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胆管癌合并多房囊性肾细胞癌临床病理观察

王凤华;李宁;薛国福;解放军第

关键词:胆管癌, 多房囊性肾细胞癌, 病理学, 免疫组化
摘要:目的:探讨胆管癌合并多房囊性肾细胞癌的临床病理特点.方法:对1例胆管癌合并多房囊性肾细胞癌进行临床资料分析和光镜、免疫组化(SP法)观察.结果:胆管为中分化腺癌;右肾上极肿物呈多房、囊性,内衬透明细胞,细胞异型性不明显,囊壁间可见透明细胞巢.免疫组化示:胆管肿物:CK19(+++)、CK35(+++);右肾上极肿物:肾细胞癌(+)、Vimentin(++)、CD10(+).结论:胆管癌合并多房囊性肾细胞癌极少见,病理学检查是诊断的主要依据.
现代肿瘤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β-catenin与wisp-1在结肠癌中的表达及意义

    目的:探讨β-catenin与wisp-1 在原发性结肠癌中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分别用免疫组化Envision法和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β-catenin、wisp-1 蛋白和基因在53例结肠癌及53例配对正常结肠中的表达.分析两因子表达与临床病理的关系.结果:β-catenin、wisp-1蛋白在结肠癌的异常表达率均高于正常结肠中异常表达率(P<0.05).结肠癌中β-catenin蛋白异常表达与淋巴结转移、Duke分期和部位有关(P<0.05).wisp-1蛋白异常表达与淋巴结转移、Duke分期有关.β-catenin基因在结肠癌中平均表达是其在正常结肠中的3.237倍(P<0.05),其异常表达与肿瘤部位及淋巴结转移有关(P<0.05).wisp-1基因在结肠癌中平均表达是其在正常结肠中的2.908倍(P<0.05),其异常表达与肿瘤类型有关(P<0.05).结论:β-catenin与wisp-1异常表达特点提示两者与结肠癌的发生发展有密切关系.

    作者:木尔扯尔;文彬;黄一凡;刘钧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食管癌两次放疗计划融合与单次放疗计划疗效比较

    目的:比较食管癌同期放化疗时两次放疗计划融合与单次放疗计划治疗食管癌的肺毒副反应与短期疗效.方法:将80例胸段食管鳞癌患者随机分成2个组.两次放疗计划融合组,第一次计划为PTV照射DT 50.4Gy,5次/周,1次/天;第二次计划为PGTV照射DT 9.0Gy,5次/周,1次/天,1.8Gy/次.两次计划制作完成后,在瓦里安计划系统中融合,第一次计划执行完成后序贯第二次计划治疗.单次放疗计划组,PTV照射DT 59.4Gy,5次/周,1次/天,1.8Gy/次.2组均同期给予DF方案化疗2-4个周期.结果:两次放疗 计划融合组和单次放疗计划组放射性肺炎0级、1级、2级、3级、4级 分别为85.0%、12.5%、2.5%、0、0和55.0%、32.5%、10.0%、2.5%、0.两次放疗计划融合组均明显低于单次放疗计划组(P<0.05);1年的局控率分别为92.5%和95%,两次放疗计划融合组和单次放疗计划组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两次放疗计划融合组较单次放疗计划组能显著降低食管癌放疗中的肺脏损伤,肿瘤短期局控率并没有下降.特别是该方法较以往的二次定位缩野治疗提供了正常器官的真实受量.减轻了患者的经济负担和医务工作人员的工作量.

    作者:孙荣刚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糖尿病与癌症潜在相关性讨论

    糖尿病、糖尿病治疗以及他们和恶性肿瘤之间的关系是一个相当复杂的问题,需要开展深入的研究来探究其中是否真的存在隐忧或者潜在获益.许多年来,在流行病学、基础医学层面糖尿病和癌症的相关性都得到了大量的研究,逐渐明朗的是,癌症现在应该被列为糖尿病的并发症之一.

    作者:刘建刚;张积仁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沙培林联合岩舒胸腔内用药治疗恶性胸水的临床观察

    目的:观察沙培林(OK-432)联合复方苦参注射液(岩舒)治疗恶性胸水的疗效及其对胸水中免疫细胞的影响.方法:80例恶性胸水患者平均分为两组:对照组仅给予沙培林;试验组胸腔内注入沙培林和岩舒,观察胸水量及其树突状细胞和T淋巴细胞亚群数量的改变.结果:对照组有效率为62.5%,试验组有效率为85.0%,两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胸水中树突状细胞、CD4+T淋巴细胞、CD4+CD8+均较治疗前明显增加(P<0.05),但试验组较对照组增加明显(P<0.05).结论:沙培林联合岩舒胸腔内用药可增强局部抗肿瘤免疫功能,有效控制胸水.

    作者:魏崴;蓝玉宏;李勇生;钟标;黎佩建;白力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地诺单抗用于骨转移癌治疗的研究

    癌症转移是致死的主要原因,骨是排第三的好发转移部位.OPG/RANKL-RANK骨调节轴是影响破骨细胞发育及功能的唯一途径.地诺单抗(denosumab)是全人源化结合RANKL的中和抗体,由FDA于2010年11月批准用于实体瘤骨转移的治疗.本文就地诺单抗用于骨转移癌治疗的机制及临床实验研究作一综述,为临床医生更合理的选择骨改构药物用于骨转移癌的治疗做指导.

    作者:马宁强;张贺龙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半枝莲、白花蛇舌草抗肿瘤的研究进展

    体内外药理实验显示:半枝莲、白花蛇舌草抗肿瘤作用明显,而且二者在抗肿瘤方剂中常以药对形式出现.本文分析二者抗肿瘤的 机制,并探讨二者抗肿瘤的协同作用,为组方及临床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作者:罗金强;刘宏斌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77例骨肉瘤患者预后的多因素分析

    目的:探讨影响骨肉瘤患者预后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0年1月至2011年10月,77例资料完整骨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并根据是否接收化疗药物治疗且坚持4个周期以上分为规律化疗组及非规律化疗组.结果:规律化疗组患者的比例为54.55%(42/77),非规律化疗组的比例为45.45%(35/77).所有患者生存时间为9-62个月,5年总体生存率为44.16%(34/77),平均生存时间36.71±14.80个月,中位生存时间为31个月.规律化疗组患者5年生存率(50.00%,21/42)显著高于非规律化疗组(37.14%,13/35)(Log Rank:χ2=8.27,P=0.004);COX多因素分析发现:Enneking分期、手术方式及规律化疗是影响骨肉瘤患者5年生存率的独立因素.结论:Enneking分期、手术方式及规律化疗是影响骨肉瘤患者预后的独立因素.

    作者:郭宏刚;周驱;宁安;杨延民;王正强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MicroRNA-194过表达与抑制表达慢病毒载体的构建及对骨肉瘤细胞转染与筛选的方法学研究

    目的:构建针对人microRNA-194过表达及抑制表达的慢病毒表达载体,寻找与探讨感染人骨肉瘤细胞系SO-SP-9607和U2-os的佳步骤和方法.方法:利用PCR方法调取相应目的基因进行酶切,经电泳回收后与目的基因进行连接,产物转化细菌感受态细胞,对克隆进行PCR鉴定和测序对比分析后,构建相应microRNA-194过表达及抑制表达慢病毒表达载体;在人骨肉瘤细胞系SO-SP-9607和U2-os转染及筛选过程中,根据不同阶段及浓度设定相应实验组,并设相应对照组.倒置显微镜观察转染效率,筛选情况,进行比较.结果:PCR及测序结果证实重组慢病毒表达质粒构建正确.过表达及抑制表达重组慢病毒的滴度分别为1.5×108TU/ml及4×108TU/ml.感染复数(multiply of infection,MOI)值测定,实验组及对照组转染效率无明显差异,获得MOI值及感染时间数据.通过新的综合设计,经筛选后获得转染效率满意的目的克隆细胞.结论:成功构建了microRNA-194过表达及抑制表达慢病毒表达载体,并通过新的综合考虑设计,对人骨肉瘤细胞系SO-SP-9607和U2-os进行转染和筛选后,可较快和较高效率获得满意目的细胞.

    作者:韩康;赵廷宝;卞娜;蔡成魁;颜世举;王鑫;肖春;孙聪;杨静;杨彤涛;周勇;马保安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黄芩苷对肝癌细胞株SMMC-7721裸鼠移植瘤生长抑制作用及其机制

    目的:以裸鼠人肝癌细胞株SMMC-7721移植瘤动物模型为研究对象,观察黄芩苷对移植瘤生长能力的影响,初步探讨黄芩苷对Cyclin D1和Caspase-3表达的影响.方法:BALB/c裸鼠右前腋部皮下接种人肝癌SMMC-7721细胞5×106个,建立人肝癌实体瘤模型.将20只成瘤裸小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与黄芩苷组,每组10只.对照组腹腔注射生理盐水10ml/kg,黄芩苷组腹腔注射黄芩苷注射液100mg/kg,每2d 给药1次,间断给药8次后称体重、处死,瘤块离体称重,计算抑瘤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实验组和对照组移植瘤中CyclinD1和Caspase-3的表达水平.结果:黄芩苷组100mg/kg对裸鼠肝癌SMMC-7721实体瘤的抑制率为30.8%,两组间肝脏与肾脏指数比较,P均大于0.05.黄芩苷处理组凋亡指数为(13.6±1.1)%,高于对照组的(2.2±1.9)%,(P<0.01).黄芩苷能够抑制CyclinD1表达及上调Caspase-3表达,(均P<0.05).结论:黄芩苷对人肝癌 SMMC-7721的裸鼠皮下移植瘤具有生长抑制作用,其抑瘤作用可能通过下调CyclinD1表达和上调Caspase-3表达来达到抑制瘤体增殖并有促进其凋亡的作用.在保护免疫器官功能方面,黄芩苷无明显优势.黄芩苷可能成为治疗原发性肝癌的有效手段之一,但是其在保护免疫器官方面还需要进一步研究.

    作者:董明;侯俊明;高美花;魏辉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恶性胃肠道外上皮样GIST临床病理观察

    目的:探讨上皮样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s,GIST)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及免疫表型.方法:对1例胃肠外上皮样GIST进行大体、组织病理学和免疫组化染色观察,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上皮样GIST镜下形态似圆形、卵圆形,瘤细胞中等大小,胞浆呈细颗粒状,核呈圆形、卵圆形.肿瘤细胞呈片状分布.免疫组化:CD117(+++),Dog1部分(+),CD34(+),Vimentin(+).结论:胃肠外上皮样GIST是一罕见的软组织肿瘤,结合临床病理学特征及免疫组化,可作出正确诊断.

    作者:高福平;魏谨;马平;夏莉花;秦东梅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皮下脂膜炎样 T细胞淋巴瘤1例报道并文献复习

    目的:探讨皮下脂膜炎样T细胞淋巴瘤(SPTCL)的临床特点、病理特征和治疗方法.方法:报告1例发生在全身的多发性皮下节结伴发热的SPTCL病例,并结合文献复习,对其临床特点、组织学特点、治疗等进行分析.结果:SPTCL主要表现为皮下节结,全身表现多种多样,可伴致死性噬血细胞综合征(PHS),临床病程反复.组织病变呈脂膜炎样改变,肿瘤细胞弥漫浸润皮下脂肪组织,肿瘤T 细胞免疫表型.结论:SPTCL是一种以累及皮下脂肪组织为主的特殊类型的淋巴瘤,预后较好.

    作者:孙玉书;温珍平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卵巢子宫内膜样间质肉瘤1例报道及文献复习

    目的:报道1例卵巢子宫内膜样间质肉瘤并进行文献复习.方法:对1例卵巢子宫内膜样间质肉瘤进行组织病理学、免疫组化检测,并复习文献.结果:光镜下肿瘤组织由类似于子宫内膜样间质细胞的小细胞构成.肿瘤细胞核呈卵圆形或短梭形,胞浆稀少,围绕着厚壁小血管生长.这种小血管与分泌晚期子宫内膜的螺旋小动脉相似,弥散分布于肿瘤细胞之间.免疫组化显示肿瘤细胞CD10、vimentin、ER、PR阳性,desmin灶性阳性,Ki-67<20%,α-inhibin、SMA、S-100阴性.结论:卵巢子宫内膜样间质肉瘤是一种罕见的恶性肿瘤,组织学形态需与卵巢性索间质肿瘤、卵巢其他肉瘤等鉴别.

    作者:邱堃;延文;毛永荣;邹积骏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β-榄香烯联合顺铂对宫颈癌SiHa细胞增殖和凋亡的影响

    目的:探讨β-榄香烯联合顺铂对宫颈癌SiHa细胞生长的影响.方法:体外培养宫颈癌SiHa细胞,分别将 β-榄香烯(浓度梯度为25、50、100、150、200μg/ml),顺铂(浓度梯度为1.5、3、6、9、12μg/ml),单独作用于宫颈癌SiHa细胞,加药24h、48h后用CCK-8法检测细胞增殖情况.用流式细胞术检测β-榄香烯组细胞24h凋亡率.选取合适的药物浓度(β-榄香烯125μg/ml,顺铂3μg/ml),进行联合用药,加药24h、48h用CCK-8法检测细胞增殖情况,用流式细胞术检测24h细胞凋亡率.结果:CCK-8法检测显示β-榄香烯和顺铂单独用药24h、48h后,除顺铂1.5μg/ml外,其它实验组对宫颈癌SiHa细胞的抑制率均高于对照组(P<0.05),在一定程度上呈浓度和时间依赖性.联合用药时,细胞的抑制率和凋亡率要显著高于单独用药(P<0.01).结论:β-榄香烯、顺铂单独或联合作用均能抑制SiHa细胞的增殖,促进其凋亡,且β-榄香烯联合顺铂的作用要显著高于单独用药,β-榄香烯和顺铂可协同(CDI<1)促进SiHa细胞凋亡.

    作者:马力天;任秦有;史恒军;闫平;魏忠海;李栋栋;宿仕民;周艳;林艳云;郑瑾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骨桥蛋白的表达与胃癌淋巴结转移相关性的Meta分析

    目的:研究胃癌组织中骨桥蛋白的表达与淋巴结转移之间的关系.方法:通过计算机检索收集自2003年至2012年公开发表的有关骨桥蛋白与胃癌淋巴结转移关系的文献资料,按照文献入选标准,有18项实验纳入本次研究,应用RevMan 5.2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骨桥蛋白在胃癌淋巴结转移组中的表达显著高于非转移组,OR=3.94,95%CI:3.09-5.02.结论:骨桥蛋白高表达与胃癌淋巴结转移相关,可能在淋巴结转移中起重要作用.

    作者:雷海鸣;王爱坤;王立胜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子宫颈腺样基底细胞癌4例临床病理特征分析及相关文献回顾

    目的:探讨子宫颈腺样基底细胞癌的临床病理学特征.方法:收集4例子宫颈腺样基底细胞癌患者的临床病例资料,并观察这些病例标本的病理形态学表现,结合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对4例子宫颈腺样基底细胞癌进行分析,同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4例子宫 颈腺样基底 细胞癌患者发病年龄为49-73岁,中位发病年龄为64岁.4例均伴有CIN病变,我院3例均行全子宫切除术,另1例外院会诊病例为宫颈锥切标本.免疫组化显示,4例肿瘤p16、p53、CK、p63均呈阳性表达,Ki-67阳性率为10%-20%.结论:子宫颈腺样基底细胞癌好发于绝经后中老年妇女,多无特殊临床表现,经常伴有高危型HPV感染及CIN病变,整体预后较好,诊断需与鳞状细胞癌、腺样囊腺癌等相鉴别.

    作者:王玲玲;沈丹华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333例恶性黑色素瘤患者的预后相关因素分析

    目的:探讨恶性黑色素瘤的预后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1月至2011年12月收治的333例恶性黑色素瘤术前患者的临床和病理资料,并对其生存情况进行随访.利用SPSS 19.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Kaplan-Meier 法绘制生存曲线,生存率的比较采用log-rank检验,Cox 回归对生存情况进行多因素分 析.结果:333例恶性黑色素瘤患者男性166例,女性167例,中位年龄55岁,1年、2年生存率分别为44.4%、18.0%.皮肤型及黏膜型为主要的发病类型.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原发部位(P<0.001)、就诊时有无淋巴结转移(P<0.001)、LDH水平是否正常(P<0.001)及是否接受含DTIC方案化疗(P=0.015)对患者的生存期产生影响.而患者的年龄和性别与预后无关.结论:恶性黑色素瘤发病率低,恶性程度高,2年生存率不足20%,不同的原发部位、就诊时有无淋巴结转移、LDH水平是否正常、是否接受含DTIC方案化疗是影响患者预后的因素.早期判断患者的预后,有助于选取适当的治疗方案以进一步延长生存期.

    作者:王亚丽;石光跃;龚海燕;吴瑾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紫草素诱导Raji细胞凋亡的机制研究

    目的:研究紫草素(Shikonin)对Burkitt's淋巴瘤细胞凋亡及坏死的影响及Necrostatin-1 (Nec-1)对紫草素诱导的细胞凋亡的作用.方法:对体外培养的Raji细胞进行荧光显微镜观察,Alarma Blue法检测细胞增殖率,流式细胞仪分析细胞凋亡及坏死,免疫印迹检测相关蛋白表达.结果:紫草素对Raji细胞生长有抑制作用,呈时间和浓度依赖.紫草素可诱导Raji细胞发生程序性坏死及凋亡.小分子化合物Nec-1不仅可以抑制紫草素诱导的程序性坏死,同时对细胞凋亡也有抑制作用.结论:紫草素可以抑制Raji细胞生长增殖,而小分子Nec-1可以抑制这一过程.

    作者:翟月;刘燕梅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乳腺癌中bcl-2与nm23-h1基因表达情况及其临床意义

    目的:探讨bcl-2与nm23-h1基因在乳腺癌中的表达情况及其相关性,并探讨其潜在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法观察85例乳腺癌手术切除标本及正常乳腺组织石蜡切片中bcl-2和nm23-h1的表达,并进行分析.结果:63.53%(54/85)肿瘤呈bcl-2阳性表达,bcl-2表达与肿瘤淋巴结转移及TNM分期有关(P值均<0.05).40.00%(34/85)肿瘤呈nm23-h1阴性表达,nm23-h1阴性表达与肿瘤大小、淋巴结转移、TNM分期有关(P值分别为0.032、0.001和0.001).单因素分析显示:bcl-2与nm23-h1表达为影响癌细胞淋巴转移的主要因素(OR值分别为6.985、0.014,P<0.001).结论:bcl-2基因高表达与nm23-h1基因的低表达可能与乳腺癌的发生、转移密切相关,其联合检测可作为判断乳癌患者预后及指导制定治疗方案的手段之一.

    作者:李刚;任宏;张靖;杜宁;李晓军;张云锋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全肺切除治疗晚期肺癌420例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全肺切除在晚期肺癌治疗中的意义、临床疗效和长期生存率.方法:回顾性分 析我院胸外科在过去二十年间实施全肺切除的420例病例.结果:全组420例全肺切除,占 同期肺癌手术总量的19.0%(420/2216).手术分两组即全肺切除+纵隔淋巴结摘除术(简称前十年组)182例,全肺切除+纵隔淋巴结清扫术(简称后十年组)238例.全组术后401例手术病人痊愈,围手术期死亡19例(4.5%).术后并行辅助化疗196例,未作辅助化疗(单纯手术)205例.术后总的并发症发生率为24.8%,全组术后总的1、3、5年生存率为83.8%、51.7%、33.8%.前十年组和后十年组5年生存率差异明显为26.9% vs 40.8%(P<0.003).术后辅助化疗组与单纯手术组长期生存差异显著为42.3% vs 25.4%(P<0.05).结论:通过本组420例全肺切除的临床体会我们认为合理的手术适应证的甄选,良好的手术中外科操作处理,实施彻底的纵隔淋巴结规范清扫,完善的术后围手术期管理,术后恰当的综合治疗,可获得较好的临床疗效和长期生存率.全肺切除术在晚期肺癌临床治疗中仍占有较重要的地位.

    作者:段孝凤;傅承丽;高晓旭;顾宪文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乌司他丁对食管癌根治术中单肺通气肺损伤的保护作用

    目的:探讨乌司他丁对食管癌根治术中单肺通气(OLV)肺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全麻OLV下食管癌根治术患者60例,随机分为5组(n=12):对照组(R组),乌司他丁30万单位处理组(U1组),乌司他丁60万单位处理组(U2组),30万单位/4h乌司他丁持续泵入处理组(U3组),60万单位/4h乌司他丁持续泵入处理组(U4组).单肺通气后注入等容量生理盐水、单次或者持续泵入乌司他丁.各组于单肺通气后、给药前(T0)、给药后1小时(T1)、2小时(T2)、4小时(T3)及术后1天(T4) 抽取静脉血5ml,测定血浆中髓过氧化物酶(MPO)、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丙二醛(MDA)的含量.结果:在T1时间点,与R组比较,U1、U2、U3、U4组MPO、MDA、TNF-α含量下降(P<0.05),U2组较U1、U3、U4组下降更明显(P<0.05);在T2、T3时间点,U2、U3、U4组较U1、R组MPO、MDA、TNF-α含量下降明显(P<0.05),其中以U4组上述指标下降显著,差异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T4时间点各组间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乌司他丁能显著降低食管癌根治术单肺通气患者血清MPO、MDA和TNF-α含量,在食管癌根治术OLV中发挥肺保护作用.

    作者:王彬荣;田丽颖;王艳;张莲花;王高翔;孙绪德 刊期: 2014年第02期

现代肿瘤医学杂志

现代肿瘤医学杂志

主管:陕西省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中国抗癌协会 陕西省抗癌协会 陕西省肿瘤防治研究所 陕西省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