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国庆;林茂芳
作者: 刊期: 2004年第03期
高IgM综合征是一种罕见的原发性免疫缺陷病,发病的分子机制涉及到CD40和CD40L.本文拟就高IgM综合征的发病机制及治疗现状进行综述.
作者:万长春;邱录贵 刊期: 2004年第03期
基因芯片技术是一项多学科交叉的生物学技术 ,已成为研究疾病基因组学的颇为有用的工具.本文就基因芯片技术在恶性血液系统肿瘤的分类、发病机制、预后和可能的药物靶标的寻找等方面的作用作一综述.
作者:郑培烝;陈竺 刊期: 2004年第03期
作者: 刊期: 2004年第03期
作者: 刊期: 2004年第03期
作者: 刊期: 2004年第03期
肝静脉阻塞症(VOD)是大剂量放疗/化疗毒性的严重的并发症之一.近10年来发病率和严重程度有下降趋势,但目前在异基因外周血干细胞移植时VOD的发生率仍达20%~40%,死亡率为50%~70%.本文对造血干细胞移植后VOD的发生率、危险因素及临床诊断防治的新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作者:陈洁;朱康儿 刊期: 2004年第03期
作者: 刊期: 2004年第03期
作者: 刊期: 2004年第03期
任何确定的止血障碍都有其典型的特定临床表现.比如,严重的血小板减少会产生皮肤粘膜出血(瘀斑、鼻出血、月经过多).典型性血友病(先天性缺乏Ⅷ因子或Ⅸ因子)表现为关节或肌肉的出血.我们认为,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中的大分子量(HMW)多聚体的细微缺失--称为血管性血友病综合征-2A型(VWS-2A)-临床表现为黏膜下层血管异常所致的胃肠道(GI)的出血,即血管发育异常.因为是解剖学意义上的出血,所以不能说明其与止血障碍的潜在关系.我们对该问题的讨论主要是围绕着主动脉狭窄与出血性胃肠道血管发育异常之间的关联,特别是以VWS-2A解释这种关联,以及置换狭窄性瓣膜术治疗出血性血管发育异常效果显著这一事实.我们的观点是未被研究透彻的VWS-2A能够解释许多老年病人的出血性GI血管发育异常,特别是由除严重主动脉狭窄外的心血管疾病引起的VWS-2A.
作者: 刊期: 2004年第03期
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SDF-1)及其特异性受体CXCR4所构成的SDF-1/CXCR4轴,在骨髓造血干细胞回髓以及恶性血液肿瘤的浸润、耐药等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这些方面的研究已日益受到广泛关注.近年来的研究发现,SDF-1/CXCR4与血管新生过程可能有着密切的关系.本文就此作一综述.
作者:曾东风;孔佩艳 刊期: 2004年第03期
95%的CML细胞内均存在特征性的BCR-ABL癌基因,它表达p210,后者具有很强的酪氨酸激酶活性,通过改变细胞的黏附性,激活细胞传导途径,抑制凋亡等导致细胞恶性转化,因此,CML是分子靶向治疗理想的疾病.针对CML进行分子靶向治疗的研究主要在DNA/RNA、蛋白质和免疫水平上进行,本文对此进行综述.
作者:陈波斌;林果为 刊期: 2004年第03期
斑马鱼是研究脊椎动物器官发育和人类疾病的重要遗传学模型动物之一.它具有独特的生理特征:如体积小、生殖周期短、生殖能力强、体外受精且胚胎发育透明等特点,适宜于作大规模的突变筛选.斑马鱼已成为造血系统研究的重要的模式生物体.
作者:程烽;陈竺 刊期: 2004年第03期
原发性骨髓纤维化又名骨髓纤维化伴髓样化生等,是慢性骨髓增殖性疾病中预后差的一种,中位生存期5年.目前认为其发病机制为巨核细胞及单核细胞克隆性增生释放的细胞因子介导骨髓纤维组织增生所致.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是根治骨髓纤维化的唯一方法.近年来针对病因的研究使改善症状的治疗效果也有所提高.应根据患者的预后来选择治疗方法.本文对骨髓纤维化的传统药物治疗及新的治疗手段方面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作者:张桂新;冯四洲 刊期: 2004年第03期
作者: 刊期: 2004年第03期
白血病细胞可通过多种机制逃避机体免疫应答,树突状细胞(DC)作为功能强的专职抗原递呈细胞,高表达MHC-Ⅰ类、Ⅱ类抗原以及B7-1/CD80、B7-2/CD86、ICAM-1等共刺激分子,能有效递呈白血病抗原,逆转机体对白血病抗原的耐受,启动特异抗白血病的T细胞应答.DC疫苗用于白血病传统化疗后的免疫治疗已成为清除微小残留病变和防止白血病复发的希望所在.
作者:盛立霞;谢晓宝;邱国强 刊期: 2004年第03期
作者: 刊期: 2004年第03期
现代液体红细胞保存体系运行良好,使一个国家供应的异体红细胞安全、廉价,并且有效率达到95%.现代红细胞保存系统在临床上用途广泛,如可为自身输血提供血液,可为战场上的手术输送血液,避免献血者接触新生儿,显然如果延长红细胞的保存期将会有更大的益处.然而,由于衰老的红细胞具有使血流不畅,细胞破裂后一些有毒性的脱出物可能使外伤病人的死亡率增加和导致输血相关急性肺损伤(TRALI),进一步研究建立更好的红细胞保存体系仍然很重要.
作者: 刊期: 2004年第03期
作者: 刊期: 2004年第03期
染色体的缺失可见于各型肿瘤中,包括淋巴系统恶性肿瘤,主要存在于5q、6q、8q、9q、11q、13q和17q.杂合性缺失分析是一有效的检测染色体缺失的方法,从而进一步研究在染色体的特定区域是否有可能存在抑制基因,达到指导临床治疗及判断预后的目的.
作者:肖农;倪婧;蔡学杰;夏瑞祥 刊期: 2004年第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