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茜;赵霞
目的:探讨弥漫性子宫平滑肌瘤病(DUL)的临床病理特征和诊治情况,以期提高对该病的诊治水平.方法:对2006年11月至2011年10月我院收治的8例经手术后病理检查证实的DUL患者,从临床情况、诊治、病理检查等方面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8例患者平均年龄37.75岁.3例经量增多及贫血,4例腹痛,3例无症状.术前被误诊为单发性子宫肌瘤1例、多发性子宫肌瘤5例及子宫腺肌病2例.2例行子宫肌瘤剔除术,6例行全子宫或次全子宫切除术.仅1例见边界欠清的单发结节;余7例均见子宫肌层和(或)宫腔布满或多发结节,其中1例见肌壁间弥漫布满细小瘤样结节.8例病理检查均证实为DUL.结论:DUL临床表现无特殊,术前诊断困难,需术后病理检查证实.病理特点为子宫肌层呈弥漫性结节样增生,宫体全层被大小不等的平滑肌瘤累及,无细胞异型性和异常有丝分裂,无脉管内生长.手术是主要的治疗方法,多采用全子宫或次全子宫切除术.
作者:林琳;陈素清;刘达宾;刘照贞;陆婷 刊期: 2013年第03期
卵巢成熟囊性畸胎瘤(mature cystic teratoma,MCT)是生育期妇女常见的良性肿瘤,占所有卵巢肿瘤的30% ~ 45%及卵巢良性肿瘤的60%[1].其恶变几率非常低,维持在0.5%~2%[2,3],其中90%为鳞状细胞癌变.由于病例少见,对该病的报道较少,尚无统一的治疗方案.现将我院收治的l例卵巢MCT鳞状细胞癌变病例报道如下.
作者:柯雪;白枫;李辉;董武;肖明明;陈颖 刊期: 2013年第03期
目的:探讨宫颈癌根治术中加行腹主动脉旁淋巴结切除在Ⅰ B2及ⅡA2期宫颈癌治疗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06年5月至2011年7月在我院诊治的Ⅰ B2及ⅡA2期宫颈癌患者86例,分成两组.对照组45例,行宫颈癌根治术;观察组41例,宫颈癌根治术中加行腹主动脉旁淋巴结切除术;两组术后辅以放疗或放化疗.对两组术中、术后情况及复发率、生存率进行比较分析,并分析盆腔淋巴结转移、腹主动脉旁淋巴结转移与临床病理因素的关系.结果:观察组复发6例,复发率为15.0%;48个月总生存率和无瘤生存率均为70.0%.对照组复发17例,复发率为38.6%;48个月总生存率和无瘤生存率分别为68.0%和66.0%.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并发症发生率(29.3vs 40.0%)、术中出血量(325.0±58.0ml vs 315.0±50.1 ml)及盆腔淋巴结阳性率(56.1%vs 57.8%)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中腹主动脉旁淋巴结阳性率为17.1%,盆腔淋巴结转移个数与腹主动脉旁淋巴结转移呈正相关(P<0.01).单因素分析表明腹主动脉旁淋巴结转移是影响宫颈癌患者预后的因素之一(P<0.05);多因素分析则表明盆腔淋巴结转移个数及腹主动脉旁淋巴结转移是影响宫颈癌患者预后的因素之一(P<0.05).结论:宫颈癌盆腔淋巴结转移个数与腹主动脉旁淋巴结转移有关.在宫颈癌根治性手术中加腹主动脉旁淋巴结切除并辅以术后治疗,可以降低复发率,提高生存率,且安全可行.
作者:曾威;徐文生;徐红;况燕;蒙玉刚;陈军莹 刊期: 2013年第03期
大量研究显示,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human papillomavirus,HPV)持续性感染是宫颈癌发生的原因.宫颈癌的预防及早期治疗受到人们的关注和重视,各国均加大研究力度开发预防HPV感染的预防性疫苗及研究清除宫颈癌细胞的治疗性疫苗.目前,HPV预防性疫苗已经显示出广阔的临床应用前景,而治疗性疫苗尚处于临床试验阶段.本文就HPV预防性疫苗的临床应用进行探讨.
作者:唐良萏;冷若冰 刊期: 2013年第03期
人乳头瘤病毒(human papilloma virus,HPV)感染是一种常见的性传播疾病,70%~80%的女性在其一生中至少感染1次HPV,但HPV感染中的大多数是一过性的,一般在2年内,HPV会被机体自身的免疫系统清除.如果HPV感染持续存在2年或以上,称为HPV持续感染.流行病学和分子生物学资料表明,HPV感染能够引起宫颈上皮内瘤变(CIN)及宫颈癌的发生,并且不同HPV型别的致病能力也存在差异,高危型别HPV的持续感染是促使宫颈癌发生的主要因素.因此,HPV感染的早期发现、准确分型对于宫颈癌防治具有重要意义,将HPV检测作为宫颈癌及其癌前病变的常规筛查手段已逐渐在临床推广.
作者:王薇;马丁 刊期: 2013年第03期
1 病例报告患者,27岁,G3P0,因孕39+2周伴不规则腹痛1天于2011年6月5日入院.患者既往月经规律,2009年2月孕40天药物流产1次,同年6月孕62天人工流产1次,术后阴道少量流血半月,两次均在当地诊所,手术及治疗经过不详.本次妊娠末次月经2010年9月3日,预产期2011年6月10日.无慢性疾病及其他手术史.入院检查:T 36.5℃,P 90/min,R 22/min,BP 120/85 mmHg,身高161 cm,体重62 kg.产科检查:宫高33cm,腹围94 cm,先露头,已固定,宫缩无规律,胎心音140/min,骨盆测量正常,宫口未开,胎膜未破,宫颈软.实验室检查正常.入院诊断:G3P0,孕39+2周.入院后行产科常规护理,密切观察胎心音及宫缩,与患者沟通,患者要求等待自然临产.
作者:叶克凤;张翠;全丽丽;陈晓红;刘志薇;严春燕;万翠英 刊期: 2013年第03期
1 病历摘要患者,27岁,G1P0,因停经33+2周,发现胎儿心率过快3天于2012年6月12日入院.患者平素月经规则,停经40+天,尿妊娠试验提示早孕.早孕期间无阴道流血、流液以及有毒物质接触史.孕18+周外院建卡定期产前检查,未发现明显异常.入院前3天,患者自觉胎动频繁,外院检查发现胎儿心率异常,波动90~200/min,于我院门诊就诊,胎儿心脏彩超检查提示:房室传导按2:1传导,心房率429/min,心室率225/min,遂入我院住院治疗.个人史、既往史无特殊.入院后胎儿心脏超声检查:胎心率156/min,胎儿全心偏大,心胸面积比0.38,未见心包积液,未见异常血流信号,心血管整体评分:水肿2分,心胸面积比1分,脐动脉2分,静脉导管2分,二、三尖瓣返流2分,总分9分.
作者:魏薇;胡雅毅 刊期: 2013年第03期
近年来35岁以下的年轻宫颈癌发病率有上升趋势.国内外关于年轻宫颈癌的相关研究日益增多,尤其是年轻宫颈癌的临床诊治方法和预后因素是近年来研究的热点.本文对近年年轻宫颈癌的相关文献,特别是诊治进展进行了综述,认为在诊治年轻妇女时,特别是有宫颈癌高危因素和相关临床表现的妇女时,应进行宫颈癌筛查,以降低误诊率和漏诊率.年轻宫颈癌手术时应重视对生育功能、卵巢功能和性功能的保护,以提高年轻宫颈癌患者的生活质量.
作者:贾西彪 刊期: 2013年第03期
目的:探讨宫颈鳞癌患者凝血功能及组织中凝血酶激活的纤溶抑制物(TAFI)的表达与盆腔淋巴结转移及临床病理因素的关系.方法:检测166例宫颈鳞癌患者凝血功能,并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和Western blot检测其中40例新鲜宫颈鳞癌组织中TAFI mRNA和蛋白的表达,并均根据有无盆腔淋巴结转移分为两组,比较两组凝血功能及TAFI mRNA和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166例宫颈鳞癌患者中盆腔淋巴结转移组较盆腔淋巴结无转移组血D二聚体水平升高(1.0642±0.899 mg/L vs 0.6164±0.355 m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宫颈鳞癌组织中TAFI mRNA和TAFI蛋白相对表达量在盆腔淋巴结转移组较盆腔淋巴结无转移组显著上调(分别为0.001±0.001、0.710±0.155 vs 0.004±0.009、1.002±0.33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宫颈鳞癌组织中TAFI蛋白高表达与血D二聚体水平异常和脉管浸润有关(P<0.05).结论:宫颈鳞癌患者血D二聚体水平升高及组织中TAFI表达上调与盆腔淋巴结转移有关.而TAFI蛋白高表达与血D二聚体水平异常和脉管浸润有关.
作者:胡意;吴宜林;邹浪;丁晖 刊期: 2013年第03期
目的:探讨剖宫产术后瘢痕子宫再次妊娠分娩方式的选择.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1月1日至2011年10月31日我院收治的剖宫产术后瘢痕子宫再次足月妊娠93例的临床资料,分析瘢痕子宫足月分娩方式的选择.结果:93例孕妇中有38例行阴道试产,试产率为40.86%,试产成功率84.21% (32/38),再次剖宫产率65.59%(61/93),子宫破裂发生率1.08%(1/93).阴道分娩组的产后24小时出血量及新生儿体重明显低于剖宫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孕妇在年龄、孕周、新生儿窒息发生率、产褥病率方面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符合阴道分娩条件的剖宫产术后瘢痕子宫再次妊娠孕妇给予阴道试产机会是可行的.
作者:申恒春 刊期: 2013年第03期
宫颈癌是女性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发病率在女性恶性肿瘤中居第2位,在女性生殖道肿瘤中高居首位.人乳头瘤病毒(human papillomavirus,HPV)感染是宫颈癌及癌前病变——宫颈上皮内瘤变(cervical intraepithelial neoplasia,CIN)的必要条件.流行病学资料结合实验室的证据已经明确,在100%宫颈鳞状细胞癌和70%宫颈腺癌中均可检出HPV,高危型HPV病毒的持续感染将会导致宫颈癌的发生.
作者:钟茜;赵霞 刊期: 2013年第03期
手术分离宫腔粘连后再粘连发生率高.综合文献表明,临床上预防宫腔再粘连形成的方法主要采用机械扩张宫腔法:放置宫内节育器是常用的传统方法,但其有效性尚无大规模随机对照实验证明;球囊扩张法常用Foly球囊和三角球囊,其疗效确切;扩宫棒定期扩宫法及反复宫腔镜检查对致密粘连有效,但可行性尚存争议.其次,促子宫内膜再生修复法:术后辅以雌孕激素周期或雌激素连续疗法等,但重型宫腔粘连对雌激素的反应较差;新鲜羊膜覆盖球囊的方法等获得一定效果,疗效有待于进一步评估.还有采用透明质酸或医用几丁糖等构建支持屏障可有效预防宫腔再粘连形成.另外,抗感染及改善子宫肌层微循环等已受到重视,但需更多资料来证实.总之,临床上多采取综合方法来治疗宫腔再粘连,但各种治疗手段都有一定局限性.
作者:屈梦园 刊期: 2013年第03期
目的:探讨维生素C摄入水平与宫颈癌发病之间的关系.方法:检索1980年1月至2012年2月公开发表的有关维生素C摄入水平与宫颈癌关系的研究文献,使用Review Manager 4.2对符合纳入标准的文献按照不同指标进行定量合成分析.结果:①总纳入10篇文献共8066个病例,按各研究文献标准将摄入维生素C的含量分为4个等级(Q1、Q2、Q3、Q4),高于低含量Q1者视为维生素C摄入量较高.②以每日总摄入量为指标时,维生素C摄入量>Q1组和Q1组两组间比较,病例组和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每日总摄入量Q2、Q3、Q4进行亚组分析,Q2亚组尚不能认为病例与对照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Q3、Q4亚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以每日膳食摄入量为指标时,维生素C摄入量>Q1组和Q1组两组间比较,病例组和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每日膳食摄入量Q2、Q3、Q4进行亚组分析,病例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较高的维生素C摄入水平是宫颈癌发病的保护因素,且随着维生素C摄入水平的增高,宫颈癌发病风险逐渐降低.
作者:何丽娜;陈炜;王丽娜;黄莺莺;吴兰芳;刘萍;陈春林;钟梅;王薇 刊期: 2013年第03期
宫颈癌是目前妇科恶性肿瘤中病原学、流行病学已被解释的清楚的疾病.实验室数据、临床数据以及流行病学数据证明持续人乳头瘤病毒(HPV)感染是宫颈癌发病的基础.已知HPV有百余亚型,可能感染人类的有四十余种,其中HPV16、18、31、33、35、39、45、51、52、56、58、59、68、73、82共15种亚型被确认为高危型,这些高危病毒的持续感染可能导致宫颈癌.高危型HPV的致癌性已经被认定,同时流行病学数据显示HPV感染相当普遍.在普通已婚女性中阳性率约为5%~15%,而宫颈癌的发病率低发地区仅为10/10万,高发地区可能高于50/10万,因此仅是HPV感染不足以产生宫颈浸润癌这样的结果.
作者:郭红燕;游柯 刊期: 2013年第03期
目的:探讨宫腔镜电切术联合孕激素对早期子宫内膜癌患者保留生育功能治疗的疗效和可行性.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05年1月至2010年9月接受保留生育功能治疗的8例早期子宫内膜癌患者的临床资料.8例患者均给予宫腔镜下病灶及病灶下浅肌层电切,术后宫腔内放置左炔诺孕酮宫内节育器(LNG-IUD) 12个月.结果:在39个月的中位随访期间(11~77个月),1例术后5个月复发行子宫加双侧附件切除,随访期间未完全缓解;1例术后6个月子宫内膜增生,继续治疗后术后9个月完全缓解;其余6例均在术后3~6个月完全缓解.8例患者4例自然妊娠,其中1例流产,3例成功分娩.8例患者均无瘤存活.结论:在严格掌握适应证的前提下,对要求保留生育功能的早期子宫内膜癌患者行宫腔镜电切术联合孕激素治疗,在保留生育功能的同时其预后良好,是早期子宫内膜癌有益的治疗方案.
作者:李春梅;罗颖;毛邱娴;陈浩 刊期: 2013年第03期
1 诊断①妊娠合并甲状腺功能亢进性心脏病;②心功能Ⅳ级.2诊断依据患者孕32+5周,心慌气紧,不能平卧10+天,加重1天入院.孕18周产前检查首次发现血压升高(140/100 mmHg),未治疗.孕中晚期无皮肤瘙痒、胸闷、心慌、腹痛及阴道流血、流液等.10+天前,患者无明显诱因出现心慌、气紧、不能平卧,3天前到当地医院就诊发现血压162/110 mmHg,尿蛋白(++),考虑重度子痫前期.予硫酸镁解痉,地塞米松促胎肺成熟治疗2天.入院前1天,患者自觉心慌,气紧等不适加重,并伴有呼吸困难、咳嗽、氧饱和度下降.予毛花苷丙、呋塞米等处理,病情稍稳定后转入我院.入院查体:T 36.6℃ P 124/min,R 23/min,BP 158/96mmHg,身高156 cm,体重55 kg.
作者:胡淑玉 刊期: 2013年第03期
目的:探讨子宫肉瘤的临床病理特征、超声表现、诊治及预后,以期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40例子宫肉瘤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及诊治情况.结果:平均年龄58.6岁.40例中绝经后22例(55.0%);阴道不规则流血18例(45.0%);病理分型中子宫内膜间质肉瘤19例(47.5%).仅9例(27.3%,9/33)术前确诊为子宫肉瘤.超声下主要表现为子宫增大、肿块内部回声不均、界限不清、肿块周边或内部血流信号.均手术治疗并辅以化疗.总3年及5年生存率分别为65.0%和45.0%.是否绝经及不同临床分期患者的3年及5年生存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病理类型患者的5年生存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子宫肉瘤早期症状以阴道流血为主,但无特异性,术前诊断困难.超声下表现具有一定特异性,应受到重视.病理类型以子宫内膜间质肉瘤为多见.手术治疗为主,综合治疗是关键.绝经后、临床分期晚、恶性中胚叶混合瘤患者的预后差.
作者:高原;惠宁 刊期: 2013年第03期
目的:对比分析腹腔镜下与经腹保守性手术治疗卵巢肿瘤蒂扭转的效果.方法:2010年3月至2011年9月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急诊收治的卵巢肿瘤蒂扭转患者57例,分别接受腹腔镜下(26例)和经腹(31例)保守性手术治疗,对比观察两组术中、术后情况,并在术后1月、3月和6月随访其卵巢功能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术后并发症和术后随访卵巢功能下降比例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腹腔镜组术中出血量和住院时间显著少于经腹手术组(P<0.05).结论:对于有强烈保留生育功能要求的未婚未育和未成年卵巢肿瘤蒂扭转患者,腹腔镜下保留卵巢的保守性手术治疗不仅可行,还具有一定的优势.
作者:刘春城;龚时鹏 刊期: 2013年第03期
目的:探讨围生期肺血栓栓塞症(PTE)患者的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提高对围生期PTE的认识与警惕性.方法:对5例PTE患者的临床资料行回顾性分析.结果:5例PTE患者的临床表现主要为胸闷、胸痛、呼吸困难、心悸、心率加快、呼吸音低等,辅助检查主要为D-二聚体上升、低氧血症、肺段动脉栓塞等.经肝素、华法林等抗凝治疗后(1例同时行溶栓及下肢静脉滤器治疗),4例患者临床改善,1例患者死亡.结论:围生期PTE的临床症状、体征不典型,需结合医技检查进行早期诊断,而抗凝和溶栓治疗可提高患者生存率.
作者:林晶;陈宇清 刊期: 2013年第03期
宫颈癌是常见的妇科恶性肿瘤之一,其发生是一个由癌前病变逐步演变为癌的连续病理过程.宫颈上皮内瘤变(cervical intraepithelial neoplasia,CIN)为宫颈癌的癌前病变,CIN Ⅰ为轻度不典型增生,CINⅡ为中度不典型增生,CIN Ⅲ为重度不典型增生和原位癌.目前认为人乳头瘤病毒(human papilloma virus,HPV)感染是导致宫颈上皮内瘤变及宫颈癌的首要因素.有性活动的女性宫颈HPV感染非常常见,一般情况下仅引起良性的临床病变,80% ~ 90%为一过性感染,可以在两年内被免疫功能正常的机体自动清除.
作者:林小娟;赵霞 刊期: 2013年第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