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冬梅;郭天文;马楚凡;李小军
目的:建立长期、稳定的腭裂动物模型,并可用于以DO成骨方式进行畸形矫治.方法:1-1.5岁杂种犬7只为实验对象,其中以2只为实验对照组,以外科手术形成硬腭部8 mm×30mm全层洞穿缺损裂隙.8周后观察裂隙软、硬组织形态.5只为实验组,在形成模型的同时放置固定DO装置,并形成骨转移盘,观察模型建立后牵张成骨的可行性.结果:实验犬手术后均成活、健康状况良好,实验对照组犬8周后上腭裂隙仍存在,干骨标本见骨缺损大小形状与手术时无差别,实验组犬安置DO装置后伤口愈合良好,DO装置固定牢靠.结论:通过手术方式建立的腭裂动物模型,经长期观察裂隙不能自行修复,安置DO装置后效果稳定.腭裂DO装置设计较合理,建立的DO矫正腭裂模型具有充分的可行性.
作者:张浚睿;封兴华;魏建华 刊期: 2003年第02期
目的:探讨减缓老年全口义齿患者牙槽骨吸收、保持牙槽骨高度的佳方法.方法:通过79例覆盖全口义齿与118例普通全口义齿的比较,观察在有无牙根保留的情况下,牙槽骨的吸收状况.结果:普通全口义齿组的牙槽骨吸收较覆盖全口义齿组明显.结论:保留牙根对减缓牙槽骨吸收、保持牙槽骨高度有积极的作用,而且是维持面部形态及延长义齿使用周期的简单易行的好方法.
作者:李奇;陆群 刊期: 2003年第02期
目的:本文对临床使用Ω曲朝近中的横腭弓和Ω曲朝远中的横腭弓在增加磨牙支抗方面进行对比研究,以利于临床应用.方法:选择上颌前突的安氏Ⅱ类Ⅰ分类错(牙合)112例为对照组,使用Ω曲朝近中的横腭弓增加支抗;按照同样病例选择标准选择病例14例为实验组,使用Ω曲朝远中的横腭弓增加支抗,对这两组进行治疗前后的矢状方向及垂直方向测量指标的对比研究.结果:①6-Ptm,6-So在对照组及实验组中治疗前后均增加,但实验组相对于对照组增加的少,且具有显著性;②6-PP在两组中治疗前后均增加,且两组增加的程度差值不具有显著性;③1-Ptm,1-So,1-NA,1-SN两组中治疗前后均显著减小;④<GoGn-Sn和ALFH/AFH%在两组中治疗前后均无明显改变.结论:对于安氏Ⅱ类Ⅰ分类错(牙合)的患者,Ω朝远中的横腭弓在控制磨牙前移方面优于Ω曲朝近中的横腭弓.
作者:王菲;周洪;叶湘玉;牛百平;谈龙;管丽敏 刊期: 2003年第02期
目的:探索修复严重烧伤后手部畸形的有效方法.方法:采用前臂骨间背侧动脉岛状蒂逆行转移修复烧伤后严重虎口挛缩及食指转位再造拇指术中虎口创面.结果:10例严重烧伤后手部畸形患者12只手采用了前臂骨间背侧动脉岛状蒂皮瓣逆行转移修复手部缺损创面,全部成活,经术后12-24个月随访,患手功能及外观恢复满意.结论:前臂骨间背侧动脉岛状蒂皮瓣有良好的血液供应,解剖位置恒定,可进行安全的逆行转移用来修复严重烧伤后手部畸形.
作者:袁好军;谢玉娥;李秀兰;常谨 刊期: 2003年第02期
目的:总结创伤性眼眶及眶周畸形的手术治疗经验.方法:统计分析了5年来手术治疗创伤性眼眶及眶周畸形患者16例,并随访到11例.结果:11例患者均对外观改善满意,1例功能改善欠佳.结论:外观与功能并重,使用头部冠状切口以外的其他联合切口,截骨复位内固定或附以植骨,使眶内容物复位,并采取有效的方法同时修复其他畸形,是取得满意疗效的关键.
作者:刘建波;王承波;魏学武;史宏伟 刊期: 2003年第02期
目的:探讨下睑袋的5种临床病理分型,并根据分型采取不同术式.方法:50例分为5型,即①单纯眼轮匝肌肥厚型;②单纯皮肤膨隆型伴下睑皮肤松弛型;③下睑轻中度膨隆型;④下睑中重度膨隆型伴下睑皮肤松弛型;⑤皮肤松弛伴下睑缘与眶下缘之间凹陷型.手术原则:对于单纯眼轮匝肌肥厚型,只需修薄眼轮匝肌.对于单纯皮肤松弛型,只需去除多余的皮肤.对于下睑轻中度膨隆型,可选择结膜径路.对于皮肤松弛伴下睑中重度膨隆型,需要从睑缘皮肤切口去除多余的皮肤,及眶隔脂肪,同时收紧眶隔及眼轮匝肌.结果:50例效果皆良好,无明显并发症.结论:下睑袋根据临床病理分型而采用对应术式,才能取得美容效果,减少并发症.
作者:张本寿;林子豪;赵跃中 刊期: 2003年第02期
目的:探讨一种简便、安全、有效的治疗弥漫型血管瘤的方法.方法:先进行纵横交错的瘤体内结扎,使血管瘤分隔成许多互不相连的小区,再行铜针留置术.结果:本组治疗26例,行治疗前后组织学观察及术后3个月-4年随访,总有效率达96.15%.结论:铜针留置加瘤体结扎疗法有较广泛的适应证,是治疗弥漫型血管瘤较好的方法之一.
作者:殷国前;彭福仁;陈石海;黎冻;刘庆丰;周翔;韦强;廖明德;莫海雁 刊期: 2003年第02期
目的:探讨四环素牙的临床美容修复方法及疗效.方法:分别采用漂白法、烤瓷贴面修复和全瓷修复法对30例患者共400颗四环素牙进行美容修复并进行疗效评价.结果:漂白对轻度四环素牙具有较好的疗效,轻度和中度四环素染色组漂白治疗的满意度约为81%,四环素牙患者对贴面及全瓷冠修复的总体满意度达到了91%以上.结论:对四环素牙的美容效果决定于四环素牙的染色程度和修复方法的选择,漂白及贴面和全瓷修复均为四环素牙美容修复的有效方法.
作者:范丹妮;李彦;竺海玮 刊期: 2003年第02期
目的:探讨纳米3Y-TZP粉体的烧结、力学性能及微观结构.方法:纳米3Y-TZP粉干压成型后常压烧结,Archimedes法测试烧结性能,并检测力学性能、分析微观形貌、物相组成.结果:纳米3Y-TZP1500℃烧成,结构致密,强度921.7Mpa,韧性10.2 MPa.m1/2.结论:该材料低温烧结,颜色美观,强韧性好,适宜做牙科全瓷材料.
作者:李国华;陈吉华;施长溪 刊期: 2003年第02期
目的:减少额部除皱术的瘢痕和并发症.方法:在额部正中发际缘形成一个长1.5cm左右小切口,用血管钳在帽状腱膜下广泛分离,钳夹破坏部分额肌,将额部皮肤向上提拉固定.结果:本组17例,有效率为100%,满意率为70.6%(12/17),瘢痕不明显.结论:此方法简单,不需要特殊器械,损伤小,瘢痕少.长期效果有待观察.
作者:陈兵 刊期: 2003年第02期
目的:研究维吾尔族先天性唇腭裂的致畸原因,探讨其预防措施.方法:调查新疆11所医院自1992年1月至2001年12月出生的新生儿,对检出的维吾尔族唇腭裂新生儿进行成组病例对照研究.资料作单因素和非条件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108 427名维吾尔族新生儿中发现唇腭裂婴儿123例,发病率11.34/万.病例组与维族健康新生儿作对照分析,进入logistic回归模型的变量有:家族史(OR=29.898),孕期营养差(OR=17.092),孕期患风疹(OR=12.139),孕期患全身疾患(OR=7.452).与汉族健康新生儿作对照,进入logistic回归模型的变量有:家族史(OR=21.317),孕期患风疹(OR=16.204),饲养动物(OR=15.848),孕期患全身疾患(OR=9.297),胎次(OR=0.095).结论:家族史,孕期营养差,孕期患风疹,孕期患全身疾患,可能是维吾尔族发生唇腭裂的危险因素.
作者:张蓉;薛振恂 刊期: 2003年第02期
1 临床资料我科从2000年2月至2002年5月应用Q开关倍频Nd:YAG激光仪治疗雀斑128例,其中男性27例,女性101例,年龄小12岁,大58岁;脂溢性角化病146例,其中男性62例,女性84例,年龄小35例,大72岁,取得了满意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作者:刘玲;何黎;吴正平 刊期: 2003年第02期
青壮年女性腋臭(狐臭)的发病率较高,副乳特别是含有乳腺组织的较为罕见,而二者同时发生更为少见,在临床中,笔者曾为12例此类患者采用同一切口同时完成两个手术,效果满意,现报道如下.
作者:易阳艳;胡琼华;赵月明;胡葵葵;林涛 刊期: 2003年第02期
目的:观察超高频皮肤整形仪治疗皮肤色素性病变的临床疗效.方法:应用超高频皮肤整形术对3 643例色素性皮肤病变进行治疗.结果:总有效率为100%,少数色素痣有复发但经第2次治疗仍能达到佳疗效.结论:采用超高频皮肤整形术治疗皮肤色素性病变效果显著,无任何副作用,是目前理想的治疗方法.
作者:张勇;徐红霞;石彦平;黄叶莉;薛艳斌;阎晓辉 刊期: 2003年第02期
目的:回顾总结生物蛋白胶在皮肤扩张器植入术中应用的临床经验.方法:皮肤扩张器植入术中应用生物蛋白胶18例,共41只扩张器.在拟植入扩张器部位常规剥离腔隙,手术创面均匀涂抹生物蛋白胶,短暂压迫后植入扩张器.观察术后24h和48h引流物的质、量,及有无血肿、感染和扩张器外露.结果:无一例发生并发症;负压引流物在术后的前24h多为淡红色,24h后转为淡黄色液体;引流量在术后的前24h为8-15mL,后24h为5-8mL;1例(耳部扩张器植入)术后24h出现过敏症状.结论:在扩张器植入术中应用生物蛋白胶具有以下优点:①止血效果肯定,明显缩短手术时间;②术后引流量明显减少;③促进组织愈合,减少并发症的发生率.
作者:卢丙仑;郭树忠;潘宝华;韩岩;刘云景;张琳西 刊期: 2003年第02期
目的:为研究模拟临床各种矫治力作用下牙齿移动的生物力学机制提供研究手段.方法:应用较先进的螺旋CT技术,结合三维有限元专用软件对CT断层影像进行分析处理.结果:建立了首个包含髓腔和矫治器系统的左侧上颌切牙段三维有限元模型,形态逼真,精度高.结论:该模型可用于正畸矫治力作用下的牙周组织的生物力学研究.
作者:王彬;谈龙;叶湘玉;周洪;阿达莱提 刊期: 2003年第02期
目的:探讨下颌骨牵张成骨过程中整合素β1的表达变化.方法:作犬下颌骨颊舌向骨皮质牵张模型.固定牵张器一周后开始牵张,每天2次,每次0.5mm,连续7天.牵张完成后第4天及第1、2、4、6、8周取新生骨组织标本作成石蜡切片并用LSAB法进行免疫组化检测,观察整合素β1在新骨组织,特别是在成骨细胞和破骨细胞上的表达.结果:牵张成骨过程中,整合素β1在新骨的成骨细胞与破骨细胞的表达不同.成骨细胞膜上整合素β1在第一周开始表达,第2-4周表达强,第8周恢复正常水平.在破骨细胞膜上第4天弱阳性表达,一周后数目明显抑制,第4周消失.结论:牵张成骨过程中,成骨细胞整合素β1表达增强,提示在牵张成骨中发挥重要作用,整合素β1可能与介导应力信号转导有关.
作者:叶虎;刘彦普;张海霞 刊期: 2003年第02期
目的:研究牵拉幅度为40%的单次持续牵拉作用于培养的人皮肤成纤维细胞对细胞增殖影响.方法:体外培养人正常皮肤成纤维细胞,将细胞转移至牵拉细胞培养模型中的弹性膜上,待细胞贴壁达75%-80%融合时,实施40%单次持续牵拉,用WESTERN-BLOT对牵拉组与非牵拉组48h的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表达进行检测.结果:牵拉组PCNA可见阳性表达而对照组结果呈阴性.结论:单次40%持续牵拉可以引起细胞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表达,应力可以促进细胞增殖.
作者:舒茂国;郭树忠;韩岩;杨力;张琳西;贾平;夏文森 刊期: 2003年第02期
自1997年3月至2002年8月,笔者采用手术方法治疗重度腋臭49例,其中行腋臭搔刮术31例,切除术18例,下面对这些病例从治疗效果、术后并发症进行回顾性对比分析.
作者:钱江;林自华;陈智;陈清华;焦馗 刊期: 2003年第02期
皮质激素已被广泛应用于神经性皮炎、慢性湿疹、瘢痕疙瘩、斑秃、异位性皮炎、坐骨神经痛、慢性支气管哮喘等疾病的治疗,但在治疗注射部位遗留的皮肤萎缩却时有发生,且其治疗较困难.
作者:段治德;孙乐栋;曾抗;周再高 刊期: 2003年第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