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凯军
1病例报告例1,患者,28岁,因3年前孕7月胎死宫内在外院引产后胎盘残留清官2次.此后,月经量逐渐减少,1年后闭经.曾服雌、孕激素行人工周期治疗仍无月经来潮,故因闭经2年来我院就诊.
作者:刘珍;倪亚莉 刊期: 2002年第01期
目的:探讨孕妇空腹血糖与胎儿体重的相关性,防止巨大儿的发生.方法:对本院340例孕妇根据胎儿出生时体重分为5组,并以此分析各组胎儿体重与孕妇血糖之间的相关程度,血糖测定用葡萄糖氧化酶法.结果:各孕妇组,除第3与第4组血糖差别有非常显著意义(P<0.01)外,其他各组之间差别无显著意义(P>0.05),但血糖值与胎儿体重相关非常密切(γ=0.994),且胎儿体重与分娩方式的结局有关.结论:孕妇血糖值正常也可以产生巨大儿,为提高围产期质量,防止巨大儿的发生,建议对孕妇进行动态血糖分析,必要时进行糖耐量试验.
作者:唐火明;袁龙 刊期: 2002年第01期
目的:探讨重度妊高征终止妊娠的时机和方式对母儿的影响.方法:对35例重度妊高征进行了回顾性分析研究.观察新生儿的窒息率和死亡率.结果:产前子痫3例,产时子痫2例,产后子痫1例,先兆子痫30例.母亲全部存活.剖宫产率82.86%.新生儿的窒息率35.7%,围产儿死亡率12.5%.结论:治疗重度妊高征,适时终止妊娠是极重要的手段,终止妊娠的方式首选剖宫产.
作者:杨荣秀;程小尧;陈廉 刊期: 2002年第01期
目前对于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ICP)的发病原因尚不清楚,但根据流行病学调查发现的好发因素及动物和人体的实验研究,推断出如下一些学说.
作者:刘淑芸 刊期: 2002年第01期
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intrahepatic cholestasis of pregnancy,ICP)又称妊娠期特发性黄疸、妊娠瘙痒症或妊娠复发性黄疸.约占妊娠期黄疸的1/5.病因虽不甚清楚,但发病和雌激素密切相关,流行病学资料显示与种族遗传有关.过去认为对母婴无不良影响,但大量的临床资料表明该病的早产率、宫内窒息率、围生儿病死率高,已引起产科临床的关注.1883年Ahlfeld首次报道,1954年Suanbory和1955年Thorling分别提出本病的病理,并对其临床表现,生化改变和组织病理学进行了系统的描述,随后不少学者对ICP的流行病学及诊断学作了深入的研究.
作者:宋殿荣;刘映麟 刊期: 2002年第01期
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ICP)的临床特征是孕期出现皮肤瘙痒和黄疸症状.不少学者认为ICP发病与妊娠期雌激素水平增高有关,雌激素影响肝脏对胆红素及胆酸的代谢和排泄,引起母体高胆酸血症,导致孕妇全身瘙痒及黄疸,ICP的危害主要在胎儿,可引起早产、胎儿窘迫及胎儿的突然死亡,也有少数孕妇因凝血机能受影响以致产后出血.因此ICP的药物治疗目标是缓解瘙痒症状,降低血胆酸浓度,改善肝功能,从而降低因高胆酸血症所致的胎儿窘迫、死胎及预防产后出血发生.药物治疗应选对孕母、胎儿及新生儿均无不良影响者.
作者:吴秋萍 刊期: 2002年第01期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是一种特异性血管生长因子,在血管生发中发挥重要作用.胎盘部位有丰富的VEGF及其受体的表达,这对胎盘血管的发育和功能维持起重要作用,妊高征是一种以血管内皮损伤为发病中心环节的高血压综合征,近年来,国外有学者发现VEGF的异常表达与妊高征的发生密切相关.
作者:卢俊玲;胡章和;曹来英 刊期: 2002年第01期
目的:探讨p16和CyclinD1在内膜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法对12例正常子宫内膜、22例增生性子宫内膜及41例子宫内膜癌中p16和CyclinD1表达进行了研究.结果:在单纯加复合增生、不典型增生及子宫内膜癌中,p16表达呈下降趋势,内膜癌与正常内膜及增生性内膜有显著性差异(P<0.01,P<0.05);而CyclinD1表达呈上升趋势,增生性子宫内膜、子宫内膜癌与正常内膜有显著性差异(P<0.05,P<0.01).不典型增生与单纯加复合增生CyclinD1过表达有显著性差异(P<0.01).子宫内膜癌中,p16表达随细胞分化程度下降而降低,而CyclinD1则随分化程度下降而上升,二者呈负相关.结论:p16、CyclinD1异常参与子宫内膜癌的发生;p16低表达、CyclinD1过表达与内膜癌的恶性生物学行为有关;CyclinD1核过表达可能是一个早期分子事件.
作者:主改霞;梁睿;梁劲荃 刊期: 2002年第01期
问:双胎妊娠一胎死亡,该如何处理?答:妊娠12周以后,双胎妊娠出现1胎死亡的发生率国内报道为3.6%~8.9%,国外报道在0.5%~6.8%,常见于单绒毛膜双胎,单绒毛膜双胎一胎死亡发生率3倍于双绒毛膜双胎,双胎妊娠一胎死亡的原因有:①脐带病变(脐带打结、缠绕、脐带扭转、脐带帆状附着):②胎儿畸形;③双胎输血综合征(TTTS);④胎盘因素;⑤原因不明.
作者:漆洪波 刊期: 2002年第01期
目的:为减少药物流产后子宫出血量和时间,降低清宫率.方法:按随机对照前瞻性研究,设防治组98例,益母膏对照组40例,不加处理空白组30例,共观察药物流产妇女168例.结果:显效率:防治组24.5%,对照组5%,空白组10%;P<0.005.清宫率:防治组6.12%,对照组22.5%,P<0.01.子宫出血时间、出血量等比较,防治组均优于对照组.主要药效学试验表明:本口服液对早孕大鼠药物流产后子宫出血有明显的止血作用;对大鼠离体和在体子宫均有一定的收缩作用.对大鼠血清雌二醇和孕酮无明显影响.结论:宫复安口服液防治药物流产后子宫出血疗效确切.
作者:董岷;王辉(白乐);严春玲;肖芳桂;李碧华;郑萍 刊期: 2002年第01期
血清肝功能试验指标和胆汁酸的变化是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的重要表现和可靠的诊断依据,对病情评估、产科处理和围产儿预后的预测具有指导意义.
作者:董旻岳 刊期: 2002年第01期
目的:探讨中国成都地区人群中血管紧张素原(AGT)基因M235T分子变异与妊娠高血压综合征(PIH)的关系.方法:采用聚合酶链反应及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对60例PIH患者和60例正常孕妇进行AGT基因M235T基因型及T235等住基因检测.结果:①在该研究的群体中未发现AGT基因235TT型.②PIH患者AGT基因T235等位基因频率(0.46)与对照组(0.43)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5).结论:①AGT基因M235T分子变异与所研究人群PIH的发生无关.②AGT基因M235T基因型和等位基因频率在不同人种和不同群体间是有差异的.
作者:杨岚;熊庆;彭芝兰;周容;张林 刊期: 2002年第01期
目的:探讨产科子宫切除的发生率、指征、术式及分娩方式.方法:对28例作了子宫切除的孕产妇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产科子宫切除发生率的高低与产前保健预防、产时产后并发症的处治水平密切相关;必须严格掌握手术指征,适时实施手术;剖宫产子宫切除发生率高于阴道分娩子宫切除.结论:防治产科的严重并发症、降低剖宫产率可减少产科子宫切除的发生.
作者:刘志蓉 刊期: 2002年第01期
目的:探讨双胎之一宫内死亡的发生率、病因、诊断及处理方法.方法:对本院10年来发生的晚期双胎之一宫内死亡7例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晚期妊娠双胎之一宫内死亡的发生率为3.8%,常见原因为脐带异常、胎儿畸形、胎盘早剥等.7例中仅1例孕妇并发DIC,无孕产妇死亡;7例健存胎儿6例存活分娩,1例因胎盘早剥而死产.结论:妊娠晚期双胎之一宫内死亡临床上较罕见,故对双胎妊娠加强B超监护及孕期保健,有助于早期诊断此并发症;本症一旦发生,应在严密监测的基础上,适当延长存活儿的胎龄,以期母儿达到佳预后.
作者:曾菲;陈涤瑕 刊期: 2002年第01期
目的:探讨阴道液hCG的测定能否用于胎膜早破的临床诊断.方法:对73例晚期孕胎膜早破的孕妇和57例正常晚期孕妇,采集阴道液进行hCG定性和定量检测.结果:阴道液hCG定性检测诊断胎膜早破的敏感性为90.4%,特异性为93.0%,阳性预测值为94.3%,阴性预测值为88.3%.阴道液hCG定量检测(hCG>40 IU/L为界限值)诊断胎膜早破的敏感性为97.3%,特异性为94.7%,阳性预测值为95.9%,阴性预测值为96.4%.结论:阴道液hCG检测是胎膜早破的标志物而且简单、快速、可靠.
作者:汪炼;漆洪波;向世碧;颜萍 刊期: 2002年第01期
近年来人们对利用孕妇外周血作非侵入性产前诊断(因其材料简便易获)的研究越来越多.非侵入性产前诊断可用于诊断常见的染色体疾病,检测胎儿性别,甚至诊断单基因遗传病等.对孕妇外周血的研究主要包括三方面的内容:血清生化指标测定、胎儿有核红细胞(NRBC)的研究及胎儿DNA的研究等.
作者:骆建云;姚珍薇 刊期: 2002年第01期
患者,25岁.于1998年12月4日因宫内孕41周,左枕前位正常分娩-3235 g男性活婴.产时、产后顺利,于产后第七天无诱因突然左侧肢体麻木6小时.活动不灵便,伴头痛、恶心(未吐)并逐渐加重,意识不清3小时急诊入院.查体:体温36.6℃.脉搏80 min,血压14.6/10.6 kPa.中度昏迷状态.全身皮肤无黄染,眼睑无水肿,结膜无充血,双侧瞳孔固定,右侧瞳孔8 mm,左侧瞳孔2 mm,对光反射消失,口唇无发绀,颈软,无颈静脉怒张.双肺呼吸音粗,心律齐,各瓣膜听诊区无病理性杂音.
作者:辛丽红 刊期: 2002年第01期
目的:观察川芎对妊娠肝内胆汁淤积症患者的治疗及不良反应.方法:时128例妊娠肝内胆汁淤积症孕妇随机分为两组,川芎治疗组及对照组,各64例;观察治疗前后脐动脉血流S/D比值和阻力系数RI的表化、不良反应及妊娠结局.结果:予川芎治疗后,患者胎儿脐动脉S/D比值和阻力系数RI低于治疗前及对照组(P<0.01);分娩孕周延长、新生儿体重增加(P<0.05),且不增加产后出血及围产儿死亡率.主要不良反应为恶心、头痛、面色潮红等,占5%(16/64).结论:川芎作为对妊娠肝内胆汁淤积症的辅助用药,效果明显,且对母婴无明显副反应.
作者:徐明娟;沙金燕;李娟;费梅;韩清风 刊期: 2002年第01期
目的:观察α-干扰素栓对宫颈糜烂的疗效.方法:阴道给药,隔日1粒,6粒为1个疗程.于用药后1个月、2个月、3个月观察疗效.结果:总有效率达82.2%.结论:干扰素栓治疗宫颈糜烂简便、易行、疗效可靠.
作者:邓金兰;张复新;刘少玲;唐金凤 刊期: 2002年第01期
1病历摘要某孕妇,31岁,停经31+3周,皮肤瘙痒20天伴黄疸2天,于2001年10月13日入院.末次月经2001年3月5日,预产期2001年12月12日.停经1月余有早孕反应,孕4月感觉胎动至今.入院前20天出现全身皮肤瘙痒,并逐渐加重,在外院诊断为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ICP),给予肝胺、丹参静脉滴注治疗4天,症状无明显好转,近2天出现皮肤巩膜黄染,但无消化道症状,精神、食欲均正常.1天前在我院门诊查血甘胆酸>4000μg/dl(正常值<300μg/d1),以ICP收入院.病期无明显厌油、乏力等不适.平时月经145~6/25~26,量中,无痛经史.20岁首婚,30岁再婚,G4P1,1992年1月顺产1男婴,现生长良好,2001年1月流产1次.否认家族中有遗传病及传染病病史.
作者:邵勇 刊期: 2002年第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