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靖宏;王慧明;李幼琴;谈伟强;林军;王炜
第十二届欧洲手外科协会年会(FESSH 2007 Ⅻ Congress)于2007年6月25日-28日在希腊雅典举行.
作者:熊革 刊期: 2008年第02期
目的 评价HA复合rhBMP-2的腺病毒(adenovirus mediated rhBMP-2,Adv-rhBMP-2)转染的羊BMSCs对骨痂延长骨愈合的影响. 方法 成年山羊19只,雌雄不限,体重15~20 kg.于每只羊髂嵴上穿刺抽取骨髓10 mL,常规传代培养BMSCs.取第3代BMSCs,以感染复数200转染腺病毒.取0.25%胰蛋白酶消化转染后3 d的细胞1×108个,与HA充分混匀制备Adv-rhBMP-2/BMSCs/HA.建立山羊右侧胫骨延长模型,术后立即于截骨部位注射自体细胞复合物.按术后注入物质不同随机分成4组:A组为Adv-rhBMP-2/BMSCs/HA组(n=6),B组为Adv-rhBMP-2/BMSCs组(n=5),C组为Adv-β-gal/BMSCs/HA组(n=4),D组为空白组(n=4).术后第7天开始行胫骨延长,速度1 mm/d,共延长4周.术后5、8、12周摄X线片观察骨痂生长情况,12周处死动物,取标本分别行骨密度检测、生物力学测定、组织学观察和骨形态计量学分析. 结果 X线片检查示,术后5、8周A、B组骨痂生成量明显多于C、D组,X线片定量评分A、B组明显高于C、D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12周各组均在骨延长部位形成连续骨痂.骨密度测定:术后12周A、B、C、D组延长部位骨矿物质含量分别为(4.175 ±1.921)、(2.600 ±0.638)、(2.425±0.826)和(1.175 ±0.574)g,骨矿物质密度分别为(0.612 ±0.196)、(0.630 ±0.159)、(0.450 ±0.166)和(0.266 ±0.113)g/cm2,A、B组显著高于C、D组(P<0.05).生物力学测定:A、B、C、D组大载荷分别为(490.20 ±155.08)、(350.59±80.48)、(221.95±68.79)和(150.65±92.29)N,弹性模量为(178.24±105.80)、(105.88 ±27.09)、(81.18±48.67)和(50.35±47.64)Mpa,各指标A组显著高于C、D组(P<0.05).组织学观察见A组骨延长处大量新生骨组织,骨小梁多为纵行网状排列.骨形态计量分析示A、B、C、D组新骨体积分别为72.35%±5.68%、67.58%±7.42%、49.63%±4.87%和38.87%±2.35%,A组新生骨生成量明显比D组多(P<0.05). 结论 HA复合rhBMP-2修饰的BMSCs制备的组织工程骨可促进羊胫骨延长骨愈合.
作者:林在俊;朱振安;汤亭亭;戴尅戎;楼觉人;孟凡琳 刊期: 2008年第02期
目的 通过体外培养犬BMSCs,以胶原海绵作为支架材料,体外三维复合培养后,观察向软骨细胞定向诱导的可行性. 方法 健康家犬10只,体重10~15 kg,雌雄不拘.抽取骨髓,体外培养BMSCs,传至第3代,倒置相差显微镜观察细胞形态.实验组将第3代BMSCs以1×106/mL密度接种于胶原海绵支架材料,体外培养48 h后,将细胞材料复合物以软骨细胞定向诱导培养基进行诱导,每隔2天换液;对照组将第3代BMSCs以相同密度接种于胶原海绵支架材料,每隔2天以DMEM换液.培养后14 d,将细胞材料复合物行HE染色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 结果 倒置相差显微镜下第3代BMSCs与第2代BMSCs形态基本一致,传代初期细胞伸出伪足,呈梭形或三角形,7 d后逐渐以梭形为主,胞体饱满,细胞传代后增长速度明显加快.组织学观察:实验组细胞广泛分布于支架材料孔隙内,多数细胞呈多角形或者不规则形,少数呈短梭形,细胞周围间隙可见基质成分;对照组细胞分布于支架材料孔隙内,呈梭形或圆形,核呈圆形或椭圆形,胞体较大,胞质透亮均匀,细胞核轮廓清楚,呈蓝色.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显示,实验组支架材料孔隙内的细胞胞浆可见棕黄色颗粒,细胞周围出现黄染区;对照组无表达. 结论 BMSCs接种于胶原海绵材料后,经定向软骨诱导后,可向软骨组织方向分化.
作者:胡炜;项舟;张学利;周海涛;杨志明 刊期: 2008年第02期
目的 总结采用自体骨髓加脱钙骨基质(decalcified bone matrix,DBM)移植治疗单房性骨囊肿的疗效. 方法 2002年3月-2006年9月,采用经皮注射自体骨髓加DBM移植治疗骨囊肿17例.其中男11例,女6例;年龄6~42岁.骨囊肿位于肱骨上端9例,桡骨下端3例,股骨上端3例,股骨下端2例.其中病理骨折4例. 结果 17例获随访6个月~2年,平均16个月.根据Neer等对囊肿骨愈合的X线评判标准,术后6个月Ⅲ级10例,Ⅳ级7例.术后3个月,囊腔大部分消失,病变直径缩小,骨皮质增厚:8个月可见骨改建,位于髓腔的骨灰度开始接近邻近髓腔灰度. 结论 自体骨髓加DBM移植是治疗骨囊肿的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作者:刘树民;王晓光 刊期: 2008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应用TGF-β1和IGF-1基因转染大鼠BMSCs后,目的基因分泌情况及向软骨细胞的分化效果,为构建新型的组织工程软骨种子细胞提供思路. 方法 6周龄健康雄性Wistar大鼠2只,体重约150 g.扩增、提取质粒pcDNA3.1-IGF-1、pcDNA3.1-TGF-β1,酶切、电泳鉴定并测序.采用密度梯度离心法和贴壁分离法,分离、纯化Wistar大鼠BMSCs,倒置相差显微镜观察原代和传代BMSCs形态学改变,免疫荧光法检测细胞表面标志.将TGF-β1和IGF-1基因单独或共转染第3代BMSCs,按转染情况分为5组:未转染组(A组)、转染空载体组(B组)、转染TGF-β1组(C组)、转染IGF-1组(D组)、TGF-β1与IGF-1共转染组(E组).对转染后细胞进行筛选,MTT法测定筛选后细胞的增殖活性,RT-PCR和Western blot法检测筛选后细胞的表达. 结果 电泳显示IGF-1和TGF-β1两目的基因条带,基因测序与Gene-Bank cDNA序列相符.大鼠BMSCs原代细胞接种24 h后可见少量贴壁突起细胞,4、5 d开始形成典型的BMSCs簇状增生,9、10 d细胞生长即可达80%~90%融合;传代后细胞形态较均一.免疫荧光法检测BMSCs的CD29、CD44呈阳性反应,CD34、CD45呈阴性反应.转染24 h后有少量细胞死亡,筛选3周后细胞克隆形成,至第4周细胞可传代,多数细胞变成多边形,部分细胞边界不清,呈圆形,核偏位,核周颗粒明显.MTT法测定A、B、C、D、E组细胞在490 nm波长处的吸光度(A)值,分别为0.432±0.038、0.428±0.041、0.664±0.086、0.655 ±0.045和0.833 ±0.103.A、B组与C、D、E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但A、B组以及C、D、E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RT-PCR和Westernblot检测目的基因和蛋白的表达量,TGF-β1表达以C组多,分别为0.925 ±0.0220、124.341 7 ±2.982 0,E组次之,分别为0.771 7±0.012 0、101.766 7±1.241 0(P<0.01);IGF-1表达以E组多,分别为1.0200±0.026 0、128.171 7±9.152 0,D组次之,分别为0.465 0 ±0.042 0、111.045 0 ±6.248 0(P<0.01);Ⅱ型胶原表达以E组多,分别为0.980 0 ±0.034 0、120.355 0 ±12.550 0,C组次之,分别为0.720 0 ±0.026 0、72.246 7 ±7.364 0(P<0.01). 结论 通过TGF-β1和IGF-1基因共同转染BMSCs修复软骨缺损是一个较有前景的发展方向,对组织工程软骨应用于临床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付勤;于冬冬;王勇;付永慧;宫树一 刊期: 2008年第02期
目的 比较胶原膜交联前后的生物特性,为胶原膜的应用奠定基础. 方法 取市售新鲜牛尾,分离肌腱,制备胶原蛋白,以紫外分光光度计测定胶原蛋白含量;采用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DS-polyaerylamide gelelectrophoresis,SDS-PAGE)波长扫描,氨基酸含量检测分析胶原蛋白特性.将制备的胶原蛋白,真空冷冻干燥,制备胶原膜,采用戊二醛交联.大体观察及扫描电镜观察交联前后胶原膜形态,并测定胶原酶溶解时间、pH值、吸水性能及抗撕强度.取自愿捐赠的骨髓制备BMSCs,按2×103/100 μL浓度接种于交联前后胶原膜上培养7 d,测量细胞吸光度(A)值及扫描电镜观察. 结果 制备的胶原蛋白含量约为2 mg/mL,大吸收波长约为230 nm.胶原蛋白氨基酸分析显示,甘氨酸含量约为21.47%,脯氨酸12.04%,羟脯氨酸10.18%,未检出色氨酸.交联前胶原膜为白色海绵状,孔径较大且不均匀,pH值为4.5~5.0;扫描电镜观察为孔网状结构,孔径大;吸水力为其重量的61倍,抗撕强度为210 g/cm3,胶原酶溶解时间为30 min.交联后胶原膜变薄,无色,半透明,致密,柔韧性好;镜下可见致密排列的胶原纤维成网状;pH值为6.5~7.0,吸水力降低,抗撕强度约为3 400 g/cm3,胶原酶溶解时间为90 min.细胞增殖实验表明,细胞在交联前后的胶原膜上均能良好生长,A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扫描电镜见BMSCs在交联后的胶原膜上生长良好. 结论 从牛肌腱中成功提取胶原蛋白,并制备胶原蛋白膜.经化学交联剂交联后,胶原膜仍具有良好的生物学特性,且理化性质优于交联前,可作为生物支架材料,用于皮肤创伤修复等研究领域.
作者:陈琳;吕洋;管利东;王韫芳;何丽娟;李艳华;白慈贤;刘大庆;裴雪涛 刊期: 2008年第02期
目的 观察不同浓度的全反式维甲酸(all-trans-retinoic acid,ATRA)在鼠胚神经干细胞(neural stemcells,NSCs)增殖和分化中的作用,寻找促NSCs分化为神经元的较佳ATRA浓度. 方法 分离孕12~16 d(平均15 d)胚胎大鼠脑皮层,用无血清但含神经生长因子(20 ng/mL bFGF、20 ng/mL EGF)的培养液悬浮培养,细胞接种密度为1×106/mL,7 d传代.取第3代NSCs,分别在含0.5、1.0、5.0和10.0 μmol/L ATRA(实验组,分别为A、B、C、D组)及不含ATRA(对照组,E组)的DMEM/F12完全培养基中培养,于培养第1、2、3、4、5、6及7天倒置相差显微镜下计数形成的细胞球数;于培养后1、3、5、7及9 d采用BrdU免疫荧光染色,分析各组细胞增殖效应.另取第3代NSCs,5%FBS培养基调整细胞密度为1×106/mL,接种至6孔板内,分别加入0.5、1.0、5.0和10.0 μmol/L ATRA,作为各实验组(即A、B、C、D组),对照组不含ATRA(E组),于培养后3、5及7 d采用免疫荧光双标染色和流式细胞仪检测各组细胞分化为神经元的比例. 结果 培养后1、2、3、4、5、6及7 d,各实验组增殖细胞球数目接近(P>0.05),但均明显少于对照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实验组在培养后1、3、5、7、9dBrdU阳性细胞球增多,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各时间点BrdU阳性细胞球明显多于实验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实验组ATRA促使NSCs分化为神经元的比例明显增高,NSE阳性细胞分化率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B组高,在培养3、5、7 d分别为29.46%±0.47%、47.25%±0.46%、66.81%±0.57%,而E组NSCs主要分化为星形胶质细胞,NSE阳性细胞分化率在培养3、5、7 d分别为11.11%±0.59%、14.10%±0.32%、15.92%±0.70%.流式细胞仪检测显示,培养后3、7 d,促神经元分化比例各实验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ATRA具有显著的促NSCs分化为神经元的作用,1.0 μmol/L ATRA诱导分化效果佳.
作者:钟德君;张德盛;宋跃明 刊期: 2008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从人毛囊隆突区细胞(bulge cells,BCs)获取高纯度有活性的人毛囊干细胞(hair folliclestem cells,HFscs)的方法及条件. 方法 取自愿捐献的成人头皮标本,显微分离培养获得BCs,应用免疫磁珠纯化BCs中CD200阳性的HFSCs.苔盼蓝染色比较纯化前后细胞活性;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纯化效率;免疫荧光检测纯化前后细胞CD200的表达情况. 结果 显微分离培养获得的人毛囊BCs,培养6 d后细胞生长融合,呈铺路石样.所得细胞角蛋白19组织化学染色阳性.CD200免疫磁珠分选法纯化细胞后,苔盼蓝染色显示纯化前细胞活力为95.0%±0.6%,纯化后为94.2%±1.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流式细胞仪及免疫荧光检测显示纯化前CD200阳性细胞的纯度为8.31%,纯化后CD200阳性细胞纯度为82.31%,纯化后CD200阳性细胞回收率为65.39%. 结论 联用显微分离培养与免疫磁珠法,可获得高纯度HFSCs,且细胞活性不受影响.
作者:谭挺;胡志奇;周洪军 刊期: 2008年第02期
目的 介绍丝素蛋白作为生物材料在组织工程应用中的研究进展及前景. 方法 广泛查阅国内外关于丝素蛋白生物材料的研究文献,对丝素蛋白生物材料的性能及其在组织工程中的应用进行分析总结. 结果 丝素蛋白具有生物降解性和生物相容性等特点,支持多种细胞的黏附、分化和生长,可应用于人工韧带、血管、骨、神经组织等方面.修饰改性后的丝素蛋白可更好地应用于组织工程. 结论 丝素蛋白是一种良好的生物材料,在组织工程中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作者:王宏昕;李敏 刊期: 2008年第02期
目的 以PLGA和胶原海绵为载体,分别复合rhBMP-2,比较两者修复兔关节软骨缺损的效果. 方法 将PLGA和胶原海绵制成直径4mm、厚3 mm的圆柱形,分别与0.5 mg rhBMP.2复合.2月龄新西兰兔24只,雌雄不拘,体重1.8~2.3 kg,平均2.0 kg.于24只兔双侧股骨髁部制造直径4 min的缺损,其中18只动物右侧缺损处植入PLGA/rhBMP-2复合物(实验1组),左侧缺损处植入胶原海绵/rhBMP-2复合物(实验2组);余6只动物(12个膝关节)缺损不作任何处理,作为空白对照组.术后4、12和24周取材,行大体及组织学观察,并根据关节软骨半定量评分标准进行组织学评分. 结果 大体及组织学观察:4周,实验1组缺损内被半透明组织填充;实验2组缺损未被新生组织填满,两组形成的软骨组织与周围界限明显,软骨细胞分布较均一,排列无方向性;对照组中形成少量纤维组织.12周,实验1组缺损内完全充填白色半透明新生软骨组织,与正常软骨界限不清;实验2组缺损内形成白色半透明软骨组织,与周围正常软骨界限仍可辨认;两组新生软骨厚度逐渐接近正常软骨厚度,表面细胞平行排列,深层细胞排列较紊乱,基质异染,软骨下骨及潮线恢复,与正常软骨连接良好;对照组缺损边缘及底部形成少量软骨细胞,分布不均匀,底部纤维组织不连续.24周,实验1组缺损内形成半透明新生软骨组织,与正常软骨界限消失;实验2组形成的新生软骨组织颜色、质地与12周接近;两组新生软骨与正常软骨厚度相近,表面平整,细胞排列均一,但较紊乱,基质异染,软骨下骨及潮线恢复,与正常软骨连接良好;对照组缺损底部形成一层纤维组织,不连续.组织学评分:实验1组、实验2组与对照组在各时间点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个实验组12、24周与4周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但12周和24周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同一时间点两实验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PLGA和胶原海绵与rhBMP-2复合均可修复关节软骨缺损.
作者:崔玉明;伍骥;胡蕴玉 刊期: 2008年第02期
目的 总结吲哚胺2,3-双加氧酶(indoleamine 2,3-dioxygenase,IDO)参与免疫调节的可能机制,以及在移植免疫过程中的作用. 方法 广泛查阅近年国内外相关文献,对IDO分布、免疫调节机制及其在移植免疫中的作用研究进展进行回顾总结与分析. 结果 IDO通过降解局部组织微环境中的色氨酸、抑制宿主同种异体T细胞增殖而发挥免疫调节作用.应用转基因技术将IDO基因整合至目的 细胞基因中并表达IDO,体内试验表明可明显延长异体移植物的平均存活时间. 结论 IDO在移植免疫中有广阔的应用前景,为提高异体移植物术后长期存活率提供了新的思路.
作者:段小红;崔鹛程;江逊 刊期: 2008年第02期
目的 综述BMSCs构建组织工程软骨的进展. 方法 查阅近10年来有关BMSCs构建组织工程软骨的文献,并进行综述. 结果 支架为软骨细胞的生长提供了理想的环境,细胞因子和基因修饰可促进BMSCs分化为软骨细胞,三者在软骨组织工程中具有重要作用. 结论 三维支架的改良、合理使用细胞因子及基因修饰技术的提高,将推动临床上软骨重建技术的发展.
作者:许澍洽;许扬滨 刊期: 2008年第02期
目的 总结应用扩张皮瓣修复面颊部血管瘤切除后较大缺损的手术方法及临床效果. 方法 应用颊部扩张皮瓣及局部岛状皮瓣修复面颊部血管瘤切除后缺损1例,男,45岁; 血管瘤大小10 cm×6 cm.手术分两期进行,一期行组织扩张器植入术,二期行血管瘤切除、颊部旋转皮瓣和局部岛状皮瓣移位修复缺损创面. 结果 患者伤口Ⅰ期愈合,面部表情活动正常.1年后随访,血管瘤无复发,切口瘢痕不明显,获得良好的治疗和美容效果. 结论 颊部扩张皮瓣皮肤组织量充足,手术切口与颜面部美容单位边界一致,适宜于面颊部较大创面的修复.
作者:游晓波;傅荣 刊期: 2008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关节镜下应用可吸收RIGIDfix交叉钉与Intrafix膨胀挤压螺钉固定自体或异体肌腱,重建膝关节后交叉韧带(posterior cruciate ligament,PCL)的近期临床效果. 方法 2005年6月-2007年1月,收治膝关节PCL损伤患者36例,其中男21例,女15例;年龄15~51岁,平均30.4岁.均为单侧损伤,左膝19例,右膝17例.36例均有明确外伤史.单纯PCL损伤7例;合并内侧副韧带损伤13例,外侧副韧带损伤9例,后外侧结构损伤2例,内侧半月板损伤11例,外侧半月板损伤10例,神经血管损伤2例.在关节镜下,移植肌腱胫骨侧用可吸收RIGIDfix交叉钉固定,股骨侧用Intrafix膨胀挤压螺钉固定.术后随访,采用Lysholm关节评分、国际膝关节文献编制委员会(internationalknee documentation commiRee,IKDC)分级评估标准以及后Lachman试验进行疗效评定. 结果 36例获随访6~26个月,平均10.4个月.IKDC评分术前B级3例(8.4%),C级12例(33.3%),D级21例(58.3%);术后A级9例(25%),B级21例(58.3%),C级6例(16.7%);Lysholm评分从术前(42.52 ±5.24)分增加至术后(91.24 ±5.68)分;后Lach-man试验,术前(+)5例,(++)20例,(+++)11例,术后(+)2例,(-)34例;各指标手术前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患者疼痛均消失,关节稳定,恢复关节活动度,固定物无松动;4例出现局部积液和滑膜炎,经保守治疗后好转. 结论 关节镜下应用RIGIDfix交叉钉与Intrafix膨胀挤压螺钉固定自体或异体肌腱重建膝关节PCL,方法简便,固定确实,并可早期行功能锻炼.
作者:白伦浩;程亮亮;王佳时;王广斌;王勇;吕大鹏;付海平;沈涛 刊期: 2008年第02期
目的 评价光接枝改性对聚羟基丁酸-羟基异戊酯(copolymers of 3-hydroxybutyrate and 3-hy-droxyvalerate,PHBV)与绵羊BMSCs相容性的影响. 方法 取6月龄雄性绵羊1只,体重17 kg,髂后棘穿刺抽取骨髓,全骨髓贴壁培养法分离培养BMSCs.制备PHBV膜、光接枝PHBV膜、PHBV支架及光接枝PHBV支架.取第3代BMSCs以1 ×105/mL接种至培养板,分别与PHBV膜和光接枝PHBV膜复合培养,接种后1、2、6 h计算细胞在两种膜上的黏附率;另将BMSCs以1×104/孔接种于两种膜上,接种后6 h、3 d及1、3周取材,扫描电镜观察细胞在两种膜上的生长情况;另将BMSCs以2×105/孔接种于两种支架上,接种后3 d及1、3周取材,扫描电镜观察细胞在两种支架上的生长情况;再将BMSCs以2 × 104/孔接种于两种膜上,5 d后收集细胞,流式细胞仪分析细胞周期;再将BMSCs以1 ×107/孔接种于两种支架上,接种后4、8、12d测定细胞内蛋白质和DNA含量. 结果 接种后1 h,PHBV膜上的细胞黏附率为37.5%±5.3%,光接枝PHBV膜为52.7%±6.0%,二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接种后2、6 h,两种支架上的细胞黏附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扫描电镜观察:光接枝PHBV膜以及光接枝PHBV支架上的细胞黏附较早,接种后1周两种材料上的细胞数较多,且细胞分泌物亦较多.流式细胞仪检测见两种膜上的BMSCs均为正常二倍体细胞,未见异倍体细胞,细胞周期和增殖指数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BMSCs接种至两种支架上4、8、12 d,细胞内DNA、蛋白质含量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光接枝表面改性增强了PHBV对绵羊BMSCs的早期吸附,改善了其生物相容性.
作者:赵其纯;蔡道章;王其友;刘斌;陈竹生 刊期: 2008年第02期
目的 总结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中假体即刻翻修的原因和处理经验,为临床提供参考. 方法 1996年5月-2005年5月,对行全髋关节置换的9例患者行假体即刻翻修术.其中男5例,女4例;年龄51~73岁.病因:股骨头缺血坏死4例,股骨颈头下型骨折移位2例,髋关节融合1例,人工假体松动下沉2例.术前Harris评分为(39.6 ±8.4)分.行假体即刻翻修的原因:假体周围骨折4例,股骨假体因骨水泥异常凝固未放置到位2例,髋臼杯位置错误3例. 结果 手术时间3~6 h,平均4.5 h;术中出血600~1 400 mL,平均920 mL.伤口均Ⅰ期愈合,住院时间15~30 d,平均21 d.术后并发症:局部血肿2例,髋关节脱位1例,肺部感染2例.9例均获随访2~10年,平均5.1年.股骨假体周围骨折均愈合,未发生脱位和再翻修手术.术后Harris评分为(89.3 ±3.7)分,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术中即刻翻修应谨慎,根据具体情况,可采取更换加长柄股骨假体、股骨远端周围钢丝捆扎或记忆合金抱骨器,以及植骨和调整髋臼杯位置等方法.
作者:李开南;何智勇;母建松;鲜思平 刊期: 2008年第02期
目的 回顾性分析小儿手指掌侧瘢痕屈曲畸形矫正术后早期挛缩的原因. 方法 2002年1月-2006年1月,收治98例347指掌侧瘢痕屈曲畸形,行掌侧瘢痕切除松解中厚皮片植皮术.男52例185指,女46例162指.年龄9个月~6岁.病程3个月~2年,平均7个月.烫伤80例,火焰烧伤18例.每例为1~7个伤指不等.瘢痕切除后,采用1.2 cm×0.7 cm~6.0 cm×2.2 cm中厚皮片修复. 结果 术后5例12指伤口Ⅱ期愈合,余均Ⅰ期愈合.患儿获8~12个月随访,术后早期挛缩9例20指,发生率占患儿9.2%,占术指5.8%.发现早期挛缩后,积极加强防瘢痕处理及功能锻炼.余患儿皮片成活良好,手指活动正常. 结论 小儿手指掌侧瘢痕屈曲畸形一旦影响功能,应尽早手术.术前仔细准备,掌握手术要领和技巧,术后坚持长期有效的防瘢痕治疗及功能锻炼,有助于减少术后早期皮片挛缩的发生.
作者:卿勇;岑瑛;段伟强;许学文;王怀胜 刊期: 2008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维甲酸对软骨细胞凋亡的影响及细胞内IGF-2的表达规律. 方法 1月龄雄性中国白兔1只,体重约500 g.取兔双膝关节股骨髁软骨,采用胰酶消化法体外培养白兔软骨细胞.取第2代软骨细胞,培养液内加入终浓度为1×10-6 mol/L的全反式维甲酸(all-trans-retinoic acid,ATRA)25μL(实验组),作用24 h;对照组加入25μL DMEM液作为对照.采用细胞免疫组织化学法观察软骨细胞中Ⅱ型胶原的分泌变化,流式细胞仪检测软骨细胞凋亡率,RT-PCR半定量分析软骨细胞中IGF-2 mRNA的表达,Western blot印迹杂交鉴定软骨细胞中IGF-2蛋白质表达. 结果 实验组ATRA抑制了软骨细胞中Ⅱ型胶原的表达.流式细胞仪检测实验组软骨细胞凋亡率为21%±2%,较对照组(5%±1%)增加了5倍;RT-PCR检测实验组IGF-2 mRNA的表达为0.2±0.1,较对照组(0.8±0.2)降低75%;Western blot印迹杂交分析发现,实验组软骨细胞IGF-2的表达为0.3±0.1,较对照组(0.7±0.2)降低了57%;各指标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维甲酸可能通过抑制软骨细胞靶基因IGF-2的表达,负性调节软骨细胞分泌和增殖功能,促进软骨细胞凋亡.
作者:郭磊;赵玉岩;张世亮;刘魁;高晓宇 刊期: 2008年第02期
目的 综述细胞治疗临床应用的新进展. 方法 广泛查阅近年有关细胞治疗临床应用研究的文献并进行综述. 结果 在细胞生物学尤其是干细胞生物学飞速发展的基础上,细胞治疗已开始应用于心血管系统疾病、神经系统疾病、肌肉骨骼相关疾病、糖尿病以及压力性尿失禁等多种疾病的临床试验研究,并取得了令人振奋的初步研究成果,展示了广阔的临床应用前景. 结论 细胞治疗为人类疾病治疗提供了一种新的治疗手段,具体作用机制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作者:韩平;解慧琪;罗静聪;杨志明 刊期: 2008年第02期
目的 研究以聚-DL-乳酸(poly-D,L-lactic acid,PDLLA)为载体复合rhBMP-2接骨板的制备,并观察其生物相容性,为临床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 将rhBMP-2以0.05 mg/板与PDLLA真空负压抽吸复合,制备复合rhBMP-2的PDLLA接骨板.新西兰大白兔32只,雌雄不限,体重(3.0 ±0.5)kg.制备双侧尺骨中段2.5 mm骨及骨膜缺损模型.取右侧为实验组(n=32),采用复合rhBMP-2的PDLLA接骨板固定尺骨骨折处;左侧为对照组(n=32),采用普通PDLLA接骨板固定.于术后2、4、8和12周行大体、x线片和组织学观察,比较复合rhBMP-2的PDLLA接骨板与普通PDLLA接骨板的生物相容性. 结果 复合rhBMP-2的PDLLA接骨板孔隙率为90%,孔径150μm,拉伸强度>50 MPa,三点抗弯强度>90 MPa,特性黏度1.6 dug(氯仿溶剂).动物切口均于1~2周Ⅰ期愈合,动物饮食及活动恢复正常,无肢体活动受限及跛行.两种接骨板均固定牢固,骨折端无移位,材料逐步降解,实验组接骨板降解较对照组快.X线片:实验组术后2、4、8及12周骨折修复的x线阻射密度值分别为39.22 ±2.48、48.79 ±1.26、63.78 ±1.78及78.60±1.25;对照组分别为33.83±1.13、41.28 ±1.25、55.23±0.68及66.54 ±1.33,两组各时间点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组织学观察,实验组接骨板与周围组织的相容性、成骨速度、骨再生量、再生髓腔结构等方面均优于对照组;实验组术后2、4、8及12周骨缺损区新骨形成面积百分比分别为0.106%±0.015%、0.292%±0.019%、0.457%±0.048%及0.601%±0.037%;对照组分别为0、0.193%±0.019%、0.339%±0.029%及0.574%±0.047%:不同时间点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复合rhBMP-2的PDLLA接骨板生物相容性良好,较之普通PDLLA接骨板具有更良好骨诱导性和骨折修复能力.
作者:郭尚春;王金武;范存义;倪伟峰;曾炳芳;李雪松 刊期: 2008年第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