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全身弥散加权成像观察骨转移瘤

陈永刚;徐凯;张华;杨耀祖

关键词:弥散加权成像, 骨和骨组织, 肿瘤转移, 放射性核素成像
摘要:目的 评价MR全身弥散加权成像(WB-DWI)在检测骨转移瘤中的作用及可行性. 方法 对20例恶性肿瘤并发骨转移患者(病变组)及20名健康人(对照组)行WB-DWI检查,6个月后对病变组患者行WB-DWI或核素骨显像复查. 结果 WB-DWI在20例患者中共检出57处骨转移灶,B-DWI在肱骨和股骨近端检出7处核素骨显像阴性病灶.病变组患者6个月后复查,9例骨转移灶进展,3例化疗后骨转移灶信号下降. 结论 WB-DWI可用于早期筛选骨转移瘤,也可发现骨外转移病灶.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杂志相关文献
  • MSCT灌注成像诊断乳腺癌

    目的 观察乳腺癌、乳腺良性实质肿瘤及乳腺癌旁正常腺体组织的MSCT灌注成像特征.方法 对38例乳腺实质肿瘤患者行灌注扫描.比较乳腺癌、乳腺良性实质肿瘤和乳腺癌旁正常腺体组织的TDC和MIP、AV、BF、BV、TTS、TTP、PS和PBV等灌注参数,采用χ2检验、独立样本t检验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 癌旁正常乳腺腺体组织TDC均为平坦型,流出型和平台型中分别有76.47%、71.43%为乳腺癌,而流入型85.72%为良性实质肿瘤.乳腺癌的BF、BV、PS、PBV均高于良性实质肿瘤及癌旁正常乳腺腺体组织.大径2.0 cm以上的乳腺癌和乳腺良性实质肿瘤的中心带与边缘带瘤组织MIP、AV、BF、BV、PBV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乳腺癌中心带低于边缘带,良性实质肿瘤反之.结论 MSCTPI对乳腺癌的诊断、鉴别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作者:李丽艳;周顺科;刘军;谭泽兵;梅习龙;唐中华;孙划 刊期: 2009年第09期

  • 钼钯X线微钙化对乳腺触诊阴性的乳腺癌诊断价值

    目的 探讨钼靶X线检查发现微小钙化对乳腺触诊阴性乳腺癌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106例临床检查阴性且乳腺X线摄片发现微小钙化的患者,所有患者均接受穿刺活检或手术.根据病理组织学结果 ,对各影像学和临床指标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结果 106例微小钙化患者中96例(90.57%)表现为成簇状钙化,10例(9.43%)表现为散在钙化.乳腺癌发生率分别为32.29%(31/96)和 20.00%(2/10).2例表现为散在钙化的乳腺癌患者,均为双侧乳腺出现的散在钙化,且形状不规则.结论 乳腺内成簇钙化的数目、钙化颗粒的总数、密度均匀性及分布形态等钼靶X线特征,有助于诊断临床检查阴性的早期乳腺癌.散在钙化通常出现在良性乳腺疾病中,但当双侧乳腺内均出现散在钙化,且形状不规则时应警惕乳腺癌可能.

    作者:夏德新;杨小庆 刊期: 2009年第09期

  • 经导管溶栓及支架植入术治疗肠系膜上动脉闭塞性肠缺血

    目的 评价经导管溶栓及支架植入术治疗肠系膜上动脉(SMA)闭塞性缺血的有效性.方法 14例SMA闭塞性缺血患者,男7例,女7例,年龄48~84岁(平均61.5岁),其中SMA粥样硬化性狭窄7例,SMA夹层性狭窄2例,SMA血栓性闭塞5例;表现为急性腹痛及慢性间歇性腹痛伴进食后加重各7例,其中2例伴有血便.8例SMA患者各植入1枚支架;另6例先行溶栓治疗,其中1例溶栓后植入支架.结果 经导管溶栓及支架植入术后,14例SMA均获得通畅.术后2~24 h患者腹痛均明显缓解或消失,均无并发症发生.随访2~19个月(平均12.8个月),1例于16个月死于心力衰竭,另13例未再发生肠缺血症状.结论 经导管溶栓及支架植入术是SMA闭塞性缺血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

    作者:张曦彤;徐克;梁松年;庄薇;刘静;李红;杨栋;辛世杰 刊期: 2009年第09期

  • B-flow技术诊断不同糖耐量水平者颈动脉粥样硬化

    目的 评价B-flow技术对不同糖耐量水平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诊断价值. 方法 将87例受试者根据糖耐量不同分为3组:正常糖耐量(NGT)组28例,糖耐量减退(IGT)组33例,糖尿病(DM)组26例.运用B-flow技术对不同糖耐量水平者的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及粥样硬化斑块形成情况进行检测,并比较B-flow与传统二维显像及CDFI在斑块检出率上的差异. 结果 DM组的IMT测值、斑块发生率及斑块积分明显高于其他两组(P<0.05);IGT组的IMT测值、斑块发生率及斑块积分明显高于NGT组(P<0.05).各组检出斑块中软斑所占比例高于混合斑及硬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间斑块类型所占比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flow对软斑块的检出率优于二维超声及CDFI. 结论 IMT及颈动脉粥样硬化情况与不同糖耐量密切相关;运用B-flow技术检测不同糖耐量者的颈动脉粥样硬化情况较传统方法 方便、可靠,具有重要的诊断价值.

    作者:戚庭月;孙红光 刊期: 2009年第09期

  • 3.0T MR黑血技术在纤维蛋白靶向对比剂动态评价兔颈动脉血栓中的应用

    目的 探讨和优化纤维蛋白靶向对比剂(EP-2104R)对兔颈动脉急性和亚急性血栓进行3.0T MR的检查序列和检查时间. 方法 以颈动脉外部损伤和阻塞法制备兔颈动脉内血栓形成模型,分为急性期组(6 h)和亚急性期(6 d)组.分别于EP-2104R注入前及注入后不同时间点行MR黑血技术扫描,观察血栓形态及信号等特点,计算血栓对比噪声比(CNR),并与组织病理学对比. 结果 在T1WI双翻转快速自旋回波压脂序列(T1WI-DIR压脂序列),EP-2104R准确地显示所有颈动脉血栓,呈高信号亮点,信号均匀,边缘清楚,优于非对比增强MRI (P<0.01).亚急性期血栓的CNR明显高于急性期血栓的CNR (P<0.001).血栓CNR在2~3 h达到高峰. 结论 在兔颈动脉血栓形成模型,于T1WI-DIR压脂序列,EP-2104R可以准确显示活体内急性期及亚急性期血栓,优于非对比增强MRI;对活体内不同时期血栓的理想检查时间窗为注射EP-2104R后2~3 h.

    作者:杨飞;刘怀军;王志红;吴文新;徐英进;宋利宏;田泽君;杨冀萍;贺丹;王藏海 刊期: 2009年第09期

  • 肾癌根治术前肾动脉栓塞的临床价值

    目的 初步探讨肾癌根治术前肾动脉栓塞的选择标准.方法 42例肾细胞癌患者,采用不同栓塞剂行患侧肾动脉栓塞,2~5天后行根治术,记录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及术后住院时间.随机抽取30例单纯根治术肾癌患者进行对照.比较不同栓塞剂及不同病理类型肾细胞癌栓塞的效果.结果 栓塞组术中出血量少,手术时间短,术后恢复快;采用无水乙醇+超液化碘油栓塞后术中出血量减少更加明显;栓塞治疗对未分化细胞癌效果好.结论 肾动脉栓塞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手段,对肾癌根治术具有一定的临床价值;制定合适的选择标准,有利于进一步提高临床价值.

    作者:刘鑫;曹喜才 刊期: 2009年第09期

  • 脊柱损伤的低场MRI诊断

    脊柱损伤常合并脊髓、神经根受损和不同程度韧带损伤.传统X线平片和CT对骨性结构损伤显示清晰,但对无形态改变的骨挫伤以及脊髓和软组织损伤的检出能力有限;而低场MRI能全面地展示脊柱损伤的全貌,明确损伤的程度.

    作者:陈红桃;曹新生 刊期: 2009年第09期

  • 艾滋病并发肺隐球菌病的影像学诊断

    目的 分析艾滋病(AIDS)并发肺隐球菌病(PC)的影像学表现.方法 回顾性分析5例经证实的AIDS并发PC的胸部X线与CT扫描资料,结合文献分析其影像学特点.结果 本组5例的影像学表现有:①结节或肿块型:共2例,1例为右肺中叶外侧段单发软组织密度结节,直径约2.7 cm,周围可见晕征、毛刺征及分叶征等;1例为两肺外周多发软组织密度结节或肿块,大小1.1~4.3 cm,结节内可见空洞但未见钙化;②斑片浸润型:共2例,分别位于右肺中叶、下叶及左肺上叶,实变内可见空气支气管征,经抗隐球菌治疗后病变吸收;③弥漫混合型:1例,呈两肺斑片影、结节影和粟粒影混杂存在.本组5例中2例同时合并隐球菌性脑膜炎征象,1例合并胸腔积液和纵隔淋巴结肿大.结论 AIDS并发PC的胸部影像学表现复杂,缺乏特异性.当AIDS合并肺部外周结节和(或)肿块、斑片状浸润或多形态混杂病变并除外肺癌或结核等其他感染时,应考虑本病可能.本病确诊有赖于多途径查找到隐球菌.

    作者:杨根东;陆普选;詹能勇;曹义;张莉萍;李苑 刊期: 2009年第09期

  • 三维能量多普勒超声诊断子宫内膜息肉

    目的 评价三维能量多普勒超声对子宫内膜息肉的诊断价值.方法 选择二维超声拟诊宫腔占位或内膜不均增厚并行宫腔镜手术的患者71例,行三维能量多普勒超声和宫腔镜检查,均取材送病理检查.对三维能量多普勒超声和宫腔镜分别进行分级诊断.结果 三维能量多普勒超声ROC曲线下面积为0.91,宫腔镜ROC曲线下面积为0.92,两种方法 的ROC曲线下面积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三维能量多普勒超声对子宫内膜息肉诊断的准确性与宫腔镜相当.

    作者:赵蔚;刘智;常才 刊期: 2009年第09期

  • 扫描速度与计数对SPECT全身平面显像的影响

    目的 观察单光子发射断层成像仪(SPECT)全身平面显像性能及扫描速度和计数对其影响.方法 用放射源模型测试双探头SPECT在不同的扫描速度及计数下全身平面显像性能指标:平行于探头运动方向的分辨率、垂直于探头运动方向的分辨率和扫描稳定性.结果 平行于和垂直于探头运动方向的分辨率无明显差异;两个方向的分辨率在探头视野中心处与距中心10 cm处无显著性差异;两个方向的分辨率随扫描速度及计数无显著变化,而扫描稳定性绝对值的平均值及大值随着计数的增加而减小,在相同计数时与扫描速度无关.结论 全身平面显像的分辨率与扫描速度、计数无关,但稳定性随计数的增加而增加;在相同计数时,扫描稳定性与扫描速度无关.

    作者:耿建华;刘琳;郑容;贾莹莹;张雯杰;林琳;陈盛祖 刊期: 2009年第09期

  • 肠系膜上动脉方位与胡桃夹现象的体位关系

    目的 分析胡桃夹现象(NCP)患者肠系膜上动脉(SMA)方位与体位的关系,探讨体位疗法对NCP的治疗作用. 方法 46例NCP患者,根据SMA的不同方位分为正前位、左前位、右前位3组,并对各组病例进行平卧位、左侧卧位、右侧卧位,前倾位和直立位的左肾静脉超声检查,对每组各种体位超声测值进行比较. 结果 各组患者直立位NCP均加重,前倾位均减轻.左前位组左侧卧位减轻,右前位组右侧卧位减轻. 结论 SMA方位与不同体位NCP缓解有关.多体位超声检查对制定个体化的体位治疗方案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杨惠詠 刊期: 2009年第09期

  • MRI监测不典型发病的实验性自身免疫性脑脊髓炎

    目的 利用MRI监测实验性自身免疫性脑脊髓炎(EAE)发病进程,判断MRI对不典型发病的实验性自身免疫性脑脊髓炎的监测价值.方法 应用MOG35-55诱导Lewis大鼠建立EAE模型.对所有EAE大鼠进行急性期、慢性期的神经功能评分、MR常规成像及USPIO强化成像,比较MRI与临床状态的关系.处死部分EAE大鼠进行病理分析,并与MRI进行对照.结果 MOG35-55诱导的EAE模型症状复杂多样,神经功能评分与MRI对病情的判断存在差异,MRI可以发现、但神经评分不易判断的EAE病灶.结论 MRI可提高对不典型发病的EAE病灶的检出率,能更加客观、全面地评估EAE模型.

    作者:马佳;李坤成;于春水;张海琴;秦文 刊期: 2009年第09期

  • 肺转移瘤18F-FDG PET/CT显像分析

    目的 分析肺转移瘤的18F-FDG PET/CT显像结果 ,以期提高诊断正确率,减少漏诊和误诊. 方法 对68例肿瘤患者肺转移灶的18F-FDG PET/CT显像结果 进行回顾性分析. 结果 68例CT显示阳性病例中,PET显示阳性18例,部分阳性27例,总阳性率为66.18%;阴性23例,占33.82%.CT发现病灶数目575个,PET显示194个,PET检出率为33.74%.FDG有无摄取以及摄取的程度与转移灶大小有明显关系,与原发肿瘤的来源无关.随着病灶增大,PET阳性率和SUV值均明显增高. 结论 18F-FDG PET对肺转移瘤、尤其是单个转移灶的鉴别诊断价值有限.

    作者:党亚萍;王琦 刊期: 2009年第09期

  • 儿童手足口病合并脑干脑炎MR表现2例

    患儿1:女,1岁4个月,主因发热4天,口腔、手心、足底及臀部皮疹1天,呼吸急促1 h入院.入院查体:精神差,口周发绀,口腔、手心、足底及臀部疱疹,双肺呼吸音浅促,四肢肌张力减低.否认手足口病(hand-foot-and-mouth disease, HFMD)接触史.实验室检查:血WBC:13.1×109/L,RBC:3.78×1012/L,HGB:82 g/L,Q-CRP:9 mg/L.粪便病毒分离提示肠道病毒71型(enterovirus71, EV71)病毒.胸片示右肺野及左肺上中野斑片状致密影,双肺门影模糊.MR轴位图像示延髓对称性小片状病灶,T1WI呈低信号,T2WI呈高信号,边界清晰.

    作者:陈欣;赵滨;徐永盛;李欣 刊期: 2009年第09期

  • 超声造影观察腹膜病变

    目的 探讨腹膜病变的超声造影(CEUS)特点. 方法 对32位拟行腹膜穿刺活检的患者行腹膜CEUS检查,定量分析时间-强度曲线各参数间的差异,以及与腹膜CDFI血流分级的相关性. 结果 结核性腹膜炎与腹膜转移癌的CDFI血流分级无显著差异,具有相似的超声造影增强模式.腹膜转移癌的造影增幅强度高于结核性腹膜炎.腹膜病变的CDFI血流分级与腹膜峰值强度及增幅强度呈显著正相关. 结论 CEUS可反映腹膜病变血管生成的状况.

    作者:阙艳红;王学梅;刘艳君;陈波;陶春梅 刊期: 2009年第09期

  • 双源CT低管电压降低冠状动脉CTA辐射剂量

    目的 观察低管电压在体质指数(BMI)正常范围患者双源CT冠状动脉成像(CTA)中的应用,并评价其图像质量.方法 将65例BMI在正常范围并接受冠状动脉CTA检查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A组管电压采用常规扫描120 kV,B组管电压采用100 kV,均采用回顾性心电门控螺旋扫描.对两组扫描的冠状动脉分别做图像处理,应用秩和检验比较两组患者冠状动脉段图像质量总体评分,两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两组患者的辐射剂量和对比剂用量. 结果 A组评价443段冠状动脉,B组评价451段冠状动脉.A组图像质量评价为优和良好的占97.74%,B组占97.56%.冠状动脉段图像质量评分两组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26).A组平均有效剂量为(15.04±2.42)mSv;B组平均有效剂量为(7.95±1.69)mSv,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A组对比剂用量为(75.17±3.69)ml,B组对比剂用量为(62.27±3.42)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 结论 对于BMI在正常范围内的患者,冠状动脉CTA检查时管电压设为100 kV可在保证图像质量的同时显著降低辐射剂量和对比剂用量.

    作者:晏子旭;张兆琪;徐磊;范占明;杨琳;李志敏;郭淼;肖金利 刊期: 2009年第09期

  • 椎动脉壁内血肿1例

    患者女,42岁,因左侧上、下肢麻木4天入院.患者4天前无明显诱因出现言语不清,吞咽困难,左侧上、下肢麻木伴头痛、头晕.外院以脑梗死治疗后言语不清及吞咽困难好转,转入我院.既往体健,无高血压及糖尿病史,4天前曾行颈部按摩.入院体格检查血压18/12 kPa,右侧面纹浅,左侧肢体感觉减退.MRI:桥脑右侧梗死.彩超检查:右侧椎动脉距离起始点约1.0 cm处可见局部管腔增宽,内径约0.39 cm,内见宽0.13 cm的纤细明亮血流,其周为低回声带,内部高回声带与椎动脉起始段内中膜相延续,向下延伸至颈3~4椎间段水平,横断面沿管壁可见低回声带环绕,内未见血流信号显示,病变管腔内血流偏向于右侧方.

    作者:闫庆;胡金莲;张世平 刊期: 2009年第09期

  • 静脉肾盂造影和CT静脉肾盂造影的临床应用价值的探讨

    目前有很多的影像学方法可用于泌尿系疾病的临床诊断,包括超声、X线摄影、CT、MRI等,各有其优势,尤其是CT和MRI,但也有各自的局限性,究竟哪种是评价泌尿系灌注、过滤和排泌全面而理想的影像学方法仍然有争议[1-3].临床上使用多的显示泌尿系统排泌功能及形态的是静脉注射对比剂后X线静脉肾盂造影(intravenous urography, IVU)和CT静脉肾盂造影(CT urography, CTU),在甄别临床上常见的泌尿系症状--血尿和鉴别泌尿系疾患的良恶性方面起着很重要的作用[2-3].但IVU和CTU均为应用X线和含碘对比剂的影像学检查方法,对其临床应用价值的评价常常是见仁见智.

    作者:陈正光;李小圳 刊期: 2009年第09期

  • MSCT气道重建诊断先天性气管性支气管及分型

    目的 观察多层螺旋CT(MSCT)气道重建对先天性气管性支气管(TB)的诊断及分型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63例TB患儿的多层螺旋CT原始轴位图像及各种后处理重建图,气道重建技术包括多平面重建(MPR)、小密度投影(MinIP)、容积重建(VR)及仿真支气管内镜(VB).结果 根据异常支气管的起源位置与正常两肺上叶支气管的关系将其分为7型,本组63例共有TB 69个,Ⅰ型33例,Ⅱ型21例,Ⅲ型3例,Ⅰ型合并Ⅲ型4例,Ⅱ型合并Ⅵ型2例,未见Ⅳ、Ⅴ、Ⅶ型.结论 MSCT气道重建不仅可明确小儿TB的诊断及分型,且可显示其与周围组织的关系及伴发症,是TB的首选检查方法 .

    作者:韩素芳;唐文伟;高修成;高峰 刊期: 2009年第09期

  • 椎体成形术在急性粉碎性椎体骨折中的临床应用

    目的 评价经皮椎体成形术(PVP)治疗急性粉碎性椎体骨折的临床应用价值. 方法 对31例急性粉碎性椎体骨折患者38个病变椎体,在椎体骨折相对严重的一侧注入PMMA 2~6 ml.分别在术前、术后48 h记录VAS和巴塞尔指数以评价治疗效果. 结果 对31例患者共38个骨折的椎体进行PVP治疗.术前VAS评分为8.89±1.43,术后48 h为2.10±0.51,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巴塞尔指数术前为52.97±17.22,术后48 h为86.54±16.35,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其中9例在PMMA注射过程中进入椎体的两侧或前方,1例进入椎间盘和椎管,3例进入静脉,1例进入肺动脉,均未发现相关临床症状. 结论 PVP是治疗急性粉碎性椎体骨折的安全、有效的微创手术方法 .

    作者:陈光利;鲜军舫;梁熙虹 刊期: 2009年第09期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杂志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杂志

主管:中国科学院

主办:中国科学院声学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