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口腔癌细胞诱导的淋巴管内皮细胞基因表达谱的变化

张壮;张松涛;韩波;夏辉;潘剑

关键词:口腔癌, 淋巴管内皮细胞, 淋巴道转移, 基因芯片
摘要:目的 探讨在口腔癌细胞影响下淋巴管内皮细胞分子表型的变化.方法 利用体外共培养模型,将淋巴管内皮细胞与口腔癌细胞进行共培养,模拟肿瘤中淋巴管内皮细胞的变化.应用Affymetrix U133 Plus 2.0基因芯片对肿瘤组织中淋巴管内皮细胞(TLEC)与淋巴管内皮细胞(LEC)基因表达的差异进行了检测和比较.并对功能相似的表达差异基因进行分类.结果 差异基因表达谱共发现了677个基因表达差异在1倍以上,其中在TLEC中表达上调的基因有384条,下调的基因有293条.这些基因与细胞黏附、凋亡、运动、发育及血管生成有关.同时这些基因还参与细胞的信号传导、免疫应答、细胞代谢等过程.结论 LEC与TLEC在分子水平是有差别的.以此为基础,可以针对淋巴管内皮细胞进行靶向阻断,达到治疗口腔癌淋巴道转移的目的 .
华西口腔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年轻恒牙外伤后的牙髓处理

    牙齿外伤包括牙体硬组织损伤、牙髓组织损伤和牙周组织损伤.牙髓组织损伤可存在于牙齿折断、牙齿移位和牙齿全脱臼.外伤后,牙髓组织的转归可分为牙髓存活、髓腔钙化、牙髓坏死.7~15岁是儿童恒牙外伤的高发年龄,此时其牙齿尚处于生长发育中,牙外伤的治疗和预后远比成人复杂.本文针对年轻恒牙的特点,提出外伤后牙髓损伤判断和处置的对策.

    作者:秦满 刊期: 2009年第03期

  • 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对牙周膜细胞表皮生长因子受体基因表达的影响

    目的 研究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对人牙周膜细胞(PDLC)表达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的影响,探讨bFGF在牙周组织分化再生中的意义.方法 体外原代培养人PDLC,有限稀释法形成单细胞克隆,用外源性bFGF刺激单细胞克隆,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克隆细胞内EGFR基因表达的变化.结果 bFGF促进人PDLC内EGFR mRNA的合成,并且随着质量浓度的增加促进作用增强.结论 bFGF对EGFR的促进作用很可能是牙周炎损伤修复过程中一个重要的调节因素,为牙周组织分化再生提供部分理论基础.

    作者:陈莹;林崇韬;高颖 刊期: 2009年第03期

  • 纳米硅涂层对钛瓷结合强度的影响

    目的 探讨纯钛表面纳米硅涂层改性对钛瓷结合强度的影响.方法 将16个纯钛试件(25mm×3mm×0.5mm)平均分为2组,A组用溶胶-凝胶法在表面形成钠米硅涂层,B组不作处理.在试件中份烧结Vita Titankeramik瓷粉,测试钛瓷间的三点弯曲结合强度;对钛瓷结合界面和分离界面进行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对钛瓷结合界面进行X射线能谱分析;并用X射线衍射分析仪分析涂层结构.结果 A组钛瓷结合界面的硅元素明显增加,钛瓷结合强度为(37.768±0.777)MPa,明显大于B组的结合强度(29.483±1.007)MPa,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扫描电子显微镜显示A组钛瓷分离界面瓷残留较多.结论 纳米硅涂层可明显提高钛瓷结合强度.

    作者:周淑;王瑜;章非敏;光寒冰 刊期: 2009年第03期

  • 牙科锥形束CT评价上颌前牙唇面形态对转矩的影响

    目的 研究上颌前牙的唇面形态及牙冠牙根成角关系对转矩的影响,为临床治疗中调整牙齿的转矩提供参考.方法 选择206颗离体上颌前牙为研究对象,其中中切牙77颗、侧切牙68颗、尖牙61颗.利用牙科锥形束CT将全部牙齿进行扫描,在CTI具软件下进行影像的三维重建并提取全部牙的正中矢状切面图像,利用Auto CAD软件测量图像,分别测量牙冠唇面4个不同高度的切线与牙冠长轴所成的角度,以及牙冠长轴与牙根长轴所成的角度(冠根角).结果 当托槽高度为3.5~5.0mm时,其高度每变化0.5 mm,上颌中切牙转矩变化约为1.5°,上颌侧切牙和尖牙的转矩变化约为20°上颌中切牙、侧切牙、尖牙冠根角的均数分别为0.88°、3.87°、-3.30°.结论 牙体形态的生物学变化从多方面影响矫治后牙齿的转矩角.

    作者:胡湘权;孔卫东;蔡斌;陈敏莹 刊期: 2009年第03期

  • 3种减数方案矫治双颌前突高角病例的临床研究

    目的 比较3种减数方案矫治双颌前突高角病例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14~25岁安氏Ⅰ类高角的双颌前突患者共30例为研究对象,分为3组,每组10例.Ⅰ组拔除4颗第一前磨牙;Ⅱ组拔除上颌2颗第一前磨牙及下颌2颗第一磨牙;Ⅲ组拔除上颌2颗第一前磨牙及下颌2颗第一磨牙,并在上颌2颗第一磨牙的近中分别种植2枚微型种植体.使用直丝弓矫治技术进行矫治.对3组患者治疗前后的头颅侧位X线片进行头影测量分析,并对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1)硬组织方面,矫治后Ⅱ、Ⅲ组的前面高、后面高与前面高之比、前下面高、眶耳平面与下颌平面交角、前颅底平面与下颌平面交角、ODI值的变化与Ⅰ组相比,其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2)软组织、牙齿及牙槽方面,矫治后Ⅱ、Ⅲ组的颏厚度、下唇凸度、颏唇沟深度、LL-E、L1-NB、L1/NB、U1/L1、L7-MP的变化与Ⅰ组相比,其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3)所有患者均得到完善的正畸治疗,矫治后后牙咬合关系良好,前牙覆<牙,合覆盖正常,软组织侧貌协调.结论 1)拔除下颌第一磨牙可使下颌平面角变小,前面高及前下面高降低,下颌切牙后缩明显,相应的软组织改变较好;2)上颌附加使用微型种植体支抗更有利于上颌切牙内收和继发的软组织改善;3)矫治高角双颌前突患者时,拔除第一磨牙并使用微型种植体支抗可有效改善患者的面部外型轮廓.

    作者:代佳音;张苗苗;孙苗;倪辉 刊期: 2009年第03期

  • 兔VX2舌鳞癌移植瘤模型3种建立方法的比较

    目的 采用3种不同移植瘤方法建立稳定的兔VX2舌鳞癌移植瘤模型,并对这3种方法建立的模型的生物学特性进行比较.方法 将72只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成3组,每组24只,分别用瘤组织块植入法、改良瘤细胞悬液注入法及瘤细胞悬液注入法植于兔舌侧缘中1/3黏膜下,建立兔舌鳞癌的移植瘤模型.观察和比较3种方法所建立的模型的肿瘤生长状况、成瘤率和自发转移发生率.结果 瘤组织块植入组、改良瘤细胞悬液注入组、瘤细胞悬液注入组的成瘤率分别为83.3%、91.7%、33.3%,局部淋巴结转移率分别为71.4%、100.0%、37.5%,肺转移率分别为35.7%、81.3%、0;3种方法建立的兔VX2舌鳞癌移植瘤模型的组织学形态均符合中分化鳞状细胞癌特征.结论 3种方法建立的移植瘤模型均较接近人舌鳞癌自然生长过程.其中,改良瘤细胞悬液注入法建立的动物模型,因成瘤率高、转移率高、同期瘤体大小差异较小,更适合于舌鳞癌研究.

    作者:田军;廖贵清;刘海潮;李传真;李清;王敬旭;杜日昌;张同韩 刊期: 2009年第03期

  • 牵张力作用下甲状旁腺激素相关蛋白对人成骨样细胞增殖的影响

    目的 研究牵张力作用下甲状旁腺激素相关蛋白(PTHrP)对人成骨样细胞增殖的影响.方法 建立体外培养细胞牵张力施力模型.利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法检测PTHrP mRNA的表达及12%牵张应变作用下PTHrP(1 nmol/L)对MG-63细胞c-fos mRNA表达的影响.检测不同浓度PTHrP(0、0.01、0.1、1 nmol/L)及12%牵张应变联合作用12 h后对细胞增殖活性的影响.结果 不同牵张力对PTHrP mRNA表达影响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12%牵张应变组作用的影响为显著.牵张力联合PTHrP刺激下培养较PTHrP或牵张力的单独效应具有更强的促MG-63增殖作用.牵张力联合PTHrP作用较牵张力的单独效应具有更强的增加MG-63细胞c-fos mRNA表达的作用.结论 牵张力可显著影响人成骨样细胞PTHrP mRNA的表达水平.PTHrP在牵张力环境下较牵张力的单独效应具有更强的促MG-63增殖作用.在牵张力环境下PTHrP可能通过c-fos信号传导途径影响成骨细胞增殖.

    作者:黄生高;钟孝欢;王会欣;王明朗 刊期: 2009年第03期

  • 小鼠树突状细胞经脂多糖诱导成熟前后超微结构的适应性变化

    目的 研究树突状细胞成熟前后细胞超微结构的一系列适应性变化.方法 经粒-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白细胞介素-4(IL-4)诱导小鼠骨髓单个核细胞分化为未成熟树突状细胞,倒置相差显微镜下观察细胞形态,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表面标志.再经脂多糖(LPS)诱导48 h成熟,经透射电镜观察诱导成熟前后树突状细胞超微结构并加以比较分析.结果 树突状细胞经LPS刺激成熟后,其细胞表面树枝状突起明显减少,细胞内器持续增多,同时细胞核直径增大.结论 树突状细胞表面突起的分布状态,可能决定了抗原呈递能力的大小,同时也是细胞功能潜力及状态的一种潜在标尺.

    作者:骆德平;李勇;李代庆;季平;王涛;邱丽华;刘平 刊期: 2009年第03期

  • 四川地区人离体上颌恒中切牙及其唇面发育沟的形态学观测

    目的 观察四川地区人上颌恒中切牙发育沟的表面结构特征,以指导固定修复体的仿真制作.方法 采用一定纳入标准选择58颗四川地区人离体上颌恒中切牙,测量其解剖牙冠长度、宽度,近远中发育沟长度、宽度,以及近远中发育沟两边界之夹角.结果 四川地区人上颌恒中切牙的解剖牙冠冠长和冠宽分别为(11.9±1.3)mm和(8.7±0.8)mm,发育沟长和沟宽分别为(5.7±0.9)mm和(2.1±0.5)mm,近远中发育沟长度和宽度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冠长与发育沟长的比值为2.1,冠宽与发育沟宽的比值为4.2.近中发育沟两边界之夹角为23°±4.7°,远中发育沟两边界之夹角为23°±5.7°.结论 四川地区人上颌恒中切牙解剖牙冠的长、宽平均值与中国人的平均值接近;冠长与发育沟长之比、冠宽与发育沟宽之比恒定,发育沟所成角度的大小较确定;其数值为固定修复体的仿真制作提供了参考.

    作者:廖文;李建华;姚洋;张茹;郑力维;唐小华;于海洋 刊期: 2009年第03期

  • 动脉蒂植入自体游离移植骨再血管化的实验研究

    目的 研究动脉蒂植入非血管化自体骨后移植骨血管再生的情况.方法 将36只大白兔双侧桡骨部分截断,剥离骨膜,分别植入双侧咬肌区,其中一侧将远端结扎的颌外动脉蒂植入游离桡骨骨髓腔作为实验侧,另一侧单纯移植作为对照侧.术后3 d、1周、2周、3周、4周、6周处死动物取材,通过组织学检查、血管墨汁灌注、CD34免疫组化染色检测移植骨微血管密度(MVD),观察移植骨的再血管化情况.结果 实验侧术后3 d,对照侧术后2周移植骨出现再血管化.术后3 d、1周、2周、3周、4周,实验侧移植骨的再血管化程度高于对照侧;术后4周,实验侧再血管化程度达到高峰.结论 动脉蒂植入非血管化自体骨的方法具有促进移植骨血管生成的作用.

    作者:项钊;姚瑶;王娅;华成舸;张富贵;唐休发 刊期: 2009年第03期

  • MgO和TiO2烧结助剂对凝胶注模成型氧化锆增韧氧化铝陶瓷性能的影响

    目的 探讨加入氧化锆增韧氧化铝(ZTA)基体粉体质量分数5%的烧结助剂对凝胶注模成型工艺制备牙科ZTA纳米复合陶瓷烧结性能和力学性能的影响.方法 将微米氧化铝和纳米氧化锆按质量比4:1配置体积分数为55%的浆料,同时加入基体粉体质量分数5%的烧结助剂MgO、TiO2,按二者比例的不同分0、1、2、3、4号组.各组凝胶注模成型后,分别在1150、1200、1300、1400、1450、1500、1600 ℃下保温2 h,冷却后取出抛光,测其三点抗弯强度、线收缩率、相对密度,扫描电镜观察其断面形态.结果 添加1%MgO和4%TiO2结助剂组(1号组)具有高的抗弯强度,1600℃保温2 h后达(401.78±19.50)MPa,高于0号组(380.64±44.50)MPa.MgO含量为基体粉体质量分数2%及以上时,对烧结致密后陶瓷的抗弯强度起降低作用,均比0号组低.MgO含量高于2%及以上,含烧结助剂各组相对密度升高的速率没有明显的区别.烧结温度高于1200℃后各组均出现明显的收缩,且含烧结助剂组均高于O号组.结论 含1%MgO和4%TiO2烧结助剂的ZTA纳米复合陶瓷具有佳的力学性能.MgO含量为基体粉体质量分数2%及以上时,对ZTA纳米复合陶瓷相对密度速率的提高没有明显的作用,且对ZTA纳米复合陶瓷的力学性能起降低作用.

    作者:王思钱;王薇;杜若茜;张大风;刘传通;麻健丰 刊期: 2009年第03期

  • 计算机辅助的牙槽骨密度定量测量系统准确性和灵敏度的研究

    目的 建立计算机辅助的牙槽骨密度定量测量系统,并通过样本测试检验系统的测量准确性及灵敏度,实现对牙槽骨中羟磷灰石(HP)含量的估测.方法 在X线骨密度测量法基础上利用定位投照的直接数字化牙片,以铝梯为参照校正投照条件差异导致的影像灰度误差,辅以计算机技术建立牙槽骨密度定量测量系统.用该系统测量HP含量不同的19个样本的平均灰度值,根据已知的铝梯灰度和厚度推算这些灰度值对应的等效铝厚度和校正灰度.建立等效铝厚度、校正灰度与HP含量之间的一元线性回归方程,将等效铝厚度、校正灰度回代入方程计算出估测的HP含量;与HP的实际含量相比,计算估测的偏误率.随机选择2个样本重复测量10次,计算牙槽骨密度定量测量系统的测量误差范围,结合回归方程,计算该系统检测HP含量变化的灵敏度.结果 等效铝厚度、校正灰度与HP含量之间有明显相关性;当测得的等效铝厚度大于0.67mm或校正灰度大于41个灰阶时,对HP含量估测的偏误率在5%以下.用等效铝厚度进行估测时,HP含量的变化大于0.17mg/mm2即可被有效检出;用校正灰度进行估测时,HP含量的变化大于0.18 mg/mm2即可被有效检出.结论 本研究牙槽骨密度定量测量系统的准确性和灵敏度能够满足临床和科研的需要,可用于对牙槽骨密度的横向比较和纵向观察,有较广阔的应用空间.

    作者:郑旭;林久祥 刊期: 2009年第03期

  • 根管治疗中根尖片使用的临床分析

    目的 了解专科医生、全科医生、实习医生在根管治疗中使用根尖片的现状,分析根充质量与根尖片使用的关系.方法 以在四川大学华西口腔医院门诊完成根管治疗的患者的患牙为调查对象,根据治疗医生的不同将调查对象分为专科医生组、全科医生组和实习医生组,对调查对象的根尖片应用情况进行问卷调查,并对术后根充片进行根充质量评价.采用卡方检验分析3组医生的根尖片使用频率,秩和检验分析根充质量与根尖片使用的关系.结果 412例患者571颗牙的根管治疗中,专科医生组、全科医生组和实习医生组的术前片使用率分别为95.3%、89.5%和92.1%,初尖片使用率为5.2%、1.1%和5.8%,主尖片使用率为94.8%、72.1%和97.4%,根充片使用率为97.9%、76.3%和95.3%.3组初尖片、主尖片、根充片使用率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根充质量合格病例和不合格病例的根尖片使用张数分别为(3.14±0.639)和(2.84±0.736)张,二者之间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专科医生和实习医生较全科医生更加规范使用根尖片.根尖片的使用频率与根充质量有关,规范化使用根尖片有利于提高根管治疗的质量.

    作者:高萍;郑广宁;李继遥 刊期: 2009年第03期

  • 壳聚糖缓释膜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目的 探索壳聚糖膜的制备及该膜的缓释、降解性能,并研究该膜对成骨细胞的毒性作用.方法 以溶胀度为评价指标,设计正交实验,确定制备壳聚糖膜的佳参数.检测该膜对牛血清白蛋白的释放率及膜在溶菌酶作用下的降解率.使用噻唑蓝(MTT)法检测该膜对成骨细胞的毒性.结果 当稀醋酸浓度为1%、壳聚糖浓度为2mg/mL、三聚磷酸钠浓度为6%、交联时间为1 h时,膜的溶胀度小.该膜8 d时释放率达33.13%,4周内可降解36.73%.该膜对胎鼠成骨细胞的毒性作用为O级或1级.结论 用佳参数制备的膜具有良好的缓释能力、可降解性,对胎鼠成骨细胞无毒性.

    作者:季娟娟;丁仲鹃;杨雪莲 刊期: 2009年第03期

  • 亚甲基四氢叶酸还原酶基因在小鼠胚胎腭突间充质细胞中沉默效应的研究

    目的 构建亚甲基四氢叶酸还原酶(MTHFR)特异性小干扰RNA(siRNA)真核表达载体,体外观察其对MTHFR基因的沉默作用.方法 采用基因克隆技术,将合成的特异性MTHFR RNA干扰寡核苷酸序列插入真核表达载体PsiRNA-Hh1neo_G2,构建MTHFR siRNA真核表达载体.应用核转染技术将PsiRNA-MTHFR重组质粒分别导入原代培养的小鼠胚胎腭突间充质(MEPM)细胞.48 h和5 d后用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eal-Time PCR)和Western blot技术检测MEPM细胞内MTHFR mRNA及蛋白水平的表达情况.结果 成功构建PsiRNA-MTHFR真核表达载体.经检测48 h和5 d后转染PsiRNA-MTHFR的MEPM细胞MTHFR mRNA及蛋白表达均显著下调.结论 构建的RNA干扰真核表达载体能明显干扰MTHFR mRNA及蛋白的表达,为进一步研究MTHFR的功能以及其调控胚胎腭突融合的机制奠定基础.

    作者:肖文林;石冰;王;郑谦;黄磊 刊期: 2009年第03期

  • 5-溴脱氧尿嘧啶核苷标记实验性牙移动大鼠血管内皮祖细胞的研究

    目的 探讨5-溴脱氧尿嘧啶核苷(BrdU)标记大鼠外周血血管内皮祖细胞(EPCs)的佳标记时间与剂量.方法 建立实验性牙移动大鼠模型,密度梯度离心分离大鼠外周血EPCs并体外培养;免疫细胞化学、荧光化学鉴定细胞表面抗原;终浓度分别为5、10、15μmol/L的BrdU标记EPCs,并于标记后12、24、48、72、96 h检测各组BrdU的标记率,筛选BrdU的佳标记计量和时间.结果 所培养细胞CD34、CD133呈阳性表达,且DiI-ac-LDL、FITC-UEA-1呈双荧光阳性;终浓度为10 μmol/L的BrdU标记细胞72 h后标记率达(66.8±2.9)%,与5 μmol/L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15 μmol/L组相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浓度BrdU对细胞均无毒性影响.结论 成功分离、培养了实验性牙移动大鼠外周血EPCs;终浓度为10 μmol/L的BrdU标记EPCs72 h后可获得较高标记率.本实验可为研究EPCs的趋化、分化机制奠定基础.

    作者:刘超;苗雷英;孙新华;刘金钟 刊期: 2009年第03期

  • 牙周可疑致病菌代谢组学鉴定的初步研究

    目的 分析比较牙周可疑致病菌的核磁共振代谢图谱,探讨用代谢组学方法快速鉴定口腔细菌的可能性.方法 分别在BHI液体培养基中接种相同密度的牙龈卟啉单胞菌、中间普氏菌和具核梭杆菌,采用比浊法绘制生长曲线.取3种细菌生长稳定期的培养液进行核磁共振氢谱(1H-NMR)测定,用主成分分析法进行数据分析.结果 主成分分析显示3组数据各自有较为集中的类聚关系,可以区分这3种细菌.结论 代谢组学是一种具有良好应用前景的口腔细菌分类鉴定方法.

    作者:鲁维希;吴亚菲;肖丽英;李明云;郭强;熊萍;贾向明;肖晓蓉;朱吵;龚其美;李伟 刊期: 2009年第03期

  • 口腔癌细胞诱导的淋巴管内皮细胞基因表达谱的变化

    目的 探讨在口腔癌细胞影响下淋巴管内皮细胞分子表型的变化.方法 利用体外共培养模型,将淋巴管内皮细胞与口腔癌细胞进行共培养,模拟肿瘤中淋巴管内皮细胞的变化.应用Affymetrix U133 Plus 2.0基因芯片对肿瘤组织中淋巴管内皮细胞(TLEC)与淋巴管内皮细胞(LEC)基因表达的差异进行了检测和比较.并对功能相似的表达差异基因进行分类.结果 差异基因表达谱共发现了677个基因表达差异在1倍以上,其中在TLEC中表达上调的基因有384条,下调的基因有293条.这些基因与细胞黏附、凋亡、运动、发育及血管生成有关.同时这些基因还参与细胞的信号传导、免疫应答、细胞代谢等过程.结论 LEC与TLEC在分子水平是有差别的.以此为基础,可以针对淋巴管内皮细胞进行靶向阻断,达到治疗口腔癌淋巴道转移的目的 .

    作者:张壮;张松涛;韩波;夏辉;潘剑 刊期: 2009年第03期

  • 大学新生口腔健康状况调查

    目的 调查大学新生口腔健康状况以指导大学生口腔预防保健.方法 采取世界卫生组织口腔健康调查方法并参考全国口腔流行病学调查方案,对北京大学6 575名新生的口腔健康状况进行检查,检查项目包括龋病、牙龈炎、错<牙,合畸形和阻生牙.结果 6 575名大学新生的龋病、牙龈炎、错<牙,合畸形和阻生牙患病率分别为35.47%、60.87%、19.70%和24.62%.统计分析表明,男生和女生的龋病、牙龈炎、错<牙,合畸形和阻生牙患病率之间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131.94,P<0.001;χ2=216.85,P<0.001;χ2=14.54,P<0.01;χ2=23.56,P<0.001);研究生和本科生的龋病、牙龈炎和阻生牙患病率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4.62,P<0.05;χ2=129.56,P<0.001;χ2=178.05,P<0.001),错<牙,合畸形患病率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61,P0.05).结论 大学新生口腔健康状况不佳,需要加强对大学生的口腔预防与保健宣传教育.

    作者:李良忠;张宏印;关雪琳;郝南 刊期: 2009年第03期

  • 深覆(牙合)矫治过程中平面导板升高咬合垂直

    目的 研究平面导板辅助固定矫治器治疗重度深覆(牙合)患者的早期,平面导板戴入后患者的颞肌前束(TA)和咬肌(MM)在静息状态下的肌电活动变化,探讨平面导板戴用过程中咬合垂直距离的佳升高距离.方法 选择重度深覆(牙合)患者36例,随机分为D、D+2和D+4共3个试验组,戴入平面导板后的咬合升高距离分别为息止(牙合)间隙、息止(牙合)间隙加2 mm、息止(牙合)间隙加4 mm.另外选择34例个别正常(牙合)个体作为对照组.利用肌电仪分析试验组患者治疗前和戴入平面导板2周后TA、MM在静息状态下的肌电活动变化,并与对照组作比较.结果 治疗前,试验组的肌电值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平面导板戴用2周后,所有试验组患者TA、MM的肌电值较治疗前均明显降低(P<0.05);D+2和D+4组的降低幅度明显大于D组,而D+2和D+4组的降低幅度则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平面导板戴入后,咬合垂直距离升高幅度超过息止(牙合)间隙,对重度深覆(牙合)患者咀嚼肌的功能恢复较为有利.

    作者:徐建光;王旭霞;任旭升;张君;李娜 刊期: 2009年第03期

华西口腔医学杂志

华西口腔医学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四川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