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急、慢性根尖周炎患牙根管内内毒素水平的分析测定

胡涛;谭红;徐玉栋

关键词:根尖周炎, 内毒素, 细菌
摘要:目的比较急、慢性根尖周炎患牙根管内的内毒素水平并探讨内毒素与患牙尖周瘘管的关系.方法选择急性根尖周炎、慢性根尖周炎根尖暗影直径<2 mm、根尖暗影直径>2 mm有瘘道和无瘘道的患牙各10例,采用产色基质鲎试剂法检测根管内内毒素含量.结果慢性根尖周炎根尖暗影<2 mm的患牙,根管内内毒素水平明显低于急性根尖周炎及慢性根尖周炎根尖暗影>2 mm(有或无瘘道)的患牙,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内毒素可能与尖周炎临床症状及根尖骨吸收程度密切相关.
华西口腔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Notch信号分子于小鼠牙髓干细胞样细胞表达的研究

    目的研究Notch基因在小鼠牙髓干细胞样细胞表达.方法采用酶消化培养法获得小鼠的单个牙髓细胞悬液,调整细胞密度为1×10 4个/孔细胞,干细胞培养液培养14 d,挑选细胞克隆扩增,提取细胞的总RNA, 反转录聚合酶联反应(RT-PCR)检测Notch基因的表达.结果小鼠牙髓细胞呈集落状生长,克隆形成率约为1.6 ~2.5个/10 4细胞,所形成的集落细胞结合紧密,细胞胞体小、胞核大,RT-PCR结果显示Notch的mRNA在牙髓干细胞样细胞中有表达.结论培养的集落状生长的小鼠牙髓细胞具有干细胞增殖快的特性,Notch基因于牙髓干细胞中表达,表明Notch信号参与了牙髓干细胞样细胞的早期分化的调控过程.

    作者:陆群;吴补领;王冀姝;韩骅;周学东 刊期: 2004年第01期

  • 改良Bite plate平导与固定正畸联合矫治重度深覆(牙合)

    深覆(牙合)是一种常见的错(牙合)畸形,尤其常见于安氏II类错(牙合)畸形中.该类错(牙合)指上切牙切缘盖过下前牙牙冠长度1/3以上,重度深覆(牙合)则指上切牙切缘盖过下切牙牙冠2/3以上,甚至咬在下切牙唇侧龈组织上或是下前牙咬在上前牙腭侧龈组织或硬腭黏膜上.由于重度深覆(牙合)患者下颌后牙通常萌出不足和舌倾严重,往往不能放置后牙带环,托槽粘接困难,所以打开咬合是深覆(牙合)患者矫治初期急需解决的一大难题.常规的活动-固定正畸打开咬合的方法是使用平导板,由于67 上粘接带环只能用邻间钩进行固位,这就容易造成翘动,影响固位和压低前牙的效果,同时妨碍牙齿的移动,对龈乳头区的牙周健康亦产生负面影响.作者使用改良Bite plate平导与固定矫治器对深覆(牙合)患者联合矫治,并进行头影测量分析,探讨其矫治原理.

    作者:王励;徐芸;方薇;倪静宇;孔俊辉 刊期: 2004年第01期

  • 不对称性下颌角肥大的手术治疗

    目的探讨不对称性下颌角肥大的原因及手术治疗.方法采用下颌角弧形截骨术、下颌骨外板截骨术、颏成形术及颊脂垫取出术等方法,治疗不对称性下颌角肥大患者70例.结果 70例患者术后面部对称性均明显改善.70例患者中仅3例出现并发症,包括术后出血、口唇拉伤增生性瘢痕及术后感染等.结论治疗不对称性下颌角肥大应根据畸形的特点,选择性应用下颌角弧形截骨术、下颌骨外板截骨术、颏成形术及颊脂垫取出术等方法,其效果良好.

    作者:黄绿萍;归来;张智勇;滕利;牛峰 刊期: 2004年第01期

  • 变形链球菌葡聚糖结合蛋白A真核表达质粒pcDNA3.1/GBD在哺乳动物细胞中的表达

    目的观察变形链球菌葡聚糖结合蛋白A(GbpA)的葡聚糖结合区(GBD)真核表达质粒pcDNA3.1/GBD在哺乳动物细胞COS-7的表达情况.方法通过基因重组技术构建真核表达质粒pcDNA3.1/GBD,通过脂质体转染法将其转染至COS-7细胞,通过免疫组化SABC法检测其在COS-7细胞的表达.结果 pcDAN3.1/GBD质粒转染的细胞质呈棕黄色染色,胞核无着色,pcDAN3.1空载体转染的细胞质及胞核无着色,空白对照组也无着色.结论质粒pcDAN3.1/GBD转染COS-7后能够在细胞内翻译、表达,表达的蛋白质位于细胞质中,可与抗GbpA抗体特异性结合,具有抗原性,可作为基因疫苗.

    作者:苏凌云;吴补领;李福洋;陆群 刊期: 2004年第01期

  • 维生素D3刺激髁突软骨细胞内钙释放及机械压力对其影响的研究

    目的探讨维生素D3(1,25(OH)2D3)刺激体外培养的兔髁突软骨细胞内钙离子的释放通道及机械压力对其影响.方法消化法培养新西兰白兔髁突软骨细胞,分别进行肝素(20 g/L)、普鲁卡因(1 g/L)钙通道阻断处理,及用自行设计制作的可控液压细胞加载装置分别进行90 kPa 60 min和90 kPa 360 min的加压处理,经钙荧光指示剂Fluo-3负载后,用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测定10 -8 mol/L 1,25(OH)2D3100 μL刺激前后髁突软骨细胞内钙随时间变化情况,同时设有对照组.结果 1,25(OH)2D3刺激后对照组细胞内荧光强度随时间明显升高;普鲁卡因处理组变化与其相似,而肝素处理组在刺激前后胞内荧光强度无明显变化;90 kPa加压60 min处理组在接受1,25(OH)2D3刺激后胞内荧光强度也随时间明显升高,且其升高幅度显著高于对照组,而90 kPa加压360 min处理组在刺激后胞内荧光强度虽也有升高,但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且在记录末期出现下降趋势.结论 1,25(OH)2D3能刺激髁突软骨细胞内三磷酸肌醇受体(IP3R)钙释放通道开放,使细胞内钙离子水平显著升高;一定的机械压力预调可改变该细胞内IP3通道对刺激的敏感性.

    作者:张旻;王美青;王景杰 刊期: 2004年第01期

  • 正畸片断弓技术用于再植牙固定的临床疗效

    正畸片断弓技术是近年来广泛应用于口腔临床的新技术.作者对全脱位恒前牙采用正畸片断弓行牙再植术后固定,临床疗效好,现报告如下.

    作者:马才顺;徐军明 刊期: 2004年第01期

  • 138例感染根管一次性治疗远期疗效观察

    根管治疗是目前治疗牙髓病、根尖周病有效的方法.缩短根管治疗疗程对根管治疗的推广具有重要意义.作者采用根管治疗一次法对138例感染根管进行了治疗,经随访观察效果良好,现报道如下.

    作者:凡明;瞿百玲;任志伟 刊期: 2004年第01期

  • 功能矫形前伸下颌后大鼠髁突软骨细胞睾酮的分布变化规律

    目的研究快速生长期大鼠髁突软骨细胞睾酮的表达,并探讨功能矫形对髁突软骨细胞睾酮表达的影响.方法实验组戴自制模拟的功能矫治器引导大鼠下颌前伸,在实验第3天、1、2、3及4周处死大鼠,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睾酮在髁突软骨细胞上的表达特点.结果①实验组、对照组大鼠髁突软骨细胞各层都有睾酮的阳性免疫染色,大鼠各层细胞中以成熟层及移行层阳性强度较高,明显高于生发层及过渡层,其中成熟层染色强度高;②随着大鼠的青春期生长发育,髁突软骨细胞各层睾酮染色强度出现不同的变化特点;③实验第2及第3周组大鼠髁突成熟层软骨细胞睾酮染色强度明显高于对照各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睾酮参与了大鼠髁突软骨细胞成熟的调控,并介导了功能矫形的机械刺激作用,使髁突软骨细胞的增生分化功能增强,髁突软骨增生.

    作者:李小兵;陈开云;周征;罗颂椒 刊期: 2004年第01期

  • 下颌骨可压缩性的动物实验研究

    目的探讨下颌骨长度的可压缩性.方法山羊6只,单侧实验,口外进路,下颌角区保留骨松质连续性的颊舌侧骨皮质切开术,采用特制压缩器械,每3 d加力1次,每次压缩0.5 mm.结果压缩48~78 d后,下颌骨缩短 0.8~1.3 cm,下颌骨升支下段前移,下颌角变钝,但因对侧下颌的缩结,咬合变化不大;X线片见压缩区显示骨质密度先是减低,然后逐渐增高,后完全与正常区一致;HE染色显微镜下可见,在整个压缩和固定阶段,骨切口线一直存在并充满不同成熟程度的成纤维细胞、软骨组织和骨组织.3种结构之间可见组织过度表现.随着固定时间的逐渐延长,纤维组织和软骨组织逐渐变窄,后骨切口线消失,并为骨组织所完全取代.结论下颌骨在采用颊舌侧骨皮质切开术并配合外力加压的情况下其长度是可以缩短的,机制为切口两边的骨质先溶解再成骨后完成改建.

    作者:李勇;田卫东;张志杰;邓锋;钟大文;王志彬;戴红卫;何玫 刊期: 2004年第01期

  • 微波热凝治疗口腔良性肿瘤的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微波热凝治疗口腔良性肿瘤的疗效.方法随机选择口腔良性肿瘤患者165例,其中口腔粘液囊肿83例、血管瘤42例、乳头状瘤19例、纤维性增生14例和牙龈瘤7例,采用WB-100型微波多功能治疗机治疗,观察其疗效,并随访1~3年.结果 165例患者中144例特效,1次治疗痊愈;21例显效,2次治疗痊愈;随访无1例复发.结论微波热凝治疗口腔良性肿瘤疗效肯定且方便、快速和安全.

    作者:梁新华;毛祖彝 刊期: 2004年第01期

  • 基质金属蛋白酶-8在人和大鼠牙胚发育钟状期的表达

    目的研究基质金属蛋白酶-8(MMP-8)在牙胚发育牙本质形成过程中的表达.方法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MMP-8在人牙胚发育钟状期的表达;原位杂交方法检测MMP-8 mRNA在大鼠牙胚发育钟状期的表达.结果 MMP-8在人牙胚钟状晚期硬组织形成期成牙本质细胞和牙本质基质阳性表达,近髓腔处,牙本质染色更深;MMP-8 mRNA在大鼠牙胚发育钟状早期个别分化的成牙本质细胞表达阳性,钟状晚期,即硬组织形成期,MMP-8mRNA在成牙本质细胞表达强阳性.结论 MMP-8可能参与了人和大鼠牙胚发育过程牙本质基质改建.

    作者:郝玉庆;牛忠英;王国荃;周学东;胡涛 刊期: 2004年第01期

  • 一种安全口外弓的设计

    口外弓是一种连接口腔内外并将口外力传导至口内的装置,它由内弓和外弓构成.内弓通过插入磨牙颊面管和口内矫治装置连接,外弓通过加力橡皮圈或弹簧和头帽、颈带相连产生矫治力.正畸临床加强支抗或推磨牙向远中时常常使用口外弓.临床矫治患者大都为儿童、青少年,而戴用口外弓又常常在夜间睡眠时间,患者的好动以及睡眠姿势的改变易使口外弓从颊面管中脱出,对患者造成软组织伤害或损坏口内矫治装置,这常常给治疗带来麻烦,甚至带来医疗纠纷.能否提高口外弓使用安全性是很多正畸医生所关心的话题.本文介绍一种作者自行设计的安全口外弓,仅供临床医生参考.

    作者:李志华;车晓霞;陈扬熙 刊期: 2004年第01期

  • Herbst矫治器伴头帽牵引治疗安氏Ⅱ类错(牙合)

    目的研究Herbst矫治器伴头帽牵引逐步前伸下颌对安氏Ⅱ类错(牙合)的矫治效果.方法治疗组22例患者, 对照组31例患者.治疗组患者均按治疗的前6个月、后6个月(平均)及维持期6个月,3个阶段治疗并拍摄头侧位定位片观察.对照组患者拍摄2次头侧位定位片,其间间隔6个月.结果平均治疗12个月后的疗效是抑制上颌骨生长、刺激下颌骨生长并降低下面高.与对照组相比,对上颌骨的抑制作用在治疗的前后6个月均有统计学意义,对下颌骨的刺激作用仅在治疗前6个月有统计学意义,对下面高的降低作用仅在治疗后6个月有统计学意义.维持阶段上下基骨关系不变而对下面高的降低作用进一步加强.结论 Herbst矫治器伴头帽牵引能有效地矫治安氏Ⅱ类错(牙合),对上颌骨的作用随时间的增加而加强,对下颌骨的作用随时间的增加而减弱.

    作者:杜熹;Urban H(a)gg 刊期: 2004年第01期

  • 聚乙烯纤维加强聚甲基丙烯酸甲酯的机械性能测试

    目的观察聚乙烯纤维对聚甲基丙烯酸甲酯是否有加强作用.方法采用自制模具,制作化学固化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组、化学固化PMMA加0.25 mm结扎丝组、化学固化PMMA加Ribbond聚乙烯纤维组3组试样,共28个.用万能材料实验机进行三点弯曲实验,记录试样的弯曲强度和弹性模量值,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化学固化PMMA组的弯曲强度为(51.383±2.761)MPa,弹性模量为(179 1.2±113.760)MPa.化学固化PMMA加0.25 mm结扎丝组的弯曲强度为(58.725±1.218)MPa,弹性模量为(209 2.76±120.280)MPa.Ribbond聚乙烯纤维加强组的弯曲强度为(80.975±2.580)MPa,弹性模量为(286 6.53±107.510)MPa.经单因素方差分析各组之间皆有显著性差异(P<0.001).Newman-Keuls法检测各组之间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Ribbond聚乙烯纤维加强能显著提高聚甲基丙烯酸甲酯的弯曲强度和弹性模量.

    作者:王志刚;莫三心;吉雅丽;张秋霞;宋忠臣 刊期: 2004年第01期

  • 硬腭裸露对上颌骨生长发育影响的实验研究

    目的证实腭裂修复术后硬腭裸露骨面是否是导致上颌骨继发畸形的主要原因,并对其机制进行探讨.方法选用3周龄雌性SD大鼠48只,随机分成正常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各20只.正常对照组不作任何处理,实验组行左侧硬腭粘骨膜切除.其余8只3周龄雌性SD大鼠以同样方法行左侧硬腭粘骨膜切除,于术后2、5、8、12 d分别处死动物2只,观察裸露骨的组织变化.结果正常对照组右侧硬腭平均宽度与所有实验组右侧相比无差异;所有实验组左侧硬腭平均宽度明显小于右侧,裸露骨组织有慢性骨髓炎表现存在.结论腭裂修复术后硬腭骨面裸露是导致上颌骨继发畸形的重要原因.其作用机制除了由于伤口收缩、瘢痕挛缩、局部血供减少及营养缺乏外,硬腭裸露骨的慢性骨髓炎也是其重要因素之一.

    作者:宋庆高;石冰;黄旭;李盛;鲁勇 刊期: 2004年第01期

  • 颌间Ⅲ类矫形力作用下转化生长因子β1在髁突软骨中的基因表达

    目的观察颌间Ⅲ类矫形力不同作用时间下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在髁突软骨中的基因表达.方法选用青春生长发育期雌性恒河猴6只, 随机分为3、6月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戴用颌间Ⅲ类双阻板磁力矫治器,对照组不戴.苏木精-伊红染色观察髁突软骨组织形态,原位杂交方法检测髁突软骨TGF-β1 mRNA的表达,并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①组织学观察表明:与对照组相比3月组髁突软骨前份有一定程度增厚,中、后份变薄;6月组髁突软骨厚度变化与3月组相似.②原位杂交结果表明:对照组TGF-β1 mRNA前份表达较弱,中、后份表达较强;3月组髁突软骨前中后份TGF-β1 mRNA表达均增强,以前份强;6月组髁突软骨TGF-β1 mRNA表达比3月组明显减少,但前份仍强于中后份.实验组之间以及实验组与对照组之间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髁突软骨TGF-β1 mRNA的表达强弱与颌间Ⅲ类矫形力不同的作用时间有关.3月组TGF-β1 mRNA表达较6月组明显,提示3月组髁突软骨改建较活跃.

    作者:李煌;徐芸;李松;尹康;吴拓江 刊期: 2004年第01期

  • 黄芩对牙髓卟啉单胞菌产丁酸影响的实验研究

    目的通过研究黄芩对牙髓卟啉单胞菌生长代谢的影响,探讨黄芩治疗牙髓根尖周病的作用机制.方法采用试管两倍稀释法测定黄芩对牙髓卟啉单胞菌(P.e)的小抑菌浓度(MIC).采用高效液相色谱仪测定低于MIC4个浓度的黄芩对P.e产丁酸的影响.结果黄芩对P.e的MIC为100 mg/L.随着药物浓度升高,P.e产丁酸量降低,其值分别为(3.527±0.009) mg/L,(3.048±0.005) mg/L,(2.490±0.011) mg/L,(2.209±0.016)mg/L.结论黄芩对P.e生长、代谢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作者:李继遥;汤亚玲;谭红;周学东;张萍 刊期: 2004年第01期

  • 铸造工艺对钛冠桥精度影响的研究

    目的通过改进纯钛铸造方法提高钛铸件的精确性.方法采用自行设计的模具制作标准化单冠蜡模48个,其中24个采用改进铸造法获得试件21个,另外24个使用常用的铸造法获得试件18个.使用测量显微镜按照90°的4个点分别测量蜡模和试件边缘距模具肩台的距离,观察其边缘适合性;用线性切割的方法纵切试件,再用测量显微镜测量试件截面内壁选定的4个点(B′、C′、D′、E′)到模型的距离,观察冠的内部适合性.结果改进铸造法获得的试件肉眼观边缘更为完整,表面更光滑;改进铸造工艺前后的蜡模和试件边缘距模具肩台的距离具有统计学上的显著性差异,即工艺改进后的边缘适合性更好;改进工艺前后B′、E′距模型的距离无统计学上的显著性差异,而C′、D′到模型的距离具有显著性差异,改进后的内部适合性更好.结论改进纯钛铸造工艺后标准化单冠试件的精确性有明显提高,但仍需通过研制开发专用的铸钛冠桥包埋料进一步补偿金属的铸造收缩.

    作者:杨瑟飞;郭天文;李晓军 刊期: 2004年第01期

  • 质量 服务 创新

    作者:周学东 刊期: 2004年第01期

  • 急、慢性根尖周炎患牙根管内内毒素水平的分析测定

    目的比较急、慢性根尖周炎患牙根管内的内毒素水平并探讨内毒素与患牙尖周瘘管的关系.方法选择急性根尖周炎、慢性根尖周炎根尖暗影直径<2 mm、根尖暗影直径>2 mm有瘘道和无瘘道的患牙各10例,采用产色基质鲎试剂法检测根管内内毒素含量.结果慢性根尖周炎根尖暗影<2 mm的患牙,根管内内毒素水平明显低于急性根尖周炎及慢性根尖周炎根尖暗影>2 mm(有或无瘘道)的患牙,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内毒素可能与尖周炎临床症状及根尖骨吸收程度密切相关.

    作者:胡涛;谭红;徐玉栋 刊期: 2004年第01期

华西口腔医学杂志

华西口腔医学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四川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