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016.改进新鲜冰冻血浆输注方法

关键词:新鲜冰冻血浆
摘要:
国际输血及血液学杂志相关文献
  • 009.一种含洗必太和酒精的消毒剂作供血者手臂消毒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01期

  • 004.使用一个血红蛋白平衡模型,预测极低出生体重婴儿输保存红细胞后血红蛋白水平的恢复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01期

  • 002.红细胞和40%(重量/体积)甘油于-80℃冻存14年,经Haemonetics ACP215去甘油,再在添加液-1(AS-1)或添加液-3(AS-3)中4℃保存3周的体外质量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01期

  • 018.INACTINE PEN110化学处理灭活浓缩红细胞中的革兰氏阴性和革兰氏阳性细菌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01期

  • 粒细胞输注

    20世纪70~80年代应用粒细胞输注治疗患严重中性粒细胞减少症的患者受到了很大的限制,其原因是当时难以从健康献血者体内采集到足够数量的粒细胞.然而,自1995年以来,随着连续采集粒细胞的离心技术和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HuG CSF)的临床应用,粒细胞输注再次受到人们的关注.应用G-CSF动员采集献血者粒细胞的研究显示G-CSF动员能使粒细胞采集量平均达到4.1×1010,而使用类固醇作为动员剂只能采集到1.5~2.5×1010个粒细胞.目前临床输注经GCSF动员而采集的浓缩粒细胞控制感染和延长患者生命的作用仅见个例报告,但由于rHuG-CSF在动员献血者粒细胞中的明显作用,人们对浓缩粒细胞的输注又产生了新的兴趣.

    作者:Mattox KL;徐立;陈会友;田兆嵩 刊期: 2005年第01期

  • 021.一新的Bvar等位基因(547 G>A)依赖合并遗传ABO等位基因形成的不同表达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01期

  • 008.人类胎儿宫内输血后供血者红细胞变形性的降低:细胞寿命缩短可能的原因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01期

  • 022.一种新的以氧消耗量作为细菌生长指标检测浓缩血小板中细菌污染的方法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01期

  • 转录因子C/EBPα与急性髓系白血病

    C/EBPα是亮氨酸拉链转录因子家族的第一位成员,诱导着粒系的分化.近年已有报道表明C/EBPα在急性髓系白血病的发生以及预后的判断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对C/EBPα活性的靶向调节可能为急性髓系白血病的治疗开辟一条新的途径.

    作者:赵晋梅;王宏伟 刊期: 2005年第01期

  • 020.临床用血液和组织供者筛选中一种疟疾抗体测定的评估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01期

  • 015.由于供者带有抗人类白细胞Ⅱ类抗原抗体导致输血相关急性肺损伤的回顾性调查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01期

  • 多参数流式细胞术检测多发性骨髓瘤免疫表型及意义

    流式细胞术是研究细胞生物学的重要工具,具有快速、灵敏、客观和重复性好等特点.利用多参数流式细胞术可对多发性骨髓瘤进行细胞免疫表型检测,以及微小残留病的监测等,有助于多发性骨髓瘤的诊断、分型、预后判断及病情监测.

    作者:吴冠宇;李建勇 刊期: 2005年第01期

  • 献血者筛查中的病毒诊断

    血液中心的主要职责是提供安全、充足和有效的血液供给.为此,致力于对传染性疾病的检测可高度保障血液成分的安全.目前,在发达国家,通过引入新一代抗体、抗原检测技术以及核酸扩增检测(NAT),经输血传播疾病的风险已很大程度地被降低了.美国采用NAT技术筛查献血者后,HIV 1和HCV的残余危险已降至约为1:2,000,000.据报道,NAT检测的献血者中HIV-1感染者比例是1:31,000,000,HCV的感染者比例是1:270,000(采用第三代抗体检测).这样的感染发生率有力地保证了现在的血液供品的安全.另外,HIV-1和HCV的NAT技术的特异性防止了过去献血者中所呈现的高比例假阳性现象,该技术的假阳性比例低于过去任何一种筛查献血者的血清学技术.

    作者:Stramer SL;廖耘;王乃红 刊期: 2005年第01期

  • 007.双氯高灭酸诱导的抗红细胞抗体是不均一的,可识别不同的抗原决定簇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01期

  • 003.去除α1,3-半乳糖转移酶的猪红细胞用于人类输血的研究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01期

  • Bmi-1与血液系统恶性疾病

    BMI-1基因产物Bmi-1是Polycomb组蛋白家族成员,调节同源盒基因的转录,对哺乳动物的骨骼、造血及神经发育发挥重要作用.研究证实BMI-1对于造血干细胞自我更新及分化潜能的维持至关重要,并在部分血液系统恶性疾病包括白血病及淋巴瘤的发生和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

    作者:周春林;王建祥 刊期: 2005年第01期

  • 血液血管干细胞的研究进展

    血液血管干细胞是一种具有双向分化潜能的干细胞,在体内外发育过程中,能够分化成为造血细胞和内皮细胞.近年来,血液血管干细胞在起源、生物学特性、相关的分子生物学特点、体外诱导分化等几个方面的研究取得了较大的进展.本文围绕以上几个方面对近几年的研究成果进行综述.

    作者:王建;卢光琇 刊期: 2005年第01期

  • 次要组织相容性抗原诱导移植物抗白血病效应的研究进展

    次要组织相容性抗原(mHags)在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和移植物抗白血病(GVL)效应中起重要作用.造血细胞起源细胞局限性mHags只在白血病细胞及造血细胞表面表达,可诱导特异性T细胞产生,杀伤白血病细胞,对非造血细胞无细胞毒作用,成为诱导GVL效应、实现GVHD和GVL分离的理想靶抗原.本文对近年来以mHags为靶抗原诱导GVL效应治疗恶性血液病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并探讨其用于临床造血细胞移植后白血病复发过继性免疫治疗的可能性.

    作者:吕璐璐;朱雄鹏;陈志哲 刊期: 2005年第01期

  • 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诊治指南

    流行病学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CLL)在西方国家很常见,占65岁以上白血病患者的65%.中位发病年龄65~70岁.30岁以下极为罕见,但20%~30%病例于55岁前发病,年发病率约3/10万.欧洲、澳大利亚、北美白人以及黑人的发病率是印度、中国及日本的20~30倍.男女之比约2:1.无确凿证据显示,接触化学物质和射线、饮食、吸烟、病毒感染和自身免疫性疾病为本病的高危因素,但患者一级和二级亲属淋巴系统恶性肿瘤发病率增高.许多家族尚存在患者后代发病年龄更早、病情更重的现象.经治和未治患者第二肿瘤发病率增高.

    作者:Oscier D;Fegan C;Hillman P;Illide T;Johnson S;Maguir P;Matutes M;Milligan D;孙蕾;高举 刊期: 2005年第01期

  • 保存前去白细胞血液制品可诱发低血压性输血反应

    低血压是少见的输血并发症,可以单独发生,也可以为输血相关急性肺损伤、细菌感染及输血过敏的反应综合征的一部分.缓激肽(BK)和血管性激肽(des-Arg-BK)为血管性激肽,半寿期短(大约30sec至8min),在低血压的发生中起着重要作用.在血管紧张素转化酶(ACE)抑制物存在的条件下,激肽的蓄积更加容易,ACE是BK的主要代谢酶.已证实,在ACE抑制物引起的先天性血管水肿的病人降解激肽的能力先天性缺陷.血液经过负电荷表面时,可产生激肽,如床旁白细胞过滤器,大多数低血压病例都是这类过滤器引起的.因此,保存前白细胞过滤,相对床旁滤过可阻止输血性低血压的发生.我们报道两例接受保存前去除白细胞(LR)和手术期间自体采集的血液后发生低血压.所有血制品均加温至37 C,通过170μm在线高分子中性滤器快速输入,未用床旁白细胞过滤器.两例患者都接受了ACE抑制剂和低血压反应发生时正在接受根治性前列腺手术.

    作者:Arnold D M;Molinaro G;Wavketin TE;杨晓芬;赵凤绵;武江 刊期: 2005年第01期

国际输血及血液学杂志

国际输血及血液学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中华医学会 四川大学华西第二医院 中国医学科学院输血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