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高旗;李焰;张纲;谭颖徽
目的 比较体外培养的牙龈卟啉单胞菌在不同细菌密度的浮游状态及生物膜状态时对甲硝唑的敏感性变化.初步探讨细菌密度在牙龈卟啉单胞菌生物膜抗药机制中的作用.方法 采用微量液体稀释法,测定甲硝唑对牙龈卟啉单胞菌106CFU·mL-1和109 CFU·mL-1菌悬液(与生物膜细菌密度相同)的低抑菌浓度(MIC)和低杀菌浓度(MBC);在96孔板中形成牙龈卟啉单胞菌生物膜,分别测定甲硝唑对完整生物膜及生物膜悬液的MIC和MBC.结果 甲硝唑对106 CFU·mL-1菌悬液的MIC和MBC分别为0.063、0.125 mg·L-1;对109CFU·mL-1菌悬液的MIC和MBC分别为25、50 mg·L-1;对完整生物膜的MIC为25 mg·L-1,MBC>125 mg·L-1;对生物膜悬液的MIC和MBC分别为25、125 mg·L-1.结论 甲硝唑对牙龈卟啉单胞菌的抑菌作用受细菌密度影响,细菌密度越高,对甲硝唑的抗性越大;细菌密度在牙龈卟啉单胞菌生物膜对甲硝唑的抗药机制中起到重要作用,但生物膜中胞外基质及生物膜的完整性对生物膜抗药性仍具有重要作用.
作者:段丁瑜;王爽;张利平;赵蕾;徐屹 刊期: 2011年第06期
目的 应用腺病毒为载体的单纯疱疹病毒胸苷激酶(ADV-TK)/更昔洛韦(GCV)系统联合光动力疗法对口腔恶性肿瘤复发患者进行治疗,探讨此法治疗口腔恶性肿瘤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10名口腔不同部位的恶性肿瘤复发患者,用光敏剂——血卟啉衍生物(HPD)静脉给药,选择相应激光输出功率定时照射,以ADV-TK基因行瘤体及周边注射,经GCV静脉输入治疗后,通过影像学及瘤体血流动力学分析进行临床疗效评估.结果 经联合法治疗后,患者肿瘤明显缩小(甚至完全消失),瘤体内血流量降低,影像结果对比改变明显,治疗效果理想.结论 将ADV-TK/GCV系统联合光动力治疗口腔恶性肿瘤具有显著的抗肿瘤效应,具备副作用轻微、临床安全性高的特点,为系统性治疗相关肿瘤提供了一种安全可靠的治疗手段.
作者:陈世璋;张燕升;范忠;李维弟;郭莹;王潇;陈剑飞;李宁 刊期: 2011年第06期
目的 通过观察少突胶质细胞系基因-髓鞘碱性蛋白(Golli-MBP)在口腔扁平苔藓(OLP)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的表达,探索OLP的发病机制.方法 采用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20例充血糜烂型、16例光滑型OLP患者,以及19例对照组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分别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法和Western blot法检测3组研究对象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Golli-MBP mRNA和蛋白的表达.结果 充血糜烂型和光滑型OLP患者中Golli-MBP mRNA和蛋白的表达水平均高于对照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但充血糜烂型和光滑型OLP患者组间表达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Golli-MBP在OLP的发病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作者:曾婿;许隽永;范媛 刊期: 2011年第06期
目的 研究碳离子注入对义齿基托树脂表面性能的影响.方法 制备20个热固化型义齿基托树脂试件,并随机分成实验组(进行碳离子注入)和对照组(不做任何处理),每组10个试件.分别进行纳米硬度、润湿性和耐磨性的检测,实验组和对照组任取1个试件进行表面化学结构的红外光谱分析.结果 实验组和对照组试件表面纳米硬度值、接触角、质量损失量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红外光谱分析显示实验组试件表面有羟基的生成.结论 碳离子注入有明显改善义齿基托树脂相关性能的作用.
作者:吴峻岭;李琦;朱婷;郭岩 刊期: 2011年第06期
目的 研究牙槽骨垂直牵张成骨后,移动骨段一步颊向移位较大距离对牵张成骨的早期影响.方法 自行研制双向牵张器.杂种犬8只,拔除双侧下颌前磨牙1个月后,骨切开放置牵张器,间歇7d后以每天1mm的速度牵张,垂直牵张高度为6mm.垂直牵张完成后,每只犬的随机一侧作为实验侧,于牵张结束后第2天一步将移动骨段颊向移位3 mm,另一侧作为对照侧不改变移动骨段的颊向位置.7d后处死动物并行墨汁灌注,进行临床检查,双能X线检查牵张区骨密度,组织学检查及图像分析血管面积比率.结果 实验动物均能很好地耐受实验操作,实验侧移动骨段在垂直牵张后可较容易地颊向移位3mm,实验侧与对照侧牵张区内都有新生骨组织生成.双能X线检查显示:实验侧与对照侧的平均骨密度无统计学差异.组织学检查显示:实验侧与对照侧有平行于牵张方向的血管生成,未见明显的血管破坏,图像分析血管面积比率无统计学差异.结论 在一定范围内,牙槽骨垂直牵张后移动骨段一步颊向移位可对牵张区新生骨组织塑形,避免轴向移位.这种操作并没有明显破坏其早期的血管生成及成骨潜能.
作者:孙明;律娜;黄代营;陈松龄;颜雨春;张令达 刊期: 2011年第06期
目的 对口腔朗格汉斯细胞组织细胞增生症(LCH)病例进行临床病理回顾性研究及多种免疫表型检测,观察该类疾病的临床病理特征,并对其诊断、鉴别诊断等进行探讨.方法 选择原病理诊断为LCH的29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分析其临床病理特点;采用链亲和素-生物素-过氧化物酶(SP)法和Elivison二步法检测S-100蛋白、CD1a、CD83及Ki-67在LCH中的表达情况,观察其免疫组织化学结果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29例LCH中有5例S-100蛋白、CD1a检测为阴性,排除LCH诊断.在24例LCH中,男性15例,女性9例;患者中位年龄为7.50岁;14例发生于下颌骨,5例发生于上颌骨,5例发生于上下颌骨;按照Bartnick分类,Ⅰ类9例,Ⅱ类13例,Ⅲ类2例;S-100蛋白、CD1a均为阳性表达;颌面部单发骨病损与侵及软组织的颌面部病损相比,Ki-67阳性率较低,而CD83阳性率较高.结论 S-100蛋白、CD1a对于LCH的诊断具有重要意义.颌面部单发的骨LCH可能具有较低的增殖活性,并处于较高的成熟状态;侵及软组织的颌面部LCH可能具有较高的增殖活性,并处于较低的成熟状态.
作者:赵业;郑亚鸽;张丽慧;姚甜;吴兰雁 刊期: 2011年第06期
目的 研究钴铬(Co-Cr)合金在烤瓷过程中发生的固态相变对其金瓷匹配性的影响.方法 失蜡法铸造Co-Cr、镍铬(Ni-Cr)合金的片状试件各9个,尺寸为25 mm×3 mm×0.5mm,其中6个用于测定金瓷结合强度(三点弯曲法),3个去瓷后进行X射线衍射(XRD)分析.铸造2种合金的棒状试件各1个,测定合金的热膨胀系数,并记录冷却曲线.结果 Ni-Cr、Co-Cr合金的金瓷结合强度分别为(49.1 ±3.40)、(40.9±2.02) MPa,二者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Ni-Cr合金与Co-Cr合金在20~500℃的平均热膨胀系数分别为13.9×10-6、13.8×10-6·K-1.XRD结果显示,Ni-Cr合金的主要相为奥氏体,Co-Cr合金由fcc相、hcp相及少量σ相组成.结论 烤瓷冷却过程中,钴铬合金中的fcc相向hcp相的转变以及σ相的析出导致合金线收缩速度出现突变,降低了金瓷匹配性.
作者:吴芝凯;许胜;李宁 刊期: 2011年第06期
目的 评估TTB机械比色训练系统应用于本科生口腔修复色彩学教学的效果.方法 使用TTB机械比色训练系统中Linearguide Training Box项目对中国医科大学口腔医学院12名未进入临床实习的本科生进行VITA 3D-Master比色系统模拟训练,应用Toothguide Trainer项目对比色训练后本科生、口腔修复教研室研究生及具有5年以下工作经验的在职医生进行测试,记录测试成绩、操作时间及单项色彩因素选择正确率,计算各组受试者比色效率,采用SPSS 13.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经TTB机械比色训练系统培训后的本科生比色效率为64.03±18.82,高于训练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训练后的本科生使用TTB测试的比色效率优于研究生及在职医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训练后的本科生对单项色彩因素选择明度、饱和度、色相正确率分别为64.64%、88.57%、87.70%.结论 TTB机械比色训练系统应用于口腔修复色彩学教学能有效提高本科生色彩识别能力;经比色训练后的本科生对明度因素的识别相对较差.
作者:耿奉雪;殷家悦 刊期: 2011年第06期
目的 研究青少年错(牙合)畸形患者正畸后前伸及侧方(牙合)接触特征.方法 选择16例经正畸治疗获得正常牙列形态的青少年错(牙合)畸形患者作为病例组,17名性别、年龄与病例组匹配的正常(牙合)健康人作为对照组,使用T-ScanⅡ咬合分析系统记录2组受试者前伸(牙合)及侧方(牙合)运动,并比较2组的(牙合)分离时间.结果 病例组前伸及侧方(牙合)干扰发生率较高,(牙合)干扰点多位于第二恒磨牙.病例组左侧方(牙合)分离时间、右侧方(牙合)分离时间及前伸(牙合)分离时间分别为(1.504±0.681)、(1.532±0.913)、(1.358:±0.791)s,对照组左侧方(牙合)分离时间、右侧方(牙合)分离时间及前伸(牙合)分离时间分别为(0.470±0.059)、(0.483±0.045)、(0.482±0.047)s.病例组左侧方(牙合)分离时间、右侧方(牙合)分离时间及前伸(牙合)分离时间均比对照组显著延长(P<0.01).结论 与正常(牙合)健康人相比,青少年错(牙合)畸形患者正畸后前伸及侧方运动(牙合)分离时间显著延长.
作者:安薇薇;王邦康;白玉兴 刊期: 2011年第06期
断根进入上颌窦是临床上拔牙常见并发症之一.本文报道了对4例拔牙过程中断根误入上颌窦的患者采用鼻内窥镜在局部麻醉下经下鼻道开窗成功取出断根,手术操作时间短,创伤小.
作者:吴平凡;郭凌燕;陈林林 刊期: 2011年第06期
目的 检测在体外培养的人正常口腔黏膜及口腔扁平苔藓(OLP)黏膜成纤维细胞中加入不同浓度的人白细胞介素-1β(IL-1β)和地塞米松(DEX)后,对成纤维细胞分泌和表达角质细胞生长因子(KGF)的影响.方法 将IL-1β和DEX配制成3个浓度梯度,分别加入到体外培养的人正常口腔黏膜和OLP黏膜成纤维细胞中,收集培养72 h后各组细胞上清液,应用酶联免疫吸附剂测定(ELISA)技术检测每组细胞上清液中KGF蛋白浓度的变化.提取各组细胞RNA,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法检测KGF mRNA表达量的变化.结果 ELISA及PCR结果显示:加入IL-1β的正常口腔黏膜及OLP黏膜成纤维细胞培养上清液中,KGF蛋白浓度较自身对照组均升高,同时KGF mRNA表达量较对照组有较明显的上升趋势.正常口腔黏膜及OLP黏膜成纤维细胞加DEX的上清液中,KGF蛋白浓度较自身对照组均降低,KGFmRNA表达量较对照组则有降低的趋势.结论 IL-1β对正常口腔黏膜成纤维细胞及OLP黏膜成纤维细胞分泌及表达KGF有促进作用;而DEX对正常口腔黏膜成纤维细胞及OLP黏膜成纤维细胞分泌和表达KGF有抑制作用.
作者:潘燕;戚向敏;尹萌 刊期: 2011年第06期
目的 比较青年人可复性关节盘前移位者和无颞下颌关节症状者的颞下颌关节音,探讨其关节音频谱图的特征和临床诊断价值.方法 运用BioJVA颞下颌关节振动分析仪记录21例可复性关节盘前移位患者与26例正常青年人节律性大开闭口运动中双侧颞下颌关节音;以临床诊断为标准,计算关节振动总能量,诊断可复性关节盘移位的灵敏度和特异性.结果 病例组两侧颞下颌关节的振动总能量、频率小于300 Hz的振动能量、频率大于300 Hz的振动能量、频率大于300 Hz的振动能量与频率小于300 Hz的振动能量之比、峰振幅、峰频率、中间频率均明显大于对照组(P<0.05);病变关节随着关节盘移位程度的增加,各项关节振动参数也随之增加,振动总能量明显增加(P<0.05);关节振动总能量对关节盘前移位的诊断灵敏度和特异性分别为0.86和0.85.结论 可复性关节盘前移位患者关节音振动的各参数明显高于正常人,不同病变阶段的关节音也不同.
作者:黄卓珊;林雪峰;李雪铃 刊期: 2011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白色假丝酵母菌毒力因子与随机扩增多态性DNA(RAPD)电泳条带之间的关系,构建多元回归模型.方法 采用体外法对92株白色假丝酵母菌的细胞外磷脂酶活性、分泌性蛋白酶活性、芽管生成率、对口腔黏膜细胞的黏附力进行检测;并通过RAPD方法进行扩增,电泳后分析扩增条带.对上述毒力因子和电泳条带进行多元回归分析.结果 白色假丝酵母菌的细胞外磷脂酶活性与RAPD扩增后350、450、650和1 300 bp 4个条带明显相关(P<0.05);分泌性蛋白酶活性与350、1 200 bp 2个条带明显相关(P<0.05);芽管生成率与400、550 bp 2个条带明显相关(P<0.05).结论 白色假丝酵母菌RAPD部分电泳条带与部分毒力因子的强弱有关,其所含基因信息可能参与该菌毒力因子的调节.
作者:刘奇;武有聪;袁有华;白丽;牛坤 刊期: 2011年第06期
颗粒链球菌属是兼性厌氧、触酶阴性的革兰阳性球菌,口腔微生物组研究发现颗粒链球菌属是人口腔的优势菌,可引起牙周病、牙髓炎等机会感染.本文重点介绍颗粒链球菌属的新研究进展.
作者:曹阳佩 刊期: 2011年第06期
目的 建立大鼠牙周膜牵张成骨牙齿移动模型,探讨牙周膜牵张成骨过程中血管形成与骨形成的关系.方法 将48只大鼠随机分成实验组和正畸对照组,所有动物拔除上颌右侧第一磨牙,正畸对照组按传统方法建立模型,对实验组上颌右侧第二磨牙近中牙槽骨实施减阻措施后安装牵张装置,分别在牵张开始后第0、3、5、10、20、30天每组随机处死4只动物,进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和骨钙素(OC)随时间的表达变化.结果 实验组VEGF阳性信号主要表达于血管内皮细胞、成纤维细胞、成骨细胞、破骨细胞以及骨细胞;VEGF的阳性表达在加力后逐渐增强,张力侧和压力侧分别在第10天和第5天达到峰值.OC阳性信号主要出现在牙周膜细胞外基质及成骨细胞中;张力侧与压力侧均在第10天达到峰值.正畸对照组VEGF和OC表达与实验组相似,但表达强度较低.结论 VEGF和OC参与了牙周膜牵张成骨牙齿快速移动过程中的牙周组织改建,具有重要意义.牙周膜牵张成骨中血管形成早于骨形成或二者同时发生.
作者:张延晓;周洪;王晓荣 刊期: 2011年第06期
目的 研究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单克隆抗体MAb225对放射所致舌癌细胞DNA损伤修复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方法 应用单细胞凝胶电泳的方法检测MAb225对舌鳞癌细胞Tca8113放射后DNA双链断裂所致的尾矩,半定量逆转录多聚酶链反应和Western blot检测MAb225对DNA蛋白激酶Ku70、Ku80表达的影响.结果 MAb225作用后的细胞单细胞凝胶电泳的彗星尾矩明显高于未处理细胞(P<0.05),并能显著抑制DNA蛋白激酶Ku70、Ku80的表达.结论 MAb225通过抑制DNA蛋白激酶Ku70、Ku80的表达影响了DNA双链断裂的修复能力.
作者:王明国;王中和 刊期: 2011年第06期
目的 通过对临床早期舌体鳞癌患者的回顾研究,探讨预防性颈淋巴结清扫和严密观察2种治疗方式的合理应用.方法 收集132例cN0早期舌体鳞癌病例,根据颈部处理方案分为颈清组(71例)和观察组(61例),统计分析临床、病理和随访资料.结果 颈清组和观察组的3年生存率分别为87.3%、83.4%.颈清组T1、T2病例的3年生存率分别为89.3%、83.3%,观察组T1、T2病例的3年生存率分别为89.6%和58.3%.T2以3.0 cm为界,观察组T2b生存曲线较T2a下降趋势明显.低分化病例的生存曲线较高分化和中分化显著下降.结论 T1期的cN0舌体鳞癌颈部可严密观察;小于3.0 cm的T2病例仍可采用严密观察,如果病理分化差可考虑预防性颈淋巴结清扫;大于3.0 cm的T2病例应采用预防性颈淋巴结清扫.
作者:李思毅;胡永杰;张陈平;孙坚;竺涵光 刊期: 2011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下颌骨骨缺损愈合过程中,下牙槽神经缺失对血肿期骨痂中肿瘤坏死因子-α (TNF-α)、白细胞介素-1 (IL-1)和白细胞介素-6 (IL-6)表达的影响.方法 50只中国大白兔随机分作对照组和实验组,分别建立单纯下颌骨骨缺损和失下牙槽神经下颌骨骨缺损动物模型,于术后1、2、3、5和7d获取骨痂冰冻保存,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骨痂中TNF-α、IL-1和IL-6蛋白表达,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TNF-α mRNA的表达.结果 骨缺损后1d,实验组骨痂中TNF-α、IL-1和IL-6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分别为对照组的75.1%、68.3%、72.7%(P<0.05);骨缺损后2d,实验组IL-1明显低于对照组,为对照组的75.5%,而TNF-α则高于对照组;骨缺损后3~7 d,TNF-α、IL-1和IL-6均呈下降趋势,2组之间无明显差异.在各时间点,实验组TNF-α mRNA表达皆低于对照组.结论 在下颌骨骨缺损愈合初期,下牙槽神经缺失使神经介质分泌减少,导致局部炎症反应降低或延迟,对骨痂的正常愈合产生负面影响.
作者:马高旗;李焰;张纲;谭颖徽 刊期: 2011年第06期
掌跖角化-牙周破坏综合征是一种罕见的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疾病,以重度牙周组织破坏和掌跖角化为特征,常导致乳恒牙的早期脱落.本文对1例掌跖角化-牙周破坏综合征进行报道.
作者:陈远娇;丁一;刘敏川 刊期: 2011年第06期
口腔软组织美学已越来越受重视.龈乳头形态是影响口腔软组织美观的重要因素之一.龈乳头高度的丧失导致黑三角的形成.在前牙区,黑三角不仅带来功能性问题,也影响发音和美观.国内外学者对影响龈乳头高度的因素进行了一系列研究,包括患者年龄,牙龈生物型,以及牙冠外形、接触点-牙槽嵴顶距离、牙间距、根间分离角、龈外展隙形态等形态学因素.临床医生必须了解评估龈乳头高度的参数才能准确地判断治疗效果及实现龈乳头的再生.
作者:束蓉;钱洁蕾 刊期: 2011年第0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