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人牙周膜细胞群多向分化潜能的实验研究

刘娟;赵红宇;轩东英;谢宝仪;章锦才

关键词:人牙周膜细胞群, 分化潜能, 矿化, 诱导
摘要:目的 研究体外培养的人牙周膜细胞群(hPDLP)向成骨和成脂方向分化的潜能,为牙周组织工程提供可靠的种子细胞来源.方法 组织块法分离培养人牙周膜细胞群,流式细胞术检测间充质干细胞标记CD146和STRO-1的表达;利用茜素红、油红O染色、免疫组化以及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等检测hPDLP的多向分化标志.结果 第1代hPDLP的CD146和STRO-1阳性率分别是27.20%±3.98%和4.23%±4.08%;经矿化诱导可以形成矿化结节,有钙盐沉积;经成脂诱导可见特异性脂滴形成,特异性转录因子过氧化物酶体激活物增生受体2(PPARγ2)和脂蛋白脂酶(LPL)表达上调.第8代hPDLP相对第1代的矿化能力没有差异,但成脂方向分化潜能减弱.结论 体外培养的hPDLP具有向成骨和成脂样细胞分化潜能,第1~3代细胞群明显具有牙周膜干细胞的多向分化潜能优势.
华西口腔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机械力作用下人牙周膜细胞Osterix mRNA和蛋白的表达

    目的 研究在机械力作用下人牙周膜细胞Osterix(Osx) mRNA和蛋白的表达变化,探讨Osx与正畸牙周组织骨改建的关系.方法 组织块法培养人牙周膜细胞,采用离心加力装置对细胞分别加载1、2、4、6、8、12h的机械力.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Western blot及细胞免疫荧光化学技术分别检测不同时间点Osx mRNA和蛋白的表达变化及其细胞定位.结果 在正常人牙周膜细胞中,Osx mRNA表达微弱,蛋白未见表达;在机械力加载4h后,Osx mRNA表达开始明显增强(P<0.01),蛋白呈现弱表达(P<0.05);加载8 h时,Osx mRNA和蛋白表达显著增强(P<0.01);持续增加至加力12h.同时,加力4h后,少量细胞的胞质内开始呈现微弱的绿色荧光;12h后,阳性表达主要集中在胞核内.结论 机械力可诱导人牙周膜细胞Osx表达增强及活化.Osx可能参与了细胞内生物力学信号的转导,从而可能在正畸牙周组织的骨改建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作者:赵艳红;李洪发;王春玲;郑朝;付雅丽;魏福兰 刊期: 2010年第02期

  • 人牙周膜细胞群多向分化潜能的实验研究

    目的 研究体外培养的人牙周膜细胞群(hPDLP)向成骨和成脂方向分化的潜能,为牙周组织工程提供可靠的种子细胞来源.方法 组织块法分离培养人牙周膜细胞群,流式细胞术检测间充质干细胞标记CD146和STRO-1的表达;利用茜素红、油红O染色、免疫组化以及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等检测hPDLP的多向分化标志.结果 第1代hPDLP的CD146和STRO-1阳性率分别是27.20%±3.98%和4.23%±4.08%;经矿化诱导可以形成矿化结节,有钙盐沉积;经成脂诱导可见特异性脂滴形成,特异性转录因子过氧化物酶体激活物增生受体2(PPARγ2)和脂蛋白脂酶(LPL)表达上调.第8代hPDLP相对第1代的矿化能力没有差异,但成脂方向分化潜能减弱.结论 体外培养的hPDLP具有向成骨和成脂样细胞分化潜能,第1~3代细胞群明显具有牙周膜干细胞的多向分化潜能优势.

    作者:刘娟;赵红宇;轩东英;谢宝仪;章锦才 刊期: 2010年第02期

  • 13~23岁下颌第二前磨牙单根管锥度的初步研究

    目的 探讨青少年下颌第二前磨牙单根管的初始锥度.方法 收集牙体完整的13~23岁单根管离体下颌第二前磨牙23颗,采用显微CT对标本从根尖向冠方进行断层扫描,将每个根管平均分为3段,通过3ddoctor软件测量根管的近远中向管径及颊舌向管径,计算这3个水平段颊舌向和近远中向根管锥度.结果 根管近远中向锥度由根冠至根尖分别为0.06、0.08、0.07,颊舌向锥度由根冠至根尖分别为0.32、0.21、0.25.颊舌向3段锥度之间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近远中向3段锥度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13~23岁单根管下颌第二前磨牙根管颊舌向锥度变化明显,小的锥度在根中1/3.近远中向锥度较颊舌向小,但根管上下差别不大.

    作者:潘莉;章润贞;李颂 刊期: 2010年第02期

  • 涎腺导管癌临床及病理学特点的研究

    目的 探讨涎腺导管癌(SDC)临床及病理学特点,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依据.方法 对昆明医学院附属口腔医院2001年3月-2009年2月收治的8例SDC患者进行临床资料回顾分析,并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SDC组织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细胞角蛋白(CK)、巨囊性病液体蛋白(GCDFP)-15、雄激素受体(AR)、癌基因C-erBb-2的表达情况.结果 SDC好发于腮腺,术前多有面瘫表现,复发3例.计算机断层扫描示界限不清,可伴有类结晶形成.VEGF、CK、GCDFP-15及C-erBb-2均呈阳性表达,多数病例AR呈阳性表达.结论 SDC是一类恶性程度很高的涎腺肿瘤,类似乳腺导管癌.GCDFP-15、AR及C-erBb-2对SDC的病理学诊断有较重要的参考价值.

    作者:王卫红;王春艳;边莉;夏斌;胡瑶瑶;许彪 刊期: 2010年第02期

  • 下颌第三磨牙拔除术后疼痛的临床分析及预防

    目的 研究下颌阻生第三磨牙拔除术后疼痛的相关因素,探索其预防和控制方法.方法 第一阶段选择450例下颌阻生第三磨牙拔除患者(第1组),分析术后疼痛的相关因素,建立预先判断牙齿拔除难度的评估模式,在此基础上制定术后疼痛的临床干预模式.第二阶段另外选择450例下颌阻生第三磨牙拔除患者(第2组),术前判断拔牙难度和引起疼痛的危险因素,并实施术后疼痛的临床干预模式(有选择性和针对性地给予术前用药或牙槽窝局部用药),观察治疗效果.结果 2组患者的年龄、性别、拔牙难度、拔牙时间等相关因素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拔牙难度和拔牙时间是与术后疼痛相关为紧密的因素,手术后期疼痛还与局部感染因素(牙齿龋坏)以及女性月经周期相关.实施临床干预模式后,第2组患者的术后疼痛程度、重度疼痛发生率和止痛药服用量均明显低于第1组.结论 拔除下颌阻生第三磨牙时,实施基于术前拔牙难度判断的围手术期药物的合理控制,可以实现术后疼痛的个体化预防,减轻或避免术后疼痛,有助于避免过量或不当使用药物.

    作者:周宏志;胡开进 刊期: 2010年第02期

  • 类骨质羟磷灰石和自体骨修复兔下颌骨临界性骨缺损的研究

    目的 探讨类骨质羟磷灰石(SBR)的生物相容性,并探讨该替代材料和自体骨混合修复骨缺损的生物学特性.方法 选用新西兰大白兔,在实验动物双侧下颌骨内侧形成10 mm×10 mm×2mm大小的临界性缺损,左侧骨缺损按照1:1比例植入sBR和自体骨,右侧骨缺损内分别植入自体骨或缺如,术后2、4、8周取标本,进行大体标本、X线、组织学和Masson新三色染色法的形态学分析.结果 生物替代物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与自体骨混合能有效地促进骨缺损的修复愈合.骨髓细胞很容易在该材料表面黏附,自体骨的加入更有利于新骨长入材料的孔隙中,分化增殖,形成骨基质,并钙化成熟.结论 SBR是一种良好的骨替代材料,自体骨的加入更有利于早期成骨和替代材料的自我改建的完成.

    作者:张卫群;王宜人;巢永烈 刊期: 2010年第02期

  • 3种黏固剂与根管牙本质粘接界面的扫描电镜观察

    目的 通过观察黏固剂与根管牙本质的粘接界面,比较各种黏固剂的粘接性能.方法 将15颗牙分成3组,分别用Rely X luting、Panavia F、Paracore 5 mL粘接纤维桩,实验牙纵剖后,置于扫描电镜下观察纤维桩冠1/3、中1/3及根尖1/3处牙本质黏固剂界面,并分别测量混合层厚度.结果 1组牙本质黏固剂界面未发现明显混合层,2组与3组可发现明显混合层,且3组可发现树脂突及粘接性侧枝.从根尖方向冠方,1组粘接界面裂隙逐渐缩小,而2组与3组混合层逐渐增厚.结论 全酸蚀树脂黏固剂与牙本质结合紧密,粘接性能较树脂改良型玻璃离子黏固剂、自酸蚀树脂黏固剂优越.

    作者:陈蕾;雷慧云;徐国富;梁霄鹏;李继佳 刊期: 2010年第02期

  • 中国口腔医学大事年表(二)

    作者:付天星;文平;吴婷 刊期: 2010年第02期

  • 人涎腺腺样囊性癌相关同源异型盒基因差异表达的研究

    目的 研究人涎腺腺样囊性癌及正常腺体中同源异型盒基因的表达差异,认识该基因与涎腺腺样囊性癌发生发展的关系.方法 设立6组严格配对的腺样囊性癌,癌旁腺体标本及2组腺样囊性癌细胞株/癌旁腺体标本,采用定制的含232条人类同源异型盒基因探针的Oligo芯片进行分析,归纳2组间差异基因信息.荧光实时定量PCR技术检测高度可疑的涎腺腺样囊性癌相关基因在不同样本中的mRNA表达水平,统计学分析找出明显异常表达的同源异型盒基因.结果 组织样本出现上调的同源异型盒基因67条,下调基因54条;细胞样本中出现上调的同源异型盒基因12条,下调基因15条;同时出现在组织及细胞样本中的上调基因1条(TGIF);下调基因7条,出现频数较高的为EVX1、PITX1.荧光实时定量PCR检测显示TGIF、EVX1在ACC-M与正常腺体组织的表达量有统计学差异.结论 同源异型盒基因作为细胞正常增殖和分化的关键基因,可能与涎腺腺样囊性癌形成过程密切相关.

    作者:夏辉;李龙江;韩波;潘剑;高宁 刊期: 2010年第02期

  • 基于CT数据的三维配准技术在正畸中的应用

    介绍目前医学三维图像配准技术的发展与临床需求,重点从口腔医学尤其是从口腔正畸学角度说明三维图像特征性标志点配准技术的临床应用价值,通过临床研究分类阐述配准技术在探索正畸作用机制和评价正畸治疗效果中的作用.通过治疗前后的CT数据配准,评价正畸治疗后牙齿的移动形式,牙槽骨的改建状况,以及软组织的适应性改变.三维配准技术为研究正畸的作用机制和治疗效果提供了一种可靠的研究手段,对于促进口腔医学临床三维评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作者:刘东旭;刘洪;吕涛 刊期: 2010年第02期

  • 安氏Ⅱ类一家系分析

    安氏Ⅱ类在临床上较常见,但关于安氏Ⅱ类家系的报道较为少见.四川大学华西口腔医院正畸科发现1例安氏Ⅱ类一家系(7例患者),并对其进行家系调查和系谱分析.

    作者:张晓歌;杨帆;陈琳;陈嵩;陈扬熙 刊期: 2010年第02期

  • 雌激素受体基因多态性与慢性牙周炎相关性研究

    目的 探讨雌激素受体基因多态性与陕西地区慢性牙周炎易感性的关联.方法 收集陕西地区109例慢性牙周炎患者和99例牙周健康对照组的颊黏膜拭子,用Chelex-100方法提取全基因组DNA,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技术检测雌激素α和β受体基因型分布.结果 慢性牙周炎组与正常对照组在ER-α受体Xba Ⅰ基因型分布上有统计学差异,慢性牙周炎组XX型基因频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尤其在女性患者中此差异显著,男性患者中未见不同;ER-β受体Rsa Ⅰ和Alu Ⅰ基因型在患者组与对照组中分布未见差异.结论 慢性牙周炎易感性与雌激素Xba Ⅰ基因型分布相关,汉族女性群体中ER-α受体XX基因型可能为慢性牙周炎的易感因子.

    作者:张璇;龙铟;李红燕;李晓娟;丁寅 刊期: 2010年第02期

  • 牙髓卟啉单胞菌内毒素诱导成骨细胞表达炎症因子的信号通路研究

    目的 检测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ERK)1/2和p38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抑制剂对牙髓卟啉单胞菌内毒素(LPS)诱导成骨细胞白细胞介素(IL)-1β mRNA和IL-6 mRNA的影响,探讨根尖周病变牙槽骨吸收的可能病理机制.方法 成骨细胞MG-63经PD98059和SB203580预处理1 h后,加入牙髓卟啉单胞菌LPS作用6 h,应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IL-1β mRNA和IL-6 mRNA的表达水平.结果 PD98059预处理后,牙髓卟啉单胞菌LPS诱导MG-63表达IL-1β mRNA的水平下降.SB203580预处理后,牙髓卟啉单胞菌LPS诱导MG-63表达IL-1β mRNA和IL-6 mRNA水平均下降.结论 牙髓卟啉单胞菌LPS诱导MG-63细胞表达IL-1β mRNA依赖ERK1/2和p38MAPK信号转导通路,表达IL-6 mRNA依赖p38MAPK信号转导通路.

    作者:杨谛;仇丽鸿;李任;李子木;李琛 刊期: 2010年第02期

  • 不同质量分数乙二胺四乙酸糊剂对根管壁不同区域玷污层的去除效果评价

    目的 研究不同质量分数乙二胺四乙酸(EDTA)糊剂去除根管壁玷污层的效果以及对根管壁的腐蚀作用.方法 选择60颗离体单根管牙,用逐步后退法预备根管,预备后随机分成6组,采用不同质量分数的EDTA糊剂对根管进行处理,分别为5%、10%、15%、17%和20%EDTA糊剂,另设生理盐水组作为对照.处理时先将EDTA糊剂输送进根管内,作用3 min后以5.25%次氯酸钠溶液冲洗,次氯酸钠溶液用量为5 mL.处理后将牙根沿颊舌向纵向劈开,用扫描电镜观察根管壁不同部位玷污层的去除效果和牙本质的腐蚀状况,分别进行评分.结果 随着EDTA糊剂质量分数的增加,对根冠1/3、根中1/3玷污层的去除效果明显增加.15%EDTA糊剂可以有效地去除根冠1/3和根中1/3的玷污层,根尖1/3去除效果稍差;对根管壁无明显的腐蚀破坏现象.17%和20%的EDTA糊剂对玷污层的去除效果明显,但对根管壁的结构造成了一定的腐蚀破坏.结论 经不同质量分数的EDTA糊剂处理,根管壁玷污层的去除效果不同;质量分数大于17%的EDTA糊剂会对根管壁造成腐蚀.

    作者:张朝良;高姗姗;李燕 刊期: 2010年第02期

  • 压接技术对蜡熔模边缘适合性影响的实验研究

    目的 探讨压接作用在蜡熔模制作时对蜡熔模边缘适合性的影响.方法 制作模拟后牙全冠外形的标准代型及圆管,然后分别采用压接法(实验组)和滴蜡法(对照组)各制作12个蜡熔模,测量蜡熔模制作完成尚未脱离代型、脱离代型0.5 h、脱离代型24 h后蜡熔模与代型的垂直边缘缝隙和水平边缘缝隙,计算完全边缘缝隙.结果 蜡熔模在制作完成尚未脱离代型时,实验组与对照组的完全边缘缝隙之间有统计学差异(P<0.05).放置0.5 h与放置24 h相比较,实验组、对照组蜡熔模的完全边缘缝隙均有统计学差异(P<0.01).结论 压接技术可提高蜡熔模的边缘适合性,蜡熔模的放置时间会影响蜡熔模的边缘适合性.

    作者:丁伟山;黄爱玲;胡以俊;杜朝霞;王铎 刊期: 2010年第02期

  • 牙槽突裂植骨术后植入骨的定位分析

    目的 应用牙CT对牙槽突裂植骨术后的骨桥位置进行定位分析.方法 选取18名单侧完全性牙槽突裂患者,在牙槽突裂植骨术后3个月对植骨部位进行牙三维CT扫描,将牙槽突裂隙分割后对植入骨进行定位.结果 牙槽突裂植骨术后,近远中向上骨桥的数量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唇腭向上唇侧的骨桥数多于腭侧骨桥数(P<0.001);垂直向上,植入骨的骨桥主要存在于裂隙侧中切牙的根中和根尖1/3,而鼻底及近牙槽嵴项的骨桥数量较少(P<0.05).结论 牙槽突裂植骨术后骨桥的位置主要位于裂隙侧中切牙的根中和根尖1/3处,且唇侧的骨量明显多于腭侧的骨量.

    作者:吴军;王国民 刊期: 2010年第02期

  • 1例唇腭裂术后心前区疼痛患者的心理护理

    1例18岁女性唇腭裂患者于术后出现心前区疼痛,在排除了器质性疾病后,诊断为心理问题的躯体化表现,运用心理咨询相关理论及技术进行临床治疗及心理护理后,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作者:熊茂婧;龚彩霞;周小容 刊期: 2010年第02期

  • 成人正畸患者龈下菌斑中牙龈卟啉单胞菌的变化

    目的 研究成人正畸患者在固定矫治器戴入后,其牙周临床指标和龈下茵斑中牙龈卟啉单胞菌(P.gingivalis)的早期变化.方法 选择成人正畸患者11例,分别在矫治器戴入前,戴入后第1、3个月检查牙周临床指标(包括菌斑指数、龈沟出血指数、探诊深度和附着丧失),同时采集龈下菌斑样本,利用荧光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检测样本中P.gingivalis和总细菌的数量,计算出P.gingivalis的检出率和构成比.分析牙周临床指标和P.gingivalis的检出率、构成比在不同观察时点的变化情况.结果 菌斑指数、龈沟出血指数在矫治器戴入后均比戴入前明显升高(P<0.05).探诊深度在矫治器戴入1个月后升高(P<0.05),3个月后下降至基线水平.试验中未发现有探诊深度大于2 mm的患者,也未发现有附着丧失的患者.在3次检测中,P.gingivalis检出率均为45.5%,而P.gingivalis构成比的变化也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固定矫治器戴入早期可引发成人正畸患者口内局部菌斑堆积,菌群中P.gingivalis增殖,出现轻度牙龈炎.

    作者:陆卉;周慧敏;宋晓波;孙境庐;刘红彦 刊期: 2010年第02期

  • 超声冲洗对感染根管内毒素的灭活及清除作用

    目的 探讨超声冲洗对感染根管内毒素的灭活及清除作用.方法 选择因严重慢性根尖周炎拔除的具有双根管的离体上颌前磨牙10颗,常规开髓,用改良双敞法预备根管,将3%过氧化氢溶液30 μL注入根管,行超声振荡,每根管振荡2 min,分别于根管预备后和超声振荡后取样,测量内毒素活性.另外在临床患者中选择患有慢性根尖周炎的双根管上颌前磨牙10颗,采用相同的方法进行根管预备,预备后以无菌蒸馏水为介质进行超声冲洗,每根管均冲洗2 min,分别于根管预备前、根管预备后和超声冲洗2 min后根管取样,测量内毒素活性.内毒素活性的测定采用动态浊度法鲎试验,并对超声处理前后根管内毒素活性的差异进行分析.结果 离体牙超声振荡前,根管内毒素的活性平均为4.069 EU·mL~(-1),超声振荡后为16.410 EU·mL~(-1),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超声振荡后内毒素活性明显升高.临床样本中,根管预备前、根管预备后和超声冲洗后根管内毒素的平均活性分别为44.860、4.099、0.116 EU·mL~(-1),根管预备前与根管预备后内毒素活性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根管预备后内毒素活性明显下降;根管预备后与超声冲洗后内毒素活性的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1),超声冲洗后内毒素活性明显下降.结论 在模拟临床操作的条件下,采用口腔科超声根管治疗仪进行超声冲洗可以明显增强根管冲洗液清除感染根管内毒素的作用,但不能增强根管冲洗液灭活感染根管内毒素的作用.

    作者:刘桂香;王青;窦慧芹 刊期: 2010年第02期

  • 4种不同类型颌间牵引对颞下颌关节应力分布影响的三维有限元研究

    目的 分析4种不同类型的颌间牵引(颌间Ⅱ类长牵、颌间Ⅱ类短牵、颌间Ⅲ类长牵、颌间Ⅲ类短牵)情况下髁突和关节盘的应力分布和位移变化.方法 采用螺旋CT扫描,Mimics、Ansys多种软件相结合的方法,建立包括颢下颌关节(TMJ)和上下颌骨及牙列的MBT直丝弓矫治器的左侧颅面骨三维有限元模型,模拟临床4种颌间牵引对该三维有限元模型进行分析.结果 获得了4种颌间牵引情况下髁突和关节盘的应力分布和位移变化.工况一和二作用下髁突的应力分布规律相似,即髁突前斜面为压应力集中区,后斜面则主要为拉应力.工况三和四作用下髁突应力分布规律也很相似,髁突前斜面主要存在拉应力,后斜面则主要存在压应力.工况一和二作用下髁突的位移总体是向前向下移动,同时顺时针旋转;工况三和四作用下髁突的位移总体是向后向上移动,并逆时针旋转.结论 颌间Ⅱ类长牵和短牵及Ⅲ类长牵和短牵应力分布规律相似,相同力值牵引时短牵的力量柔和.颌间Ⅱ类牵引总体位移向前下,髁突发生顺时针旋转;Ⅲ类牵引时总体位移向后上,髁突发生逆时针旋转.

    作者:胡敏;相亚宁;李洪;郭克峰;王芳 刊期: 2010年第02期

华西口腔医学杂志

华西口腔医学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四川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