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全身弥散加权成像观察骨转移瘤

陈永刚;徐凯;张华;杨耀祖

关键词:弥散加权成像, 骨和骨组织, 肿瘤转移, 放射性核素成像
摘要:目的 评价MR全身弥散加权成像(WB-DWI)在检测骨转移瘤中的作用及可行性. 方法 对20例恶性肿瘤并发骨转移患者(病变组)及20名健康人(对照组)行WB-DWI检查,6个月后对病变组患者行WB-DWI或核素骨显像复查. 结果 WB-DWI在20例患者中共检出57处骨转移灶,B-DWI在肱骨和股骨近端检出7处核素骨显像阴性病灶.病变组患者6个月后复查,9例骨转移灶进展,3例化疗后骨转移灶信号下降. 结论 WB-DWI可用于早期筛选骨转移瘤,也可发现骨外转移病灶.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杂志相关文献
  • 脊柱损伤的低场MRI诊断

    脊柱损伤常合并脊髓、神经根受损和不同程度韧带损伤.传统X线平片和CT对骨性结构损伤显示清晰,但对无形态改变的骨挫伤以及脊髓和软组织损伤的检出能力有限;而低场MRI能全面地展示脊柱损伤的全貌,明确损伤的程度.

    作者:陈红桃;曹新生 刊期: 2009年第09期

  • 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儿童小脑功能缺陷的功能磁共振成像

    目的 初步观察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儿童在执行工作记忆任务时小脑和其他脑区激活有无异常.方法 以12例ADHD儿童和12名年龄、性别、利手、受教育程度方面相匹配的正常对照为研究对象,通过运用快速事件相关fMRI及分类n-back工作记忆任务,研究ADHD儿童小脑等主要脑区激活有无改变.结果 ADHD儿童左侧小脑后叶激活较正常对照明显减弱(P<0.01).结论 ADHD儿童在执行n-back工作记忆任务时显示左侧小脑后叶功能低下.小脑功能低下及其所在的高级认知神经回路功能障碍,可能是ADHD儿童行为学异常的神经基础所在.

    作者:王璐;范国光;于兵;麻宏伟;潘学霞;郭启勇 刊期: 2009年第09期

  • 钼钯X线微钙化对乳腺触诊阴性的乳腺癌诊断价值

    目的 探讨钼靶X线检查发现微小钙化对乳腺触诊阴性乳腺癌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106例临床检查阴性且乳腺X线摄片发现微小钙化的患者,所有患者均接受穿刺活检或手术.根据病理组织学结果 ,对各影像学和临床指标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结果 106例微小钙化患者中96例(90.57%)表现为成簇状钙化,10例(9.43%)表现为散在钙化.乳腺癌发生率分别为32.29%(31/96)和 20.00%(2/10).2例表现为散在钙化的乳腺癌患者,均为双侧乳腺出现的散在钙化,且形状不规则.结论 乳腺内成簇钙化的数目、钙化颗粒的总数、密度均匀性及分布形态等钼靶X线特征,有助于诊断临床检查阴性的早期乳腺癌.散在钙化通常出现在良性乳腺疾病中,但当双侧乳腺内均出现散在钙化,且形状不规则时应警惕乳腺癌可能.

    作者:夏德新;杨小庆 刊期: 2009年第09期

  • 64层螺旋CT三维重建观察国人眶上孔、眶下孔、颏孔的位置关系

    目的 利用64层螺螺旋CT三维重建技术观察国人眶上孔(切迹)、眶下孔、颏孔的位置关系,为临床应用提供影像学依据.方法 对92例成年患者行64层螺螺旋CT头部扫描后进行三维重建,重建方法 采用容积再现,取冠状位观测眶上孔(切迹)、眶下孔、颏孔的位置关系.测量三孔中心至正中线的距离;在眶上孔(切迹)中心至颏孔中心作一连线(称此连线为S-M线),观察眶下孔中心与S-M线的位置关系.结果 眶上孔(切迹)、眶下孔及颏孔中心距颅正中线的距离右侧为:(25.51±2.95)mm、(28.18±2.71)mm、(24.49±2.45)mm;左侧为:(23.33±2.90)mm、(28.20±2.51)mm、(24.96±2.02)mm.眶上孔中心距正中线左右两侧距离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眶下孔中心位于S-M线外侧者164侧例,占89.13%、位于S-M线内侧者12侧例,占6.52%,位于S-M线上的8侧例,占4.35%.结论 64层螺旋CT扫描三维重建技术用于观察眶上孔(切迹)、眶下孔、颏孔的位置关系,其结果 与颅骨标本观察结果 基本一致,且更为准确.

    作者:沈云霞;何书;何玉泉;崔海燕 刊期: 2009年第09期

  • 隆乳材料及隆乳术后并发症的全数字化钼靶摄影及MR表现

    目的 分析隆乳材料及隆乳术后并发症的MR及全数字化乳腺钼靶摄影(FFDM)表现,观察MR及FFDM在乳腺假体植入术后评价中的价值.方法 收集43例经MR和(或)FFDM检查的隆乳术后患者,分析不同类型假体的MR及FFDM表现.结果 ①水凝胶假体33例,MR明确显示66只乳房内液态假体的信号、形态、位置、假包膜及向周围组织渗漏情况;FFDM检查显示液态假体受腺体类型、注射位置、注射量及渗漏情况影响较大,部分病例显示不清.②自体脂肪3例:MR显示其中3只乳内见脂肪信号,1只乳感染并脓肿形成.FFDM显示6只乳房内见不同程度和形态的钙化;③硅胶假体3例:MRI可清楚显示其包膜及内部结构;④硅胶/水凝胶双假体4例:MR显示其中7只假乳包膜挛缩,周围散在液态假体信号.FFDM对两种假体内部及边缘情况显示欠佳.结论 与FFDM比较,MR是评价乳腺假体植入术后情况的优选方法 .

    作者:王强;胡国栋;王晓华 刊期: 2009年第09期

  • 经导管溶栓及支架植入术治疗肠系膜上动脉闭塞性肠缺血

    目的 评价经导管溶栓及支架植入术治疗肠系膜上动脉(SMA)闭塞性缺血的有效性.方法 14例SMA闭塞性缺血患者,男7例,女7例,年龄48~84岁(平均61.5岁),其中SMA粥样硬化性狭窄7例,SMA夹层性狭窄2例,SMA血栓性闭塞5例;表现为急性腹痛及慢性间歇性腹痛伴进食后加重各7例,其中2例伴有血便.8例SMA患者各植入1枚支架;另6例先行溶栓治疗,其中1例溶栓后植入支架.结果 经导管溶栓及支架植入术后,14例SMA均获得通畅.术后2~24 h患者腹痛均明显缓解或消失,均无并发症发生.随访2~19个月(平均12.8个月),1例于16个月死于心力衰竭,另13例未再发生肠缺血症状.结论 经导管溶栓及支架植入术是SMA闭塞性缺血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

    作者:张曦彤;徐克;梁松年;庄薇;刘静;李红;杨栋;辛世杰 刊期: 2009年第09期

  • 3.0T MR黑血技术在纤维蛋白靶向对比剂动态评价兔颈动脉血栓中的应用

    目的 探讨和优化纤维蛋白靶向对比剂(EP-2104R)对兔颈动脉急性和亚急性血栓进行3.0T MR的检查序列和检查时间. 方法 以颈动脉外部损伤和阻塞法制备兔颈动脉内血栓形成模型,分为急性期组(6 h)和亚急性期(6 d)组.分别于EP-2104R注入前及注入后不同时间点行MR黑血技术扫描,观察血栓形态及信号等特点,计算血栓对比噪声比(CNR),并与组织病理学对比. 结果 在T1WI双翻转快速自旋回波压脂序列(T1WI-DIR压脂序列),EP-2104R准确地显示所有颈动脉血栓,呈高信号亮点,信号均匀,边缘清楚,优于非对比增强MRI (P<0.01).亚急性期血栓的CNR明显高于急性期血栓的CNR (P<0.001).血栓CNR在2~3 h达到高峰. 结论 在兔颈动脉血栓形成模型,于T1WI-DIR压脂序列,EP-2104R可以准确显示活体内急性期及亚急性期血栓,优于非对比增强MRI;对活体内不同时期血栓的理想检查时间窗为注射EP-2104R后2~3 h.

    作者:杨飞;刘怀军;王志红;吴文新;徐英进;宋利宏;田泽君;杨冀萍;贺丹;王藏海 刊期: 2009年第09期

  • 不同阳极靶与滤过器组合的乳腺DR成像性能比较

    目的 对数字乳腺X线摄影不同阳极靶与滤过器组合的成像性能进行对比. 方法 采用不同厚度乳腺成像体模,选择不同的阳极靶与滤过器组合在自动曝光模式下成像.测量图像信噪比和腺体吸收剂量,并引入图像品质因数综合评价成像性能. 结果 对于不同厚度的乳腺体模,使用钨铑阳极滤过器组合平均腺体吸收剂量比其他组合可以降低26.32%~42.11%,图像品质因数高于其他组合5.06%~37.43%.随着腺体厚度的增加平均腺体吸收剂量逐步增加,而图像信噪比和图像品质因数则随厚度的增加而下降. 结论 当体模厚度在4.0~9.0 cm时,采用钨铑阳极滤过器组合可以在保证图像质量的同时减少腺体吸收剂量,总体成像性能要优于其他两种组合.

    作者:白玫;郑钧正 刊期: 2009年第09期

  • 肾癌根治术前肾动脉栓塞的临床价值

    目的 初步探讨肾癌根治术前肾动脉栓塞的选择标准.方法 42例肾细胞癌患者,采用不同栓塞剂行患侧肾动脉栓塞,2~5天后行根治术,记录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及术后住院时间.随机抽取30例单纯根治术肾癌患者进行对照.比较不同栓塞剂及不同病理类型肾细胞癌栓塞的效果.结果 栓塞组术中出血量少,手术时间短,术后恢复快;采用无水乙醇+超液化碘油栓塞后术中出血量减少更加明显;栓塞治疗对未分化细胞癌效果好.结论 肾动脉栓塞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手段,对肾癌根治术具有一定的临床价值;制定合适的选择标准,有利于进一步提高临床价值.

    作者:刘鑫;曹喜才 刊期: 2009年第09期

  • B-flow技术诊断不同糖耐量水平者颈动脉粥样硬化

    目的 评价B-flow技术对不同糖耐量水平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诊断价值. 方法 将87例受试者根据糖耐量不同分为3组:正常糖耐量(NGT)组28例,糖耐量减退(IGT)组33例,糖尿病(DM)组26例.运用B-flow技术对不同糖耐量水平者的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及粥样硬化斑块形成情况进行检测,并比较B-flow与传统二维显像及CDFI在斑块检出率上的差异. 结果 DM组的IMT测值、斑块发生率及斑块积分明显高于其他两组(P<0.05);IGT组的IMT测值、斑块发生率及斑块积分明显高于NGT组(P<0.05).各组检出斑块中软斑所占比例高于混合斑及硬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间斑块类型所占比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flow对软斑块的检出率优于二维超声及CDFI. 结论 IMT及颈动脉粥样硬化情况与不同糖耐量密切相关;运用B-flow技术检测不同糖耐量者的颈动脉粥样硬化情况较传统方法 方便、可靠,具有重要的诊断价值.

    作者:戚庭月;孙红光 刊期: 2009年第09期

  • 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的超声及超声造影表现

    目的 探讨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的超声及超声造影表现.方法 分析20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的超声表现,对其中4例的超声造影表现进行探讨.结果 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多发生于年轻女性.肿瘤体积较大,边界清晰,多数有包膜.病变呈囊实混合或呈实性肿块.少数病例可见较粗大钙化.肿瘤可发生于胰腺的任何部位,但以胰头多见.4例造影病例于动脉相肿物边缘均可见包膜样环状等增强.其中3例动脉相肿瘤内部呈不均匀低增强伴无增强区,静脉相造影剂消退呈明显低增强;1例动脉相肿瘤内部无明显增强,病理示肿瘤组织绝大部分坏死.结论 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有其特征性的超声和超声造影表现,超声造影能更准确地反映其组织学特征.

    作者:唐少珊;王丹;高金梅;富崴;刘守君 刊期: 2009年第09期

  • 高频超声显示及测量正常臂部尺神经及正中神经

    目的 探讨高频超声显示臂部正常尺神经及正中神经的方法 及其图像特点.方法 利用高频探头对50名正常成人的双臂尺神经及正中神经进行全程显示及观察,并测量伸直位肘管处尺神经、屈曲位肘管处尺神经、腕部尺神经、肘部正中神经、腕管处正中神经的前后径、左右径及截面积.采用配对t检验比较双侧上肢神经测值及肘管处尺神经伸直位与屈曲位测值.结果 所有受检者双臂尺神经及正中神经均清晰显示;双侧均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肘管处尺神经在伸直位时测值大于屈曲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高频超声能清晰显示并准确测量臂部尺神经及正中神经.

    作者:周琛云;廖会;蒋璐蔓 刊期: 2009年第09期

  • 彩色多普勒超声在妇科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预防中的作用

    目的 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CDU)在妇科手术后使用预防措施对下肢深静脉血栓(LEDVT)干预的价值.方法 因妇科疾患接受盆腔手术的患者219例,根据患者并发LEDVT的风险程度随机分为三组:对照组:无预防措施;预防组分别使用下肢间歇性气囊加压(IPC)预防(IPC组)和低分子肝素(LMWH)预防(LMWH组).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分别于术前1天、术后第二天开始扫查双下肢,若有血栓,则继续动态观察.结果 LEDVT发生率对照组为11.64%,IPC组为4.11%,LMWH组为0.68%,预防组较对照组发生率显著下降(P<0.0001),IPC组与LMWH组间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6);对照组高危患者中血栓发生的比例为42.86%,中危患者为5.88%,低危患者为8.00%;IPC组高危患者中血栓发生的比例为14.28%,中危患者为6.06%,低危患者无血栓发生;LMWH组中危患者中血栓发生的比例为2.94%,低危和高危患者无血栓发生;预防组高危患者中血栓发生的比例较对照组显著下降(P=0.01).结论 盆腔手术后下肢IPC及LMWH均可有效预防盆腔手术后LEDVT的发生,后者疗效更为显著;高危患者术后应常规使用预防措施;彩色多普勒超声在妇科手术后应用预防措施时有重要价值.

    作者:梁晓宁;郭瑞君;许涛;翟俊修;杨柏柳;张震宇 刊期: 2009年第09期

  • CT和MR诊断7例外耳道腺样囊性癌

    目的 探讨CT和MR在诊断外耳道腺样囊性癌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7例经组织病理学证实的外耳道腺样囊性癌患者均接受CT检查,4例接受MR检查,分析CT、MR表现并与病理结果 对照.结果 7例均为单耳发病,左耳3例,右耳4例;表现为外耳道局部隆起1例、肿块6例;形态规则1例、不规则6例;累及软骨部3例,软骨部与骨部均受累3例,颞骨及耳周广泛受累1例;侵犯中耳2例、腮腺2例、颞颌关节1例;骨质破坏5例,骨质受压1例,无骨质改变1例;T1WI呈低信号3例,等信号1例,T2WI均为高信号,增强扫描呈不均匀强化3例,均匀强化1例.结论 外耳道腺样囊性癌患者术前行CT和MR对该肿瘤定位、定量诊断有重要价值.

    作者:陈晓丽;王振常;杨本涛;鲜军舫;刘中林;燕飞 刊期: 2009年第09期

  • 静脉肾盂造影和CT静脉肾盂造影的临床应用价值的探讨

    目前有很多的影像学方法可用于泌尿系疾病的临床诊断,包括超声、X线摄影、CT、MRI等,各有其优势,尤其是CT和MRI,但也有各自的局限性,究竟哪种是评价泌尿系灌注、过滤和排泌全面而理想的影像学方法仍然有争议[1-3].临床上使用多的显示泌尿系统排泌功能及形态的是静脉注射对比剂后X线静脉肾盂造影(intravenous urography, IVU)和CT静脉肾盂造影(CT urography, CTU),在甄别临床上常见的泌尿系症状--血尿和鉴别泌尿系疾患的良恶性方面起着很重要的作用[2-3].但IVU和CTU均为应用X线和含碘对比剂的影像学检查方法,对其临床应用价值的评价常常是见仁见智.

    作者:陈正光;李小圳 刊期: 2009年第09期

  • 超声造影观察腹膜病变

    目的 探讨腹膜病变的超声造影(CEUS)特点. 方法 对32位拟行腹膜穿刺活检的患者行腹膜CEUS检查,定量分析时间-强度曲线各参数间的差异,以及与腹膜CDFI血流分级的相关性. 结果 结核性腹膜炎与腹膜转移癌的CDFI血流分级无显著差异,具有相似的超声造影增强模式.腹膜转移癌的造影增幅强度高于结核性腹膜炎.腹膜病变的CDFI血流分级与腹膜峰值强度及增幅强度呈显著正相关. 结论 CEUS可反映腹膜病变血管生成的状况.

    作者:阙艳红;王学梅;刘艳君;陈波;陶春梅 刊期: 2009年第09期

  • 产前超声诊断Larsen综合征

    目的 观察胎儿下肢膝关节屈曲方向,提高胎儿下肢关节畸形的产前诊断率. 方法 对妊娠中期和晚期的胎儿行常规超声检查,同时观察胎儿四肢长骨、足部形态和膝关节屈曲方向. 结果 受检胎儿中有3例表现为双下肢膝关节形态异常,1例妊娠30周人工终止妊娠,2例足月剖宫产终止妊娠.3例均为女性,均表现为面部、大关节和手足异常,临床诊断为Larsen综合征. 结论 当产前超声检查时发现胎儿双膝关节向心性屈曲、双下肢运动受限、双下肢长骨短、足部短小或伴形态异常时应高度怀疑Larsen综合征.通过观察胎儿膝关节屈曲方向可提高胎儿下肢关节畸形的产前诊断率.

    作者:钱敏;陈焰 刊期: 2009年第09期

  • 超声诊断脾脏异位妊娠1例

    患者女,32岁,孕2产2,停经56天,腹痛并阴道流血2天入院.妇科检查:阴道通畅,宫颈充血,举痛明显,后穹隆压痛明显,盆腔触痛明显.超声检查:子宫大小正常,形态规则,宫内回声均匀,未见明确孕囊回声;右侧卵巢显示清晰,大小正常,未见异常回声;左侧附件区多切面扫查,未见异常包块及积血回声.沿左侧盆腔及腹腔向上顺序扫查:于脾脏下极近脾门外上方可见一大小4.8 cm×4.3 cm的囊实性包块,边界清晰,形态尚规则,其内可见妊娠囊大小约3.0 cm×2.8 cm,囊内可见大小约1.4 cm×1.0 cm的胎芽回声,未见明确胎心搏动.囊实性包块与脾脏下极部分粘连(图1).CDFI示其周边可见粗点状及条形血流信号.

    作者:侯敏;闫合理;张国安 刊期: 2009年第09期

  • 艾滋病并发肺隐球菌病的影像学诊断

    目的 分析艾滋病(AIDS)并发肺隐球菌病(PC)的影像学表现.方法 回顾性分析5例经证实的AIDS并发PC的胸部X线与CT扫描资料,结合文献分析其影像学特点.结果 本组5例的影像学表现有:①结节或肿块型:共2例,1例为右肺中叶外侧段单发软组织密度结节,直径约2.7 cm,周围可见晕征、毛刺征及分叶征等;1例为两肺外周多发软组织密度结节或肿块,大小1.1~4.3 cm,结节内可见空洞但未见钙化;②斑片浸润型:共2例,分别位于右肺中叶、下叶及左肺上叶,实变内可见空气支气管征,经抗隐球菌治疗后病变吸收;③弥漫混合型:1例,呈两肺斑片影、结节影和粟粒影混杂存在.本组5例中2例同时合并隐球菌性脑膜炎征象,1例合并胸腔积液和纵隔淋巴结肿大.结论 AIDS并发PC的胸部影像学表现复杂,缺乏特异性.当AIDS合并肺部外周结节和(或)肿块、斑片状浸润或多形态混杂病变并除外肺癌或结核等其他感染时,应考虑本病可能.本病确诊有赖于多途径查找到隐球菌.

    作者:杨根东;陆普选;詹能勇;曹义;张莉萍;李苑 刊期: 2009年第09期

  • 腹盆部局限性巨大淋巴结增生CT及MRI表现

    目的 探讨腹盆部局限性巨大淋巴结增生的CT及MRI表现特征. 方法 回顾性分析5例经病理证实的腹(n=4)、盆部(n=1)局限性巨大淋巴结增生的CT、MRI表现. 结果 5例病理诊断均为透明血管型;单发肿块3例,单个较大肿块周围伴小子灶2例.CT平扫与肌肉相比呈等密度;MR平扫与肌肉相比T1WI表现为低或等信号,T2WI呈高信号.动态增强病变在动脉期和延迟扫描均持续高度强化,强化程度接近大动脉.3例肿块(直径≥4 cm)增强扫描内部见结节状或裂隙状CT低密度区和MR低信号区. 结论 CT及MR能清晰显示腹盆部局限性巨大淋巴结增生的特征,熟悉这些特征对于提高诊断正确率、避免误诊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张敏;周良平;刘庆喜;陈海玲;陆志前;孙启飞;储伟 刊期: 2009年第09期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杂志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杂志

主管:中国科学院

主办:中国科学院声学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