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lama A;Temmesfeld B;Hippenstiel S;赵凤绵;张金彩;杨晓芬;潘崚
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急性变与多种基因异常以及白血病细胞的细胞生物学改变密切相关,其急变的机理一直是国内外研究的热点.本文主要介绍这方面的研究进展.
作者:陈新敏;冯文莉 刊期: 2005年第01期
20世纪70~80年代应用粒细胞输注治疗患严重中性粒细胞减少症的患者受到了很大的限制,其原因是当时难以从健康献血者体内采集到足够数量的粒细胞.然而,自1995年以来,随着连续采集粒细胞的离心技术和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HuG CSF)的临床应用,粒细胞输注再次受到人们的关注.应用G-CSF动员采集献血者粒细胞的研究显示G-CSF动员能使粒细胞采集量平均达到4.1×1010,而使用类固醇作为动员剂只能采集到1.5~2.5×1010个粒细胞.目前临床输注经GCSF动员而采集的浓缩粒细胞控制感染和延长患者生命的作用仅见个例报告,但由于rHuG-CSF在动员献血者粒细胞中的明显作用,人们对浓缩粒细胞的输注又产生了新的兴趣.
作者:Mattox KL;徐立;陈会友;田兆嵩 刊期: 2005年第01期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01期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01期
近年来基于基因芯片技术的基因表达谱已在各种肿瘤的发病、诊断和治疗等研究中被广泛应用.本文对基因表达谱在急性髓系白血病中的研究进展及其临床意义进行综述.
作者:唐加明;孟凡义;马文丽 刊期: 2005年第01期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01期
BMI-1基因产物Bmi-1是Polycomb组蛋白家族成员,调节同源盒基因的转录,对哺乳动物的骨骼、造血及神经发育发挥重要作用.研究证实BMI-1对于造血干细胞自我更新及分化潜能的维持至关重要,并在部分血液系统恶性疾病包括白血病及淋巴瘤的发生和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
作者:周春林;王建祥 刊期: 2005年第01期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01期
1968年,一些研究者首次报道IgA过敏输血反应,发生率为1/20,000-47,000.输注完全没有IgA的血液和/或洗涤血细胞除去血液的IgA分子,能够预防IgA过敏反应,但有的患者不得不输注含有不同浓度IgA的血浆制品.尽管一些静脉用免疫球蛋白(IVIgG)已经被成功地用于易感染病人的治疗,但IgA过敏的风险总是不能被完全排除.事实上,所有市售的IVIgG制剂都对IgA的含量做了补充说明,并规定有抗-IgA或有过敏史的病人禁用.本文作者报道一种安全有效的预防IgA过敏输血反应的方法.
作者:Salama A;Temmesfeld B;Hippenstiel S;赵凤绵;张金彩;杨晓芬;潘崚 刊期: 2005年第01期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01期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01期
血小板冷藏会使血管假性血友病因子受体复合物(von Willebrand factor receptor complex)聚集成簇.巨噬细胞αMβ2整合素结合在成簇复合物的GPIbα亚基,导致输注的冷藏血小板被快速清除.因此输注用血小板不能冷藏,但现在的室温保存方式也存在很大缺点.我们已证明αMβ2是一种凝集素,它能识别GPIbα的N-连接葡聚糖上暴露的β-N-乙酰葡萄胺.冷藏血小板的酶促半乳糖苷化阻止了αMβ2的这种识别,延长了有功能的冷藏血小板的循环时间.当加入二磷酸尿苷半乳糖(UDP-半乳糖),血小板相关性半乳糖转移酶能有效地促进半乳糖苷化过程,这提供了一个强大而又简单的冷藏条件下保存血小板的方法.
作者:Hoffmeister KM;Josefsson EC;Isaac NA;余晋林;卢瑾;徐静 刊期: 2005年第01期
骨质重建是骨吸收和骨形成耦联的动态平衡过程,破骨细胞是骨吸收的效应细胞.多发性骨髓瘤表现特征性溶骨病变,其机制与骨髓微环境中调节破骨细胞功能的细胞因子生理平衡破坏有关,护骨素、核因子κB受体活化因子及其配体是对破骨细胞生成起决定作用的关键因素,也是治疗多发性骨髓瘤骨病潜在的靶目标.
作者:卢瑞青;张晓红 刊期: 2005年第01期
低血压是少见的输血并发症,可以单独发生,也可以为输血相关急性肺损伤、细菌感染及输血过敏的反应综合征的一部分.缓激肽(BK)和血管性激肽(des-Arg-BK)为血管性激肽,半寿期短(大约30sec至8min),在低血压的发生中起着重要作用.在血管紧张素转化酶(ACE)抑制物存在的条件下,激肽的蓄积更加容易,ACE是BK的主要代谢酶.已证实,在ACE抑制物引起的先天性血管水肿的病人降解激肽的能力先天性缺陷.血液经过负电荷表面时,可产生激肽,如床旁白细胞过滤器,大多数低血压病例都是这类过滤器引起的.因此,保存前白细胞过滤,相对床旁滤过可阻止输血性低血压的发生.我们报道两例接受保存前去除白细胞(LR)和手术期间自体采集的血液后发生低血压.所有血制品均加温至37 C,通过170μm在线高分子中性滤器快速输入,未用床旁白细胞过滤器.两例患者都接受了ACE抑制剂和低血压反应发生时正在接受根治性前列腺手术.
作者:Arnold D M;Molinaro G;Wavketin TE;杨晓芬;赵凤绵;武江 刊期: 2005年第01期
血液中心的主要职责是提供安全、充足和有效的血液供给.为此,致力于对传染性疾病的检测可高度保障血液成分的安全.目前,在发达国家,通过引入新一代抗体、抗原检测技术以及核酸扩增检测(NAT),经输血传播疾病的风险已很大程度地被降低了.美国采用NAT技术筛查献血者后,HIV 1和HCV的残余危险已降至约为1:2,000,000.据报道,NAT检测的献血者中HIV-1感染者比例是1:31,000,000,HCV的感染者比例是1:270,000(采用第三代抗体检测).这样的感染发生率有力地保证了现在的血液供品的安全.另外,HIV-1和HCV的NAT技术的特异性防止了过去献血者中所呈现的高比例假阳性现象,该技术的假阳性比例低于过去任何一种筛查献血者的血清学技术.
作者:Stramer SL;廖耘;王乃红 刊期: 2005年第01期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01期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01期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01期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01期
近年来,NK细胞及其受体在造血干细胞移植(HSCT)中的作用越来越受到关注.在HLA半相合异基因造血于细胞移植(allo-HSCT)的相关研究中发现,供受者的杀伤细胞免疫球蛋白样受体的配体不匹配可激活NK细胞,因而诱导移植物抗肿瘤效应,还可减少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和降低移植排斥率.本文拟就杀伤细胞免疫球蛋白样受体及其配体对all-HSCT中移植排斥、GVHD及移植物抗肿瘤效应的影响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作者:旭日;阎文瑛;裴雪涛 刊期: 2005年第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