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CYP19抑制剂福美司坦用于治疗乳腺癌的药理学研究

鲁琼;朱南平;程泽能;李焕德

关键词:福美司坦, 雌激素, CYP19, 乳腺癌
摘要:目的研究芳香化酶抑制剂治疗乳腺癌的药理作用.方法运用生物体外实验确定福美司坦为有效的CYP19抑制剂,通过临床实验观察研究其药理作用.结果福美司坦是有效的CYP19抑制剂,每隔2个星期注射用250mg~500mg,能使机体内的CYP19得到85%~90%的抑制而发生质变.结论CYP19抑制剂福美司坦是有效的乳腺癌治疗药物.
中国医学工程杂志相关文献
  • 气压腔内弹道碎石术治疗胆道术后难取性残留结石

    目的了解气压腔内弹道碎石(即APBL)术在胆道术后难取性残留结石的治疗效果.方法通过纤维胆道镜和输尿管硬镜配合下,应用国产的气压腔内弹道碎石机对15例胆道术后残留的铸型的,直径大于1.5cm,或嵌顿的,难取性结石采用碎石后再取石,检验APBL在治疗胆道术后难取性残留结石的可行性.结果15例患者除1例好转后放弃治疗外,余14例均经1~3次APBL后取石干净治愈出院,无严重并发症,治愈率达93.3%.结论APBL在治疗胆道术后残留结石中只要应用合理是一种安全,高效,低廉的碎石方法,可大大提高胆道术后残留结石的治愈率和避免因取石造成的胆道损伤,特别适用于不是处于胆道弯曲位的巨大的,胆管狭窄口上端的,铸型的,或嵌顿性等原因造成的难取性结石.

    作者:郑小明 刊期: 2004年第04期

  • 半乳糖化白蛋白磁性阿霉素纳米粒体对外肝癌细胞杀伤作用的实验研究

    目的研究半乳糖化白蛋白磁性阿霉素纳米粒在体外对人肝癌细胞系HepG2的杀伤作用.方法应用电镜下的形态学观察,DNA电泳以及MTT法检测杀瘤活性.结果形态出现明显改变,电镜证实出现细胞凋亡;白蛋白磁性阿霉素纳米粒联合磁场(MADM-NP+M)组和半乳糖化白蛋白阿霉素纳米粒(Gal-ADM-NP)组抑制率及半数抑制率剂量相似(P>0.05),半乳糖化白蛋白磁性阿霉素纳米粒(Gal-MADM-NP+M)组抑制率明显提高,半数抑制剂量明显降低(P<0.01).结论实验结果表明,白蛋白磁性阿霉素纳米粒联合磁场、半乳糖化白蛋白阿霉素纳米粒、半乳糖化白蛋白磁性阿霉素纳米粒都具有明显抑制体外培养肝癌细胞生长增殖的作用.半乳糖化白蛋白磁性阿霉素纳米粒对人肝癌细胞杀伤作用较白蛋白磁性阿霉素纳米粒及半乳糖化白蛋白阿霉素纳米粒组为强,作用机制可能与半乳糖配体的特异性介导和人肝癌细胞上半乳糖受体的识别内吞作用及联合外磁场有关.

    作者:张阳德;李浩;李玉坤;龚连生;黄秋林;孙颖;席浩 刊期: 2004年第04期

  • 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23例并文献复习

    目的探讨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的诊治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3例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并结合文献讨论其诊断与治疗问题.结果术前误诊为肾癌3例,23例均行不同手术治疗,术后病理证实为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术前选择性肾动脉栓塞或术中低温下阻断肾蒂可显著减少出血和不必要的肾切除.结论B超、CT是诊断本病的主要检查方法,彩超具有较好的良性疾病提示率,术中诊断不明者行多点取材冰冻切片具有重要意义,手术原则是尽可能保留肾单位.

    作者:王晓隆;陈同良;程勇 刊期: 2004年第04期

  • 医用多波段激光器的研制及应用

    目的研制便于临床使用的多波段医用激光器,以探讨其在生物医学领域中的应用.方法利用激光光学原理和激光光谱技术,选用Nd:YAG晶体作为工作物质,采用脉冲氙灯泵浦,再通过倍频输出四种波段的激光.结果激光光源为四波段激光组成,终端输出紫外370nm激光,也可独立提供其他三波段激光,激光输出稳定,并可通过调节工作电压来控制激光的输出能量.结论多波段激光器在设计上结构布局合理,性能稳定,抗干扰性强,为研究激光在生物医学领域中的应用提供了一种有效的手段.

    作者:张阳德;王毅;魏辛;李异凡 刊期: 2004年第04期

  • 爱西特保留灌肠治疗慢性肾衰竭短期疗效观察

    目的探讨爱西特保留灌肠治疗慢性肾衰竭的疗效.方法62例慢性肾衰竭(CRF)氮质血症期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30例,常规口服爱西特治疗;治疗组32例,常规口服爱西特加爱西特保留灌肠.观察两组治疗过程中病情演变,治疗前后血清尿素氮(BUN)、肌酐(Scr)、尿酸(UA)及内生肌酐清除率(Ccr)的水平.结果治疗后两组BUN、Scr、UA及Ccr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口服爱西特加爱西特保留灌肠治疗CRF疗效显著优于单纯口服爱西特组.

    作者:蔡先姣 刊期: 2004年第04期

  • 偏小二乘法+神经网络用于大肠癌组织自体荧光的模式识别

    目的大肠癌组织自体荧光的模式识别算法的优化.方法本文将大肠癌自体荧光光谱的判别分析归结为模式识别问题,并首次采用偏小二乘法+神经网络判别法,即偏小二乘法进行模式特征分析,完成特征提取后利用主因子作为人工神经网络输入变量,实现类别预测的同时也完成了数学建模与优化分析工作.结果实践证明,该方法可以以较高的灵敏度、特异性和可靠性对组织荧光光谱进行模式分类.结论该方法优于目前该领域同类判别方法.

    作者:张阳德;董可;任力锋 刊期: 2004年第04期

  • 硅胶封闭感染性起搏电极残端法的疗效及安全性随访与评价

    目的评价硅胶封闭感染性起搏电极残端的疗效、远期预后及安全性.方法选择1998年以来因起搏器残留电极感染,经反复局部换药和全身抗感染治疗无效而实施硅胶封闭感染性起搏电极残端的12例住院患者进行疗效总结和随访资料分析.结果11例接受长期随访的患者未发现局部再感染、渗漏或心内膜炎等,患侧上肢活动自如,生活质量明显改善.结论硅胶封闭是治疗起搏电极残端引起囊袋感染、破溃的简便实用技术,具有良好的应用及推广前景.

    作者:王聪侠;牛小麟;段宗明;董新;党寅虎;朱参战;张明娟 刊期: 2004年第04期

  • 多媒体数字超声技术

    本文介绍了多媒体数字超声技术、多媒体数字超声技术要解决若干主要问题及其发展前景.

    作者:余大昆;林家瑞 刊期: 2004年第04期

  • 麻醉学生产实习中存在的问题与解决办法

    对麻醉学生产实习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解决办法,给今后的实习同学提供借鉴.

    作者:李友清 刊期: 2004年第04期

  • 半乳糖化白蛋白磁性阿霉素纳米粒静脉给药的急性毒理实验

    目的研究半乳糖化白蛋白磁性阿霉素纳米粒(Galactosed human serum Albumin Magnetic Adriamycin Nanoparticles,GAMANP)经外周静脉用药的药物毒性.探索其半数致死量,比较其与阿霉素对大鼠血液生化和外周血细胞的影响及用药后心、肝、肺、肾、肠的病理表现.反复给药观察动物对该药物有无过敏反应.方法将给GAMANP的动物分为8个剂量组,每组SD大鼠10只,观察静脉给药后急性毒性试验LD50.同时设定的空白对照组和阿霉素(Adriamycin ADM)组(6组),每组10只.观察给药后各组实验大鼠的生存情况,外周血细胞的改变和血液生化及心、肝、肺、肾等脏器的病理学变化.采用Bliss法计算LD50.SPSS(11.5)统计软件统计GAMANP和阿霉素对大鼠的外周血细胞和生化指标(肝、肾功能、心肌酶学)的影响.另选同批大鼠20只分为2组,每组10只.腹腔注射GAMANP 3次后,再次皮下注射GAMANP,观察有无过敏现象发生.结果GAMANP的动物半数致死量为515.5 mg/kg(相当阿霉素22.84 mg/kg).阿霉素半数致死量为10.38 mg/kg.前者较后者有明显的增高.同时肝、肾功能的损害和心肌酶学的改变也明显减轻.光学显微镜下的病理损害表现也明显的减轻.20只动物进行过敏实验,观察到一只动物有过敏现象.结论GAMANP是一种很好的新型改进性药物,它经过修饰后,明显的减轻了药物对心脏,肾脏和心脏的毒损作用.有望批量生产,在临床上推广试用.

    作者:张阳德;席浩;李浩;李玉坤;翟登高;王荣兵;黄秋林;黄林;刘勤 刊期: 2004年第04期

  • 囊胚期冷冻胚胎移植的临床应用探讨

    目的探讨囊胚期冷冻胚胎移植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2002年10月~2003年12月在湘雅医院生殖医学中心接受囊胚培养并行囊胚期冷冻胚胎移植的病例进行分析,了解囊胚期与卵裂期冷冻胚胎解冻后的胚胎成活率、植入率及妊娠率.结果冷冻囊胚解冻后胚胎数、胚胎成活率、植入率和妊娠率与卵裂期冷冻胚胎无显著差别(P>0.05),囊胚解冻后经15 h过夜培养,42枚中有22枚成活,其中8枚Ⅰ,Ⅱ级继续发育或囊胚腔扩张,3例获得妊娠,妊娠率为37.5%.结论囊胚期冷冻胚胎移植同样能达到卵裂期冷冻胚胎移植的临床效果,同时增加解冻与移植间隔时间可更好地选择冻融囊胚移植,对提高妊娠率可能有一定意义.

    作者:刘冬娥;吕祁峰;李艳萍;邬玲仟;周庆娥;邓利;陈仙花 刊期: 2004年第04期

  • CYP19抑制剂福美司坦用于治疗乳腺癌的药理学研究

    目的研究芳香化酶抑制剂治疗乳腺癌的药理作用.方法运用生物体外实验确定福美司坦为有效的CYP19抑制剂,通过临床实验观察研究其药理作用.结果福美司坦是有效的CYP19抑制剂,每隔2个星期注射用250mg~500mg,能使机体内的CYP19得到85%~90%的抑制而发生质变.结论CYP19抑制剂福美司坦是有效的乳腺癌治疗药物.

    作者:鲁琼;朱南平;程泽能;李焕德 刊期: 2004年第04期

  • 腹部联合瓣修复复杂手部创面

    目的总结手部复杂创面修复的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总结我科1991年7月~2004年7月13年来16例应用腹部联合皮瓣修复手部复杂的创面.应用共蒂髂腰部、下腹部两皮瓣联合转移2例;髂腰皮瓣联合同侧一个或两个随意瓣7例;双侧髂腰皮瓣联合转移修复同一只手4例,髂腰皮瓣联合以腹壁浅动脉为蒂的筋膜瓣2例,髂腰皮瓣联合瓣下筋膜瓣1例,3例筋膜瓣均用来填塞腕部电烧伤后旋前方肌间隙.结果除1例皮瓣远端边缘少许坏死外其余皮瓣全部成活;1例术后皮瓣下感染,换药后愈合;除1例严重腕部电烧伤术后手部功能较差外,其余15例术后手部活动基本恢复,效果满意.结论对于复杂手部创面,选用腹部联合瓣修复,方法简单、安全,只要能灵活运用一般能得到有效修复.

    作者:张丕红;龙剑虹;谢庭鸿;曾纪章;黄晓元 刊期: 2004年第04期

  • 半乳糖化白蛋白磁性阿霉素纳米粒在正常大鼠体内的分布特征

    目的观察半乳糖化白蛋白磁性阿霉素纳米粒(ADR-GHMN)在正常肝脏中的靶向性,并观察ADR-GHMN在全身各脏器的分布特征.方法使用放射示踪技术,用125I标记纳米粒.肝动脉注射,分别于注药后5、15、30、60、120min处死,立即取肝、肾、心、肺、小肠、脾、及周围血作γ计数.结果半乳糖化白蛋白磁性阿霉素纳米粒在注射后5 min后高,为15054.4 CPM/g,各时相前者的肝摄取率均为同时刻后者的2,3倍.两药在肝、肾、心、肺、小肠、脾、及周围血的分布有高度显著性(P<0.05).结论半乳糖化白蛋白磁性阿霉素纳米粒在正常肝组织中有明显的主动靶向性,半乳糖化白蛋白磁性阿霉素纳米粒主要分布肝脏,其它的脏器含量少.

    作者:张阳德;吴泽建;龚连生;潘一峰;黄林;席浩;李玉坤;王荣兵;罗育林;翟登高;李浩 刊期: 2004年第04期

  • P53及缺氧诱导因子-1α表达与结直肠癌血管生成的关系

    目的探讨抑癌基因p53及缺氧诱导因子-1α(HIF-1α)的表达与结直肠癌血管生成及生物学行为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61例结直肠癌组织中p53、HIF-1α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表达及微血管密度(MVD).结果结直肠癌组织中,HIF-1α阳性表达率为65.6%,其中弱、中、强阳性表达率分别为27.9%、19.7%、18.0%,p53和VEGF阳性表达率分别为42.6%和49.2%,MVD平均为28.7±12.9.HIF-1α、VEGF表达及MVD与肿瘤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肝转移和Dukes分期密切相关.p53表达与淋巴结转移和肝转移密切相关.p53、VEGF阳性表达率及MVD均与HIF-1α阳性表达程度成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261,P<0.05;0.591,P<0.01;0.795,P< 0.01).结论HIF-1α/VEGF通路在结直肠癌组织血管 生成过程中起重要作用,p53基因失活可能经HIF-1α/VEGF通路促进肿瘤血管生成.p53基因失活、HIF-1 α、VEGF过表达及高MVD与结直肠癌的不良生物学行为有关.

    作者:任学群;孟继明;傅侃达 刊期: 2004年第04期

  • 经皮穿刺置管诊断治疗恶性心包积液34例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经皮心包穿刺置管在恶性心包积液诊断和治疗方面的价值.方法治疗组用单腔中心静脉管对34例心包积液患者进行心包穿刺置管引流,并搜集标本进行细胞学和组织学检查,并给予心包内注药化疗.对照组14例合并心包积液的恶性肿瘤患者,只定期行心包穿刺减压和常规细胞学检查,不行心包腔内化疗.结果治疗组有11例患者在术前已找到肿瘤细胞,有17例第1次抽液找到肿瘤细胞,6例在第2次确诊,确诊率为100%;心包内化疗达到完全缓解(CR)者有12例,部分缓解(PR)18例,无效4例,总治疗有效率达88.2%.对照组第1次穿刺抽液确诊4例,第2、3、4次穿刺抽液确诊分别为2例、3例和1例,确诊率为71.43%;单纯抽液达CR者1例,PR者5例,无效8例,有效率达42.86%.结论经皮穿刺置管治疗恶性心包积液是一项非常有效的诊断和治疗方法.

    作者:寇小格;吴洁清;梁东良;路平 刊期: 2004年第04期

  • 多发性骨髓瘤患者肾损害临床特征及其相关因素分析

    目的了解多发性骨髓瘤(MM)肾损害患者临床特征及其发生的相关因素.方法对经临床、病理明确诊断的MM肾损害患者的临床特征及实验室检查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MM肾损害的发生率为40.9%(18/44),临床症候群以肾功能不全(血肌酐>177μmol/L)为常见(77.8%),其次为肾病综合征(16.7%)、无症状尿检异常(5.56%).血清轻链阳性率为72.2%(13/18),尿中轻链阳性率为77.8%(14/18例),均以λ链为主.骨髓浆细胞数量和尿本周蛋白(BJP)与肾功能损害之间有显著相关关系(P<0.01;P<0.05),贫血及多发性骨损害与肾脏损害有相关关系(P<0.05).结论MM伴肾损害患者临床症候群以肾功能不全多见,血清与尿液中轻链以λ为主.骨髓浆细胞增殖及尿轻链蛋白产生可能是多发性骨髓瘤肾脏损害的主要原因.

    作者:王建文;彭佑铭;魏佳莉 刊期: 2004年第04期

  • PCR技术在快速筛选DNA文库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运用PCR(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方法快速筛选DNA文库的可行性.方法以猪α-1,3GT cDNA片段为探针,用cDNA上的特异性序列合成的引物,采用噬菌斑原位杂交和PCR相结合的方法,对猪的gDNA文库进行α-1,3GT基因筛选,经酶切、Southern Blot、测序和荧光原位杂交定位.结果经过两次杂交和一次PCR即得信号很强的7个阳性单克隆,插入子均在8kb以上,且包含第三内含子,其中3个片段测序证实含第三、第四外显子;荧光原位杂交证实该基因位于染色体1q2.10-q2.11.结论PCR可以应用于快速筛选DNA文库.

    作者:赵永祥;刘斌;张昊宇;胡冬煦;杨进福;夏家辉;潘乾;薛志刚 刊期: 2004年第04期

  • 特发性长QT间期综合征患儿心电图QT间期离散度分析

    目的分析特发性长QT间期综合征患儿心电图QT间期离散度及其治疗后的改变.方法测量8例特发性长QT间期综合征患儿首诊时心电图QT间期大值(QTmax)、QT间期离散度(QTd)和心率校正的QT间期离散度(QTcd),并分析其治疗后的变化;检测15例健康小儿心电图QT间期离散度做对照.结果8例患儿首诊时QTmax、QTd、QTcd分别是(0.58±0.06)s、(136.12±16.14)ms和(142.38±18.67)ms,其中6例经普萘洛尔治疗2~4年后QTd为(112.13±12.82)ms(P>0.05),2例未用药物治疗QTd自动缩至72ms和63ms,1例发现发生尖端扭转室速时QTd增大为172 ms,经利多长因治疗后缩小至106ms.15例健康儿童心电图QTmax、QTd、QTcd分别是(0.35±0.03)s、(28.32±8.52)ms和(35.66±11.45)ms,与长QT综合征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长QT间期综合征患儿心电图QT离散度明显延长.β受体阻滞剂治疗QTd无明显缩短.QT间期离散度可作为长QT间期综合征诊断和治疗的评价指标,并可预测其危险性发生.

    作者:邓长柏 刊期: 2004年第04期

  • 磁共振尿路成像对异位输尿管开口的定位诊断

    目的探讨磁共振尿路成像(MRU)对异位输尿管开口的定位诊断上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01~2003年收治的7例输尿管异位开口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7例患儿术前经B超、IVU均未明确诊断,行MRU检查全部准确定位诊断.结论MRU可作为IVU的协助手段用于小儿输尿管异位开口的诊断.

    作者:宋晞华;祖雄斌;齐琳;齐范;申鹏飞 刊期: 2004年第04期

中国医学工程杂志

中国医学工程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主办:中国医药生物技术协会 卫生部肝胆肠外科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