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晓荣;叶湘玉;牛百平
目的比较镍钛机动器械和手动器械根管预备术后患牙的疼痛情况并探讨其原因.方法 选取牙髓炎和根尖周病的磨牙95例,随机分为2组.机动组采用镍钛机动器械ProFile进行根管预备,手动组用不锈钢根管锉FlexoFile预备根管.比较两组术后患牙疼痛的发生情况.结果 机动组根管预备后疼痛发生率27.7%,手动组为62.5%,两组间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 采用不锈钢手用锉预备磨牙根管后疼痛的发生率较高,而用ProFile镍钛机动器械预备,可显著降低术后的疼痛不适,有利于一次性根管治疗术的开展.
作者:韦曦;林正梅;彭思敏;刘建伟 刊期: 2003年第03期
目的探讨烤瓷冠边缘的处理对牙龈健康的影响.方法 收集已做过烤瓷冠桥修复的患者129例,观察分析修复体边缘的密合性、伸展度及光洁度对被修复牙牙龈健康(牙龈出血指数)的影响.结果①修复体边缘超过龈下1 mm(Ⅰ-3组)对牙龈健康的影响大,而其他各组相对较轻.②修复体边缘密合性对牙龈健康状况的影响为:A组优于B组,B组优于C组和D组.结论 冠桥修复体的边缘与牙周健康密切相关,烤瓷冠桥修复体的边缘应尽可能光洁、密合、无悬突,伸展度以不超过龈缘下1 mm为宜.
作者:朱智敏;谭宁一;赵鹃 刊期: 2003年第03期
目的研究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VEGF-C)对鳞癌细胞淋巴道转移能力的影响,以探讨其在口腔黏膜鳞癌淋巴道转移机制中的作用.方法 用本课题组前期建立的VEGF-C高表达舌癌细胞株,以裸小鼠皮下接种构建动物肿瘤模型,观察VEGF-C高表达对移植瘤的生长和颈淋巴转移的影响.结果 VEGF-C高表达移植瘤实验组的颈淋巴结转移率高于对照组,但实验组与对照组的移植瘤原发灶生长速度没有明显差异.结论 VEGF-C对舌鳞癌的淋巴道转移有相对特异的作用,可作为口腔癌颈淋巴转移预防和治疗的新靶位.
作者:华成舸;潘剑;温玉明;李龙江;王昌美 刊期: 2003年第03期
目的探讨低出生体重儿和早产儿乳牙釉质发育缺陷的临床特点及其发生机制.方法 选择176名低出生体重儿和早产儿,检查乳牙釉质发育缺陷的状况,结合出生前、出生时及出生后的病史,研究釉质发育缺陷的临床特点及其发生机制.结果 低出生体重儿和早产儿乳牙釉质发育缺陷的患病率为77.3%,其患病率男女性别间无显著性差异.乳牙釉质混浊好发于上下第二乳磨牙,而乳牙釉质发育不全好发于上下乳切牙和上第一乳磨牙,且无论是乳牙釉质混浊还是发育不全,基本是对称发生.结论 乳牙釉质发育缺陷主要是由出生时及出生后1年内全身状况的紊乱所致.
作者:郑树国;邓辉;鲍月琴;渠川琰 刊期: 2003年第03期
目的探讨端粒酶抑制剂作为肿瘤治疗药物的可行性.方法 选择人口腔鳞状细胞癌KB细胞株作为靶细胞,观察端粒酶抑制剂3′-叠氮-3′-脱氧胸腺核苷(AZT)和人端粒酶模板区的硫代反义寡核苷酸片断(AS-ONS)对上述肿瘤细胞株的作用,用MTT试验测定细胞毒作用;3H-TdR掺入试验测定细胞增殖速度;用端粒重复序列扩增法(TRAP)半定量方法测定细胞染毒前后端粒酶活性的变化; 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和细胞周期.结果 AS-ONS和AZT在一定剂量范围内有抑制肿瘤细胞株繁殖的作用,在抑制细胞生长的同时,端粒酶活性降低.此外, AS-ONS和AZT还有诱导细胞凋亡以及使细胞阻滞在G1期的作用.结论 AZT和AS-ONS在体外有抑制端粒酶活性和抗肿瘤细胞增殖的作用,这种作用可能与细胞凋亡的诱导和细胞周期的阻滞有关.
作者:杨志强;陈雯;张桥;陈广胜;雷毅雄;易菲 刊期: 2003年第03期
目的探讨肌压等压区排牙法修复全口义齿的疗效.方法对35 例下颌牙槽嵴中重度萎缩的无牙颌患者采用功能性肌压等压区排牙法修复,3个月后进行随访,调查患者对修复疗效的满意度.结果 35例患者经修复后的调查结果表明,综合满意度为81%,咀嚼功能为79.5%,对固位、稳定的满意度,上颌为89%,下颌为78%.结论 采用该方法制作的全口义齿,在口腔内具有良好的稳定性,能增强义齿的固位,提高患者的咀嚼功能,特别是对于下颌牙槽嵴吸收严重,在临床上被认为修复难度大的无牙颌患者的修复,具有很高的实用价值.
作者:韩栋伟;李巧明;周平;杨涛;刘莉;李秉鸿 刊期: 2003年第03期
牙再植成功率较低,因此探讨提高牙再植术成功率的辅助措施很有意义.
作者:陈发明;贾保军;黄征难;邓玲玲;刘民;孙海花 刊期: 2003年第03期
目的观察医用几丁糖关节腔内注射对颞下颌关节不可复性盘前移位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 将30例颞下颌关节不可复性盘前移位患者,按就诊序号半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试验组患者用几丁糖1.0 ml关节上腔注射治疗,对照组患者用强的松龙悬液12.5 mg关节上腔注射.注射治疗后1 d、14 d复诊,测量大张口度.结果注射后14 d,试验组患者平均张口度恢复到(36.73±4.69) mm,比注射前增加11.73 mm;对照组患者平均张口度为(28.53±5.81) mm,比注射前增加3.86 mm .试验组张口度增加值明显大于对照组(P<0.05).结论 医用几丁糖是一种有效的治疗颞下颌关节不可复性盘前移位的生物材料.
作者:刘卫军;唐昭;王文斌 刊期: 2003年第03期
目的比较复合树脂暂冠材料与常规的化学固化丙烯酸树脂暂冠材料(自凝塑料)临床操作和修复效果,为临床应用提供参考.方法 共93例门诊固定修复患者,44例患者应用复合树脂暂冠材料制作暂冠,共153个单位,前牙91个单位,后牙62个单位;49例患者应用丙烯酸树脂材料(自凝塑料)制作暂冠,共144个单位,前牙86个单位,后牙58个单位.复诊时间1周至3周.采用美国加利福尼亚牙科学会的质量评价体系,结合对患者问卷调查,对两种暂冠修复材料的临床应用进行比较.结果 应用复合树脂暂冠材料制作的暂冠表面光洁,抛光度高,边缘完整密合,形态还原性好,牙龈健康状态良好,患者口感较好,异味较小,食物嵌塞少.结论 复合树脂暂冠材料是一种效果良好的暂冠修复材料.
作者:罗云;王魏新;杨征 刊期: 2003年第03期
目的以SDA-Ⅱ型中熔合金为对象,研究深冷处理技术对口腔中熔铸造合金耐磨性的影响,从而为深冷处理技术引入口腔修复领域进行初步的探索.方法 15个试件分为3组,分别为对照组、深冷处理组以及深冷处理加保温处理组,利用喷磨法和失重法测量喷磨前后试件的失重量,以此来代表其耐磨性,比较3组的不同.结果 3组材料喷磨后的重量损失有显著性差异(P<0.05),深冷处理可以有效提高SDA-Ⅱ型中熔合金的耐磨性能;从耐磨性的角度而言,深冷处理后的保温处理对于SDA-Ⅱ型中熔合金是不必要的.结论 深冷处理技术是改善SDA-Ⅱ型中熔合金耐磨性的有效手段,其有可能成为改善口腔修复材料综合性能的一条简便、快捷、经济而有效的新途径.
作者:赵鹃;朱智敏;陈孟诗 刊期: 2003年第03期
目的通过对正常恒牙(牙合)青少年X线片后段牙弓长度的测量及上下第三磨牙发育情况分析,为临床判断磨牙位置是否前移以及正畸治疗时推磨牙向后的可能性提供参考.方法 对81名第二磨牙已萌出的正常(牙合)青少年,平均(12.73±1.19) 岁,男40名、女41名,拍摄X线片并进行头影测量及统计学分析.结果 该年龄段青少年上颌后段牙弓长度男性(16.52±2.35) mm稍大于女性(16.42±2.55) mm,但统计学分析无显著性差异.下颌后段牙弓长度男性(13.00±2.44) mm稍大于女性(12.43±2.18) mm,统计学分析同样无显著性差异.上下颌第三磨牙牙胚绝大多数已形成且牙冠已钙化完成,其出现率为上颌84.0%,下颌85.2%;下颌牙胚大多为中位前倾方向.结论 该研究结果可以为分析恒牙(牙合)早期后段牙弓状况提供参考.
作者:刘楚峰;曹阳;赵志河;赵美英 刊期: 2003年第03期
目的测量不同酸蚀时间托槽与牙面间的粘接力,以探讨正畸临床上粘接托槽于牙面的佳酸蚀时间.方法 选择80颗正畸减数的恒双尖牙,根据托槽酸蚀时间(15 s和60 s)和施力方向(0°和45°)的不同,随机分为4组,每组20颗,用MTS NEW810 100KN液压伺服材料实验机测量托槽剪切粘接强度,并评价牙釉质表面粘接剂残留量.结果 15 s酸蚀组托槽剪切粘接强度小于60 s酸蚀组,15 s酸蚀组小托槽剪切粘接强度均值为5.862 5 MPa;15 s酸蚀组牙釉质表面粘接剂残留量明显少于60 s酸蚀组.结论 15 s酸蚀组剪切粘接强度虽然小于60 s酸蚀组,但已能满足正畸临床需要,且15 s较60 s酸蚀组牙釉质表面粘接剂残留量少,临床去除托槽时操作时间短,可提高工作效率.
作者:冶录平;罗颂椒 刊期: 2003年第03期
目的探讨影响唾液腺粘液表皮样癌患者术后生存的临床病理因素.方法 回顾经首次手术治疗且有完整随访资料的唾液腺粘液表皮样癌患者70例的临床资料,对各项指标采用乘积限法(Kaplan-Meier)估计各时点的生存率,同时进行序检验(Log rank test)各组间差异,后进入Cox比例风险模型(Cox Regression)做多因素分析.全部资料通过SPSS软件完成.结果 70例唾液腺粘液表皮样癌患者,术后3、5、10年生存率分别为90.66%、88.85%、86.63%.肿瘤直径小于等于4 cm、术前区域淋巴结无转移、临床处于早期(Ⅰ、Ⅱ期)、高分化、术后无复发和转移的患者生存期明显长于肿瘤直径大于4 cm、术前区域淋巴结有转移、临床晚期(Ⅲ、Ⅳ期)、低分化、术后出现复发及转移的患者.结论 TNM分类、临床分期、分化程度以及术后有无复发和转移是影响唾液腺粘液表皮样癌患者术后生存的重要因素.
作者:孙沫逸;李春智;陆斌;程晓兵;罗小龙;孙文斌 刊期: 2003年第03期
目的探讨颊黏膜鳞癌cN0患者的颈部处理原则.方法 对四川大学华西口腔医院颌面外科1980~2000年收治的101例颊黏膜鳞癌cN0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所有患者均行原发灶切除加同期或二期颈清扫术,有的患者还兼行化疗、放疗.术后淋巴结作病理学检查,随访3年以上.结果 101例颊黏膜鳞癌cN0患者中有17例发生颈淋巴结转移,淋巴结隐匿性转移(OM)率为16.83%,且随临床T分期的增高而增高,T3和T4期的隐匿性转移率分别为18.18%和52.00%;转移淋巴结主要分布于颌下淋巴结组(41.18%)和颈深上淋巴结组(29.41%).结论 颊黏膜鳞癌颈部隐匿性转移率较高,对T3,4期的cN0颊黏膜鳞癌患者应考虑行选择性同期全颈清扫术.
作者:吴正华;黄欣;康非吾;温玉明;王昌美 刊期: 2003年第03期
目的探讨静磁场对大鼠三叉神经节中SP-mRNA的影响.方法将44只6~7周的大鼠置于静磁场中,在1、2、6、12 和24 h时分别将动物处死,取其三叉神经节,用原位杂交方法研究SP-mRNA在各时间点的变化.结果 在静磁场作用下三叉神经节中SP-mRNA的表达呈上调变化,2 h时达峰值,各时间点与正常对照组间均存在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 静磁场可以使三叉神经节中的SP-mRNA呈现上调性变化.
作者:常新;秦科;吕永利;廉法增 刊期: 2003年第03期
目的通过nm23-H1的转化及导入Tca8113细胞株,建立稳定、高效、低毒的转染方法,观察nm23-H1对Tca8113细胞株侵袭转移能力的影响.方法 利用基因转化技术,制备高纯度的nm23-H1真核表达质粒.利用阳离子脂质体介导的转染技术,完成转染方法的建立.利用免疫组化技术,检测转染前后的nm23-H1的蛋白产物核苷二磷酸激酶A (NDPKA)的表达.利用transwell小室和冲刷实验,观察转染前后细胞的侵袭、粘附、趋化运动能力的变化.MTT法观察nm23-H1对Tca8113化疗敏感性影响.结果 使用重组的pCMV-Neo-Bam真核表达载体,将nm23-H1转染口腔癌细胞,并获得稳定表达.Tca8113细胞株nm23-H1基因转染前后表达水平有明显差异,转染后Tca8113细胞侵袭、粘附、趋化运动能力均显著降低,转染前后Tca8113细胞株对阿霉素(ADM)、5-氟尿嘧啶(5-FU)、甲氨喋呤(MTX)的化疗敏感性无显著差异,转染后Tca8113细胞株对顺铂(CDDP)明显增敏.结论 nm23-H1对Tca8113细胞的侵袭转移能力具有显著抑制作用,nm23-H1可能通过特异性地影响细胞内的能量交换过程来达到对CDDP化疗增敏的效果.
作者:陈绍维;黄洪章;潘剑;温玉明;廖湘凌;王昌美;李芃;杨凯 刊期: 2003年第03期
锁(牙合)是临床上常见的错(牙合)畸形.作者使用水平曲对恒牙期单侧前磨牙锁(牙合)患者进行临床矫治,初步探讨了水平曲矫治锁(牙合)的方法.
作者:车锋哲;金彻权;玄云泽;方贤浩;黄相道 刊期: 2003年第03期
正畸托槽直接粘接技术己成为固定矫治器正畸治疗中必不可少的手段.粘接材料对正畸托槽的粘接效果起着重要作用.本文对两种非调和型正畸粘接剂粘贴托槽的临床效果进行了观察,结果报道如下.
作者:张琼华;周新;王晓路 刊期: 2003年第03期
目的比较患者拔牙与不拔牙正畸治疗在牙齿排列、咬合关系、面形和疗程方面的差异.方法 5位正畸专家根据治疗前资料挑选出的既可采用拔牙,又可采用不拔牙治疗的39例错(牙合)畸形患者为研究对象.评价患者的治疗效果,再根据患者实际是否采用拔牙治疗进行分组比较.结果 拔牙组与不拔牙组患者,在牙齿排列、覆(牙合)覆盖、中线、侧方咬合关系方面的评分及平均疗程上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只有侧貌美观的评分,拔牙组高于不拔牙组,两组间有显著性差异(P=0.001).结论 对于临界病例,拔牙与不拔牙治疗在牙齿排列、咬合关系方面都能在基本相同的治疗时间取得类似的疗效;但拔牙患者,无论是拔第一前磨牙还是拔第二前磨牙,都比不拔牙患者获得了更加令人满意的面形.
作者:许天民;杨敏志;黄微;张海萍;林久祥 刊期: 2003年第03期
目的研究青少年错(牙合)畸形的严重程度和治疗的迫切性.方法选取1 158名未作过正畸治疗的恒牙列汉族学生为研究对象.男591名,女567名,年龄11~14岁,平均年龄12岁.取研究模型并测量,获得个体的治疗优先指数(TPI)等级.结果 1 158名青少年中,TPI 1等级的占21.33%,这部分学生属个别正常(牙合),基本不需要治疗;TPI 2等级的占47.06%,这部分学生有轻微错(牙合),治疗需要不迫切;TPI 3、4、5等级的占31.61%,这部分学生存在明显错(牙合)迫切需要立即治疗.结论 TPI是用来判断错(牙合)程度和评价正畸治疗需要有效的流行病学工具.在中小学正畸适龄儿童中建立常规的筛查制度十分必要.
作者:王晓荣;叶湘玉;牛百平 刊期: 2003年第03期