旭日;阎文瑛;裴雪涛
直至第7届国际人类白细胞分化抗原协作组会议(HLDA7,2000.6,英国Harrogate市召开)为止,已有247个人类白细胞分化抗原(Cluster of Differentiation,简称CD)分子及其单克隆抗体被该国际组织鉴定和命名[1].在过去的近30年间,CD分子及其单抗的应用已使小儿血液肿瘤学的基础研究和临床应用取得了令人鼓舞的进展,人鼠嵌合型CD20单克隆抗体在淋巴瘤治疗中的成功应用,又掀起了导向治疗的热潮[2].以下就该领域在小儿血液肿瘤学诊疗中的应用及进展作一简单介绍.
作者:汤永民 刊期: 2005年第01期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01期
20世纪70~80年代应用粒细胞输注治疗患严重中性粒细胞减少症的患者受到了很大的限制,其原因是当时难以从健康献血者体内采集到足够数量的粒细胞.然而,自1995年以来,随着连续采集粒细胞的离心技术和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HuG CSF)的临床应用,粒细胞输注再次受到人们的关注.应用G-CSF动员采集献血者粒细胞的研究显示G-CSF动员能使粒细胞采集量平均达到4.1×1010,而使用类固醇作为动员剂只能采集到1.5~2.5×1010个粒细胞.目前临床输注经GCSF动员而采集的浓缩粒细胞控制感染和延长患者生命的作用仅见个例报告,但由于rHuG-CSF在动员献血者粒细胞中的明显作用,人们对浓缩粒细胞的输注又产生了新的兴趣.
作者:Mattox KL;徐立;陈会友;田兆嵩 刊期: 2005年第01期
引言过去几年中,血小板输注治疗已取得了显著进展.首先,已有两种降低浓缩血小板细菌污染率的方法,即灭活病原体和细菌检测.但两类方法均未被管理机构完全接受.一旦这些技术被常规运用,可能延长的血小板保存期超过目前批准的5天,以及保存期延长血小板的质量得以维持.
作者:Slichter SJ;洪缨 刊期: 2005年第01期
开展并完善单基因遗传病植入前基因分析对杜绝患儿出生、减少流产带来的伦理学争议和孕妇所面临的身心创伤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就植入前单细胞基因分析技术和策略作一综述.
作者:方怡;王学锋;王鸿利 刊期: 2005年第01期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01期
造血干细胞移植(HSCT)是血液系统恶性肿瘤以及某些遗传性或自身免疫性疾病的主要治疗手段之一.移植后淋巴增殖性疾病(PTLD)是一种少见但死亡率极高的HSCT后并发症.本文就近年来HSCT后PTLD发病机制、特征和防治等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作者:黄勇;冯四洲;韩明哲 刊期: 2005年第01期
耐药是引起急性髓系白血病化疗失败的主要原因之一.ABC转运分子是一个转运蛋白超家族,它通过ATP依赖的药物排出泵介导耐药.急性髓系白血病细胞中,ABC转运分子的活性是固有的,其活性与化疗反应密切相关.
作者:单芳;何明生 刊期: 2005年第01期
次要组织相容性抗原(mHags)在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和移植物抗白血病(GVL)效应中起重要作用.造血细胞起源细胞局限性mHags只在白血病细胞及造血细胞表面表达,可诱导特异性T细胞产生,杀伤白血病细胞,对非造血细胞无细胞毒作用,成为诱导GVL效应、实现GVHD和GVL分离的理想靶抗原.本文对近年来以mHags为靶抗原诱导GVL效应治疗恶性血液病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并探讨其用于临床造血细胞移植后白血病复发过继性免疫治疗的可能性.
作者:吕璐璐;朱雄鹏;陈志哲 刊期: 2005年第01期
血液中心的主要职责是提供安全、充足和有效的血液供给.为此,致力于对传染性疾病的检测可高度保障血液成分的安全.目前,在发达国家,通过引入新一代抗体、抗原检测技术以及核酸扩增检测(NAT),经输血传播疾病的风险已很大程度地被降低了.美国采用NAT技术筛查献血者后,HIV 1和HCV的残余危险已降至约为1:2,000,000.据报道,NAT检测的献血者中HIV-1感染者比例是1:31,000,000,HCV的感染者比例是1:270,000(采用第三代抗体检测).这样的感染发生率有力地保证了现在的血液供品的安全.另外,HIV-1和HCV的NAT技术的特异性防止了过去献血者中所呈现的高比例假阳性现象,该技术的假阳性比例低于过去任何一种筛查献血者的血清学技术.
作者:Stramer SL;廖耘;王乃红 刊期: 2005年第01期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01期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01期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01期
近年来,NK细胞及其受体在造血干细胞移植(HSCT)中的作用越来越受到关注.在HLA半相合异基因造血于细胞移植(allo-HSCT)的相关研究中发现,供受者的杀伤细胞免疫球蛋白样受体的配体不匹配可激活NK细胞,因而诱导移植物抗肿瘤效应,还可减少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和降低移植排斥率.本文拟就杀伤细胞免疫球蛋白样受体及其配体对all-HSCT中移植排斥、GVHD及移植物抗肿瘤效应的影响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作者:旭日;阎文瑛;裴雪涛 刊期: 2005年第01期
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Ⅱ类分子反式激活因子(MHC classⅡtransactivator,CⅡTA)是1993年发现的反式转录激活因子,被认为是MHCⅡ类分子表达的主要调控因子.本文就CⅡTA的结构、功能以及对MHC基因调节及其应用前景作一综述.
作者:宋玉华;徐开林;潘秀英 刊期: 2005年第01期
1引言1.1目的本指南的目的是建立开展输血前实验必须采用的实验室规程.本指南的形成是根据专家们的意见、英国临床病理鉴定学会(CPA)的推荐、英国输血服务机构的指南、英国实验室间质量评价方案(BTLP)的数据和输血严重危害(SHOT)的监测方案.支持新的观点以及潜在争议的依据将在文内提及.
作者:英国血液标准委员会输血工作专题组;许先国;朱发明;严力行 刊期: 2005年第01期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01期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01期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01期
核因子κB(NF-κB)是调控多种基因的重要转录因子.近年来发现,NF-κB的不适当激活与血液系统肿瘤的发生、增殖、转移及细胞耐药密切相关.对NF-κB进行调控目前已经成为抗肿瘤治疗的热点.
作者:许晓巍;许小平 刊期: 2005年第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