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加明;孟凡义;马文丽
BMI-1基因产物Bmi-1是Polycomb组蛋白家族成员,调节同源盒基因的转录,对哺乳动物的骨骼、造血及神经发育发挥重要作用.研究证实BMI-1对于造血干细胞自我更新及分化潜能的维持至关重要,并在部分血液系统恶性疾病包括白血病及淋巴瘤的发生和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
作者:周春林;王建祥 刊期: 2005年第01期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01期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01期
开展并完善单基因遗传病植入前基因分析对杜绝患儿出生、减少流产带来的伦理学争议和孕妇所面临的身心创伤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就植入前单细胞基因分析技术和策略作一综述.
作者:方怡;王学锋;王鸿利 刊期: 2005年第01期
直至第7届国际人类白细胞分化抗原协作组会议(HLDA7,2000.6,英国Harrogate市召开)为止,已有247个人类白细胞分化抗原(Cluster of Differentiation,简称CD)分子及其单克隆抗体被该国际组织鉴定和命名[1].在过去的近30年间,CD分子及其单抗的应用已使小儿血液肿瘤学的基础研究和临床应用取得了令人鼓舞的进展,人鼠嵌合型CD20单克隆抗体在淋巴瘤治疗中的成功应用,又掀起了导向治疗的热潮[2].以下就该领域在小儿血液肿瘤学诊疗中的应用及进展作一简单介绍.
作者:汤永民 刊期: 2005年第01期
近的数据表明,初次献血者的维持正在变得困难,只有不到一半的初次献血者会再次献血.事实上众多初次献血者不参加再次献血可能有多种原因,其中献血晕厥及相关不良反应是重要诱因.近的一项前瞻性研究表明即使有轻度献血不良反应(晕厥、头昏、无力),第二年重复献血也会下降50%.
作者:Hauson SA;France CR;杨晓芬;赵凤绵;武江 刊期: 2005年第01期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01期
C/EBPα是亮氨酸拉链转录因子家族的第一位成员,诱导着粒系的分化.近年已有报道表明C/EBPα在急性髓系白血病的发生以及预后的判断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对C/EBPα活性的靶向调节可能为急性髓系白血病的治疗开辟一条新的途径.
作者:赵晋梅;王宏伟 刊期: 2005年第01期
近年来,NK细胞及其受体在造血干细胞移植(HSCT)中的作用越来越受到关注.在HLA半相合异基因造血于细胞移植(allo-HSCT)的相关研究中发现,供受者的杀伤细胞免疫球蛋白样受体的配体不匹配可激活NK细胞,因而诱导移植物抗肿瘤效应,还可减少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和降低移植排斥率.本文拟就杀伤细胞免疫球蛋白样受体及其配体对all-HSCT中移植排斥、GVHD及移植物抗肿瘤效应的影响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作者:旭日;阎文瑛;裴雪涛 刊期: 2005年第01期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01期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01期
骨质重建是骨吸收和骨形成耦联的动态平衡过程,破骨细胞是骨吸收的效应细胞.多发性骨髓瘤表现特征性溶骨病变,其机制与骨髓微环境中调节破骨细胞功能的细胞因子生理平衡破坏有关,护骨素、核因子κB受体活化因子及其配体是对破骨细胞生成起决定作用的关键因素,也是治疗多发性骨髓瘤骨病潜在的靶目标.
作者:卢瑞青;张晓红 刊期: 2005年第01期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01期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01期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01期
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Ⅱ类分子反式激活因子(MHC classⅡtransactivator,CⅡTA)是1993年发现的反式转录激活因子,被认为是MHCⅡ类分子表达的主要调控因子.本文就CⅡTA的结构、功能以及对MHC基因调节及其应用前景作一综述.
作者:宋玉华;徐开林;潘秀英 刊期: 2005年第01期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01期
血液中心的主要职责是提供安全、充足和有效的血液供给.为此,致力于对传染性疾病的检测可高度保障血液成分的安全.目前,在发达国家,通过引入新一代抗体、抗原检测技术以及核酸扩增检测(NAT),经输血传播疾病的风险已很大程度地被降低了.美国采用NAT技术筛查献血者后,HIV 1和HCV的残余危险已降至约为1:2,000,000.据报道,NAT检测的献血者中HIV-1感染者比例是1:31,000,000,HCV的感染者比例是1:270,000(采用第三代抗体检测).这样的感染发生率有力地保证了现在的血液供品的安全.另外,HIV-1和HCV的NAT技术的特异性防止了过去献血者中所呈现的高比例假阳性现象,该技术的假阳性比例低于过去任何一种筛查献血者的血清学技术.
作者:Stramer SL;廖耘;王乃红 刊期: 2005年第01期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01期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