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娟
目的 探讨含沙利度胺方案治疗中国人多发性骨髓瘤(MM)的有效率(RR)、无进展生存时间(PFS)和总生存时间(OS)以及与之相关的预后因素.方法 回顾分析我院110例接受沙利度胺治疗的MM患者的临床和随访资料.RR的比较采用x2检验,生存分析采用Kaplan-Meier法,组间比较采用Logrank检验,多因素分析采用Cox模型.结果 接受沙利度胺单药治疗组5例,沙利度胺联合地塞米松组55例,沙利度胺联合化疗组50例,治疗总RR为63.6%,其中完全缓解(CR)7例(6.4%),部分缓解(PR)63例(57.3%).年龄<65岁、诊断至开始沙利度胺治疗的时间短于6个月和采用联合治疗的患者RR更高(P<0.05).单因素分析,年龄<65岁的患者PFS更长(P=0.008);年龄<65岁、血清肌酐(Cr)<176.8μmol/L、β2微球蛋白(β2MG)<3.5mg/L的患者具有更长的OS(P值分别为0.028、0.045和0.019).多因素分析,β2MG为影响OS的唯一的独立预后因素(P=0.025).常见的不良反应有便秘(38.2%)、嗜睡(33.6%)、水肿(31.8%)和肢体麻木(29%),但绝大多数均能耐受,少见且严重的有心动过缓(2.7%)、深静脉血栓(1.8%)和精神异常(0.9%).结论 沙利度胺治疗中国人MM具有肯定的疗效,毒副作用可以耐受.年龄、开始治疗时间和治疗方案影响短期疗效,年龄同时与治疗后PFS相关,而年龄、Cr和β2MG水平与患者的长期生存相关,β2MG为影响OS的独立预后因素.
作者:李勇华;侯健;王东星;傅卫军;袁振刚;陈玉宝 刊期: 2007年第04期
在过去的几十年中,多发性骨髓瘤没有像近两年来那样受到重视,因为近几年有几种新药改变了多发性骨髓瘤的治疗格局,尤其是硼替佐米(万珂)以全新的治疗理念、卓越的临床疗效引起临床医生的兴趣,使以前认为不可治愈的多发性骨髓瘤变成有可能治愈的疾病.由于蛋白酶体对调节蛋白的过度降解是多种肿瘤发病的共同机制,因而在骨髓瘤以外的恶性疾病也得以使用.下面就其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作者:路瑾 刊期: 2007年第04期
树突状细胞(DC)是体内功能强大的抗原提呈细胞,利用负载了白血病抗原的DC作为疫苗,将白血病抗原提呈给免疫效应细胞可以达到治疗白血病的目的.本文对近年在髓性白血病DC疫苗细胞来源、抗原负载方法、佐剂的使用、促进DC向淋巴结迁移及临床试验等方面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作者:沈佳坤;金洁 刊期: 2007年第04期
成骨细胞是造血微环境的重要组成成分.本文就成骨细胞的起源、成骨细胞分泌的造血生长因子、成骨细胞在构建壁龛中的作用,以及成骨细胞与造血系统疾病的关系等方面作一综述.
作者:陈文明;岑建农;陈子兴 刊期: 2007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HLA抗体特异性(PRA)检测在同种免疫血小板输注无效中的临床意义.方法 检测36例同种免疫血小板输注无效患者的PRA,给予同种免疫血小板输注无效患者分别输注CDC交叉配型血小板与随机供者血小板,检测患者血小板输注后血小板回收率(PPR),比较两种血小板输注患者PPR的差异,探讨患者PRA水平与PPR之间的关系,动态观察27例患者血小板输注后PRA水平的变化.结果 36例患者的HLA抗体阳性率为72.2%.采用CDC交叉配型法配型前后血小板输注24h PPR平均值(9.65、45.44)有显著性差异(P<0.001).CDC交叉配型法与随机供者血小板输注法血小板输注24h PPR平均值(45.44 vs 12.35)有显著性差异(P<0.001).CDC交叉配型相合的血小板供者随患者PRA水平升高而减少.连续跟踪27例患者的PRA水平变化,发现有59.26%(16/27)的患者PRA水平无改变,29.63%(8/27)的患者PRA水平降低,11.11%(3/27)的患者PRA水平升高.结论 同种免疫血小板输注无效患者输注CDC交叉配型相合的血小板可提高患者血小板输注效果.对于需长期输血的PRA高水平患者来说,要找到交叉配型相合的血小板需要做大量频繁的交叉配型实验.PRA水平影响同种免疫血小板输注无效患者的输血效果.PRA检测为同种免疫血小板输注无效患者选择正确的血小板输注方案及预测患者血小板输注效果有意义.由于输注血小板后,患者PRA水平可随时间而改变,需要监测患者PRA水平的变化.
作者:伍建宁;蒋燕 刊期: 2007年第04期
多发性骨髓瘤(Multiple Myeloma,MM)是浆细胞克隆性恶性增殖性疾病,主要特点是瘤细胞在骨髓中恶性增生、浸润并合成大量单克隆免疫球蛋白,而正常免疫球蛋白受抑制,临床上出现骨骼病变、感染、出血、贫血以及肾功能损害、高粘滞综合症、淀粉样变等.到目前为止MM仍为一种不可治愈的疾病.传统的一线治疗方案如马法兰/强的松(MP)或长春新碱/阿霉素/地塞米松(VAD)方案有效率可达到50%~80%,中位生存期3年左右.但在新诊断的MM患者中,有30%的病人原发耐药,且绝大多数的病人即使行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autologous stem cell transplantation,ASCT)后仍会复发.因此MM的复发、难治严重制约着MM患者的长期生存.本文将介绍近年来复发、难治性MM治疗研究的进展.
作者:李娟 刊期: 2007年第04期
世界卫生组织(WHO)髓系肿瘤分类在不另做分类的的急性髓系白血病类型中提出髓系肉瘤概念,特指在髓外形成的由髓系原始细胞或不成熟髓细胞组成的肿块.本文将对髓系肉瘤的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诊断要点、鉴别诊断、治疗及预后作一综述.
作者:黄圆;黄河 刊期: 2007年第04期
多发性骨髓瘤是一种异质性疾病,近年来,其细胞与分子生物学尤其是分子遗传学方面的研究获得了一系列进展,对于我们更好地了解疾病、指导临床分期及治疗都有重要的意义.本文对此方面的进展做一综述.
作者:鲁云;邱录贵 刊期: 2007年第04期
吉兰-巴雷综合征为周围神经系统疾病.基础和临床研究都支持吉兰-巴雷综合征是周围神经系统的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因而广泛地采用各种免疫调节治疗,血浆吸附便是其一.近年来,血浆吸附的基础研究和临床实践均有新的进展.本文就其作一综述.
作者:谷亚伟;杨丽 刊期: 2007年第04期
多发性骨髓瘤(multiple myelorna,MM)是发生于骨髓的多灶性浆细胞肿瘤,是常见的血液系统恶性肿瘤,近年来发病率有逐渐增高的趋势,目前的主要治疗措施是联合化疗与造血干细胞移植,仍属于不能治愈的疾病,严重威胁中老年人群的生命健康.其特征为血清单克隆性免疫球蛋白、溶骨性骨骼破坏、骨痛等.其免疫组织化学特点主要表现为骨髓瘤细胞表达CD38+,CD138+,以及免疫球蛋白IgG或IgD、IgM等染色阳性,80%全B抗原阴性.由于MM的病因尚不明确,我们就关于MM可能发病机制研究的新进展,从遗传因素、病毒因素、骨髓微环境、黏附受体、肿瘤血管增生等五个方面加以综述,并着重关注于一些可能成为免疫组织化学标记物的分子或基因,希望对MM的临床分子病理学诊断与鉴别诊断或预后判断有所助益.
作者:王良哲;刘惠敏;侯健 刊期: 2007年第04期
目的 贫血是多发性骨髓瘤(multiple myeloma,MM)的常见并发症,人重组红细胞生成素(Recombinant human erythropoietin,rhEPO)可减轻骨髓瘤相关贫血,但目前rhEPO的佳用量仍在探索中.此研究的目的是评价大剂量rhEPO治疗MM贫血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64例均为我院在2005年2月~2006年12月收治的MM患者,采用开放性、随机对照研究,患者被随机分到rhEPO+化疗组或单纯化疗组,前者除每月1次的化疗外,接受rhEPO 20,000u/天,皮下注射,在每月的第1~14天连续应用,共治疗3个月.结果 在治疗第1、2、3个月末时,未接受输血的患者中,Hb上升水平在rhEPO组(n=29)和单纯化疗组(n=26)分别为0.99±0.74 vs 0.19±0.86(P=0.722),1.78±1.48 vs 0.38±0.68(P=0.017)和2.67±1.54vs 0.99±1.15(P=0.021);Hb上升≥10g/L的患者,在rhEPO组和单纯化疗组分别为79.3%和46.2%,P<0.001;Hb上升≥20g/L的患者,在两组分别为65.5%和23.1%,P=0.002.治疗3个月时,生存质量评分和体力状况评分的改善均在rhEPO组更加明显.与单纯化疗组相比,rhEPO组毒副作用无明显差别.结论 大剂量rhEPO治疗MM相关贫血,可有效快速提高患者的血红蛋白水平,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耐受性较好,值得进一步临床研究.
作者:赵莹;李娟;罗绍凯;黄蓓晖 刊期: 2007年第04期
多发性骨髓瘤(multiple myeloma,MM)是浆细胞的恶性克隆增生性疾病,以骨髓中大量克隆性浆细胞的增生和积聚,并分泌单克隆的免疫球蛋白(M蛋白)或其片段,同时伴有广泛的溶骨病变和/或骨质疏松为特征.尽管人们对于MM的认识已有150年的历史,但到目前为止MM仍然是一种不可治愈的疾病.
作者:侯健;傅卫军 刊期: 2007年第04期
美国National Comprehensive Cancer Network(NCCN)由美国国内多家医院、研究所、教育基地的肿瘤单位联合成立综合肿瘤网络中心,具备了完整的临床、科研以及继续教育的能力,是一个非常完善的循证医学研究体系.NCCN自1995年起每年发表各类肿瘤的临床诊治指南.临床诊治指南是一种通过系统的研究制定出的,旨在帮助医生和患者在特定临床环境下做出合适的选择.
作者:屈晓燕;甘茂周;羊裔明;侯健 刊期: 2007年第04期
二膦酸盐相关性JON是二膦酸盐的一个严重并发症,有关的报道愈来愈多,已引起临床医师的高度重视,但其病因、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和如何进行治疗、预防等尚未有统一的标准,本文就此作一综述.
作者:陈银巧;金洁 刊期: 2007年第04期
大剂量化疗加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AHSCT)能够使多发性骨髓瘤(MM)患者的完全缓解(CR)率和生存率明显提高,目前已逐渐成为65岁以下初治MM患者的标准治疗方法,然而复发率较高.高危组年轻患者行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有可能治愈MM,由于移植相关死亡率高,尚不能作为MM患者常规治疗手段.非清髓及减低剂量的预处理造血干细胞移植,保留移植物抗骨髓瘤(GVM)效应,与AHSCT联合应用,可能进一步改善MM患者预后.
作者:张晓辉;黄晓军 刊期: 2007年第04期
人血液代用品的研制与发展是输血医学进步的一个标志,它使输血更加安全和方便.目前关于人血液代用品的研究较多,但人造红细胞是一个具发展潜力的研究方向.本文将对其研究现状进行综述.
作者:孙璐璠;班允超 刊期: 2007年第04期
大量研究表明肿瘤坏死因子在多种炎性疾病及血液病的发病机制中扮演一定的角色.因此,作为一种肿瘤坏死因子拮抗剂Etanercept,为这些疾病,尤其是一些难治复发血液病的治疗提供了一种新的选择.本文就Etanercept的药理作用、安全性及其在多种血液病中的应用作一介绍.
作者:薛峰;杨仁池 刊期: 2007年第04期
肾功能损害是多发性骨髓瘤患者常见的并发症和主要的死亡原因之一,因此防治肾功能的损害,对于改善多发性骨髓瘤患者的生存率和预后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就多发性骨髓瘤肾损害的发病机制研究,以及在临床防治工作中的一些进展作一综述.
作者:邹剑峰;侯健 刊期: 2007年第04期
乙肝或丙肝病毒的慢性感染是肝进行性病变、肝硬化和肝癌发生的常见病因.同时感染乙肝或丙肝会进一步增加肝病恶化的危险性.乙肝或丙肝病毒感染的病史研究已得到深入的开展,尤其是在肝病病程进展的相关研究方面尤为突出,但乙肝或丙肝病毒感染后的死亡率的研究较少.大部分死亡率的研究所选择的人群具有一定的限制或者将研究限定在与自身肝病相关的死亡原因.
作者:A min J;Law MG;Bartlett M;马章淳;温贤秀 刊期: 2007年第04期
在凝血障碍的同卵双生子中进行的实验结果提示:输注FFP能纠正凝血障碍,使FFP广泛用于PT轻至中度升高病人.但依据凝血试验变量预测出血风险的假设正受到挑战.大量的研究用于评估中心静脉插管、肝脏活组织检查、胸腔穿刺术、穿刺放液术和腰穿后的出血情况,均表明出血风险与输前PT、部分凝血活酶时间(PTT)或血小板计数轻度异常无相关.尽管如此,在PT轻度延长患者行侵入性操作前使用FFP非常普遍.这种输血措施的持续可能与FFP能纠正凝血功能异常的观念有关.
作者:Abdel-Wahab OI. Healy B;Dzik WH;俞丽 刊期: 2007年第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