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转录因子C/EBPα与急性髓系白血病

赵晋梅;王宏伟

关键词:转录因子, C/EBPα, 急性髓系白血病
摘要:C/EBPα是亮氨酸拉链转录因子家族的第一位成员,诱导着粒系的分化.近年已有报道表明C/EBPα在急性髓系白血病的发生以及预后的判断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对C/EBPα活性的靶向调节可能为急性髓系白血病的治疗开辟一条新的途径.
国际输血及血液学杂志相关文献
  • 血液血管干细胞的研究进展

    血液血管干细胞是一种具有双向分化潜能的干细胞,在体内外发育过程中,能够分化成为造血细胞和内皮细胞.近年来,血液血管干细胞在起源、生物学特性、相关的分子生物学特点、体外诱导分化等几个方面的研究取得了较大的进展.本文围绕以上几个方面对近几年的研究成果进行综述.

    作者:王建;卢光琇 刊期: 2005年第01期

  • ABC转运分子与急性髓系白血病耐药关系的研究进展

    耐药是引起急性髓系白血病化疗失败的主要原因之一.ABC转运分子是一个转运蛋白超家族,它通过ATP依赖的药物排出泵介导耐药.急性髓系白血病细胞中,ABC转运分子的活性是固有的,其活性与化疗反应密切相关.

    作者:单芳;何明生 刊期: 2005年第01期

  • 基因表达谱在急性髓系白血病临床中的应用

    近年来基于基因芯片技术的基因表达谱已在各种肿瘤的发病、诊断和治疗等研究中被广泛应用.本文对基因表达谱在急性髓系白血病中的研究进展及其临床意义进行综述.

    作者:唐加明;孟凡义;马文丽 刊期: 2005年第01期

  • 011.年轻男性A型血友病患者中的人类微小病毒B19:使用的FⅧ产品与关节活动受限的关联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01期

  • 造血干细胞移植后淋巴增殖性疾病

    造血干细胞移植(HSCT)是血液系统恶性肿瘤以及某些遗传性或自身免疫性疾病的主要治疗手段之一.移植后淋巴增殖性疾病(PTLD)是一种少见但死亡率极高的HSCT后并发症.本文就近年来HSCT后PTLD发病机制、特征和防治等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作者:黄勇;冯四洲;韩明哲 刊期: 2005年第01期

  • 次要组织相容性抗原诱导移植物抗白血病效应的研究进展

    次要组织相容性抗原(mHags)在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和移植物抗白血病(GVL)效应中起重要作用.造血细胞起源细胞局限性mHags只在白血病细胞及造血细胞表面表达,可诱导特异性T细胞产生,杀伤白血病细胞,对非造血细胞无细胞毒作用,成为诱导GVL效应、实现GVHD和GVL分离的理想靶抗原.本文对近年来以mHags为靶抗原诱导GVL效应治疗恶性血液病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并探讨其用于临床造血细胞移植后白血病复发过继性免疫治疗的可能性.

    作者:吕璐璐;朱雄鹏;陈志哲 刊期: 2005年第01期

  • 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诊治指南

    流行病学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CLL)在西方国家很常见,占65岁以上白血病患者的65%.中位发病年龄65~70岁.30岁以下极为罕见,但20%~30%病例于55岁前发病,年发病率约3/10万.欧洲、澳大利亚、北美白人以及黑人的发病率是印度、中国及日本的20~30倍.男女之比约2:1.无确凿证据显示,接触化学物质和射线、饮食、吸烟、病毒感染和自身免疫性疾病为本病的高危因素,但患者一级和二级亲属淋巴系统恶性肿瘤发病率增高.许多家族尚存在患者后代发病年龄更早、病情更重的现象.经治和未治患者第二肿瘤发病率增高.

    作者:Oscier D;Fegan C;Hillman P;Illide T;Johnson S;Maguir P;Matutes M;Milligan D;孙蕾;高举 刊期: 2005年第01期

  • 012.急性外伤治疗中的输血率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01期

  • 003.去除α1,3-半乳糖转移酶的猪红细胞用于人类输血的研究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01期

  • 线粒体与血液系统疾病

    线粒体是细胞内带有遗传信息的细胞器,在产生细胞生存所需的能量、介导细胞凋亡和肿瘤发生,以及调节细胞内环境稳定方面起重要作用.线粒体的功能异常几乎可对所有器官产生有害作用.本文就线粒体与血液系统疾病的关系作一综述.

    作者:赵艳霞;刘文励 刊期: 2005年第01期

  • 转录因子C/EBPα与急性髓系白血病

    C/EBPα是亮氨酸拉链转录因子家族的第一位成员,诱导着粒系的分化.近年已有报道表明C/EBPα在急性髓系白血病的发生以及预后的判断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对C/EBPα活性的靶向调节可能为急性髓系白血病的治疗开辟一条新的途径.

    作者:赵晋梅;王宏伟 刊期: 2005年第01期

  • 010.既往已输血的供血者与未输血供血者的人口统计学、献血和输血传播疾病标志物和危险率的比较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01期

  • 008.人类胎儿宫内输血后供血者红细胞变形性的降低:细胞寿命缩短可能的原因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01期

  • 献血前水的摄入可减弱献血不良反应

    近的数据表明,初次献血者的维持正在变得困难,只有不到一半的初次献血者会再次献血.事实上众多初次献血者不参加再次献血可能有多种原因,其中献血晕厥及相关不良反应是重要诱因.近的一项前瞻性研究表明即使有轻度献血不良反应(晕厥、头昏、无力),第二年重复献血也会下降50%.

    作者:Hauson SA;France CR;杨晓芬;赵凤绵;武江 刊期: 2005年第01期

  • 019.自动化分析仪检测浓缩血小板中血小板计数精确度受使用仪器和血小板活化的影响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01期

  • 023.Lutheran血型系统的一个新的高频抗原:LU21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01期

  • 粒细胞输注

    20世纪70~80年代应用粒细胞输注治疗患严重中性粒细胞减少症的患者受到了很大的限制,其原因是当时难以从健康献血者体内采集到足够数量的粒细胞.然而,自1995年以来,随着连续采集粒细胞的离心技术和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HuG CSF)的临床应用,粒细胞输注再次受到人们的关注.应用G-CSF动员采集献血者粒细胞的研究显示G-CSF动员能使粒细胞采集量平均达到4.1×1010,而使用类固醇作为动员剂只能采集到1.5~2.5×1010个粒细胞.目前临床输注经GCSF动员而采集的浓缩粒细胞控制感染和延长患者生命的作用仅见个例报告,但由于rHuG-CSF在动员献血者粒细胞中的明显作用,人们对浓缩粒细胞的输注又产生了新的兴趣.

    作者:Mattox KL;徐立;陈会友;田兆嵩 刊期: 2005年第01期

  • 005.头孢曲松引起免疫性血小板减少和溶血性贫血:血小板和红细胞上的靶部位特点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01期

  • 018.INACTINE PEN110化学处理灭活浓缩红细胞中的革兰氏阴性和革兰氏阳性细菌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01期

  • 一种预防IgA过敏输血反应的新方法

    1968年,一些研究者首次报道IgA过敏输血反应,发生率为1/20,000-47,000.输注完全没有IgA的血液和/或洗涤血细胞除去血液的IgA分子,能够预防IgA过敏反应,但有的患者不得不输注含有不同浓度IgA的血浆制品.尽管一些静脉用免疫球蛋白(IVIgG)已经被成功地用于易感染病人的治疗,但IgA过敏的风险总是不能被完全排除.事实上,所有市售的IVIgG制剂都对IgA的含量做了补充说明,并规定有抗-IgA或有过敏史的病人禁用.本文作者报道一种安全有效的预防IgA过敏输血反应的方法.

    作者:Salama A;Temmesfeld B;Hippenstiel S;赵凤绵;张金彩;杨晓芬;潘崚 刊期: 2005年第01期

国际输血及血液学杂志

国际输血及血液学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中华医学会 四川大学华西第二医院 中国医学科学院输血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