.其发生机制可能与伊马替尼抑制Ph阳性克隆从而暴露Ph-/CA或伊马替尼的直接作用有关.接受伊马替尼治疗的CML患者应定期进行常规细胞遗传学分析,以及早发现Ph-/CA并长期监测其演变.
作者:韩永胜;薛永权 刊期: 2009年第03期
硼替佐米(bortezomib)属于一种蛋白酶体抑制剂,临床用于治疗复发性和难治性多发性骨髓瘤.目前,有关硼替佐米对肿瘤作用方面的研究已进入临床实验,但其在移植物抗宿主疾病中的作用尚处于动物模型实验阶段.本文就硼替佐米在移植物抗宿主疾病中对T细胞、树突细胞及细胞因子的作用作一综述.
作者:梁勇;刘海燕 刊期: 2009年第03期
微小残留白血病(MRD)是引起白血病复发的主要原因,准确检测MRD对判断预后、评价疗效、监测复发和指导治疗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免疫球蛋白/T细胞抗原受体(immunoglobulin/T cell receptor,Ig/TCR)基因重排具有高特异性和高发生率,是检测白血病MRD的分子基础.目前,国际上已建立了基于Ig/TCR基因重排、多中心、大样本、结合临床的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监测标准,为临床上判断MRD水平并据此确定治疗方案提供了指导.本文就近年来以Ig/TCR基因重排作为MRD检测靶目标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作者:李彦媚;叶铁真 刊期: 2009年第03期
自美国国家骨髓库(NMDP)开展第一例无关供者移植以来,至今已有20年.NMDP目前的库容量已逾700万,已为6大洲提供了30 000多份无关供者造血干细胞.这一辉煌成就是美国国家骨髓库600多名工作人员共同努力的结果,同时也得益于广泛的国际合作,包括171个移植中心,73个供者中心,24个脐血库,97个骨髓采集中心,91个血液净化中心,26个HLA分型实验室和26个合作供者登记处.本文回顾了美国国家骨髓库的历史,阐述了20年来移植病人、移植物来源和预处理方案几方面的主要变化趋势.
作者:Ballen KK;King RJ;Chitphakdithai P;王珏;罗玫;张玫;陈强 刊期: 2009年第03期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BM-MSC)是骨髓中一类具有高度自我更新和多向分化潜能的成体干细胞,在组织修复、基因治疗、增强造血干细胞植入等方面有广泛的应用前景.近年研究认为当组织损伤时,进入循环中的BM-MSC能特异性地迁移到靶组织并参与修复,但影响其迁移的机制尚未阐明,本文就BM-MSC体内分布和迁移的相关分子机制的研究予以综述.
作者:陈肖嫦;夏焱 刊期: 2009年第03期
随着人类对白血病细胞生物学和遗传学认识的飞速发展,一系列与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发病机制密切相关的基因、受体、抗原、细胞内关键物质相继被发现,譬如ALL细胞表面表达的CD19、CD20、CD22、CD33和CD52抗原,引发了以这些靶点为目标的新型药物的研发.其中利用抗CD20单抗联合化疗治疗CD20+ALL在临床应用中取得了可喜的疗效,并且提高了CD20+ALL患者的长期生存.
作者:阎骅;沈志祥 刊期: 2009年第03期
印度北部的一所教学医院输血科报道,该院血液病房在不到2周时间内发生7例输注红细胞输血反应.之前,该医院给病人输注同样全血制备的红细胞发生输血反应并不常见.
作者:Dubey A;Verma A;Sonker A;廖耘 刊期: 2009年第03期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是生物特性和预后异质性很大的一组疾病,ALL的精确诊断可以对患者进行危险分组,是判断预后和治疗的重要步骤之一.本文综合细胞形态学、细胞化学染色、免疫表型、细胞遗传学和分子生物学的方法进行ALL的诊断作一综述.
作者:钱思轩;李建勇 刊期: 2009年第03期
随着对成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cute lymphoblastic leukemia,ALL)生物学特性的认识,治疗方法的不断改进,总的完全缓解率已经达到60%~90%.但长期生存率却不令人满意,疾病的复发成为治疗中的一个重大问题.
作者:侯理;刘霆 刊期: 2009年第03期
胎儿和新生儿同种异体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AIT)是引起胎儿和新生儿严重血小板减少的常见原因.母亲针对源自父亲的胎儿血小板抗原的IgG抗体,在妊娠早期就可通过胎盘,通常导致胎儿严重血小板减少.由于一些血小板减少症临界值(50、100或150×109/L)的不同,他们的发生率亦各不相同.但在多数未经选择的人群中,AIT影响1/1 000到1/2 000活产数.在新生儿病房,临床确诊的重症AIT很罕见,可能只有1:10 000分娩数.
作者:Bussel JB;Primiani A;殷国美;杨劲 刊期: 2009年第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