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行病学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CLL)在西方国家很常见,占65岁以上白血病患者的65%.中位发病年龄65~70岁.30岁以下极为罕见,但20%~30%病例于55岁前发病,年发病率约3/10万.欧洲、澳大利亚、北美白人以及黑人的发病率是印度、中国及日本的20~30倍.男女之比约2:1.无确凿证据显示,接触化学物质和射线、饮食、吸烟、病毒感染和自身免疫性疾病为本病的高危因素,但患者一级和二级亲属淋巴系统恶性肿瘤发病率增高.许多家族尚存在患者后代发病年龄更早、病情更重的现象.经治和未治患者第二肿瘤发病率增高.
作者:Oscier D;Fegan C;Hillman P;Illide T;Johnson S;Maguir P;Matutes M;Milligan D;孙蕾;高举 刊期: 2005年第01期
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Ⅱ类分子反式激活因子(MHC classⅡtransactivator,CⅡTA)是1993年发现的反式转录激活因子,被认为是MHCⅡ类分子表达的主要调控因子.本文就CⅡTA的结构、功能以及对MHC基因调节及其应用前景作一综述.
作者:宋玉华;徐开林;潘秀英 刊期: 2005年第01期
骨质重建是骨吸收和骨形成耦联的动态平衡过程,破骨细胞是骨吸收的效应细胞.多发性骨髓瘤表现特征性溶骨病变,其机制与骨髓微环境中调节破骨细胞功能的细胞因子生理平衡破坏有关,护骨素、核因子κB受体活化因子及其配体是对破骨细胞生成起决定作用的关键因素,也是治疗多发性骨髓瘤骨病潜在的靶目标.
作者:卢瑞青;张晓红 刊期: 2005年第01期
引言过去几年中,血小板输注治疗已取得了显著进展.首先,已有两种降低浓缩血小板细菌污染率的方法,即灭活病原体和细菌检测.但两类方法均未被管理机构完全接受.一旦这些技术被常规运用,可能延长的血小板保存期超过目前批准的5天,以及保存期延长血小板的质量得以维持.
作者:Slichter SJ;洪缨 刊期: 2005年第01期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01期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01期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01期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01期
BMI-1基因产物Bmi-1是Polycomb组蛋白家族成员,调节同源盒基因的转录,对哺乳动物的骨骼、造血及神经发育发挥重要作用.研究证实BMI-1对于造血干细胞自我更新及分化潜能的维持至关重要,并在部分血液系统恶性疾病包括白血病及淋巴瘤的发生和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
作者:周春林;王建祥 刊期: 2005年第01期
耐药是引起急性髓系白血病化疗失败的主要原因之一.ABC转运分子是一个转运蛋白超家族,它通过ATP依赖的药物排出泵介导耐药.急性髓系白血病细胞中,ABC转运分子的活性是固有的,其活性与化疗反应密切相关.
作者:单芳;何明生 刊期: 2005年第01期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01期
1引言1.1目的本指南的目的是建立开展输血前实验必须采用的实验室规程.本指南的形成是根据专家们的意见、英国临床病理鉴定学会(CPA)的推荐、英国输血服务机构的指南、英国实验室间质量评价方案(BTLP)的数据和输血严重危害(SHOT)的监测方案.支持新的观点以及潜在争议的依据将在文内提及.
作者:英国血液标准委员会输血工作专题组;许先国;朱发明;严力行 刊期: 2005年第01期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01期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01期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01期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01期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01期
流式细胞术是研究细胞生物学的重要工具,具有快速、灵敏、客观和重复性好等特点.利用多参数流式细胞术可对多发性骨髓瘤进行细胞免疫表型检测,以及微小残留病的监测等,有助于多发性骨髓瘤的诊断、分型、预后判断及病情监测.
作者:吴冠宇;李建勇 刊期: 2005年第01期
近年来基于基因芯片技术的基因表达谱已在各种肿瘤的发病、诊断和治疗等研究中被广泛应用.本文对基因表达谱在急性髓系白血病中的研究进展及其临床意义进行综述.
作者:唐加明;孟凡义;马文丽 刊期: 2005年第01期
近的数据表明,初次献血者的维持正在变得困难,只有不到一半的初次献血者会再次献血.事实上众多初次献血者不参加再次献血可能有多种原因,其中献血晕厥及相关不良反应是重要诱因.近的一项前瞻性研究表明即使有轻度献血不良反应(晕厥、头昏、无力),第二年重复献血也会下降50%.
作者:Hauson SA;France CR;杨晓芬;赵凤绵;武江 刊期: 2005年第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